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稼軒與詞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不是不定罪,時間未到。

    一、棋局之禍,漢文帝理虧

    劉濞的兒子劉賢入京時,有一次陪伴皇太子劉啟喝酒下棋,劉賢個性輕佻、剽悍,驕矜,與劉啟下棋時,為棋路相爭,態度不恭敬,但他碰到了脾氣也比較急躁的劉啟,身為儲君,地位比劉賢高的多,兩人都是官二代,兩人又年紀小,兩人因為下棋打了起來,不知輕重,劉啟,也就是漢景帝用棋盤失手把他打死了。漢文帝就派人將其遺體送回吳國去埋葬。劉濞很生氣,說道:“天下同一家,死在長安就葬在長安,何必送到吳國來葬。”劉濞又派人把劉賢的屍體送回長安安葬。然後吳王劉濞產生怨恨,稱病不去朝見皇帝。後來朝廷查明是因為兒子死了,沒有病,就對吳國使者據壓治罪,後來經人勸說,漢文帝怕逼太過而使其謀反,於是並賜予吳王倚幾與手杖,使他直至老死都可以不來朝見天子。

    二、吳國勢力強悍

    由於吳國國土比較大,所轄地擁有銅山和鹽的緣故,可以鑄錢,吳地的百姓沒有賦稅,使得劉濞在吳地深得民心,吳王劉濞又四處收買人心,亡命之徒,因此吳王勢力很強悍。

    三、諸侯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

    因為漢朝為休養生息,講究無為而治,使得各路諸侯尾大不掉,皇帝和諸侯矛盾比較尖銳。賈誼提出解決的辦法就是“眾建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諸侯王國的勢力,從而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帝十分欣賞賈誼的《治安策》,然而,當時他正用心於穩定政局,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在這樣的形勢下,漢文帝沒辦法對各路諸侯逼得太緊,如果對吳王用強,可能使其他諸侯感覺到威脅,可能一起叛亂,根據當時國力很難應付,這也是漢文帝比漢景帝高明的地方,他是想慢慢瓦解各路諸侯,最怕的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呀!

    四、外部原因,匈奴為患

    白登之圍後,雖然朝廷和匈奴一直實行和親政策,雖然有一定效果,但是並不能根本解除匈奴貴族的威脅,雙方一直處於戰和不定的狀態,當時國力雖比劉邦時期強一點,但因為經過呂后之亂,百廢待興,漢還沒有打擊匈奴的實力,

    而如果對吳王劉濞動手,那各路諸侯在插手,內亂一發,就等於給匈奴可乘之機,得不償失。

    綜上所述,之所以不對吳王劉濞治罪,是因為內部和外部的雙重原因,也和當時國力有關

  • 2 # 博興國史

    漢初,專政的呂后駕崩,以齊王為首的劉姓宗室和朝中勳臣共同誅殺諸呂和少帝,相互妥協迎取代王劉恆為新皇帝,是為漢文帝。漢文帝不降罪於膽敢不來朝拜的吳王劉濞是因為:

    影視劇中的吳王劉濞

    一,文帝欠了吳王一條人命。文帝太子劉啟和吳王世子劉賢酒後下圍棋,可能劉啟是臭棋簍子,而劉賢在吳國蠻橫慣了,沒有謙讓太子。臉面掛不住的劉啟一怒之下用棋盤重重打在劉賢頭上,一下子把吳王世子打死了。盛怒的吳王無法要求太子給他兒子償命,於是藉故裝病不來朝。

    漢文帝

    二,文帝羽翼尚未豐滿,尚未徹底掌握朝局。文帝為代王時,不受父皇劉邦重視,封地偏遠且國弱地寡,加之母親薄氏一族無勢力,因此登上帝位後面臨朝中勳臣和劉姓諸王的挑戰,需先穩定朝局。在朝臣要求治罪吳王不朝,吳王使者徹底攤牌吳王不朝原因時,文帝默許了劉濞不朝。

    三,漢文帝一貫的政治權謀,即慢火燉爛肉。從他處理兄弟淮南王和朝中權臣及齊國宗室來看,文帝一貫是隱忍後的徐徐整治。

  • 3 # 劉一千五

    一,吳王劉濞確實二十餘年不到長安向朝廷彙報工作。

    原因最直接的一個,他的兒子到長安代替父親朝請時,皇太子劉啟接待吳王太子,他們堂哥倆下棋,由於爭棋賭氣,劉啟抓起棋盤把吳太子砸死了。

    吳王太子被砸死後,漢文帝出來替兒子劉啟處理後來的事情。漢文帝考慮再三,把吳王太子裝殮後,派使者送回吳國安葬。

    吳王劉濞白髮人送黑髮人,心頭自然悲痛。但是,他考慮不周到,又把太子靈柩送回長安,而且說,死在長安就在長安埋葬,天下劉姓同宗,為什麼要送回吳國呢?

    漢文帝因為兒子莽闖,惹下這樣的政治和宗族事件。把兒子嚴厲管教一通。然後安排官吏把吳王太子安葬在長安宗室墓地裡面了。

    吳王劉濞從此不再到朝廷盡一個藩王應該盡的義務和職責。吳王劉濞從此稱病不回長安。吳國與朝廷的關係惡化。

    二,沛侯劉濞是如何成為吳王的?

    漢高祖劉邦的哥哥劉仲,先被封為代王,後來匈奴人騷擾代國,劉仲害怕了,拋棄了封國,逃回洛陽。劉邦氣得吐血,但是沒有辦法,讓劉仲當了個合陽侯。劉仲當兒子劉濞在平定鯨布的叛亂中,立下功勞。鯨布死後,淮南國被分成吳國和楚國。由於劉家的人少。劉邦就把侄兒們,庶房的兒子分到地方做諸侯王,利用他們鎮守地方。這樣劉肥得了齊國,劉濞得了吳國,劉交得了楚國。這三個諸侯國佔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

    劉邦在這件事情上非常愚蠢。就劉濞為吳王這件事情而言,劉邦不僅愚蠢而且盲目。他是在封了劉濞為吳王時,才召見自己家的侄兒。劉邦一看見劉濞時,心頭就後悔了。劉邦認為劉濞有反骨,會造反的。但是劉邦"業已拜",又不好收回成命。讓劉濞上任去了。劉濞因此當上了吳王。

    三,吳國是項羽時代地盤,楚人性格彪悍,輕謀少慮,所以遇到事情容易衝動。正是這樣才搞出了許多的悲劇。

    吳華人的性格已經如此,吳國的富庶又讓他們的腰桿粗,所以,"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的吳國富得流油。又加上漢朝在全帝國內推行"文景之治",實行"休養生息"制度,地方得到優惠政策之後,吳國少賦稅,藏富與民,迅速富甲一方。

    吳王在吳國"厚招亡命",把附近諸侯國和朝廷追捕的罪犯收到吳國,吳國的這一行為使朝廷官吏感到不對,要求漢文帝讓吳王解釋是怎麼回事,一定給朝廷官方一個說法。

    吳國的老闆雖然二十幾年如一日地不回朝廷朝請,但是,吳王還是派使者到長安彙報工作。朝廷官吏知道皇太子與吳太子的關係,就責備甚至把吳國使者關起來。吳王劉濞馬上就恐慌起來,害怕朝廷會對吳國採取措施 。所以,劉濞就陰謀造反。

    吳國使者對朝廷官吏說,吳王確實沒有病,前些年,因為王太子與皇太子的過節,吳王才稱病不朝請。朝廷為什麼抓住這件事情窮追不捨呢?國家這麼大,就當沒有這個半老頭子,讓他自生自滅吧!如果再追究下去,會出麻煩的,"察見淵中魚不詳"。

    漢文帝聽了吳國使者的話,也知道失去孩子的父親的反常行為,因此原諒了吳王劉濞,並且賜給他老年人用的柺杖。准許他不到長安來朝請。還把前幾次扣押的吳國使者打發回吳國去了。朝廷與地方的關係才逐漸鬆動,關係得以改善。

  • 4 # 檸檬愛跑步

    周亞夫立下戰功,很有才華,漢文帝很賞識他的才華,何況周說此話是為了穩定軍心,嚴明法紀,也並沒有作出錯誤指示,身處戰亂,皇帝平叛也指望他,漢文帝自然不會妒忌賢能。年羹堯不同了,他雖也立下汗馬功勞,但畢竟不是身處戰亂時代,不是那種拯救國家的大功,但為人卻輕浮狂妄起來,朝中本來得罪一些人權臣,對皇帝也時有過於不注重禮節的舉動。雍正朝是盛世,是以禮治世,年說此話也是由於有些自恃功高的意思,雍正當然要維護皇家尊嚴,更何況雍正早有要除年的意思,也算是個把柄

  • 5 # leslie96771411

    第一,自己有愧,自己的太子也就後來的漢景帝把吳王太子失手殺死了,第二,忌憚吳王的實力,劉濞本來就勇武,再加實力雄厚。

  • 6 # 方城闕

    吳王劉濞不朝文帝,文帝為何不降罪於他?

    主要有一下幾個原因。

    01.事出有因

    文帝剛繼位沒多久,吳王太子劉賢進京朝見。劉賢與新立的皇太子劉啟年齡相仿,自然少不了在一起玩耍。

    一天兩人在玩一種愽戲時,為一步棋發生了爭執,同為少年,互不相讓,劉啟一氣之下,拿起用木頭製作的博局便向劉賢砸了過去,結果正中劉賢額頭,血流如注,竟然就此斃命。

    雖然文帝就此事專門派出使者去撫慰中年喪子的堂兄劉濞,但當劉賢的靈柩被運回吳國時,悲痛欲絕的劉濞拒絕接受,並給處理此事的朝廷官員扔下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天下一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於是劉賢的靈柩又被運回長安,落葬於京郊。

    由此劉濞對朝廷怨恨日深,常常託病不依禮制定期入京朝請,到時就派個使者來京應付了事。

    02.師出無名

    劉濞的無禮行為,文帝可以視而不見,但朝廷掌管此事的宗正大臣們卻不能撒手不管。

    當宗正大臣獲知劉濞並沒有真正生病,但又不能繞過文帝直接拘押劉濞,便拿他派來的使者撒氣,動不動便將使者拘禁起來。劉濞聞知更加震怒,反心日重。

    此事越鬧越大,文帝為了慎重起見,還親自接見了劉濞派來的使者,詢問劉濞是否真的生病。使者進退兩難,便支吾起來,文帝心裡頓時明白。

    但此時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辦,為安撫劉濞,防止生變,文帝比往日更加優待這位富比天下的堂兄,不惜紆尊降貴,按尊敬長老的規矩,向劉濞贈送幾、杖,並尊他為祭酒。特許他可以不按時入朝,至此劉濞躁動的心方才適緩下來。

    但反心一旦生成,便只會越聚越多,劉濞只是在等待一個機會。

    而文帝既不希望劉濞公然謀反,同時也在等待一個師出有名的時機。

    03.穩固皇權

    帝劉恆即位前原本只是地處北地的代王,因呂后去世,朝中大臣聯合劉氏子弟誅滅諸呂后,在各方勢力的權衡下,方才榮登大寶。

    此時正面臨著更為緊迫的皇權鞏固問題,擁戴派中的功臣勳舊各個面露驕橫之色,而在誅呂行動中,立下頭功的劉章、劉興居以及齊王劉襄等兄弟也是急不可耐,坐等分封。

    文帝此時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會落得個滿盤皆輸。兩權相害取其輕,不露聲色的文帝,正在一步步給這些日益驕橫的功臣勳舊和劉氏子弟設套,無心也無力向富比天下,正在氣頭上的堂兄劉濞開刀。

    因此吳王劉濞不來臨朝的問題,只能放在以後解決,只要他不公然謀反,“仁者無敵”的漢文帝劉恆就會忍耐下去,靜觀其變。

  • 7 # 七古三今

    首先要從漢文帝本人的性格分析。

    劉恆的母親薄姬原是宮女,在劉邦眾多的皇子中,這種出身使他從小做事就處處小心,從不惹是生非,給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劉恆七歲時,被封為代王,地位沒有其他王子那樣顯赫,但這恰好幫助劉恆躲過了呂后的迫害,幸運地活了下來。

    當陳平和周勃聯手誅滅了呂氏勢力後,相中了寬厚仁慈的劉恆,把他扶上了皇位。

    當漢文帝感到同姓藩國的威脅時,聽從賈誼的建議,就開始削弱諸侯勢力的行動,但大多都是以德服人,採用比較溫柔的手段抑制各諸侯的發展,且各諸侯在漢文帝時無一敢反叛也可以看出民心所向。

    其次是因為文帝之子劉啟,也就是後來的漢景帝失手打死了吳王太子,漢文帝內心對吳王心存愧疚,道義上也不佔優勢,所以對於吳王的不禮之處多有寬宥。

    及至本不出眾的漢景帝因竇太后的外戚勢力繼位,仇人見面分外眼紅。

    又因漢景帝採納御史晁錯建議,削奪王國封地。劉濞謀劃了“清君側”的策略,以誅晁錯為名,聯合楚趙等國叛亂。

    在公元前154年,帶領楚、趙等七國公開叛亂,史稱七國之亂,後被漢軍主將周亞夫擊敗,劉濞兵敗被殺,封國被中央廢除。

    文景皇帝爺倆可謂是“坑爹兒子,坑兒爹”。

    景帝打死當時最富有且實力強大的吳王太子,導致朝廷與諸侯之隙變大?

    文帝因為懷柔手段慢慢削弱諸侯,留下一堆忍受鈍刀子割肉到極點的諸侯勢力,從而造成了“七國之亂”。

    要不是漢景帝還可以仰仗外戚勢力,同時還有個一母同胞的梁王劉武,說不定東漢末年的諸侯混戰就提前N多年爆發了。

  • 8 # 伊耆角木

    這不是自己兒子闖禍把人家兒子砸死了,自己理虧,實在沒臉怪人家嘛。當然了,文帝時朝廷實力不夠而諸侯王拳頭硬也是個重要原因。

    吳王劉濞,漢高祖劉邦二哥劉仲之子。早年,劉濞追隨劉邦東正西戰,在劉邦鎮壓英布叛亂後獲封吳王鎮守東南,是較早一批獲封諸侯王的劉氏宗親。因為吳國遠離朝廷中樞,又沿海,加國內有銅礦,劉濞就私自採礦鑄錢曬鹽,不向朝廷納稅,以至於吳國在眾多諸侯中相當富裕。其他類似劉濞這樣的諸侯王還有不少,但是漢朝經歷了之前秦末大亂、四年楚漢戰爭,民生凋敝,後雖有所好轉,卻因為呂后專權,眾諸侯起兵討呂,各自做大。所以文帝對各諸侯國的情況雖心知肚明,卻心有餘力不足,只能休養生息、韜光養晦。暫時放下諸侯王問題。

    可惜,這個時候偏偏兒子又不省心,太子劉啟,也就是後來是漢景帝闖下大禍。劉啟是竇皇后所生的長子,原本劉恆在代國做代王時竇氏只是側室,代王后和其所生四子都早夭,劉啟就成為了長子,其母竇氏也做了皇后,就這樣,劉啟理所當然以嫡長子身份成為了太子。但是恐怕這位太子早年也比較放縱,脾氣很大,又好酒貪杯,就埋下了禍根。

    當時,吳王劉濞派其吳國太子子劉賢入朝,劉賢陪伴劉啟喝酒下棋。劉濞在吳國不可一世,加上吳國的強盛,讓劉賢難免對劉啟不甚恭敬,劉啟沒受過這個氣,又在酒勁下一時衝動,居然拿起棋盤把劉賢當場砸死。文帝無奈,將劉賢屍首收斂,送回吳國。劉濞大怒,拒收屍體,命送回長安。

    從此,吳王劉濞與朝廷結怨,再不前往長安朝賀,一直稱病。朝廷經過核查,知道劉濞無病,就扣押了幾個使者。劉濞知道自己的裝病把戲被拆穿,自然更不敢入京。後來文帝詢問其使者,使者稱劉濞害怕被皇帝所殺,希望皇帝網開一面。於是文帝赦免其眾多使者,並賜劉濞倚幾、手杖,準其永不入朝朝覲。

    文帝為什麼沒有處置劉濞。一方面自然是自己確實理虧。自己的兒子把人家兒子打死了,人家發點脾氣也算說得過去。第二點自然也是怕把劉濞逼急了。前面說過,文帝的策略就是韜光養晦、休養生息,當時漢朝還沒有足夠能力解決諸侯王問題,如果真的把劉濞逼急了,造反起來不好收拾。吳國富庶,實力雄厚,恐怕會給朝廷帶來嚴重影響。何況,戰端一開,劉濞如果打出為兒子復仇的旗號,歷數文帝教子無方,文帝還真在理上說不過去,恐怕讓對方佔了道德制高點。所以,為了安撫劉濞,文帝也不敢把他怎麼樣。

    直到後來劉啟即位,聽從晁錯意見削藩,劉濞為首的七國叛亂,矛盾終於爆發,最終周亞夫平定叛亂,才讓這個恩怨劃傷休止符。而武帝時用推恩令等手段,終於徹底解決諸侯尾大不掉的問題。

  • 9 # 圍爐品茗人

    《史記吳王濞列傳》中記載了劉濞在漢文帝時裝病不按期朝拜天子。一度造成西漢朝廷與吳國的關係緊張,但是最終漢文帝沒有深究,反而默許劉濞不用朝拜。這一事件的原委起於一場意外,而漢文帝的處理方式也符合他一貫的風格以及當時漢文帝面臨的政局形勢。

    吳王劉濞

    一場棋局引發的血案

    漢文帝登基是一個各方勢力妥協平衡的結果,因此註定了漢文帝的執政風格以柔和穩妥為主。漢文帝在位期間,尤其是登基之初,漢文帝夾在功臣集團和宗室諸侯之間,雙方都不能得罪。於是漢文帝對兩派勢力都保持較為尊重的態度。

    在漢文帝即位之初,群臣向他建議早立太子以安國本。當時的漢文帝說了一段話,大意是宗室諸王中還有長輩楚王、兄長吳王和弟弟淮南王,為什麼一定要立我年幼的兒子為漢室江山的繼承人呢?雖然說這話的時候漢文帝肯定是故意的謙讓之詞,但說這段話的時候,漢文帝對吳王劉濞的評價是“惠仁以好德”。由此可知漢文帝當時對劉濞這個堂兄還是保持比較尊重的態度,畢竟當時的漢文帝羽翼尚未豐滿。

    可惜不久之後,漢文帝的太子劉啟,也就是後來的漢景帝,給他父親惹了個不小的麻煩。當時吳王劉濞的王太子劉賢進京朝見,或許是劉賢為了和未來的皇帝搞好關係,也或許是漢文帝為了籠絡吳王父子,反正兩位太子就在一起飲酒,酒後還在一起下棋。

    結果兩位年輕氣盛的太子因為下棋產生了爭執,吳王太子劉賢沒有讓著皇太子劉啟,惱羞成怒的劉啟用棋盤一下子就打死了劉賢。

    喪子之後劉濞的反應

    劉濞的太子劉賢死後,被西漢政府送回吳國安葬。劉濞心中的怒火是可想而知的,但是要讓身為皇太子的劉啟償命也是不可能的,因為這與禮法不合。所以劉濞只好透過其他方式來表達他的不滿。

    劉濞面對自己兒子的屍體,只說了一句“天下一家,既然死在長安,為什麼要運送回吳國安葬,就讓我兒子葬在長安好了”。於是又把兒子的屍體送回長安由西漢朝廷安葬。他的這一做法是非常明顯的不滿和對抗。

    但是漢文帝和西漢政府可能是出於愧疚之心,沒有對劉濞的這一明顯的對抗做法有任何表示。

    因為此事產生不滿的劉濞開始稱病不朝,每到要去朝拜的日子就派使者代替,聲稱自己有病不能親自朝見。過了朝拜的日子,立馬就恢復健康,該幹嘛還接著幹嘛。

    漢文帝劉恆

    漢文帝的應對方式

    面對劉濞的不滿,漢文帝一開始採取裝聾作啞的方式冷處理。但是時間久了,漢文帝及朝中大臣開始意識到劉濞的這種長期不朝的行為對朝廷的威信和安全有較大威脅。於是朝中大臣開始責問被派來代替朝見的使者,同時也將這些使者扣押。

    而劉濞此時也感到了威脅,從他後來發動七國之亂的表現來看,他本人也並非意志堅強之人。因此他更加不敢親自到京師朝見,所以就繼續裝著大家都知道沒有的病。後來有一位使者在被漢文帝責問的時候,直接了當的挑明瞭一切,同時請求漢文帝放吳國一馬,給個臺階下,大家就各自安好。於是漢文帝就赦免了此前扣押的使者,並允許吳王劉濞可以不用親自進京朝拜。由此西漢政府與吳國的緊張關係才得到緩解。

    漢文帝不願深究的苦衷

    身為天子,地方諸侯公然裝病不來朝拜是顯然不符合禮法的,也是一定會被治罪的。但是漢文帝卻沒有深究劉濞的這種無禮行為,這與漢文帝所處的政局和他慣常的政治手腕有極大關係。

    漢文帝劉恆一貫喜歡用軟刀子殺人,他一生的政治對手都是被他這種以柔克剛的方式磨死的。在劉濞沒有公開反叛的前提下,漢文帝不會輕易先出手,而且還有劉啟殺人的過錯在先,漢文帝更加不會主動挑事。

    但是劉濞這種公然稱病不朝的方式又是對皇權公然的藐視,因此漢文帝不得不有所表示,於是就有了扣押使者的做法,直到那位敢於挑明的使者說出了問題的實質,於是漢文帝就乾脆體面的給了個臺階給自己和給劉濞,雙方都就坡下驢,平息了這場暗戰。

    從漢文帝的執政生涯來看,他採取了非常穩妥和有效的策略逐步削弱了功臣集團和宗室諸侯的力量。但是他的這種削弱是非常有針對性和有步驟的,在宗室諸侯王中他最先壓制和削弱的是齊王一系,因為齊王的三個兒子在誅滅誅呂的過程中表現活躍,是漢文帝皇位的直接競爭者。隨後因為楚王病故,漢文帝的目光主要針對在有可能直接威脅他皇位的淮南王劉長身上,因為淮南王是除了漢文帝本人之外高祖劉邦唯一還在世的兒子。而吳王劉濞不僅實力強,而且不是劉邦的直系子孫,所以對他皇位的威脅是較小的,與吳王劉濞能不開戰是最符合漢文帝的削藩政策的。所以漢文帝在劉濞託病不朝的這件事上是不願也不會深究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社交中,別主動給別人提建議,別好為人師”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