回覆列表
  • 1 # 子屠龍

    佛教有很多流派,傳到日本也不少。其中有一個著名的流派叫“一向”,即是“一向宗”,也被稱為“淨土宗”。

    這一派到了日本之後,被一部分人利用起來,獨立特行發展成為與其他教派很不同的宗教團體。

    甚至,他們連自己本派的教義都進行斷章取義式的解釋,或者說為適應日本社會的變化而進行自我改造。

    到了後來,“一向宗”告訴信徒:只要你心中有佛,口唸“阿彌陀佛”,就能修成正果,而你吃不吃酒肉、近不近女色、殺不殺生都沒關係。

    在日本戰國的時候,“一向宗”就特別適應那個戰亂的環境,做點壞事、殺個人,只要念聲佛就能得救,很多人就拜於門下。

    因此,很短的時間內,“一向宗”就擁有了大量的信徒和財物。事實上,一些大和尚為了擴充自己實力,已經發展到是個人都收的地步,很多信徒連自己宗派的名字都不知道。

    不管怎麼說,“一向宗”一下子就發展成為日本最大的宗教武裝力量,甚至很多地方的大名都自嘆不如。並且,隨著在全國範圍的傳教,影響力越來越大。

    有人、有錢、有物,“一向宗”的大和尚們,不幹點事情,似乎對不起自己啊。於是,他們頻頻起事,組織發動農民發動暴亂。

    “一向宗”的暴動被稱為“一向”;農民的起義被稱為“一揆”,雙方往往合流,人稱“一向一揆”。

    在白河天皇的時代,天皇曾經詼諧地說出,讓自己“偏頭疼”的三件大事:鴨川水(洪水)、雙六戲(賭博)、山法師(僧兵)。

    德川家康早在永祿六年(1563年),剛剛坐穩三河國的時候,國內就爆發“三河一向一揆”動亂。德川家康吃驚發現,不少自己的家臣居然參與其中。最終,德川家康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軍事行動和情緒安撫相結合,成功解決動亂。

    僧兵甚至成為織田信長布武天下的一大障礙。元龜二年(1571年),織田信長組織3萬正規軍,下達對日本佛教聖地——比叡山延慶寺發動進攻。軍事大屠殺進行四天,不僅燒燬佛教名山、端掉僧兵部隊,而且造成死者高達3000餘人。

    在日本的歷史上,僧兵直接參與爭奪天下的廝殺,例子舉不勝舉。

  • 2 # 三隻腳的大烏鴉

    1、日本的寺廟是有大量土地和佃農的,所以和尚不用幹活,武僧們可以專心致志的訓練。要知道當時日本普通大名窮的都要自己種蘿蔔過日子,普通武士日子能過成什麼樣你也可以想象出來,種田時間一多訓練時間就少,所以全職訓練的僧兵的戰鬥力比武士還強,比臨時召集的農兵那更是逆天的存在了。

    2、戰國初期,大名之間的大規模兼併還沒開始,動員能力有限,大點的大名也就是動員個幾千人,小點的幾百人,而且因為人手都分散在領地上種地,想召集還得花時間。而一個寺院壓根不需要動員就可以馬上出動幾百僧兵,論動員速度和戰鬥力都要遠遠強於小大名。

    所以在戰國初期,日本的和尚們比武士都牛逼,經常性的打的武士們滿地找牙,最牛的本願寺甚至控制了兩三個大國,貨真價實的大大名。

    但到了戰國中後期,因為大名之間的兼併已經完成了差不多了,大大名出動幾萬大軍作戰已經是家常便飯,兵農分離制度也大大提高了職業武士的比例和戰鬥力,到那時候寺廟裡的那幾百號僧兵就完全不值得一提了,除了本願寺、筒井這種大名性質的和尚,其他寺廟基本就是被各大名暴打,就比如織田信長燒了比叡山,比叡山上各大寺廟的僧兵連象徵性的抵抗都沒做出來。

  • 3 # 青年史學家

    中國和北韓歷史上都出現過僧兵的現象,但大多數都是在抵禦外敵的時候,朝廷臨時武裝寺廟裡面的僧人,由於僧人一般都有比較強的武藝,因此編製成軍之後,一般都會形成較強的戰鬥力,北宋時期就曾經有過僧兵抗金的記錄。

    而日本的僧兵在性質上則與中國、北韓的僧兵完全不一樣,日本的僧兵是寺院所蓄養的軍隊,日本僧兵的一般形象是頭上蒙著白布,腰間佩帶短刀,手持長刀,不念經文,不戒酒色,橫行霸道。日本的僧兵現象的存在與日本寺院經濟的發達有很大關係,日本的寺院在囤積了大量的田產之後,一方面要對抗朝廷和幕府,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武士的襲擊,因此建立自己的武裝是非常有必要的。9、10世紀後期開始出現僧兵現象,經平安時代開始盛行,在平安時代僧兵集團與武士集團已經沒有什麼區別,僧兵還經常進京請願,實則要挾幕府和朝廷滿足自己的要求。戰國時期僧兵現象達到頂峰,戰國時期的日本僧兵不僅人數眾多,而且武器十分精良,一度還配備有火槍、火炮,一般計程車兵都不敢與其直接交戰,因為僧兵的特殊性,他們還可以透過利用宗教煽動普通民眾去當炮灰。並且戰國時期,日本僧人的地位很高,不僅日本皇室中有出家的人,一般武士也有很多出家的。日本僧兵在戰國時期的縱橫捭闔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僧兵現象是日本歷史上特殊的歷史現象,與日本中世紀時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都有非常密切的聯絡。江戶幕府之後僧兵制度走向衰落。

  • 4 # whoimixmu

    經濟決定政治,政治衍生軍事。古代日本的佛寺很多是大封建領主,佔有大片土地和產業,經濟利益決定佛門相當於地方政權,為了保護起政治軍事利益而組建和維持的軍隊就是僧兵。因為有信仰加成,僧兵部隊的維持成本比武士軍隊低而士氣更高,加上寺院富裕裝備精良,一般大名都不怎麼惹得起。

  • 5 # 阿豹知多少

    其實在東亞的幾個國家,中國南韓都有過僧兵,只不過那是在特殊時候,比如抵禦外敵,因為寺廟的武僧普遍有較高的武藝,整編為軍,有很大的殺傷力,可以做一支尖刀,

    而日本的僧兵在性質上則與中國、北韓的僧兵完全不一樣,日本的僧兵是寺院所蓄養的軍隊,日本僧兵的一般形象是頭上蒙著白布,腰間佩帶短刀,手持長刀,不念經文,不戒酒色,橫行霸道。

    僧兵現象是日本歷史上特殊的歷史現象,與日本中世紀時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都有非常密切的聯絡。

    與經濟的有關:

    日本的僧兵現象的存在與日本寺院經濟的發達有很大關係,日本的寺院在囤積了大量的田產之後,一方面要對抗朝廷和幕府,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武士的襲擊,因此建立自己的武裝是非常有必要的。

    與政治有關

    戰國時期,日本僧人的地位很高,不僅日本皇室中有出家的人,一般武士也有很多出家的。日本僧兵在戰國時期的縱橫捭闔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社會制度有關

    戰國初期,大名之間的大規模兼併還沒開始,動員能力有限,大點的大名也就是動員個幾千人,小點的幾百人,而且因為人手都分散在領地上種地,想召集還得花時間。而一個寺院壓根不需要動員就是馬上出動幾百僧兵,論動員速度和戰鬥力都要遠遠強於小大名。

    僧兵武力開始時期高於武士

    日本的寺廟是有大量土地和佃農的,所以和尚不用幹活,武僧們可以專心致志的訓練。

    江戶幕府之後僧兵制度走向衰落

  • 6 # 古風散人

    第一種,來源於寺院的主動招攬和組織。

    在古代日本,佛教大行其道。在日本國內遍佈上萬座大小不一的寺廟。由於日本佛教長時間受到日本皇室和武家掌權者的偏愛和信奉,寺廟獲得了大量土地和莊園,並且成為獨立於地方封國的社會單位(類似於中國南北朝的寺廟經濟)。在政局經常動盪的古代日本,寺院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便培養自己的武裝力量。但作為佛門,侷限於自身性質,其武裝力量也得有佛門弟子的樣子。於是便有個這群似僧侶又似武士的人。

    而日本僧兵之所以曾經成為一種普遍存在,根本上還是因為其佛教背景。

    日本佛教在傳入初期,受到聖德太子的青睞和支援。聖德太子信奉佛教並親身傳教,使得佛教雖然未成為當時流行宗教,卻擁有了高貴地位。後來,戰亂頻發,現世的黑暗讓百姓迫切需要一種精神慰藉。就像佛教在中國魏晉興盛一樣,社會的需要使得日本佛教迅速在全國建立起分佈廣泛的多所寺廟。而隨著這些寺廟的發展,他們的僧兵也漸漸遍佈全國。

    因為僧兵名義上屬於佛教,所以即使是非僧兵組織想要攻打他們,也時常覺得自己“名不正言不順”。對手士氣低就更能刺激僧兵士氣高昂,這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僧兵的戰鬥力。同時,部分僧兵確實十分篤信佛教。宗教的力量進一步刺激了他們的戰鬥力。使得僧兵群體在混亂中憑藉自身武力存活下去的可能性增大。

    掌權者的偏袒、佛教的地位和影響,加上僧兵自身的力量,使得這種特殊的武裝力量長期分佈於日本各地。

  • 7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其實僧兵不只是日本獨有,我們中國也有。

    既然題主指明瞭範圍是“日本歷史上”,那麼我們就說說日本的僧兵。

    日本的僧兵最早出現於平安時代。

    平安時代的白河院,因為非常崇尚佛教,在寺院供養許多僧兵,而使得僧侶的勢力更加龐大。僧侶們逐漸不受拘束一旦事情不合己意就發動叛變,成為一時勢力。

    這種現象持續至戰國時代,成為戰國文化的一種特殊現象。當時的寺院也日本國內擁有大量的土地,為保護寺院的資產,便訓練了大量的僧兵(其中包含著大量的信徒),諸如本願寺糾集信徒在河內、京都附近建立與各大名相抗衡的勢力,造成許多大名上京的阻礙。

    其實,亂世之中,宗教總是特別的風行,信徒也往往特別的虔誠。被戰亂荼毒已久的人們,總渴望在宗教中找得一絲安慰和救贖。因此,戰國時期的日本,宗教勢力得到了不斷壯大。

    僧兵被譽為日本戰國戰場上的最強步兵單位。與其說他們攻擊力太過強大,不如說他們是真正的悍不畏死。僧兵們口中低呼著佛號踏上戰場,直至戰剩最後一人也絕不會退縮。另一個方面,日本是佛國之一,在戰場上很多士卒不願意和這些僧人作戰,還未開戰,士氣就已經很低落了。

    而說到日本的僧兵,則不得不說下織田信長鎮殺伊勢長島願證寺的一向一揆了。

    一向一揆是日本戰國時代淨土真宗(一向宗)本願寺派信徒所發起的一揆之總稱。

    織田信長是日本戰國中唯一不理會這些僧兵的大名,只要是擋住他制霸之路的,不管是什麼,都消滅掉,織田信長從一開始就在不斷的和領地內的一向一揆作鬥爭。

    天正二年(1574年)1月,攻下朝倉氏後,越前雖成為織田家領土,但地頭武士與本願寺門徒卻掀起叛亂,富田長繁在一乘谷殺害了守護代前波吉繼(桂田長俊)。接著呼應此叛亂,甲斐的武田勝賴也出兵攻打東美濃。織田信長決定與織田信忠一起迎擊武田軍,但在織田信長援軍抵達前,東美濃的明智城已被攻陷。織田信長為避免與武田軍正面衝突而撤退到岐阜。3月,織田信長上洛並受任從三位、參議的官位。織田信長奏請正親町天皇表示欲收割蘭奢待(一種高階香料)。據言,這是織田信長為了讓各國知道他與正親町天皇之間有密切關係所採取的行動,天皇則也下了勅令允許之。由此契機各國大名知道織田信長的實力為朝廷所承認,尤其是從奧州派往信長處表示友好的使者也增加了。

    7月,織田信長率領3萬大軍,從水陸路方面完全包圍了伊勢長島,切斷了敵方兵糧補給。在一揆軍巧妙的戰術下,擊殺了織田信長同父異母的弟弟織田信廣。但8月後一揆軍陷入兵糧不足的狀況,在織田軍猛攻下大鳥居城也被攻陷一揆軍超過1000人以上戰死,戰況因此更往織田軍有利的方向發展。

    9月29日,兵糧缺乏的長島城門徒投降,並向織田信長請求讓其搭船從大坂方面退兵,織田信長亦接受之。然而織田信興、織田信廣等備受織田信長信賴的兄弟被殺害,加上一揆軍的退卻速度遲緩,於是織田信長下令鐵炮同時射擊搭船的門徒。一揆軍方面亦被激怒,有一部分反過來襲擊織田軍,此時織田信長之弟織田秀成等人戰死。接下來織田信長針對困守中江城、屋長島城的長島門徒,從城堡周圍開始包圍,最後攻破之。此時,據傳一揆軍有2萬人為織田軍所殺害。經此戰後,織田信長成功地平定長島門徒們的叛亂。雖然取得了勝利,但織田信長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這也是織田信長之後被稱為“佛敵”、“第六天魔王”的原因。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8 # 七追風

    日本的僧兵很有特點:人數眾多,戰鬥力強,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僧兵,顧名思義就是寺廟裡的武裝力量。日本的僧兵是一種很奇特的存在,大概起源於日本的平安時代。

    早期的僧兵,被稱為“惡僧”,因為太壞了。

    平安時代晚期,日本天皇的權利越來越小,那時候的日本是“誰狠誰有權”,於是武士集團崛起了。

    在“手裡有刀,心裡不慌”的時代,日本各大寺院也不甘落後,紛紛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大家要知道,雖然日本地方不大,但是崇尚佛教,大寺院非常多,僧人也很多。

    亂世當中,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寺院開始主動招募僧兵。招募的物件,很大一部分是下層的武士以及流浪漢。

    這些人的特點是什麼?好吃懶做,沒有道德觀念,無惡不作。總的來說,這就是一群人人痛恨的土匪流氓。

    這些人被招募之後,依靠寺院雄厚的實力,不僅衣食無憂,還時不時組織個武裝暴動啥的。

    比如比叡山延歷寺的“山法師”,也就是僧兵,就非常強悍,連天皇的話都不聽,多次與官兵發生直接衝突。1081年,延歷寺的數千僧兵殺進三井寺,毀掉了大部分的建築物和無數經卷。

    延歷寺和興福寺的僧兵更是勢同水火,時不時的掐一架。互相殺,殺官兵,殺百姓,真的是無惡不作。

    大家看僧兵的造型,手持薙刀,目露兇光,是不是特別可怕?

    總之,這群無法無天的人,一直到織田信長時代,才終於走向滅亡。日本的戰國時代一片大亂,僧兵自然也是一大武裝組織。

    織田信長這個人不信佛,也很痛恨僧兵,所以派大軍直接剿滅。1571年,織田信長軍攻打延歷寺,殺死了上千名僧兵,燒掉了寺院。

    後來的豐臣秀吉同樣手段,放火燒寺,所有僧兵趕盡殺絕,武器被收繳。

    於是,僧兵徹底從日本歷史中消失了。

  • 9 # 恆實說

    在中國古時,寺廟常有武僧護院。中國古時武僧只是為了保護寺院不受危害、廟產不受侵奪、為教義護法。雖然他們武功高強,但嚴守戒律,平日裡除了練習武功,還要苦修經義,以消除練武帶來的“仄氣”。所以他們擺脫不了一個“僧”字。

    但是在日本古時,寺廟裡也同樣有僧兵。他們與武僧卻不是一個性質了。他們是一群根本不守戒律,不僅吃葷還喝酒吃肉、甚至破色戒都是可以的。嚴格說來他們就是一群“惡人”。

    為什麼日本古時的寺廟會養這麼一群“惡人”呢?這些“惡人”的來自哪裡呢?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還得從日本戰國時代說起。

    日本戰國時代,人們信奉“誰狠誰就更有權”、“手中有刀,心中不慌”的信條。在這種信條的催動下,武士集團出現了。同樣,寺廟為了能在亂世中儲存自己,也就開始招收信徒入寺充當僧兵。成為保護自己的一支武裝力量。

    隨著寺廟中掌權的人慾望無限的增長,他們招收僧兵的標準也越來越低、越來越沒有底限了。下層武士和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也就成為了招兵的主要物件。象這些人天性好吃懶做,平日裡連吃穿都無法正常保證,哪裡還去講什麼道德底限。只要有利益,他們就像一群蒼蠅一樣叮上去!

    這群人說白了就是我們所說的“地痞流氓”。這些人被寺廟招募,依靠寺院雄厚的實力養著他們,從此衣食無憂後。這些人會幹什麼不用想也會知道:吃喝嫖賭、燒殺擄掠。

    因為寺院有著穩定的香火和廟產,所以有能力養很多僧兵。一些大點的寺院甚至養著數千到上萬的僧兵。勢力一旦大了起來,野心就恣意妄為膨脹起來。不僅與地方豪強、官府爭強鬥勇。有時就連大名與天皇的勸說也要看一下當時心情的好壞而定!

    不僅這樣,寺與寺之間也相互掐鬥。大約在1081年間,延歷寺的數千僧兵就殺進三井寺,毀掉了大部分的建築物和無數經卷。掠走金銀珠寶無數。延歷寺還和興福寺時不時就掐上一架。僧兵之間不僅內鬥,還殺官兵,殺百姓......總之就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簡直他們就是一群“惡鬼降世”!

    俗話說得好“多行不義必自斃”。一方面日本古時僧兵不僅為禍鄉里,就連當權的統治階級也忌諱他們的勢力與存在的威脅。因此,織田信長、豐臣秀吉政權不惜動用武力去消滅僧兵。在之後的德川幕府,也對淨土真宗和日蓮宗的僧兵嚴格控制與監視。

    在日本戰國那個群龍無首的亂世,出現僧兵這一特殊團體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古時日本一旦集權統治後,幕府也就根本沒有理由和原因,再去允許僧兵的存在,誰也不會讓僧兵來威脅自己的地位與統治了。畢竟因此僧兵也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

  • 10 # 江湖小曉生

    一、中國的僧兵有千年歷史。

    你以為僧兵只有日本才有?其實咱們中國古代,也有僧兵的存在。最早是在南北朝時期,當時佛教已經傳入中土,尤其是在達摩祖師傳教之後,佛教可謂是異常興盛。

    1、南朝僧兵的興起。

    這期間就出現了大量僧兵,南朝這邊的梁武帝,發了瘋似的信佛。不僅自己信佛,還鼓動全國老百姓去信佛。為了推廣佛教,梁武帝出臺政策,凡是出家做和尚、做尼姑的人,就不需要交稅,不需要服徭役了。

    結果導致南朝糧食產量急劇下降,只留下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甚至連梁武帝本人也曾經三次出家,大臣們花費鉅額贖金才把老皇帝給弄回來。侯景之亂後,便有大量僧兵出現。

    2、北魏僧兵的出現。

    此外在北魏那邊也沒有閒著,在宣武帝和孝明帝時期,就曾經大力支援佛教的推廣。在他們看來,老百姓都信佛了,就沒什麼人出來鬧事了。

    因此寺廟林立,佛寺總計有3萬多座,和尚尼姑合計200多萬人。在北魏佛寺就是成規模存在了,他們不僅擁有大片土地,而且普通的和尚尼姑,跟僱農一樣,每天都需要下地幹活。老方丈就是最大的地主兼土豪。

    手裡有錢有地,那就代表有了一定的勢力。因此在孝文帝和宣武帝時期,連續出現了9次和尚造反的事情,他們所領導的就是僧兵。

    3、隋唐時期的僧兵。

    我想這就是大家最熟悉的僧兵了,因為有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民間故事存在,所以少林寺僧兵聲名在外,是僧兵中最典型的存在。當然了,這只是民間故事而已。

    歷史上的情況是,當時李世民前來攻佔洛陽,王世充讓自己的侄子王仁則佔據了柏谷塢,這地方地勢險要,是戰爭的關鍵所在,距離少林寺50里路的樣子。

    如果李世民來了,想要強攻這裡,肯定是損失慘重。因此在這個時候少林寺的一幫和尚,聯合王仁則的手下轘州司馬趙孝宰合夥抓了王仁則,送給了李世民。

    所以李世民為了嘉獎少林寺和尚們的功勞,便將柏谷塢40頃的土地都賞賜給了少林寺。普通和尚能抓住王仁則?可見少林寺的僧兵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很興盛了。

    4、明朝的僧兵。

    嘉靖年間,總是有倭寇侵入東南沿海地區,煩不勝煩。雖然有戚繼光和俞大遒等人組織的抗倭力量,但是早年由於兵力較少,也是捉襟見肘,防不勝防。

    在嘉靖三十二年的時候,倭寇進攻上海地區,上海的防備兵馬不足以與之抵抗,所以提督操江蔡克廉便招募了不少和尚前來禦敵。

    萬萬沒想到,這幫和尚一個個勇猛異常,戰鬥能力爆表,將前來侵犯的倭寇全都摁在地上擦來擦去。由此可見,僧兵的戰鬥力未必就比正規軍差。

    二、日本的僧兵,影響力和規模都比較大。

    日本也是一個崇尚佛教的國家,早年常常派遣留學生到中國來學習佛法,鑑真東渡也是去日本傳揚佛教。此後佛教更是在整個日本風靡開來。

    早在飛鳥時代(7世紀初),聖德太子就已經開始大力提倡發展佛教,因此日本的佛教和中國的佛教,發展時間差不了多少。

    最早的僧兵則是出現在平安時代(9世紀初),當時的統治者便很信奉佛教,和中國類似的是,他們也出臺了不少優惠僧侶的政策,因此大量勞動力成為僧侶。

    這些僧侶們實力強大以後,便開始不受管教。他們形成了一個個大大小小的集團,武力值異常強大,所以一言不合就跟你來個武裝暴動,壓都壓不住。

    一直到日本的戰國時代(15世紀左右),僧兵都一直充當著非常重要的軍事武裝力量的角色。由於他們作戰勇猛,尤其是在戰國時代的突出表現,所以他們被稱之為日本戰國戰場上最強的步兵。

    三、日本僧兵強悍的原因是什麼? 1、強大的信仰。

    僧兵之所以強悍,那是因為這幫人腦子裡是有信仰的。他們願意為了信仰奉獻自己的小命,這可就比一般人厲害太多了。

    所以說這幫人上戰場之前,都會先念一段佛經,在增強了自己的意志力以後,果斷上戰場殺敵,以一當十完全不在話下。

    2、沒有思想負擔。

    而且僧兵們基本不會拖家帶口,他們沒有什麼思想負擔,打完仗就吃飯睡覺,因此戰鬥力更加強悍。再加上大名上杉謙信的車懸陣法,戰國時期僧兵的戰鬥力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3、本就有大量亡命徒摻和其中。

    你以為僧兵全都是普通和尚嗎?當然不是,有很多走投無路的亡命徒,為了找一個藏身之地,也會選擇加入僧兵的隊伍。

    這幫人好勇鬥狠,而且戰鬥力比一般人要強,在戰場上的表現,自然要比普通計程車兵強得多。在他們的影響之下,普通和尚的戰鬥力也會跟著變強。

    因此各大名都不願跟僧兵交戰,畢竟太不划算了。比如說甲斐國武田信玄就曾經多次在僧兵手下敗北,吃了不少苦頭。

    總結:日本戰國後期,僧兵漸漸消失。

    僧兵也不是一直流傳下來的,雖然大多數大名都懼怕僧兵,可是織田信長卻是個例外。這哥們從來不害怕任何勢力,可謂是人擋殺人,佛擋殺佛。

    在戰場上,他滅了不少僧兵,因此被大家稱之為佛敵。後來接替織田信長的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的各大戰爭中,也清除了不少僧兵集團。

    一直到了德川家康接過權柄,建立德川幕府以後,僧兵力量終於漸漸消失。可以說僧兵集團更類似於後來的僱傭兵,德川幕府統治了日本兩百多年,是不可能允許僱傭兵繼續在日本存在下去的。

  • 11 # 藍白旗幟

    和尚在大家心目中一般都是念唸經,打打坐,一副歲月靜好,最多是有少林寺的武僧懂幾分武藝,比如《亮劍》中的和尚,就是武林中人,但是在日本一度長期存在著一股強大的勢力,叫做日本僧兵。為啥日本和尚就不好好唸經,要動刀動槍呢?

    其實說到和尚,大家要明白一點佛教跟其他宗教大差不差,都有大量土地和人口,而且男丁不少,在哪都是威脅,但是中國不可能讓和尚勢力做大,搞教皇一派不可能,最多讓你玩玩金庸式的武林,要是想稱王稱霸,迎來的只能說三武一宗,佛教在中國也沒少受到打擊,因為朝廷才是大家的領導。

    但是隔壁一衣帶水的日本沒有靠譜的中央朝廷,哪怕到招核年間,日本朝廷連海陸軍都控制不了,要是沒二戰,陸海軍都有可能自相殘殺起來,這樣的控制力又有多大呢?所以僧兵一度在日本很有市場,因為寺廟有眾多土地和人口,在貧瘠的日本這就讓當地寺廟的主持可以和一方諸侯叫板,甚至還可以蠱惑日本人反叛主家,這個技能就能牛逼了,因為日本人還是愛吹武士的忠誠。但是架不住日本信佛的還是比較多,也不是說信佛,就是瞎信,有啥神信啥神,倒也不挑。對於手下信教反叛這件事,日本人的東照大權現、中國網友喜聞樂見的德川老烏龜就曾經遇見過自己的家臣因為聽信僧人蠱惑而反叛,還得自己親自去征討,最後據說是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呵斥了家臣。

    僧人一開始是日本的高階知識分子中的一種,當初還有一堆留學僧來大唐學習,後面日本還請了鑑真大師去日本講學,現在大師肉身都被日本人儲存下來了。但是到了日本平安時代後期,日本天皇威勢下降,甚至國內一度動亂,這個時候僧人就開始組織力量自保了,後面信佛的武士也來保衛寺廟,寺廟們嚐到武力的味道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日本進入武士主宰的年代,特別是“戰國”時代,前期是村長互砍,號稱軍神的武田信玄初陣也就是幾百人,很多牛逼哄哄的人物早期就是在幾百人戰鬥間成長,這在福建真的就是村鬥水平,甚至村鬥還更激烈一點。但是到了日本戰國後期人口兼併,實力上來了,也就開始了大戰,動了十幾萬軍隊過來打北韓,一個月就把北韓首都安排了。這段時間寺廟更不可能放棄武力,有人有地還沒有武裝,那在亂世不就是一塊肉嗎?所以那階段的僧兵最兇。基本上啥事都做過了,就是一個念著“阿彌陀佛”的超級軍閥,因為這些人還有信仰加成,比較浮誇。

    但是等到尾張大傻瓜織田信長的奴才木下藤吉郎上臺以後,就開始限制僧兵了;後來德川老烏龜成為霸主之後,僧兵基本退出了日本的歷史舞臺。

  • 12 # 肖邦老師的課堂

    僧兵最早出現於平安時代(794~1192),寺院之領地漸大,而得度之制紊亂,乃產生私度之弊,無賴之徒剃髮入寺內,從事雜務者多,遂執武器,聚為兵,且寺院為保護領地財產或攻伐其他宗派,亦組成武裝集團。

    如天台宗大本山延歷寺之僧兵,因以比睿山為據點,故號稱山法師;法相宗大本山興福寺之僧兵,因在奈良,故號稱奈良法師,即使朝廷亦難以制服彼等。

    鎌倉時期(1192~1333)後,佛教大宗派一般皆擁有武裝僧兵,其中淨土真宗組織農民信徒,曾與當政者織田信長長期發生衝突,史稱“一向宗起義”。

    慶長十三年(1608)八月德川家康始訂比睿山之條目,禁止眾徒之不勤學者住山。至此,自平安朝以來七百年間,跋扈橫行之僧兵遂告根絕。

  • 13 # 薩沙

    這要區別來看。

    中國的僧兵其實很少。因為中國僧人無論哪個流派,頭一個戒律就是戒殺。

    原則上,僧人無論因為任何原因,不能去殺人。

    而比較有名的僧兵,主要就是少林寺了。

    少林寺的僧兵,最早確實是從唐代開始有名的。

    隋代,隋文帝篤信佛教,賜給少林寺上百公頃的土地和龐大的寺產。

    少林寺一躍成為很有資金實力的大寺廟,然而隋亂時代,他們就成為附近匪盜和地方軍閥的勒索物件。

    軍閥王世充派人來,強佔了少林寺的土地和其他財產。

    而由於亂世到處都是土匪殺人放火,僧人們為了保護自己人生安全,也建立了自衛的武裝力量。

    這在當年也是尋常事,無論僧道都是如此,不然總不能任由土匪、強盜殺死自己吧。

    結果在唐軍攻打王世充時,少林寺的武僧就幫助唐軍作戰,混入王世充軍隊固守的城市,打探情報,散佈恐慌,裡應外合,立下戰功。

    不過,所謂的少林十三棍僧其實不是作戰部隊,屬於特工人員,主要還是打探情報,畢竟是僧人身份,敵人不會提防。

    其實大家想一想,十三棍僧就算是葉問,一個能夠打十個,充其量也就是牽制一百多王世充計程車兵,又有什麼大不了的。

    後世少林寺僧人主要是一心修行,業餘時間練武健身。

    由於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大多信佛,連元代蒙古人也是如此,很少有人會破壞寺廟,僧人沒有什麼危險。

    不過,少林寺的僧人一直習武,在國內還是頗有名氣的。

    明代中後期,倭寇肆虐中國沿海。當時名將俞大猷希望使用一切力量對付倭寇,曾經拜訪少林寺,希望學習頂尖的格鬥技術。

    雖然俞大猷對少林僧人的拳法評價不錯,但對他們的兵器水平卻並不滿意。

    俞大猷認為少林僧人已經多年沒有實戰,曾經很強的武功由於單純強身健體,已經缺乏了實戰能力。

    由於少林僧人並不認可俞大猷的評價,俞大猷派出自己麾下幾個衛兵,同少林武僧鬥棍。

    這些衛兵都是同倭寇常年作戰,經歷過無數實戰的優秀軍人,武藝高超。

    事實證明,俞大猷衛兵看起來極為簡單的棍術,實戰威力是極大的。

    相反,當時少林僧人非常漂亮華麗的棍術,一旦性命相搏,就不是對手,連續被打敗。

    此次失敗以後,少林僧人也沒有故步自封,而是派出幾個僧人跟隨俞大猷對付倭寇,同時學習實用棍術,回寺以後傳授給大家。於是,少林武術實用性又大大增加。

    期間,也有少量少林僧人參加了對付倭寇的實戰。由於此時少林寺武功已經有很強的實戰能力,僧人們表現不錯,但傷亡也不小。

    畢竟冷兵器時代,殺人一千自損八百。

    到了清代,有政府反對任何性質的地方武裝力量,少林僧人再次將練武當作強身健體的手段。隨著火槍大量進入中國,到了鴉片戰爭時期,清軍也大量裝備了火繩槍、燧發槍之內的武器,冷兵器搏鬥已經不太重要了。

    由此,少林寺僧兵還是存在,但並不是靠武功搏鬥了,也是裝備了火槍等武器,用於保護寺廟。

    至於日本的僧兵,其實大部分並不是僧人。日本僧人同樣不允許殺生,只是很多流派戒律沒有中國律宗等流派那麼樣的。

    實際上,日本僧兵是特殊時代的一種武裝力量,主要是一些規模很大的寺廟的軍隊。

    日本歷史上和中國差不多,寺廟不但地位崇高,而且擁有大片土地和免於收稅的特權,所以資本力量雄厚,僧人眾多。

    而日本皇族、貴族頗有出家為僧的,也增加了寺廟的勢力。

    亂世期間,這些寺廟開始是為了避免被亂軍洗劫,收攏了大量在野武士、寺院領地上的農民和部分僧人,組成了僧兵團體,包圍寺廟的財產。

    日本著名的寺院,如本願寺、延歷寺、興福寺、東大寺都擁有大量的莊園和數以千計的僧兵。

    戰國亂世期間,有刀槍就是草頭王,僧兵所在的寺廟也不例外,久而久之也成為近似於大名的力量。

    只是,僧兵戰鬥力並不是很強。

    雖然武僧作戰時候,認為保護寺廟戰死可以上天堂,所以異常勇猛。

    但打仗不是靠夠猛就能贏得,還要有足夠的兵力、武器和戰略戰術。

    日本當時上上下下都篤信佛教,一般認為殺死僧人會直接下地獄,所以大名的武士和普通士兵多不願意和僧兵作戰。

    這才是僧兵很牛逼的原因,其實他們只有一小部分是僧人。

    僧兵實力有限,並不難對付。

    資料中這麼寫:戰國末期,比睿山延歷寺僧眾公然收留了織田信長的敵人。作為戰國霸主的織田信長當然不能忍,他派遣大軍突襲了比睿山,數千名僧人、百姓死於屠刀之下,又一把火燒燬了數百年的佛教基業。曾經不可一世的僧兵自此一蹶不振,織田信長也背上了“第六天魔王”和“佛敵”的外號。此後,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兩代日本霸主均對大寺院進行武力鎮壓、削減領地、沒收兵器,僧兵就此根絕。

  • 14 # 劉小愛串串

    “僧侶讀兵書”,是日本佛教史上一種特殊的現象。一休宗純的《狂雲集》裡面就寫到“逆行沙門三尺劍,不看禪籍讀兵書”。佛門讀兵書,是否與佛教的不殺生矛盾?《鬥戰經》是日本平安時代(794—1192)重要的兵書,裡面就講述僧兵的練功,主張以“力”和“勢”取勝,反對兵不厭詐。

    在佛教風靡的日本,為什麼會出現僧兵?

    一、律令制的崩潰

    平安時代中葉,由於藤原氏專權,武人階級抬頭,良民和賤民的身份制度發生變化,土地國家所有制的逐漸瓦解。比如坂東的武士及西國的海賊,以武力爭鬥,擾亂地方治安,這股爭鬥影響全國。以至於各大寺院,除了專修學問的僧人以外,很多的衣食無著的遊浪之徒走上了出家的道路,然而他們僅僅是寄佛偷生,並非修行學佛。越來越多的惡僧出現,以至於聖嚴法師在《日本佛教史》說到:

    僧兵跋扈之甚者,乃是南都興福寺與北嶺延歷寺,通稱為奈良法師及山法師,他們各挾某地方勢力發動戰亂。

    各寺院之間,不僅是為了應對變化多變的格局,也為了自衛,把這些行人(由私度而來的則稱為行人,專修學問的僧人稱為學侶)武裝起來。另外,佛家寺院也捲入到貴族子弟的爭權奪位當中,寺院中也需要加強武裝力量迎合政治的需要。地方的神社勢力之角逐,也將僧兵納入他們的勢力範圍。

    二、政權和神權之間的鬥爭,僧兵地位上升

    公元552年,日本發生兩大貴族之間的尊佛排佛事件。日本貴族蘇俄氏主張崇揚佛法,可是天災致死者甚眾,日本另一貴族物部氏乘機挑動天皇滅佛。718年,元正天皇制定“養老律令”,下令神祗官的品級高於管理政務的太政官。日本的早期佛教文化中,存在以佛陀和佛家經典所具的神秘力量來鎮護國家和護持天皇玉體,是日本佛教跟中國佛教不一樣的地方。本地垂跡(日本土著神靈為佛的化身教化眾生)和怨靈信仰在貴族中的流行,逐漸使僧兵地位上升,更加的神秘化,也逐漸高於政治貴族。

    三、門派之爭需要僧兵

    隨著寺院土地和人口的擴張,聖武天皇、光明皇后時代,在全國建立“國分寺”和“國分尼寺”給予封戶、水田。寺院日益發展,僧人數量不斷增加。然而南都(興福寺)與北嶺(延歷寺)之間、東大寺與興福寺之間的武鬥事件、多峰寺之爭、清水寺之爭,各門派的僧人為了各自的不同信仰及門戶,經常有各種所謂的比鬥。或是利益糾葛,或是門派紛爭,有時候連天皇也無可奈何,直到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武士集團的崛起,僧兵才退出歷史舞臺(織田信長這個人不止不信佛,還非常厭惡僧兵所做出的過激行為,處處都在針對僧兵以及寺院,對於僧兵更是趕盡殺絕,直至沒有僧兵的出現,這才告一段落)。

    天台宗分裂的山門派、寺門派的僧兵就圍繞設獨立大乘戒壇的問題,一直存在長期衝突。年輕僧人只要受大乘菩薩戒就可以成為合格僧人,所以在何地設立大乘戒壇成了兩大派系奪取受戒資格的爭論,以致雙發僧兵不惜搗毀對方戒壇,燒燬寺院建築,而這次衝突長達280年。另外還有衝突能夠長期持續,主要是因為貴族和天皇將兩派都看作是護國寺院,難以解決這一宗派內部的難題。

    從政治立場看,僧兵完全站在一宗一派的立場,利用宗教特權,無視公共規則。在武士集團統一全國的程序中,僧兵站在武士對立面,阻撓統一程序,而結束武裝割據局面、實現統一應該說是符合歷史潮流之舉,僧兵則是逆歷史潮流而動。

    在日本的文學作品和畫作中,僧兵被描述為抗爭貴族、保護平民,抵抗海盜、保家衛國的形象,代表了社會弱勢群體的願望和訴求。這也算日本僧兵對歷史的貢獻吧!

  • 15 # 槓精zz

    寺廟首先是經濟組織,其次才是精神生產,

    記得新水許裡方丈下山同魯智深吃喝,一路店家都表示不敢賣五臺和尚,可見壟斷勢力之大,土地之廣,放貸本錢之厚了,,壟斷的反面就是貧多,。

    首先是武裝威懾,精神麻痺,施粥充飢,

  • 16 # 紅日東昇08

    日本的僧兵,其實大部分並不是僧人。

    實際上,日本僧兵是特殊時代的一種武裝力量,主要是一些規模很大的寺廟的軍隊。

    日本歷史上和中國差不多,寺廟不但地位崇高,而且擁有大片土地和免於收稅的特權,所以資本力量雄厚,僧人眾多。而日本皇族、貴族有出家為僧的,也增加了寺廟的勢力。

    亂世期間,這些寺廟開始是為了避免被亂軍洗劫,收攏了大量在野武士、寺院領地上的農民和部分僧人,組成了僧兵團體,保衛寺廟的財產。

    日本著名的寺院,如本願寺、延歷寺、興福寺、東大寺都擁有大量的莊園和數以千計的僧兵。

    戰國亂世期間,有刀槍就是草頭王,僧兵所在的寺廟也不例外,久而久之也成為近似於大名的力量。

    只是,僧兵戰鬥力並不是很強。

    雖然武僧作戰時候,認為保護寺廟戰死可以上天堂,所以異常勇猛。

    但打仗不是靠夠猛就能贏得,還要有足夠的兵力、武器和戰略戰術。

    日本當時上上下下都篤信佛教,一般認為殺死僧人會直接下地獄,所以大名的武士和普通士兵多不願意和僧兵作戰。

    這才是僧兵很牛逼的原因,其實他們只有一小部分是僧人。

  • 17 # 餘生健康平安快樂

    說白了還是利益的影響!因為在有一段時期,日本的寺廟是地位是非常高的,就像軍閥一樣,所以他們就養了很多的私軍,這些私軍不就是僧兵了!

  • 18 # 真正鱷魚不哭

    不就是石山本願寺嗎?玩過“信長之野望”(光榮遊戲)應該很熟悉吧?

    本願寺是日本佛教淨土真宗寺廟,(又名一向宗),其教義和修行方式簡單易懂(只需口唸"南無阿彌陀佛"便可藉著佛的願力,直達西方極樂世界),獲得大批中下階層民眾的信奉,本願寺甚至提倡"惡人正機"主張惡人才最需要佛的接引,使得許多低階武士、山賊、海盜也忠誠信仰。

    本願寺原本只是宗教團體,後經第8代門主蓮如的整頓和發揚,成為組織趨於嚴密。傳到10代門主政如時,本願寺從京都遷移到當時的攝津國石山(今日本大阪市中央區),位於通往京都的要道,戰略地位重要,又聚集了為數眾多、向心力極強的武裝一向宗門徒(以農民為主加上僧侶和華人武士),實際成為日本戰國時期一支獨立軍政勢力(很多版光榮遊戲“信長之野望”都把本願寺列為一支大名)。本願寺直轄的武裝就是僧兵。

    其實僧兵不算什麼新鮮事物,也不僅是日本有。中國很多著名寺廟都曾擁有過僧兵,比如著名的少林十三棍僧。東南亞那些崇佛國家,很多也曾有過僧兵。

    這是需求所致,因為大寺廟往往廣有資財,在亂世中很容易被各路蟊賊惦記上,沒有自己的武裝,被搶了上哪哭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底了,大家焦慮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