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雲莊居士

    小說共三部。第一部《道家女兒》,寫1900年到1909年。八國聯軍入侵的風聲日緊,京城擁有百萬資產的富商又是道家信徒的姚思安舉家離京南下時,在兵荒馬亂之中,姚家十歲的姑娘姚木蘭同家人失散,後由京官曾文樸接到家中。木蘭與曾家三兒子新亞被看做天賜的良緣。幾年後,姚木蘭長成美麗過人、心靈手巧的少女。這時接二連三的人世波瀾打破了這兩家寧靜的生活。奮發有為的青年孔立夫走進姚家生活的圈子,也走進姚木蘭的心靈。木蘭與新亞結婚,這樣,道家的女兒成了儒家的媳婦,而木蘭心裡愛的卻是孔立夫。

    第二部《庭院悲劇》,敘述牛家惡勢力的作威作福及衰敗崩潰過程,之後,筆觸又回到姚家庭院,展現一幕幕悲劇:姚家長子迪人身亡,迪人的母親得了怪病久治不愈,姚木蘭舅父馮澤安女兒馮紅玉投湖自盡,姚思安自認為對家庭的職責已盡,削髮改裝,走出庭院,外出雲遊。宣佈十年後回來。

    第三部《秋季歌聲》,描寫了五四運動前夕到日本侵略軍佔領京、滬、杭之後二十年間姚曾兩家的生活。隨著時光的流逝,曾、姚兩家的第三代逐漸長大。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給華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木蘭一家遠離杭州西行。沿途都是逃難的人群。木蘭在西行途中收留了三個孤兒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她感到自己雖已到了生命的秋季,但下一代卻處於春季,“在晚秋的落葉之歌裡含著青春的催眠曲”。小說在“秋季歌聲”中結束。

  • 2 # 奔跑的阿東

    林語堂自己亦說到過《瞬息京華》的不好譯。

    "夫譯事難,譯《瞬息京華》尤難。何以故?小說中人物,系華人物,閨淑丫頭,系中國閨淑丫頭,其人物口吻,自當是華人之口吻"。

    《瞬息京華》之所以難譯,一個主要方面是"華人之口吻"難以用譯筆再現。

    什麼是"華人之口吻"?主要是指老華人的語言方式與老華人的行為方式。說到老華人的語言,就不免會與文言或類文言有千絲萬縷的聯絡,或者說就是明清小說所使用古典白話之味道,這種古白話天然地就不會有"歐化調"。說到老華人的行為方式,不熟悉中國的文化與傳統,就談不上對老華人行為方式的瞭解。

    總之,要譯出這個"華人之口吻"是不容易的,但最重要的是不能用"歐化調"的。一個老華人講著"歐化調"是不可想象的。

    因為《瞬息京華》世界文言或類文言性事物瀰漫性存在,這在"文言已死"的年代,構成了小說翻譯上不小的難度。三十年代以後的林語堂文學作品,其價值取向都體現出不斷的"內"轉傾向,特別是在明末小品的觸動下。

    林語堂三十年代面向文言與中國傳統的"內"轉,恐怕會出乎吳宓的預料之外吧。吳宓當年在自己的留學日記中,關於林語堂有這樣的記載,恐林語堂"沉溺於白話文學一流,未能為同志也"。但林語堂並沒有被"白話文學"所限,其後來進入小品文創作,倡導"文言的白話",其受周作人獨特的文學觀念的影響,亦是一個主要原因。再後來,林語堂已經"行為尊孔孟,思想服老莊"了,在這種狀況下,才有了具有中國風格與古典氣韻《瞬息京華》的產生。

  • 3 # 劇舍

    去年讀了林語堂的《瞬息京華》,鬱飛譯本,深深歎服。

    本書在歷史的大背景下描繪了理想的女性,以至作者發出生為女兒身當如姚木蘭的感慨。關於美好女性的小說,大都讓人想到《紅樓夢》,比如《兒女英雄傳》似釵黛的喜劇,比如《金粉世家》似寶黛的悲劇。本書的女主姚木蘭則是史湘雲型別的女性,開朗,能幹,多才多藝。尤其是,木蘭和莫愁姐妹既有大家閨秀的良好修養、貴婦的雍容氣度,又會針黹、煮湯等女工,讓我想到關於《紅樓夢》裡最出色的兩位姑娘,也有寶釵繡鴛鴦,黛玉做香囊的情節。可見做手工不但不減閨秀的尊貴,更為美人增光添彩。特別地,二人刺繡的光影效果借鑑了西方美術,木蘭的花生羹加鹼從書中習得,這是把學問帶到生活裡來了,免於流俗。好比探春三人組雖是年輕姑娘,行事持家不弱於鳳姐。木蘭治理曾家大家庭,莫愁適人愛才不愛財,這也是緣於兩位的能力和眼界。

    兩姐妹都沒有嫁大人物,做大事業,但都保持著光彩。莫愁對衣著儀態更講究,即使配偶不在意女性的外表,她也要妝扮整齊,她妝扮是為了自己。木蘭曾一度素面布裙如農婦,也是徹底放鬆自己,不顧忌男性的喜好。總之,兩人都保持自我,自由自在,這才是理想的女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溫柔的曼妮,可愛之處是一片痴情,她並不貪圖節婦的名聲,也不是為禮教所束縛,而是發自內心地為早卒的心上人守護一生。

    紅花好,綠葉也好。孫亞之柔,立夫之剛,把木蘭姐妹襯托得性格豐滿。不過立夫的設定有完美之嫌,國文也通,政治也能,說做昆蟲就做昆蟲,說做甲骨就做甲骨。雖然國文和政治來自家學和秉性,而學術方面既是多面手也是快手,未免把學術想的簡單了。此外,姚老先生也很有魅力。而曾老先生的嚴肅,姚太太的溺愛,則是十分典型的家長形象。

    關於這個譯本,也有奇妙的緣分。本書常見的是張譯本,譯名《京華煙雲》。在校期間我曾無數次瀏覽書架,終於沒有扳下這個大厚本。這次鬱飛的譯本非常少見,得到更是偶然。鬱飛,即郁達夫,作者林語堂稱讚和信賴他中英皆通,委以重任。更做三千箋註,細細說明。書後附林、鬱通訊,還有林對於這個譯本的認可和其他譯本的指摘。雖只是信手拈來的幾處,已令人流汗。若按那些譯本,真是不知所云。鬱譯本中涉及中文典籍成語,十分準確,讓人理解,備覺輕易。全書讀來竟不像譯本,像絕好的中文小說,正是譯者功夫所在。鬱本人的散文《故都的秋》人人熟知,北京風情十分濃郁。本書亦然。至於描摹人物口吻,也繪聲繪色 。不用說幾處文言的典雅,對聯的雕琢,只說中間一處細節:木蘭好讀林琴南譯小說《撒克遜劫後英雄略》。這本司各特的小說以男主角挨梵珂命名,林語堂的原著裡當然也是原名,但林琴南的譯本按中文習慣,擬名《撒克遜劫後英雄略》,這名與原名大不相同。鬱讀到英文原名,能對應到林譯小說的中文名,可見對古今中外文學作品是多麼博覽了。白璧微瑕,鬱似乎知道林譯卻沒讀過,所以其中人物的名字按原文音譯為艾文侯、羅文娜和芮白卡,而非林譯的挨梵珂、魯溫娜和呂貝珈。

  • 4 # so果

    瞬息京華》(Moment in Peking)是林語堂的英文名作。1938年小說問世以來,節譯盜印盛行,訛傳至今。小說尚未付梓,林語堂便函請好友郁達夫代為漢譯,後因郁達夫遇害,譯事遂告中斷。2015年10月,臺北林語堂故居公佈了一份《瞬息京華》譯文殘稿,載於《華僑評論月刊》,譯者署名思。刊名和譯者雖與史載不符,館方宣稱此即達夫佚文。本文首先爬梳迄今所見各版《瞬息京華》,鉤沉數個鮮見譯本,希冀為《瞬息京華》的史料添磚加瓦。繼而討論《瞬息京華》牽涉的一樁文壇懸案,探究郁達夫翻譯《瞬息京華》始末,釐清關於鬱氏未克譯竣的諸多誤解。最後,本文為思譯文一辯。王賀先生認為此稿拙陋不堪,乃一劣譯。筆者例證譯雖非達夫佚文,但譯筆雅馴,風格獨特,是目前所見《瞬息京華》之最佳漢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有男的給我表白,我拒絕了,我說做朋友,他同意了,但後面聊天還是不停的說曖昧的話。我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