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Forest醫生祥子
-
2 # 老生淺談
煎熬中藥其實也不是很難,關鍵是掌握好水分,先把中藥放入藥罐子裡,然後加入水。這是第一次加水,因為中藥是乾的水要多加,把中藥泡在裡面,過二個小時,開始點火煎熬。煎熬到水分不多的時候就好了,把它到出來,這時候就變成藥湯了,藥湯不多就在二兩左右,太多了就是沒有熬好,還要熬一會,如果真好在二兩左右,那就開始熬第二鋪。第二鋪水不能加太多,一般都是和藥平或者比藥低一點,也是和第一鋪一樣熬,熬到剩下的藥湯在二兩左右即可,藥就熬好了。
現在你可以買一個電藥罐,這個藥罐子熬藥時他會自動報警的,不貴就幾十塊錢,用起來很方便,你可以試試。
-
3 # 藥文匯
“怎麼樣熬中藥不會熬糊”,這個問題是煎中藥的注意事項之一,僅僅瞭解“糊不糊”還不夠,需要從器皿、水量、時間、火候、下鍋先後等方面全方位瞭解煎藥的方法,這樣才能使中藥更好地發揮作用。
一、要選擇合適的煎藥器皿,為了保證藥品的效能,煎藥最好選用砂鍋,因為砂鍋受熱均勻,保溫效能好,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與所煎藥品起化學變化。若沒有砂鍋的話,也可選擇玻璃器皿、以及化學性質比較穩定的不鏽鋼器皿。
二、要掌握好加水量,一般加水量以高出藥品3-5釐米為宜,加水量多少受飲片的重量,質地影響,重量沉的礦物藥的水量略少點,重量輕的草藥的水量略多點。若水太多,會使藥汁濃度過低,而影響藥效;若水量太少,則容易煎糊!等到第二煎時,水量可酌減。
注意:在煎煮過程中不要隨意加水或拋棄藥液!三、要先泡藥,這也是煎藥時不可忽略的步驟,煎藥前,先用冷水將飲片浸泡20-30分鐘,使藥材充分吸收水分,便於有效成分的煎出。如果是植物的根、種子、果實等為主的藥物可浸泡30-60分鐘。
四、煎藥的火候也很重要,煎藥用火原則是,先武火(大火)後文火(小火),通常在藥鍋沸騰前用武火,沸騰後用文火,保持微沸狀態。解表藥(如:麻黃、桂枝等)多用武火,補虛藥(如:山藥、黃芪等)多用文火。
五、煎藥過程中要經常攪動,並隨時觀察煎液量,避免出現煎幹或者煎糊現象。若已煎幹,應加水重煎;若已煎糊,應倒掉,另取飲片重新煎煮。
六、要控制好煎藥時間,煎藥時間的長短,常與治療作用有關。中藥煎煮一般分為一煎與二煎。
一般藥一煎沸後煎20分鐘為宜,二煎藥沸後煎15分鐘為宜;
解表藥(如:薄荷、菊花等)一般沸後用武火煎10-15分鐘為宜,二煎沸後5-10分鐘為宜;
滋補藥(如:人參、鹿茸等)一般沸後煎30分鐘為宜,二煎沸後煎20分鐘為宜。
七、要注意特殊藥的下鍋順序,
先下的中藥:礦物類藥(如:生紫石英、生石決明、生瓦楞子、生石膏、鱉甲、龜甲、鹿角霜等);
後下的中藥:氣味芳香類(如:沉香、降香、薄荷、砂仁魚腥草等);久煎後有效成分易被破壞的(如:苦杏仁、徐長卿、番瀉葉等)
八、要注意一些特殊中藥的煎法,
1.包煎,用紗布把藥品包好紮緊後下鍋。如:車前子、旋覆花、枇杷葉、蒲黃、海金沙等。
2.另煎,一些中藥飲片由於貴重,為減少損失,需要單獨煎煮,然後取藥汁,並將藥渣併入其它藥裡再合煎。如:人參、西洋參、西紅花等。
綜上,在回答題主的“怎樣熬中藥不會糊”的問題基礎上,把具體如何煎中藥講述出來,供需要的朋友參考。
回覆列表
我生於中醫世家,老中醫父親經常教我們如何炮製、煎煮中藥。父親經常一邊煎藥,一邊讓我們看,還一邊給我們耐心講解煎藥和炮製中藥的經驗。父親告訴我們,煎中藥一定把握水量的多少,火候的大小,還有泡藥時間和煎藥時間,掌握不好就會影響療效。
首先,中藥至少泡足一小時以上才能煎煮。
那麼煎藥的水量究竟該用多少才能不糊鍋呢?我簡單歸納了幾點供大家參考。
一、能否糊鍋取決於藥物的性質
一般乾燥的草本類藥物,易吸取水分,就得多用水;果實類的中藥吸取水分不太多,也就不需要加太多水。
二、能否糊鍋取決於加水的多少
加水時,先用筷子壓住藥鍋裡的藥,一般水量超過藥的範圍以兩橫指(可因人而異)為宜,泡足時間後再根據情況可以適量增減。水加多了,煎出來的藥也多,多了也喝不了;水加少了,就容易糊鍋。
三、糊鍋的原因取決於煎藥的時間
對於藥效來說,煎藥時間是很有講究的。
1、解表藥(就是治療感冒的藥)。煎藥時間一般在十幾分鐘左右,就有象吳鞠通《溫病條辨》裡面講的銀翹散,還專門標註了用法:“上杵為散,鮮蘆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煎。肺藥取輕清,過煎則味厚入中焦矣。意思是說治感冒的藥煎久了,就變成治長瘡的藥了”。
這段話是告訴大家,煎煮解表藥不能時間長了,否則不僅不起效,還會給人體帶來不好的影響。
2、滋補藥。滋補類藥物宜久煮,先用武火(大火)把水煮沸騰了,三、五分鐘左右再改成文火(小火),然後再煮三十多分鐘左右。滋補藥需要慢煎,就像熬粥一樣,慢慢的煎煮,才把中藥裡面的滋補成分煎出來。
當然中藥還有很多講究,有毒的藥物,比如附子,必須先煮一個小時才能把毒性降低;礦石、貝殼類藥物要先煎,避免煮不出來有效成分,比如龍骨、牡蠣、石決明、珍珠母、石膏等等。
還有一些中藥煎煮時需要後下,比如大黃,煎久了就降低了瀉下的效果。
還有一些需要烊化,比如阿膠。還有一些需要衝服,比如元明粉。
還有一些需要包煎,比如有絨毛的辛夷和旋覆花,包煎避免絨毛對喉嚨刺激;車前子包煎避免糊鍋。
最後咱們再說一下中藥的服法和煎藥的劑量:一般每天煎一劑,每劑煎兩次,早、晚各服一次,一般在飯後一個小時左右服為宜。
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