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耳兔親子
-
2 # 掌上家長課堂
當孩子犯錯時,不管我們採取哪種教育方式,我們的目的是糾正他的錯誤。孩子的行為是累積而來的,好的行為累積就變成好的習慣、好的道德,反之亦然。行為的養成和教育都是長期性的.所以不聽話的行為也需要長時間的糾正與教育。耐心地給孩子講道理是可以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改正自己的,不一定非要打罵孩子。當夫妻之間出現分歧時,應該及時溝通,尋求更合理的解決辦法,一味的打罵可能會對孩子造成負影響,比如:
以暴制暴
“再鬧,我就打你”之類的嚴懲、恐嚇和威脅話語,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導致孩子採取自我破壞和被動的攻擊行為進行報復。太過
恐懼
打孩子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恐懼,而這恐懼的製造者又是自己最親近的父母,這使得孩子喪失對父母的信任,繼而喪失對整個環境和他人的信任,這是抑鬱症的緣由之一。這種恐懼可能導致他們即便成年後也不敢跟任何人提出反對意見。這種心理陰影使得他們無法建立和維持健康良好的人際關係,也難以維護自己的各種權益。
粗暴
由於孩子模仿性很強,在家裡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別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父母打孩子,實際上起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別的孩子的壞榜樣作用。而且家長你一定不知道,打孩子的習慣是可以遺傳的,孩子有這方面的經歷,將來會一代代沿襲這樣的教育方式。
固執
有的家長動不動就打孩子,損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們產生對立情緒,逆反心理。於是,有的孩子用故意搗亂來表示反抗。也有的孩子越打越不認錯,常常用離家出走、逃學逃夜來與家長對抗,變得越來越固執。
孤獨
經常捱打的孩子,會感到孤獨無援。尤其是父母當眾打孩子,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往往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會自感“低人一等”,顯得比較壓抑、沉默。認為老師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頭來。於是這種孩子往往不願意與家長和老師交流,不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顯得孤獨。
撒謊
有的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事就打。孩子為了避免皮肉之苦,瞞得過就瞞,騙得過就騙,騙過一次,就可減少一次“災難”。為了逃避捱打,孩子一做錯事就要說謊,這樣就構成了惡性迴圈。?二,懦弱。如果孩子經常挨家長的拳打腳踢,時間一久,孩子一見到家長,就會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麼,也不管父母的話是對是錯,他都只得乖乖服從。在這種不良的絕對服從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這種孩子往往會唯命是從,精神壓抑,學習被動。
讓孩子畏懼自己並不是好的教育方法,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讓孩子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
3 # 魅力辣媽Agnes
首先要提到的問題的關鍵是,養孩子,並不是只是媽媽或者爸爸一個人的事,只有夫妻之間共同參與進來,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這就想生活中必須要有一個人唱白臉或者唱紅臉。當老婆的育兒理念,老公不認可時,要及時溝通好,分工合作,相互監督。在現實生活中又很多家庭教育孩子的案例,不同的教育方式影響孩子思想及行為都是不一樣的,儘管說父母做什麼都是為了孩子好 ,但過度或者過輕都會產生干擾過重或者沒有影響的作用。說了這麼多最重要的就是,父母之間教育孩子的方式最好是相互監督並分工合作,"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親朋好友有時候也是教育孩子很好的溝通途徑
-
4 # 斜槓人生啊
我不主張打孩子,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都是初體驗,他的身體和大腦都已經開始有記憶功能了,小孩是最容易模仿複製的,打罵如果是解決問題的手段,一定會被孩子複製到以後的生活中去,當他或她遇到問題的時候,他或她會尋求用打罵的手段來解決……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的兩大題,當從點滴的生活中來……
-
5 # 陳妍媽媽
夫妻雙方首先要統一戰線,即使是對方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不能認同,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說出來或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就具體某一件事而言,如果一方已經在進行處理,教育孩子了,另一方就不要參與,將自己的意見保留,等到孩子不在場兩個人獨處的時候再做溝通。
如果雙方都不能信服對方的觀點,可以各退一步,想一個折中的辦法 ,共同遵守。要知道如果父母的意見不統一,最後受苦的還是孩子,因為他有兩個執行標準,所以管教起來更加難,他還會很快地學會鑽父母雙方的空子。
不打罵孩子是對的,但管教約束還是必須的。父母雙方都可以閱讀一些孩子正面管教方面的書籍,不斷地提高父母和孩子,以及夫妻之間的溝通水平。
-
6 # 靜聽風聲9
很多時候我們的育兒理念是不同的,無論是很有育兒經驗的爺爺奶奶,還是認為自己更有權力和知識的媽媽,為了避免起衝突,還是需要明白如何才是正確的育兒觀,中國和外國的不同,南方和北方的不同。這些不同都希望大家能夠坐下來安靜的分析哪種是對的,多做一些網路的調查,不要輕信別人說的,別人家的等等。無論如何,最重要的是你要讓妻子明白,你和她一樣,是愛孩子的。妻子的育兒理念,到底是對是錯,可以花一些時間做一些調查,為什麼錯了,為什麼她會有這樣的誤區,這樣做孩子會受到哪些危險,而你的方式又有哪些優勢。等等,然後證據並不是讓你據理力爭,而是幫助妻子如何去防止這些問題,剛開始可以暗示的方式提醒,慢慢可以跟妻子商量,兩張方式換著來,看哪些更好。這個時候不要用孩子去證明你倆到底誰對誰錯,也不要刻意傷害對方或取笑對方。
-
7 # 陸妍如
在育兒的過程中,夫妻雙方有不同觀點是正常現象。目前還沒有說是百分之百正確的育兒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育兒觀念也在不斷的變化與更新,不好的老舊的觀念被淘汰,科學的育兒觀越來越被大家推崇。很高心你們家夫妻兩個人對育兒觀念的爭論,我個人覺得每一次的爭論都會給雙方思想上帶來一定的變化,這個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只要大家不帶著情緒去爭論這個事情,也不去打擊對方的觀念的不是。只是就事論事的去談談,各自發表自己的看法。可以找一些自己覺得很不錯的書籍與報道給對方看,透過這樣的方式去學習,你們會磨合出適合你們家的非常好的育兒方式。
-
8 # 媽媽蜜
那你們的可以商量一下,如果達不到共識,那就沒辦法,總要有一方妥協,個人認為,不涉及原則問題的,做為男人都可以適當的尊重一下老婆的育兒理念,只要是積極正向的,我認為都可以,何必在乎那些細節,都是合理的吧。
老婆信奉孩子不能打罵,不能太多管教,但是我覺得孩子就是孩子,很多規則他並不熟悉,當他做錯了時的時候,必要的管教甚至打兩下都是應該的。我應該怎麼處理和老婆的觀點分歧?
回覆列表
其實你家這種情況在中國非常普遍,多數人在小孩子到來之前都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在我看來,總體來說,你的想法是對的,但對孩子的管教是非常有技巧的,而且父母倆的育兒分歧本身就會對孩子有非常大的負面影響,所以建議你能跟您的太太一起去學習一下育兒的系統知識或者買一些育兒書籍也許對你們倆的分歧有較大的幫助,教育孩子非常不容易,是一個非常有挑戰的活,加油!BTW,在歐洲一些發達國家,很多家庭在準備有孩子之前,夫妻雙方一起都會有比較多的育兒知識儲備,所以育兒矛盾相對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