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學驛站
-
2 # 地理有意思
黃土高坡的外在形態難題,主要邏輯不是在於多種樹,而在於種樹後的成活率保障,並且黃土高原主要地表形態也不是千溝萬壑、支離破碎,而是乾旱風沙、植被種植困難等。黃土高原的行成主要是來自西部的岩石風化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沙礫,只不過比較細,源頭上基本可以追溯到西部大漠,所以黃土高原上的泥土成分與平原、盆地、丘陵地區的泥土成分有天壤之別,平原和丘陵的泥土構成是千萬年間落葉、生物腐化所形成的,而黃土高原只有沙礫,所以黃土高原種植植物比較困難。
相比於丘陵、盆地的泥土成分,沙礫所形成的高原,土壤間的間隙比較大,基本上無法儲存水分,即便挖坑植樹在水坑當中澆水灌溉,很短的時間內,這些水分就會滲入到黃土高原底部,地表上的植物吸收不到水分,所以植物很難成活,加之黃土高原本身降雨量比較少,所以我們所看到的黃土高原基本是光禿一片。
當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灌溉水利設施的更新,黃土高原當前也有很多地方得到了治理,只要在灌溉方面能夠跟得上水分流失的速度,就可以保證植物的成活率,如果有一天黃土高原整個地區都被植被覆蓋,那麼也可能改善當地的降雨環境,形成降雨生態的平衡,屆時黃土高原的面貌才會宣告完全改變。歡迎點選關注,留言一起探討。
-
3 # 影者在路上
整個黃土高原的行程大概用了億年左右,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在最近的二十年左右,國家大力實施天保工程,退耕還林,控制過渡放牧,應該說最近幾年整個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包括臨近黃土高原的一些沙漠地區,植被增加了,降水多了,明顯的效果就是沙塵暴和十多年前相比少多了。
-
4 # 驚濤拍岸65
我就是渭北合陽縣的,外地人不瞭解情況,樹栽到那裡十年八年,還是像個吆雞杆杆,說它死了吧還有幾片葉子,沒死吧又不長,天旱缺水,啥都弄不成!
-
5 # 嵐沐春風
黃河是母親的話,黃土高原則是父親,黃河流域的沖積平原是兒子!水和土才能養人,沒有沖刷的泥土,華北平原會日益貧瘠!
-
6 # 地理縱橫
黃土高原就象一個多年身體虛弱的病人,得需要慢慢調養,你給它大魚大肉,猛補一下,身體還會吃不消,你不給它補補,它還會營養不良,怎麼補?用什麼方法讓它強壯起來,你得察言觀色,科學安排飲食,才能讓久病的身體慢慢地恢復上來。
首先讓我們認識一下最難伺侯的黃土,黃土顆粒較小,是中國西北地區沙漠由於風力作用吹送過來沉積形成的,主要分佈於中國陝西、山西一帶。黃土結構與沙漠可是不同,在沉積過程中土壤結構鬆散,垂直節理髮育,孔隙較大,雨水一多,就會溶解土壤當中的無機鹽類,孔隙就會越來越大,最後就會象融化的巧克力一樣坍塌。就象我們蓋大樓一樣,只有水泥沙子沒有加鋼筋一樣,是沒有“骨骼”的沉積物。
有人說,黃土高原就是乾旱,缺水,才會造成黃土裸露的自然景觀,其實不僅如此,當暴雨如注的時候,黃土含水較差,容易飽和,加之土層深厚,極容易引起土壤鬆動,出現泥水河流,黃土一經沖蝕就會重新整理土壤層面,草類植物就會失去根基,最後枯死,我們植樹種草就會化為烏有。所以我們下猛藥,惡補一下,往往適得其反。
不僅如此,過多的植樹還會過量吸收環境中的營養成份,導致周邊的草本植物難以生長,最終導致我們荒山綠化失敗。
我們應怎樣讓黃土高原披上綠妝呢,首先應防止水土流失,第一步應先種草,草本植物消耗水份、營養少,讓黃土表層形成具有生產能力的”土壤皮“,增加生物迴圈功能。第二步在水資源豐富地區配合植樹,實現草、樹混搭,科學合理安排,才能讓黃土高原變成青山綠水。
今年我們西部地區降水開始增多,而且多是毛毛細雨,陰雨綿綿,特別適合黃土高原植被恢復,而且城市化速度加快,農村很多地方人口減少,荒山越來越多,為我們實施退耕還林節約了很多成本。相信不久的將來,經過治理的黃土高原變成了青山綠水,草長鶯飛美好家園。
-
7 # 中國好新人
農業是第一生產力,只有生態環境好了才能更好的發展農業,主要還是看國家和各個區域政府的發展規劃了,我是做綠化的,與林業及環境生態也很密切,我們也在積極努力的去做,讓環境變得更美好,但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援才能進行
-
8 # 深圳宇宙人
能長樹的地面不用植樹,如不繼續破壞,假以時日,它自巳也會長出花草樹木來,你去學習一些地理知識,植物學,什麼叫做水土流失?樹木花草,大自然與人類,動物種群一樣,也需要水,需要吃飯,需要營養和愛護!
羅布泊荒原,吋草不生!
-
9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黃土高原這種千溝萬壑、支離破碎的地表形態,是由於氣候特徵和土壤性質共同決定的,改善這種地貌,並不是簡單地透過多種樹可以解決的,需要一個複雜且長期的過程。
黃土高原位於中國的中部偏北,包括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7個省區的大部或者部分割槽域,總面積64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黃土分佈最集中、面積最大的區域。氣候型別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乾燥、夏季炎熱多雨。多年平均降雨量為460毫米,從東向西依次遞減,東部能達到600毫米以上,屬於半溼潤區;中部350毫米左右,屬於半乾旱區;西部200毫米一下,屬於乾旱區。
黃土高原的黃土,是在長期的地質運動以及風力侵蝕作用下,經風力搬運堆積逐漸形成的。黃土的組成以粉沙為主,粒徑通常在0.05到0.005毫米之間,土質比較疏鬆,滲水性強。另外,黃土中還含有粘土、碳酸鹽和其它易溶鹽類,乾燥時容易聚集板結,遇水容易分解擴散,因此,在降水引起地表徑流、河水等的長期侵蝕下,從西向東沿著地勢的降低,呈現千溝萬壑、支離破碎的地形景觀,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區域之一。
由於黃土高原上述的氣候和土質特點,對其的生態恢復措施也應統籌考慮。如果一味的多種樹,由於樹的耗水量較高,這裡的降水量、地表水資源量等,都不能支撐大量人工樹種的需水要求,種下的樹有很大可能枯死或者不能正常生長,同時也會影響周邊需水植物的成長,反而達不到生態恢復的目的。
因此,我們長期以來對黃土高原的生態治理,是採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修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相結合的措施,其中以先種草為主,提高土壤表層抵抗風力和水流侵蝕的能力,減少水土流失。在水資源相對富集的區域,適當增加植樹數量,以樹、草混合種植的方式,效果更佳。另外,合理調整農牧業生產方式,在陡坡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減少放牧頻次和數量,逐步實現自然生態恢復。
透過多年的生態治理,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率已經達到60%以上,成為令世界為之矚目和震撼的焦點,黃土高原已經成為中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
10 # 呼嘯的風85
主要是地理環境、氣候變化,再加上人類活動共同造成的,向自然索取過多,更加惡化了黃土高原的氣候環境。專家考證,黃土高原是古氣侯環境大氣環流挾帶揚塵沉降億萬年形成的(是什麼環流,從什麼地方挾帶來的我忘了),這樣的土質就決定了容易被雨水沖刷形成溝溝壑壑,歷史上黃土高原植被還是茂盛的,這樣的情況並不明顯。隨著人類的繁衍,生產生活活動破壞了自然生態,水土流失逐漸加劇,乾旱少雨的氣候使被破壞的植被更難恢復,稀蔬的植被、土壤涵蓄水源的能力進一步減弱,少量的降雨就能造成地表的強烈沖刷,反過來又加劇了氣候環境的惡化,如此反覆惡性迴圈,造就了當今黃士高原萬般溝壑,地表落差極大的地理地貌,越來越不適宜人類居住繁衍。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就是要減少生產生話話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也就當前實施的退耕還林還草;其次就是透過人工工程的方法,改變惡劣的地理地貌,如降坡植樹植草降低雨水對地表的沖刷力,對落差大的溝壑則採用築壩攔士涵水等工程,增強了植被地表土壤對水源的涵養能力,反過來又促進了植被的恢復,氣候更加溼潤形成有效降水,生態進入一個良性迴圈狀態。通過幾十年持續不斷的努力,黃土高原已逐漸披上綠裝,生態環境大大改善,黃河泥沙淤積大大減少,防洪壓力進一步減輕。有理由相信再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努力,生機盎然的黃土高原一定會形成。
回覆列表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黃河的沖刷和泥沙沉積下,形成了華北平原的廣袤土地,哺育了數億的中華兒女。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多次黃河改道,每一次改道都給入海口帶來了豐富的可耕土地。我們知道,黃河的形成與青藏高原密不可分,這座世界上最宏偉的高原誕生出了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等世界聞名的大江大河,被稱之為“亞洲水塔”,而黃河之所以被稱之為黃河,就離不開黃土高原的作用了。從某種層面來說,青藏高原誕生了黃河,而黃土高原則養育了這條河流,併成就了“半碗喝水半碗沙”的美名。
一方面,黃土高原的土質疏鬆,流經此地的黃河裹挾著大量的泥沙奔流到海,給下游地區帶來了廣袤的沖積平原和農作物及魚類所需的養分。然而在另一方面,黃土高原也使得黃河的河道淤積,河床太高,在歷史上發生了幾次嚴重的洪澇潰堤災害,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黃土高原的治理成為了如今學術界、政府及大眾們普遍關心的話題。
黃土高原的成因分析其實,在億萬年前,黃土高原所在的區域實際上是一片湖區,到了大約1500萬年前的時候,受到印度洋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碰撞的影響,以青藏高原為中心的廣大區域開始抬升,而黃土高原所在湖區的位置被也緩緩的抬升,湖底的海拔逐漸超過了附近的地勢,這片湖區的左側距離青藏高原較近,隆起的海拔較高,而湖區的東部相對較低,因此,湖水向東方的湧去,最終流向東海。此間,海量的湖水裹挾著沿途的泥土在華北平原上堆集,經歷數萬年間的積累形成了日後的華北平原。
由於黃土高原所在的地區受到緯度影響,降雨相對稀少,在時間的推移下,在距今大約800萬年的時候,湖水入不敷出,終於走向了枯竭。湖底的黃土被抬出地面漸漸的形成了高原——如今黃土高坡的地貌。
目前,對於黃土高原的成因,也就是黃土的來源,比較公認的說法是“風成說”,主要是是第四紀冰期乾冷氣候條件下的風力沉積物。在乾冷的氣候條件下,位於黃土高原西部的大陸內部地區氣候更為乾旱,大片沙土裸露,在西北風的作用下,搬運大量沙塵至黃土高原地區,由於風力減弱而沉積,年復一年,最終形成厚厚的黃土堆積。
種樹能解決黃土高原支離破碎的地表形態嗎?與大部分人的觀點不同,學術界認為黃土高原的土質條件並不適宜大規模的種植樹木,原因如下:
01 從地帶性角度分析
從農業氣候適宜度模型與黃土高原生物氣候地帶性的角度,中國部分學者論證了黃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區在生物氣候地帶上屬於草原及半草原半荒漠地帶。這些地帶性的規律是由宇宙或全球性的因素決定的。人類活動可以給地理環境產生嚴重影響,使自然景觀面目全非,但很難改變環境地帶性結構的實質。
舉個例子,因砍伐森林造成的童山禿嶺仍屬於森林地帶,只要停止相關人類活動,經過大自然的自愈期,會慢慢恢復曾經的森林植被;引水灌溉將荒漠變成的良田,在水源停止後仍會恢復為荒漠,這在地帶性上屬於荒漠地帶內的綠洲。總之,人類活動不能使荒漠帶變為草原帶,也不能把草原帶變為森林帶。
從定量的角度來分析,根據適宜度的模糊數學模型,計算農業氣候資源指數和效能指數的結果,黃土高原的效能指數在0.5~1.0和1.0~2.0之間。這一帶的年降水量為100~400毫米,年積溫為1500~3000℃左右,乾燥度為15~2.0.從生物氣候地帶性上來看是半乾旱草原地帶。這樣的地帶性條件,再加上黃土母質的特徵並不適宜植被的生長。從整體特徵來看,森林地帶只出現在黃土高原區域性水分條件優越的地方。
02 從土質角度分析
黃土高原地帶的土質顆粒較小,這些土質是由中國西北地區沙漠藉助於風力作用吹送過來沉積形成的,在沉積過程中土壤結構鬆散,垂直節理髮育,孔隙較大的滲水能力很強,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極差。即便下過雨,水分也很快下滲流走,泥沙的牢固程度很差,遇到暴雨天,很容易發生水土流失,如果樹木的根系不夠發達,扎得不夠深,也很容易連樹帶土都被沖走。
怎麼做才能解決黃土高原脆弱的生態?上文中,我們從黃土高原所處的地帶性以及土質疏鬆的角度分析了為什麼不能透過大規模植樹造林來解決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等問題。那麼,黃土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真的無法恢復了嗎?
其實,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國家在治理黃土高原上都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先後採取了“坡面治理”、“溝坡聯合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退耕還草”等不同的措施。從目前的治理效果來看,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得到了大大的緩解。下圖一為中國曆年的治理措施。
20世紀70年代末期,黃河輸沙量為16億噸/每年,而近10多年降低至2-3億噸/每年,特別是在年降雨量沒有明顯變化的情況下,2008和2009年黃河輸沙量僅為1.34和1.98億噸,2015年降低至1億噸。這一數值相當於宋朝之前黃河的輸沙量,而宋朝之前黃土高原人類活動較弱,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較小,明清時期對黃土高原的破壞較為嚴重。下面兩張圖反映了黃河內含沙量的變化,可見,在建國後政府的治理下,含沙量已達到歷史最低水平。
綜上所述,黃土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的形成是由於本身所在的地帶性及土質原因造成的,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大規模的植樹造林並不可取,我們需要因地制宜,根據水土情況合理的退耕還林、還草,才能讓這片貧瘠的黃土地成為水草豐美的塞上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