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那些開國的皇帝,大都起自行伍,都社會的真實面貌有充分的瞭解,所以大都能很好的治理國家,而那些後世之君,從小長於婦人之手,皇宮內苑之中,又有多少機會了解社會的真實面貌呢,只能藉助周圍的臣公,妃子,太監來了解社會,而這些人出自自己的利益,必然不會告訴皇帝真相,甚至千方百計的隱瞞、欺騙,皇帝即便微服出訪,看到的都是他們提前安排好的,比如: 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 指鹿為馬的秦二世, 玉樹後庭花的陳後主等等。 那麼皇帝有什麼辦法看到真相、看到真是的社會、民生?
8
回覆列表
  • 1 # 一顆仙草呦

    盛世中的皇帝才有可能會去了解社會民情,時局動盪處於內憂外患的皇帝沒有功夫去管老百姓。

    一些皇帝基本上就不管百姓的死活,明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別的皇帝都是如此。元朝內心只有征服,就沒有去治理天下。

    開國皇帝都在當時社會摸爬滾打過,當時民情都有了解。康熙當時為了解民情微服出巡,後來實行了密摺制度,透過密摺瞭解社會民情。

  • 2 # 小夕影音剪輯

    訂閱

    說起皇帝,我們知道是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但是有時候真的是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對於皇帝來說是權力越大責任越大。既然你有全天下所有人都沒有的權利,那麼你也應該有所有人都沒有的束縛。大多數皇帝從當皇帝的時候起幾乎都是呆在皇宮裡面的,或者說幾乎都是待在京城的。他們不能外出的,因為按照規定是不允許的。外出的代價太大了。那麼既然他們不能像一般人一樣外出,那麼他們都是怎麼了解大臣們所說的事情是否是真相呢?

    第一就是巡遊。我們知道秦始皇在全國修建了好多馳道,然後在全國到處巡遊。不過皇帝巡遊和一般人不一樣,他們不是去享受的。也是瞭解民間疾苦的,看一下百姓的具體生活。而且他們出遊還是要不斷的辦公的,大多數一路走一路辦公。還有就是巡遊對地方有震懾的作用。如果當時有人想造反之類的,皇帝來了之後有很大的震懾作用。

    第二就是有自己的巡查機構,然後呈報給自己。漢朝的時候有刺史。其實就是每年皇帝派人到各地看一下各地的狀況,然後報告給自己。讓自己在做其他決策的時候作為參考。封建社會的後期就比較多了,比如明朝有大量的特務機構,東廠、西廠、錦衣衛等。這些人不僅僅是監察官員,還有天下所有的風吹草動。

    第三就是大臣的上書。皇帝從大臣的上書中,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來判斷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然後再作出決定。

    第四就是當皇帝之前的學習和了解。任何人都不是天生下來就是皇帝的。除了開國的皇帝大多數皇帝都是繼承的。所以他們在沒有做皇帝的時候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自由的。所以他們還是可以瞭解到更多的真相的。這些事情加上老師的教導也可以作為之後做決策的依據。

    不過皇帝最重要的在做決策時候不是對錯,而且做決策的結果。因為不管是哪一種都是有侷限性的。尤其是別人的上書還有巡查,皇帝還是要自己來區分這些事情的真假。所以皇帝在做決定時一定要考慮不同決定的後果,最後能夠達到一種平衡狀態,也就是大臣之間的相對制約。大臣之間相互制約可以說國家就會穩定,這樣才能長治久安。雖然有些小毛病,但是這些都是小事。即使一個朝中全部都是忠臣,如果他們不相互制約的話,最後也還是會出問題的。因為在古代制度不完善的狀況下,如果沒有制約,最後皇帝很容易被架空,甚至有生命危險

  • 3 # 煩的藥丸

    古代皇帝出行,要麼是巡查,要麼去狩獵郊遊,要麼就是御駕親征。每次出行基本都是前呼後擁。就算真有微服私訪的,基本也都是在京都附近。

    所以古代皇帝看到的社會,也基本上都是別人口中說的,紙上寫的。

  • 4 # 爬山涉水看鳳景

    古代皇帝靠什麼瞭解真象?

    古代皇帝,權力至高無上,大多深居皇宮,很少外出。平時,瞭解朝內外國家大事,主要靠看湊折,聽早朝各部門長官的彙報。在“盛世”年代,有些皇帝也採取了多種渠道去了解真實情況。

    一些王公大臣,身居要職,有時為了個人的、家族的、利益集團的利益,不能準確的反映問題的真象。這就給皇帝“拍板”,提供不了全面完整的依據,很可能讓皇帝造成誤判。從而“失信於民”。大多數皇帝也是想“取信於民”,“光明正大”的處理朝內、外要事,而更好的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從史書載,皇帝瞭解真象的途徑主要有一下幾條:

    (一)公開巡遊。嗚鑼開道,帶各有關大臣、大內高手、貼身保鏢,到各地去公開視察,這一形式,難免有“走馬觀花”現象,但也給各地“攔驕喊怨”提供了便利,皇帝也可瞭解到當地真實情況,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同時也對各地一些“為非作呆”、“作奸犯科”的地方官員和惡霸一震懾。

    (二)設立巡查機構。朝庭內設“東廠、西廠、錦衣衛”等機構。互不隸屬,互相制衡。全面掌控朝庭官員上下動向,以及各地重大事情。同時皇帝還委任“刺史”這一職務,拿著皇帝聖詣,到各地明察暗訪,把了解到的情況再向皇帝彙報。

    (三)各地定期或不定期彙報制度。各地“縣級”以上地方的官員,以及欽差大臣也有按時彙報各地情況的制度。如遇國內外特殊、突發等情況也可隨時透過“驛站”快馬加鞭,快速上報朝庭。

    (四)微服私訪。在“兵荒馬亂”年代是不會的,因為皇帝的命太值錢了。這種情況是在“太平盛世”的條件下,皇帝有時想到各地“散散心”,瞭解地方“風土人情”和各地情況。哪時,各地方,反正也沒有幾個人認得皇帝是長的什麼模樣。哪象今天,一個縣官他就得天天在電視露露其“光輝形象”,被當地人們都熟知。

    (五)密湊制度。皇帝除了從從公開的地方彙報,例行的早朝上獲得資訊外,還實行“密報”制度,從而獲得不公開的“秘密”資訊。

    在歷史上,不論皇帝採取了多少途徑瞭解真實民情,制定多少制度,但仍然有一些膽大妄為者,欺上瞞下,犯下欺君之罪的大有人在。

  • 5 # 刻尚

    如果簡單的回答,怎麼做也不行。原因更簡單,資訊傳遞手段限制。中國大部分時間大一統,國家面積大,事物也多。實際上好好處理政務就已經很忙了。真正去民間看真相,根本不可能,也不是科學正規可行的執政方法。即便是現在,我們生活在小範圍的一個地級市或者區,有各種資訊渠道,有誰能說自己知道社會現實的所有嗎?恐怕自己家裡的事都不一定都清楚。所以,社會是什麼樣子,真相是什麼,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條件的選擇和忽略。

  • 6 # 歷史摸黑人

    古代的皇帝幾乎不太可能看到社會的真相!

    即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和漢武帝也是被方術之士騙的團團轉!《萬曆十五年》裡寫的很清楚,皇帝的職責就是按照禮制來實行皇帝該做的禮儀,不可越軌,不可為私利。但是古往今來世間沒有一個皇帝能夠做到沒有私利。苛刻如朱元璋在面對駙馬歐陽倫走私謀利時也思考良久才決定將其處死。

    歐陽倫一案中明朝各級官員對於朱元璋矇蔽搪塞,致使歐陽倫一案遲遲不能到達朱元璋面前。儘管朱元璋在宮外設定了登聞鼓但是民間社會的冤情還是不能都呈到天子面前。所以皇帝是不可能完全瞭解社會真相的,只能透過一些細微線索管中窺豹。乾隆時期的甘肅巡撫王亶望矇蔽天聽,貪汙腐敗,乾隆一開始並不知情,後來在軍報中得以弄清,朱元璋乾隆這些皇帝還算是明君尚且不能如此更何況那些昏庸皇帝。

    清朝末期皇帝要吃茶葉蛋但是太監報上來的確實幾十兩一個的茶葉蛋,而大臣吃茶葉蛋說漏嘴了皇帝也未能察覺。可見皇帝的視野有多被矇蔽!所以皇帝除了私訪可以探知一二社會真相,別的全靠皇帝自己的悟性,而這些悟性往往使得他們只能得到一部分資訊不能得知真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戰國你最喜歡的武將是誰?你覺得織田信長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