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今評歷史
-
2 # 被你牽著左手
漢武帝信任,有很大對其擁有軍隊的獨裁權力,自身軍事能力天賦(游擊戰),師夷長技以制夷,像蝗蟲一樣打到那吃到那,但是前提是衛青早年已經消耗了匈奴主力,才給他創造了新的機遇和平臺,要是匈奴還有早期的人口優勢和密度,這樣的打法迂迴空間很小,戰鬥未必如此順利,不過這個打法也是有缺陷的,史記已經說明。
-
3 # 蘭臺
“今匈奴地形、技藝與中國異。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罷勞,飢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
這段話是西漢知名大臣,被漢景帝腰斬的晁錯給漢文帝分析匈奴與漢差異時所說的話,說的什麼意思呢?
簡單來說就是晁錯認為匈奴領先漢朝的有幾個方面,在軍事上,匈奴的馬比漢朝的馬好;匈奴士兵比漢朝士兵更善於騎射,也更吃苦耐勞。
而這,恰好就是霍去病能打敗匈奴的原因。
這話看似不好理解,但是一攤開來說,大家就能明白:霍去病之所以能充分利用騎兵機動力優勢,大敗匈奴的原因就是霍去病麾下大量使用匈奴士兵,霍去病的軍隊更像是漢朝將領統帥的匈奴軍隊。
我們看霍去病兩次輝煌的遠征,第一次發生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
關於這次遠征,史記和漢書記載大同小異:
史記霍去病傳:
天子曰:“驃騎將軍逾居延,遂過小月氏,攻祁連山,得酋塗王,以眾降者二千五百人,斬首虜三萬二百級,獲五王,五王母,單于閼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六十三人,師大率減什三,益封去病五千。賜校尉從至小月氏爵左庶長。鷹擊司馬破奴再從驃騎將軍斬遬濮王,捕稽沮王,千騎將得王、王母各一人,王子以下四十一人,捕虜三千三百三十人,前行捕虜千四百人,以千五百戶封破奴為從驃侯。校尉句王高不識,從驃騎將軍捕呼於屠王王子以下十一人,捕虜千七百六十八人,以千一百戶封不識為宜冠侯。校尉僕多有功,封為煇渠侯。”
漢書霍去病傳
上曰:“票騎將軍涉鈞耆,濟居延,遂臻小月氏,攻祁連山,揚武乎鱳得,得單于單桓、酋塗王,及相國、都尉以眾降下者二千五百人,可謂能捨服知成而止矣。捷首虜三萬二百,獲五王,王母、單于閼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六十三人,師大率減什三,益封去病五千四百戶。賜校尉從至小月氏者爵左庶長。鷹擊司馬破奴再從票騎將軍斬脩濮王,捕稽且王,右千騎將得王、王母各一人,王子以下四十一人,捕虜三千三百三十人,前行捕虜千四百人,封破奴為從票侯。校尉高不識從票騎將軍捕呼於耆王王子以下十一人,捕虜千七百六十八人,封不識為宜冠侯。校尉僕多有功,封為煇渠侯。”
從史記和漢書記載中我們可以發現,除霍去病封侯以外,還有三人封侯。
這三人是什麼人?
《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裡有明確記載:
宜冠侯高不識,以校尉從驃騎將軍二年再出擊匈奴功侯。故匈奴歸義。
煇渠侯僕多,以校尉從驃騎將軍二年再出擊匈奴,得王功侯。以校尉從驃騎將軍二年虜五王功,益封。故匈奴歸義。
而剩下的趙破奴,他雖然是漢人,但確實是在匈奴長大。
史記記載:“將軍趙破奴,故九原人。嘗亡入匈奴,已而歸漢,為驃騎將軍司馬……”
也就是說霍去病以下,三名最重要,也是僅有的三名封侯的軍官裡就有兩名匈奴人,一名長期在匈奴生活的漢人。
然後在這一年夏天進行的第二次河西之戰時,霍去病麾下將領並沒有發生改變,只是臨時配屬了右北平太守路博德以及北地都尉衛山。
漢武帝則在詔書裡明確表示“驃騎將軍去病率師,躬將所獲葷粥之士,約輕齎,絕大幕,涉獲章渠,以誅比車耆,轉擊左大將,斬獲旗鼓,歷涉離侯。濟弓閭,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
詔書裡所謂的“葷粥”是匈奴古稱。
從《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和漢武帝詔書,我們可以合理猜測,不但霍去病直屬高階軍官以匈奴人為主,就連普通騎兵裡匈奴士兵比例也很大。
師夷長技以制夷,這就是霍去病能大敗匈奴的原因。
-
4 # 暢想古聖今賢
漢朝即文景之治國力起來以後 當制約漢朝對匈奴作戰最大的戰馬問題解決匈奴好像水到渠成了 秦漢兵士都是相當勇猛的 以一當五 裝備鐵器壓制 匈奴只有少量青銅武器 外戚 深受重用的外戚 參考李廣利 李廣 李陵事件 你會發現外戚是多麼重要 戰術上既有李牧的以戰養戰 又有項羽的閃電戰打發
-
5 # 無憂谷逍遙子
霍去病雖然英年早逝如孤鴻飄然而去,但在其短暫軍旅生涯中勇冠三軍獲封冠軍侯,先後殲滅匈奴有生力量功高蓋世;從冠軍侯屢次戰例看其用兵如神,善騎射,機動靈活,尤其擅長閃電戰,長途奔襲千里躍進直搗黃龍,作戰方式以輕兵勁旅直插敵心臟快速出擊殲敵於其不備之時,在封狼居胥前漠北大戰中一舉殲滅匈奴70000多人,估計殺了其一半以上,從此匈奴一蹶不振;驃姚校尉應該得到武帝偏愛,將大部騎兵歸其統帥,所以才能比衛青機動靈活,而衛青所部以步兵為主故不敢長驅直入,或許自古英雄出少年,冠軍侯敢於冒險突擊置生死於不顧才能成就曠世之功!
-
6 # 古今縱橫談
霍去病,18歲一戰封侯、22歲即升任大司馬(相當於現在之國防部長,牛人啊,古今中外最年輕的國防部長),24歲就辭世,一顆真資格的璀璨流星,死因嘛,事無鉅細的司馬遷居然沒有寫明(奇怪啊,難道司馬遷對霍大少就怨恨成這樣),讓這位天才軍人的死成為一個不大不小的歷史疑案,我覺得他的死因不外有二:一是史家比較接受的病死這個原因(可惜霍去病墓早就被盜過了,要不倒可以用現在的DNA技術測驗一下),雖然說病死怨不得別人,可是即便是在醫學不甚發達的古代,24歲仍然是死得太早了點,何況霍去病肯定不是一個弱質纖纖的天然病夫(要不他怎麼跟人打仗拼命去)。
如果說他真是病死的,那也是讓漢武帝給累死的。
他18歲第一次出塞,19歲歇了一年(大概也天天在操練軍隊),20 歲三出河西,春天的時候在河西走廊縱橫了近4000裡,帶著一萬人衝殺於匈奴各部,回來的路上更是在今蘭州城西北郊的皋蘭山跟匈奴兩個部落王鏖戰一場,一萬人最後只剩下3000人,可以想見其戰鬥的激烈。
稍事修整過後,又在夏天再次出塞,這一次在軍事史上堪稱經典的大迂迴作戰,讓霍去病在沙漠戈壁中一路砍殺驅馳了近7000里路。在帶著他的勝利之師浩浩蕩蕩地回到長安後不久,剛喝完一口熱茶,被他殺敗的兩個匈奴王就要求降漢,群臣都害怕是詐降,這位一心殺敵的霍大少又不管不顧地再次出河西迎降(呵呵,讓我想起小車不倒只管推的那位同志了)。
然後他老兄21歲又休息了一年,22歲時做了一生中最後一次也是功勳最卓著的一次出征,帶著5萬騎兵,北向追殺匈奴左賢王部數千裡直至今貝加爾湖,全是在蠻荒的沙漠地帶作戰,路上漢軍戰馬累死無數(衛青霍去病此戰共帶14萬軍馬出塞,回來時只餘3萬匹),霍大少估計也累得夠嗆,呵呵,鐵打的金剛也經不住這樣的折騰,所以他病死的理由很成立。
第二個可能的死因嘛,大概就是被自己的仇家殺死了。
他的仇家會是誰呢?不用去仔細考證了,他的仇家實在太多了,比如李廣家族的人,比如嫉妒他年紀輕輕就爬上高位的人,霍去病最後一次出征大漠時只帶了幾員普通校尉、回來後6人封侯、全軍皆賞,同時從另外一條路線出塞的衛青帶了6員大將、由於戰功不顯、回朝後衛青軍團全軍無封賞(嫉妒一定如烈火燃燒啦、其實這一路也算戰勝了對手、只是下手不如霍大少狠辣)。
這樣一個人人矚目的幸運兒,光是眾人豔羨的目光就足夠殺死他了(紅眼病會傳染的)。
霍去病就這樣死去了,在青春剛剛展開雙翼的時候,山鷹折翅、歸於塵土,永遠以冷峻傲岸強悍的少年姿態留存於千古的記憶之中,他沒有機會享受豐富的人生,卻避開了他的大多數親戚和同僚們最後悲慘的下場:族滅、宮刑、失侯、棄市。
漢武帝族滅衛氏外戚、漢宣帝族滅霍氏外戚時,都不再顧念這個少年曾經為帝國立下的功勳。這個漢武一朝的天字第一號幸運兒因自己的早逝而畫上了一個遺憾卻又完美的句號。漢武帝是如此的寵愛他,不僅讓他長伴茂陵,還把代表有漢一代藝術典範的大型組雕聳立於霍去病墓前,以致於今天陝西的茂陵博物館竟然是修建在霍去病墓旁,而不是正主漢武帝墓旁。
-
7 # 鑑史馬後炮
“元狩四年,漢武帝命令衛青與霍去病兵分兩路各率精兵五萬遠涉漠北,發動對匈奴單于的大決戰。霍去病軍團從代郡出發,行軍兩千裡到了漠北,遇到匈奴右賢王主力,霍去病軍團大破右賢王部,捕獲匈奴王子,韓王,屯頭王三人,其它將軍,國相,當戶和都尉等匈奴貴族八十三人,斬殺和俘虜匈奴七萬人。匈奴右谷蠡王所有部眾主力損失殆盡的同時,霍去病直逼匈奴老巢,踏平了狼居胥山。同時,大將軍衛青軍團直搗匈奴王庭徹底擊敗匈奴王庭主力,單于各部族都受到衛青部的慘重打擊,經此一役漢朝邊境徹底解除匈奴人的威脅。”
這些是有史記載的關於霍去病如何打敗匈奴人的一些史料,從上述短短的字面上來看結果,打敗匈奴人的結果是霍去病和衛青功勞,其實,之所以有這樣的結果,離不開漢武帝前期做了大量“準備工作”,與其人云亦云談眾所周知的戰事,不如分析一下為打贏這場大戰所作的準備,更能客觀地看待這位當世名將打贏這場大戰的必然性。
堅實的勝利基礎,是取得更大勝利的關鍵。打敗匈奴人漠北之戰是建立在漢軍打通河西走廊後的基礎之上的,此時的匈奴人損失慘重,單于被迫聽從趙信的注意遠撤到戈壁灘以北,試圖養精蓄銳等實力恢復。自元光二年馬邑之戰至匈奴人撤離至漠北,漢朝與匈奴人打了整整二十年,漢軍先後取河朔之地,驅逐匈奴白馬王,解除匈奴人從河朔之地對漢朝首都長安的嚴重威脅,又重創匈奴左右賢王,逼降休屠王,已經剪斷匈奴人雙翼。
匈奴人逃離至漠北後,當時漢朝廷內多數人認為,此時對匈奴作戰幾乎不可能做到,因為這一仗需要多少錢糧,多少馬匹,多少人員才能橫渡沙漠戈壁直襲單于王庭?沒有人能籌算得出來,也不敢想象。但漢武帝在這個問題上提出驚人的認識,他認為,連自己的人都覺得遠距離作戰不可能,那麼匈奴人也必定認為漢朝人不可能做得到,那麼匈奴人就以為自己是安全的,這恰恰是讓匈奴人麻痺,出其不意打擊匈奴人最好的時機。
為了達到出其不意的對匈奴人發起漠北打擊,漢武帝清楚,此戰不光是漢匈之間的軍力較量,也是國力較量,開始在全國範圍內著手這次橫跨大漠的作戰準備。為了解決經濟財政來源,漢武帝將國內鹽鐵酒類的經營權收歸國家專營,任用桑弘羊在經濟上實行均輸政策,任用趙過為治粟內史,在全國內革新推廣鐵製農具生產,提高農業產量。隨著這一系列新經濟措施的出臺,國家的財政收入再次得到迅速增長。
與此同時,開啟國際貿易通道。因為河西地區已經掌控在漢朝手裡,漢朝開始和西域得以直接的接觸,張騫再率使團和漢朝商隊去西域。和西域諸國建立政治聯絡和經濟貿易,增加漢朝國際經貿財政收入的同時,在政治上與西域諸國孤立匈奴,據史料記載,當時漢朝與烏孫,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身毒,于闐等西域各國建立起良好的政治和經貿關係。
在馬匹和人員的動員的上準備,當時準備的戰馬達十萬匹,用於後勤保障的後勤馬六萬。但是數量仍然不夠,於是戰馬和後勤馬不夠的時候,官府開始大規模徵用民間私馬,規定,官兵和平民所帶用於作戰或後勤保障的個人馬匹都可以因馬匹的數量得到國庫的相應補貼。當時馬匹的總數量接近三十萬匹。除了用馬匹之外,漢武帝還下令動用五十萬步兵支援這次作戰的後勤保障。《史記》載,此役,武帝騎兵十萬騎,輜重備用馬匹四萬,步卒五十萬,跨過戈壁沙漠,對匈奴發起一場規模空前的騎兵大會戰。
此次大會戰,漢武帝動用全國的國力去支撐起來的,從根本上來說,這就是一場國力的大比拼。沒有漢朝足夠強大的國力,為此次大戰提供充足的保障的話,霍去病和衛青的兩支大軍在茫茫的大沙漠中還沒有找到匈奴人之前早已經因補給跟不上而自潰了。窮國無強軍,也許就是這個理兒吧。
-
8 # 榮光與溫柔
有一個少年,他是公主府女奴與小吏私通所生,小吏不敢成人私通之事,少年只得頂著私生子的名號成長。待他將要長大成人的時候,所幸他的舅舅因為軍功做上了大官,少年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有一天,少年的舅舅要出征,看少年平時舞槍弄棒,就帶上了少年,還給了少年800人馬讓他統領,並囑咐少年,不要遠離大部隊,不要在這大草原上迷了路,無論勝敗,安全歸來就好。
少年嘴上答應著,但心裡想的是,這是我的草原,我將成為這裡的主宰,我要讓所有的敵人聽到我的名字就會感受到恐懼!
接下來,少年帶著他的800勇士,直插敵國腹地,徑取敵人王庭,斬殺敵人2000餘人,這2000人中,有對方王的叔父,還有敵人的相國及官員若干。那一年,少年方18歲。
到這裡,大家就知道我說的是誰了。是的,我說的就是自此之後2000餘年漢人將領的偶像、武將的最高榮譽——封狼居胥的霍去病。
少年得勝回朝,驚動朝堂,人們有人驚歎出了一個少年天才,也有人說他不過是運氣好,畢竟這次出征,就連他的舅舅—衛青,作為統帥,率領大軍出征,也沒有少年的戰果大。憑藉軍功,少年獲封“冠軍侯”,這可是“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飛將軍李廣畢生都未曾達到的榮耀。可少年嘴角輕揚,冷冷的笑道:“這一切,不過才剛剛開始!”
過了兩年,少年被皇帝封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佔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渾邪王、休屠王部,殲敵4萬餘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這一年,少年20歲。
以少而攻多這種事,少年早已習慣了!
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礎。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曾經以屠殺劫掠我人民為樂的民族,今天也嚐到了屈辱的滋味!
這一年秋天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渾邪王的一些部下想要逃跑,率部(遠少於投降的匈奴軍)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餘眾歸漢。其膽識決斷,勝吾輩遠矣!
又過兩年,少年官封大司馬,並與舅舅一起,同率大軍出征,這一次,是兩國決戰。不同的是,少年成了主帥,而少年的舅舅成了他的部下。
這次決戰,從戰略層次來看,漢軍是被匈奴的假情報所迷惑的。漢軍的部署,完全同匈奴所預想的一樣:匈奴的左右賢王的小股部隊牽制少年的主力、匈奴單于的主力卻想要一口氣吃掉少年舅舅的偏師。
事已至此,那就只好亮劍了,同樣是主力遇到偏師,就看誰更快,更狠
如果漢軍的指揮換成另外兩個人,怕是要涼。漢軍的偏師如果被匈奴單于吃掉,匈奴主力就可以和他們的牽制部隊匯合,繼而圍殲漢軍主力。
可是我們的少年果斷出擊,與敵軍接戰,並轉戰2000餘里,斬敵7萬餘,封狼居胥、飲馬瀚海。
“不好意思,你遇到了我們當中,最能打那一個!”
而他的舅舅那邊也傳來了好訊息,以偏師硬剛對方主力,斬敵2萬餘,當然,自己損失也損失慘重。
從此以後,匈奴再無力量騷擾中國邊境。皇帝想要集結兵力再次出征,欲盡滅匈奴,可天妒英才,我們的少年,卻得病離世了,一代將星就此隕落。
少年死後,皇帝以祁連山的形狀為少年修陵墓,石材,皆取自於祁連山。
時至今日,祁連山的長風依舊呼嘯,似乎還在向我們訴說著兩千年前,那少年的故事。
-
9 # 犬大將
我一再表示不想再回答歷史問題,已經專心在寵物領域寫文章。
生身平民卻長於宮廷,是不折不扣的漢家戰神。他的一生短暫而輝煌。
“馬踏匈奴,封狼居胥”說的就是霍去病的故事。而“封狼居胥”幾乎代表了中國古代武將所能取得的最高成就。
霍去病的一生總共參加了三次大的戰役。兩次河西之戰,一次漠北之戰。霍去病之所以能夠遠征匈奴大獲全勝,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真才實學!霍去病少年時候被漢武帝帶到宮中,他是衛子夫的外甥,作為姨父的漢武帝給他找了很好的老師教導他,霍去病學到了真本領。否則就算他是皇子到了戰場也會失利!
二、大決戰到來!早期的漢軍同匈奴人作戰,往往吃虧,因為匈奴是騎兵部隊,善於長途奔襲,而漢軍是以步兵為主,只有少部分的騎兵。隨著漢軍同匈奴人作戰經驗的積累,到了武帝時期,漢軍已經有了從西域的大宛國買來的好馬作為軍馬,騎兵隊伍佔據了更大的比例。遠征匈奴漠北之戰的時候,漢軍採取的是大兵團作戰,由衛青和霍去病各率一支主力兵團,前往漠北尋找匈奴主力決戰,以求徹底打垮匈奴人!
前面說到,武帝派人從大宛國買來了很多好馬,大宛國以盛產寶馬而聞名,汗血寶馬就產自大宛。此時的漢軍為了能夠長途奔襲作戰,是這樣裝備的,一個騎兵帶三匹馬,騎著一匹,另外兩匹馬馱著糧草和作戰必需品,一匹馬累了就換另一匹,這樣三匹馬迴圈使用輪番休息,不至於出現累垮軍馬的情況,進入漠北後霍去病部不斷的在沿途尋找匈奴部落逐個殲滅,並掠奪他們的資源,也就是今天說的“以戰養戰”,最後霍去病部沒有能夠找到匈奴的大單于,匈奴大單于被衛青找到差點活捉大單于。霍去病部將他們遇到的匈奴屯頭王、韓王俘獲,並繼續追趕匈奴其他的部落,在狼居胥山祭天,告訴天子他們取得的戰果,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封狼居胥”。之後霍去病部一直將匈奴人追趕到瀚海,也就是今天的貝加爾湖!匈奴人經此一戰,五十年不敢再騷擾大漢!
-
10 # 必讀歷史
匈奴作為一個遊牧民族,性情彪悍且好搶掠,在漢朝時期,曾經對漢朝邊境城市進行過數次的掠奪和殺戮,讓漢朝苦不堪言,在漢朝的經濟建設不斷成型之後,漢武帝時期最終決定一改往日和親求和的作風,轉而與匈奴進行作戰,讓漢朝對匈奴的外交策略轉守為攻,而在之後的三次大戰之中,最為出名的要數河西之戰。
河西之戰分為兩次,第一次河西之戰是由青年將軍霍去病率領輕騎上萬,對匈奴進行的一次突襲作戰,整個過程只有上萬輕騎兵,而非漢朝以往出兵動輒數萬數十萬浩浩湯湯一片人海,而且戰術也一改往日穩紮穩打站點進攻的作風,轉而傾向於類似匈奴作戰的方式,一路快馬加鞭,作戰之後絕不久留,一場戰鬥打完立刻重新再次尋找休息點,休息之後立刻投入第二場戰鬥,猶如一根鋼釘在匈奴的腹地穿梭,讓匈奴對此苦不堪言,而且在作戰一路也並沒有刁難匈奴的普通民眾,讓匈奴看到了漢朝和匈奴奴隸主不同的一面。
在這場戰鬥之後,匈奴已經開始出現頹勢,發現漢朝的部隊一改往日打完一仗便撤回修養的作風,開始了對匈奴連續的作戰和追擊,而且因為霍去病廣得人心的做法,匈奴內部的奴隸階級和奴隸主階級也開始出現了嚴重的社會矛盾,這都是讓匈奴始料未及的,但是這些戰果對於漢武帝來講還遠遠不夠,漢朝此時因為數十年的戰爭,兵民勞頓經濟不負重壓,若再這樣下去,漢朝遲早也會被這場戰爭拖垮,漢武帝急需一場真正的決定性勝利,徹底消滅整個匈奴的有生力量,讓匈奴在幾個世紀之內無法形成威脅到漢朝的軍隊。
第二次河西之戰就是再這樣的前提下展開的,整個進兵規模也是史無前例,作戰時間也更長,既有主攻部隊又有側襲部隊,靠近河西的右賢王在漠南之戰中就已經被衛青將軍擊敗,損失慘重無法對漢軍再次構成威脅,而左賢王則一直沒又受到過大規模的打擊,仍然有不少的部隊,可能對漢軍的進軍造成威脅,所以還要進行提防。作為河西之戰的主力部隊,霍去病與公孫敖率軍數萬繼續向北進軍,計劃兩人南北夾擊何為河西地區的匈奴軍隊,而李廣從右平出發,對左賢王進行打擊,分散匈奴對河西的兵力。
李廣率領部隊出發之後,遭遇左賢王的四萬騎兵,隨後被左賢王包圍,李廣率軍力戰兩日,殺敵甚多,但是張騫率領的援軍卻遲遲不來,在這期間雖然殺敵甚多,自己也損失慘重,等到兩天之後張騫的援軍才趕到戰場,匈奴看到漢朝援軍過來了以後立刻撤退,這場戰役之中李廣表現甚是英勇,匈奴將李廣的部隊團團包圍,不斷地射箭壓制,漢軍戰至箭矢射盡,李廣親自上前肉搏,倖存的將士們在這場戰鬥後對李廣的勇氣和作戰能力十分歎服,而相對的,對於張騫的這種延期行為按律甚至當斬,被貶為庶人也是最低的刑罰。
而霍去病的部隊,在向北出發之後,公孫敖的部隊準備分頭向南,以求包圍,但是可笑的是公孫敖的部隊在經過青海之後卻迷了路,到最後也沒能進入河西,而霍去病則一路暢通無阻,挺近河西,進入打磨向西奮進,一路殺之渾邪王的駐地,展開了一場酣暢淋漓的戰鬥,這次戰鬥殺敵三萬二百,還俘虜了單于,王子,王母等59人可以說是大獲全勝,整個過程雖然沒有公孫敖迷路的部隊支援,但是仍然攻進匈奴腹地2000餘里。
在這場戰鬥之後,漢朝徹底的完成了對河西的控制,匈奴南下進攻的要道河西走廊被漢朝徹底控制,匈奴在這次作戰之後徹底退出了河西區域,再也無力繼續對漢朝進行進攻的作戰行動,不但如此,因為此次作戰的失敗,單于遷怒於河西的渾邪王和休屠王,迫使兩人最後降於漢朝,漢朝擔心這是匈奴的詐降舉動,讓霍去病率軍前去迎接,但是休屠王在中途逃走,最後還是被單于所殺,而最後渾邪王加上休屠王所有的部隊,只剩下了和漢朝作戰前的三分之一,可見這場戰爭對於匈奴的打擊有多麼巨大。
這場戰鬥成為了漢朝和匈奴戰爭的轉折點,從此以後匈奴再也沒有進行過任何有威脅性的犯邊舉動,甚至直接逃跑到歐洲養生休息,而漢朝則在此次戰鬥中極大地擴充了疆域,讓河西一代正式納入中國的版圖。
-
11 # 圍爐品茗人漢匈國力對比變化為霍去病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
漢匈之間第一次衝突是高祖劉邦時代的平城之戰(即白登之圍),此戰之後,漢朝既見識了匈奴騎兵的強大,也認識到了自身國力的羸弱。匈奴能夠一次性出動數十萬騎兵,而高祖劉邦想找四匹顏色一樣的馬都找不到。於是轉而對外採用“和親”策略,對內進行休養生息政策。經過高祖、呂后、文帝、景帝四朝六十餘年的積累,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的國力空前強盛,糧食、馬匹、武器裝備儲備充足,邊境的邊軍也在不多擴充和加強。此時漢朝已經具備了和匈奴開戰的實力,而衛青和後來的霍去病正是這個時期登上歷史舞臺,漢朝國力的變強為他們在漢匈戰爭中提供了堅實的基層,也為他們建功立業提供了最好的舞臺。
霍去病的個人成長環境成就了他的異於常人。霍去病雖然僅僅是個縣吏的私生子,但是他一個很牛的舅舅--大將軍衛青,漢軍的傳奇將領和最高統帥。還有一個更牛的姨夫--漢武帝劉徹,漢朝的最高統治者。所以霍去病很小的時候就進入了漢朝宮廷,可以說霍去病是劉徹一手帶大並培養出的將領,也是最符合他本人氣質的將領。可以想見在漢武帝和衛青的教導下,霍去病小小年紀就能精通了騎馬、射箭、擊刺等各種武藝,同時也能接觸到漢朝最精銳的部隊,瞭解戰陣之法。
霍去病本人不拘常法,用兵靈活。可以說霍去病是一個完全不同於行伍中歷練出的將領,他的成長模式是不可複製的,因為他就是漢武帝的“私人訂製”式的將領。因為獨特的成長環境,他的心中沒有對匈奴的畏懼心理,他的前期成長過程就是一個長期以匈奴為假想敵對匈奴對騎兵的研究的過程。所以他不僅有別於景帝時期以防守防禦入侵為主導思想的將領,也同樣有別於衛青這一批敢於向匈奴出擊的將領。他是一個不僅敢於向匈奴出擊,而且敢於脫離後方,長途奔襲的新一代攻擊型的將領。
同時霍去病是將騎兵運用到極致的將領,西漢強盛國力保證了霍去病有資本去大膽使用騎兵,又因為他是在對匈奴和匈奴騎兵的研究成長起來,他的騎兵的使用是領先所有漢軍將領的(包括他的舅舅衛青)。也正是他完成了由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啟的騎兵代替車兵的改革。自他之後,騎兵徹底替代了車兵,成為中國軍隊的一種主力軍種。
再者,霍去病的軍中長期並且大量存在匈奴人或者漠北遊牧民族計程車兵,正是因為這些人的存在,使得他對騎兵的運用更加得心應手和在漠北複雜的環境中能做到不迷路(當時的漢將中很多出擊迷路而還的)和因地就食。霍去病才能在與匈奴的的作戰中,勇猛果斷,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因為霍去病的不拘常法的大迂迴、大穿插、長途奔襲等大大有別於其他漢將的戰法,使得匈奴人及其不適應,因為在他們和漢人長達百年的戰爭中,從然沒有人是這樣的打法
霍去病的作戰方式有早期的特種作戰的雛形縱觀霍去病對匈奴的6次作戰來看,霍去病在作戰中有了一些特種作戰的雛形。典型是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戰中,本來漢武帝是為了這次決戰準備了大量的後勤物資,由步兵護送跟在主力作戰部隊的後方。但是霍去病反常的帶領大量騎軍脫離後勤兵團,長途奔襲兩千餘里,就在敵人的實力範圍因地就食,不停的掠奪敵人的物資來補給自己。同時還沉重的打擊了匈奴脆弱的經濟基礎,這種類似現代特種作戰的方式,在兩千多年前就被霍去病運用了出來。可見其用兵之靈活機變。匈奴人的遊牧王朝本來沒有漢朝那樣經濟基礎和戰爭潛力,到衛青和霍去病取得漠北之戰的勝利後,匈奴人至少損失了二十多萬的作戰部隊,同時還被掠奪了大量的牛羊牲畜,再加上水草豐茂的河西、河套、漠南之地被漢庭佔領或控制,匈奴的脆弱的經濟基礎更是被打擊的難以恢復。
-
12 # 包小白有話說
千古一遇的霍去病,如何讓匈奴聞風喪膽?
在華夏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總會出現許多傳奇般的人物。他們有的是著書立道的聖人,有的是開創盛世的千古一帝。
而最讓我們熱血澎湃的就要數那些扶大廈之將傾的民族英雄了。
就比如說西漢明將——霍去病
一、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霍去病
出生於公元前140年的霍去病,是西漢名將衛青的外甥。
正是因為有身為將軍的舅舅,在公元前123年,年僅17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票姚校尉 。跟隨衛青一起在漠南攻擊匈奴。
而這一戰霍去病僅用800馬隊便殲滅匈奴2000多人,功冠三軍,在這次戰役後,被漢武帝冊封為“冠軍侯”,真正的一戰封侯。
漢武帝還想嘉獎霍去病一座宅院,霍去病卻慨然回答道:“匈奴不滅,何以家為”
而在之後的幾次對戰匈奴的戰役中,霍去病均取得勝利,其官職也一路高升,最終達到和衛青同掌兵權的地位!
只是天妒英才,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4歲。
二、從奴隸到將軍的衛青
正如上面所說,衛青是霍去病的舅舅,但是其一生可比霍去病來的更加傳奇。
衛青出生年月不詳,因為他是他作為奴婢的母親和一名縣吏的私生子。
雖然那名縣吏承認了他,但衛青從小就不受自己的兄弟姐妹們待見,自己的父親甚至只讓他放羊。
好在塵不蒙珠,衛青的姐姐衛子夫被漢武帝選中作為嬪妃。
而依靠這層關係,衛青被漢武帝看中,在公元前129年,被任命為車騎將軍,北上迎擊匈奴。
而衛青一戰成名,開始了自己的戎馬生涯,爾後透過不斷地浴血奮戰,衛青成為了貴極人臣的大將軍。
而漢武帝為了拉攏衛青,將自己的姐姐,也就是曾經衛青母親為奴伺候的平陽公主,下嫁給了衛青。
三、 其他朝代的民族英雄
華夏兒女多壯志,每個朝代都有那麼幾位令人敬畏的民族英雄出現。
宋朝的抗金名將岳飛,大敗金兀朮,讓金人聞風喪膽;
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的倭患;
清朝末年的鄧世昌,在甲午戰爭中駕駛重創的致遠號軍艦全速撞向日軍的吉野號……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這些民族英雄無論是勝是敗,都是華夏文明史上不朽的豐碑!
結語:
我們如此敬畏崇拜民族英雄,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傳奇的一生,更多的是因為他們能在民族危難之際,挺身而出,挽狂瀾於既倒 ,扶大廈之將傾。
正是因為他們,華夏文明在經歷了那麼多次劫難,仍然能夠光顧燦爛!
-
13 # 我們都一樣9760
霍去病利用草原的遼闊,用靈活的騎兵一次次的騷擾著匈奴,使匈奴無可奈何。類似閃擊戰。在當時來說,戰法比較獨特,也很有效果。
回覆列表
霍去病位列中國十大戰神,令匈奴談之變色,有幾點
1.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如果沒有漢武帝的慧眼,信任,甚至包容,就不可能有霍去病的耀眼戰功。在漢代那個軍紀嚴格的年代,沒有武帝的特殊對待,霍去病根本就不可能脫穎而出,先看出名戰,元朔四年(公元前123年)霍去病主動請纓帶八百鐵騎,敢於打破常規,長途奔襲繞敵後方斬敵兩千首戰告捷,漢武帝封冠軍侯。細思極恐,漢武帝慧眼識珠,一個憑藉裙帶關係的十八小夥從未帶兵,確敢於讓他放手拼搏,雖然有“賭一把”的心態存在,但這要承受很大壓力,不是每個皇帝能做的,這也是後世在無“霍去病”的原因。不拘一格降人才,沒有說的那麼簡單。
2.霍去病的生世坎坷,造就堅韌和創意。從一個“私生子”成長到戰神,沒有過人堅韌不拔是不可能的,同時又不拘泥於事,富有創意的打法,開創歷史先河。
3.霍去病的自我修養,那句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真不是隨便說說,令人敬而進之
4.霍去病的缺點也是其魅力,個性分明,沒有政治頭腦,恰恰是漢武帝敢於放權的基本,霍去病敢於射殺李廣之子李敢,只為報個小仇,說大了就是“公報私仇”,完全是孩童般做法,也是這點得到漢武帝的“溺愛”,一個對權力沒有想法又能打的人,當然是首選
5.霍去病讀書不用書,天馬行空的隨意打法,恰恰是匈奴的死穴,遊牧民族的經濟脆弱持續性差,因而必須平時分散放牧,秋天馬肥牛壯才能縱馬掠奪,農耕民族經濟持續性好,建城屯田,便於集中,故易於防守霍去病是每逢春季遊牧民族最弱的時候,沒有明確攻擊目標的掃蕩匈奴,防無可防
6.霍去病是特種部隊,敢於啟用匈奴降將,善用有特殊技能的人,故李廣常迷路於大漠,而霍去病沒有,霍去病帶兵人數不多,但全是精銳,擺脫後勤補給的束縛,基本就是“走哪吃哪,吃不完全殺光”,對遊牧民族破壞性巨大。
7.戰法飄逸,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戰,漢武帝原計劃安排霍去病攻打單于本部,但霍去病千里奔襲繞道殺敵,直殺左閒王部,打到現今蒙古肯特山封狼居胥,一路打到瀚海(俄羅斯貝加爾湖),這是前無古人的成就,同時也是嚴重違反紀律,沒有漢武帝何來霍去病。
8.人格魅力,賞罰分明,造就將士用命,霍去病根本不去和士兵搞“關係”,而是隻要你有功,保你封妻廕子,從霍去病帶兵6年軍中就出17個“候”,可以看出端倪,在漢代軍功高於一切,就不奇怪李廣難封了,能想象的到,一群“瘋子”衝過來,只為你的人頭,是種多麼可怕的場景。不論你出身,殺了匈奴,老婆孩子就萬世保障,誰人不用命。這也是將士希望到霍去病部效命的原因,是霍去病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