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陸超生財
-
2 # 金融見聞錄
銀行理財現在按照風險分成5擋:R1到R5。
R1---保本保息;
R2---保本不保息;
R3---不保本不保息,風險低;
R4---不保本不保息,風險中;
R5---不保本不保息,風險大。
所以只要是r1和r2級的,就是保本的,基本不用擔心本金的風險了。只不過R1保證利息R2不保證利息罷.。從R3開始就是一個分界線,代表你的本金開始面臨風險了,然後越往上風險越大。
(當然以上也並非絕對,我說的這個是有些銀行的標準,但是你看銀行的官方說明,基本上連r1都會說不保證本金,但是實際上在銀行的執行過程當中,一般來講,r1和r2還是會保證本金的。至少我還沒有見到過r3標準以下的銀行理財有 本金不對付的情況,大家都要面臨一個市場觀感的問題,如果是出現r2和r1風險本金不對付,那我覺得這個銀行管理水平也太爛了。)
那麼銀行的非保本浮動收益是不是風險很高呢?其實總體來說,比起其他的理財方式,風險還是不高的。
這是2019年1月份一直到2020年1月份,銀行發行的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資料比較多,我這裡不可能完全貼出來。
總共發行了47,000多隻,實際上與預期收益率相同的佔95%,只有3.3%的產品沒有達到預期收益率,也就是有可能發生了虧損。這張圖上貼出來的是虧損比較大的,我們看到是恆豐銀行的產品,恆豐銀行的步步穩系列產品,結果變成了步步虧,原計劃是盈利10%預期,結果最後是虧損了10%。
在全部的47,142只產品當中,最後有1638只產品盈利沒有達到預期。但是也有698只產品盈利超出了預期。其他基本上都是與預期持平。
綜上所述,銀行理財產品總體來說風險還是比較低的,保本的產品在風險等級上一般是屬於r1或者是r2,其餘三個風險等級屬於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的產品,這類產品有一定的可能性會損失本金,但是從歷史資料來看,本金的損失相對比較有限。當然指望銀行理財產品超過預期收益率也比較困難,只有不到1.5%的機率,絕大多數理財產品最終的收益率都與預期收益率相仿。
-
3 # 財思思
銀行理財產品是有分為各種不同的等級,投資者在購買時會出現相關的風險提示。
任何的理財產品都存在著風險
2018年3月的資管新規出臺,打破剛性兌付已是大勢所趨,即無論是銀行理財還是銀行以外的理財產品,出現風險之後,都不能用自有資金給投資者兜底。
因此銀行的理財是實行“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原則,從本質上來說,無論是哪種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都會存在本金虧損的風險。
銀行目前的風險等級情況銀行理財產品分為R1、R2、R3、 R4、R5級,即R1(謹慎型)、R2(穩健型)、R3(平衡型)、R4(進取型)、R5(激進型)。比如R1級的產品主要是投向債券或貨幣基金,風險較低。
其實對於投資者而言,這是代表著不同的風險承受能力,部分投資者偏好風險低的理財產品,部分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強的,也可以選擇R5,這取決於投資者需求。
當然風險等級越低,出現本金虧損的機率也相對較小,但並不意味著沒有風險,即便是存款,也會面臨著銀行破產的風險,因而才有了存款保險制度的出臺,我們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也應敬畏風險。
-
4 # 相油心升財經
銀行理財整體作為低風險投資產品的代表,歷史以來違約或者不達預期的機率特別小,除了少數理財產品也不好點名了。但是隨著未來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成立,以及未來剛性兌付也被進一步打破,所以我們談談未來的趨勢。
銀行理財之前投資的主力是國債和非標產品,在權益股票市場的投資佔比非常小,不到幾萬億資產規模的5%。那麼淨值型理財產品將會大量進入市場,未來權益類的投資比重也會提高。未來的產品分級也是按照淨值型產品的投資品種分為低風險,中風險,較高風險和高風險。
低風險產品投資範圍為國債,這塊違約的機率很小因此不用考慮無法預期兌付的風險。
中風險產品投資範圍包括國債,城投和信用債非標等,這塊有違約無法兌付的可能,但是很小僅僅會有少量本金受損。
中高風險產品投資範圍包括衍生品等,不過做過結構化處理,也就是大部分本金投資國債,用少部分利息收益投資境內外衍生品期權為主,這塊表面上投資衍生品風險極大。但是做了結構化處理因此本金不會有損失,只是收益是浮動的,一般會表明2%-8%的收益範圍。
高風險的產品和股票型基金一樣,透過MOM的形式投資到股票市場。因為投資的是基金和股票所以本金有損失的風險,這塊產品投資要慎重。
所有的銀行理財產品都會按照風險等級分為低風險,較低風險,中風險,較高風險,高風險,這些風險等級只是一個抽象概念,有沒有人統計過低風險,較低風險,中風險三類理財產品本金逾期的機率呢?
說明:因為範圍太廣,可以以某家銀行或機構過去一年的資料做為取樣標準。
回覆列表
好了,不說大話,先來看下問題。
說說低風險,較低風險,中風險三類理財產品本金逾期的可能性有哪些?
其實,低風險,較低風險,中風險,高風險這個分法,不正式、不官方、不專業。
是我們日常的非正規說法。
銀行理財產品,確實有風險等級,但有專業的分級。
請看下圖
這是一張詳細的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等級表。
專業的分法,應該是R1、R2、R3、R4,R5。
R1(謹慎型)、R2(穩健型)、R3(平衡型)、R4(進取型)、R5(激進型)。
在我看來,題主說的低風險,應該是R1和R2。
R1級(謹慎型) ,銀行保證本金100%安全,雖然不保證收益,但是有很高的機率能實現。產品主要投資於高信用等級債券、貨幣市場等低風險金融產品。
R2級(穩健型) ,銀行雖然不保證本金的償付,但是本金風險相對較小,收益浮動相對可控。
R3級(平衡型) ,銀行不保證本金的償付,有一定的本金風險,收益浮動且有一定波動。
R4級(進取型) 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的償付,本金風險較大,收益浮動且波動較大,投資較易受到市場波動和政策法規變化等風險因素影響。
R5級(激進型) 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的償付,本金風險極大,同時收益浮動且波動極大,投資較易受到市場波動和政策法規變化等風險因素影響。
很多理財產品,銀行只是箇中介,一端是出資人,另一端是融資。
你購買了銀行的理財產品,相當於透過銀行這個中介,把錢借給需要錢的企業。同事銀行這個中介,提供一些服務並收取一些手續費。
如果,借錢人遇到問題,到期還不上,還是有不能兌付的風險。
還有,就是風險等級越高,對應的風險越高。
最後,再說下,我購買的理財產品,一般都是R1或者R2的,R3以上的,從來沒有投資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