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豆爺說說
-
2 # 豆腐阿姨3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是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巜醉花陰》裡的句子,是寫給小別後的丈夫趙明誠的情書,整首詞最後這三句最為經點,堪稱傳世之作,詞人以酒、簾、花,描寫自己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所有的思念突出在一個“瘦”字上:即將枯萎的黃菊已經很瘦,但我卻比那黃菊更瘦,滿心思念躍然紙上。
李清照時代距現在近千年,那時文人少,有文化的女人更少,大家能看到作品少,好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只要有佳作出現,很容易流傳,大家相互傳閱,不亦樂乎,經過近千年文化的沉澱,現代人和古人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當今社會文才輩出,珠玉紛呈,佳作連篇,可供欣賞的作品太多了。
莫道不銷魂,人比黃花瘦,確實是上上之作。但某種意義上來說於"物以稀為貴”有關。
-
3 # 80後老申
宋朝時,文人的地位是很高的,除了排擠、貶職,是不能用刑的!而且宋朝是以文治國,所以當時的文化非常燦爛,宋詞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無數精美詞語,時至今日也在各類院校的課程裡。
現在社會文明非常發達,為什麼偏偏寫不出這麼好的意境呢?我想主要有一下幾個原因:
1、國家對這塊重視不夠、教育也跟不上;連私立的培訓班也很少,大都是音樂、美術、體操、跆拳道之類的;
2、作文學是個很枯燥的事,賺錢也一般,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都想賺快錢賺大錢,誰還有這個心思呀,這麼長時間,連個文學大師都沒有出現,季羨林老先生逝世後,感覺文學已經斷層了;
當然其它原因也有很多,希望國家對古典文學這塊多加重視,經典文學不能丟啊,因為它能培養孩子的素養、氣質,多做一些節目,像詩詞大會之類的,多出幾個武亦姝這樣的氣質學霸,起到宣傳作用。
-
4 # 鄧芸芸gz
我這人凡事都不喜歡太較真,也不喜歡講客套,於是大言不慚地調侃一下,各位看官權當笑話。現代人寫不出宋代李美女那樣銷魂的詩詞,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個是客觀原因,現在的門都是裝的防盜門,沒有裝門簾的習慣,自然就沒有風捲門簾的體會。再者,現在的美女都覺得自己過於肥胖,特羨慕黃花那種身材,怎麼會發“人比黃花瘦”的感慨呢?要發也是發“門可鎖好?人比南瓜胖”的感慨,你說是不是啊!現代女性已不是當年那種“嫁漢嫁漢穿衣吃飯”的女性了,她們有個人的精神追求,有獨立的經濟能力,有沒完沒了的班要上,有願意和不願意的應酬等等,唯獨沒有寫換不來財富的詩詞的時間。
二個是主觀原因,時過境遷,琴棋書畫已經不是現代美女的標配,也就不會花心思費時間去斟酌詩詞,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也不允許誰整天整夜關在閣樓上,寫了改、改了又寫地去賦詩填詞。
千年戲緣一捧沙,禪心布履走天涯。
雲樓倚月渡萬家。
削髮只為濟蒼生,持杖豈可負袈裟。
孤燈隻影望歸鴉。
-
5 # 韓I949
所受的教育不同,古人授學以文科為主,朝廷取士主要看你三篇文章做的好不好,文人騷客常以吟詩會友為清高,語不驚人死不休,甚至於販夫走卒都會吟頌幾句,故,頭懸梁錐刺股而專研此道。而現在則不同了,所授所學都是經以致用的東西,數理化,都說科技興邦沒有說寫詩救國的,現在的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大起大落,跌蕩起伏,悲歡離合,聚少離多,例子有的是,素材一抓一大把,只不過人們的意識觀念變了,再也不象李清照那樣人比黃花瘦了,你那邊有了新相知,我馬上就有舊相好何必一棵樹上吊死,不過象古詩詞,文言文這些傳統文化是萬萬不能放棄的,我們老祖宗就留了這麼點東西不能從我們手裡丟失了啊,把浮燥的心收一收,重新研究一下國粹是很好的,謝謝邀請
-
6 # 墨幹古
《醉花陰》
夕照悄悄鎖蓮子,蓬朵籠金秋。荷蓮漸重陽,俏對紗羅、漫進高樓透。菊香景繞空對月,香氣更濃袖,已是更荷花,秋火蓮殘,人俏愁更瘦。
-
7 # 落地一沙鷗
現代人寫不好古詩詞,想到唐朝。靠什麼手段,硬是前赴後繼,誕生數以萬計的詩人。詩人到那裡都有朋友唱和相敬。李白就靠一詩技之長,弄個供俸翰林。原以為飛黃騰達。誰想不濟,碰上個李林甫高力士之流,排擠出長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從此散發弄扁舟,開啟一生狂傲,放蕩。成就詩仙李太白。杜甫似乎,更慘,長安弄個小官。碰上安史之亂,弄得顛沛流離。一生的失意,做官不成,副產品卻沒丟下,一干四百首詩,贏一個詩史美名。詩聖實至名歸啊!我可能只言大唐,李杜何以名千古?蓋天時,詩盛時代
。地利,詩壤。人和,人皆傳頌。
反觀現在,那些古詩與詞。就是我們坐著一條漸行漸遠的船,隔岸觀花。我們甚止連欣賞的機會都會失去。若干年後,它會不會在博物館呢?以前未覺得,現在卻特別強烈,古詩去哪裡了。我們的古詩詞那麼輝煌。既是到二十世紀,它依然未艾。時間進入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現代詩,似乎是寵兒。一些白話文,白開水的詩。冠以新或噱頭,或這體那體,一鳴驚人。古詩詞,反而雞肋。思一語“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回覆列表
古代詩詞,言簡意賅,幾十個字就能講述一個詳盡的事情,有的還朗朗上口,使人容易記憶。中國古詩詞韻律齊整,用語凝練,有音樂性又給人留下想象空間,是為“天然美”。
為什麼現在人們寫不出如此意境的詩詞?我覺得首先了解一下“意境”這個詞。
意境,又稱境界,是詩歌藝術形象的專用名詞,初源於佛教,指某種悟道的境地。六朝被借用於論詩,他們認為,意境不是客觀的“物境”與主觀的“情境”的簡單相加,而是寓情於景,思與境諧。情景相融是意境的基本特徵,我們寫詩必須追求感情的真摯,形象的真實和語言的真切。要求人們追求“語言明白如畫,而言外有無窮之意”的藝術效果。
王維《山居秋暝》的頷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寥寥十個字,勾勒出了一幅清幽、明淨、自然、和諧的山水圖。
觸景生情的詩,往往先景後情,但現時社會卻無景可借。所有名山大川全被圈起來收錢,服務態度惡劣,景雖好心情全無,怎麼能寫出好的詩歌呢?另外現時人們普遍心態浮躁,學習態度急功近利,一切以應試教育為主,誰還能靜下心來學習文學?所以現在人根本不可能寫出古人哪種意境的詩詞。
現在雖然時代不同了,但曾在李白、蘇軾筆下熠熠生輝的明月、清泉、柳綠、花紅仍然簇擁在我們的周圍,詩意的生活離我們並不遙遠。所以,家長可以將對古詩詞的學習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當秋風乍起的時候,教孩子記誦“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當明月高懸的時候,教孩子學習“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當泛舟賞蓮的時候,讓孩子背背“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這樣既學習了古詩,又增添了許多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