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是我的眼睛1

    孩子從家裡來到幼兒園,從熟悉的環境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心裡難免會有緊張不安,會感到安全感的缺失,而這個時候的老師就是能給他們帶來安全感的那個人,小朋友會纏著老師來緩解和媽媽分離的焦慮。對於其它的小朋友也是同樣的陌生,尤其是有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小朋友不會主動的去和人交往,或者想和其它小朋友玩,但不知道怎麼去表達。所以這個時候的老師所起的作用就至關重要了,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首先理解孩子允許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其次要多鼓勵他們多創造機會讓小朋友們互相接觸,儘快的讓小朋友們互相熟悉起來,透過遊戲互動讓他們切身的體會到和小朋友在一起遊戲玩耍原來是這樣的快樂。

  • 2 # 晨光微曉

    這種現象非常正常,請這位家長稍安勿躁,靜待花開。

    蒙氏幼兒園的入學和依附老師。

    (雖然我家孩子上的公立幼兒園,但我很欣賞蒙氏幼兒園的這一點)

    蒙臺梭利幼兒園的這一點研究的已經非常明白,而且,很多家長正因為這一點,給蒙氏幼兒園更高的評價。

    蒙氏幼兒園的孩子入學不像我們統一哪天,呼啦啦一去一大群,而是排一個入學時間表,一個孩子入園與下一個入園隔開兩週。

    而每一個新入學的孩子專門有一位老師,就是“依附老師”,來陪伴,讓孩子產生足夠的安全感。

    一方面,有足夠的依附老師可以照顧到每一個入園的幼兒;同時,這一位幼兒又不會引起更大範圍的情緒崩坍。

    蒙氏幼兒園為什麼要這樣做?

    這是因為在幼兒的0-3歲期間,孩子接觸世界,逐漸會生出以下感受和認知:

    “我就是世界”——“原來還有媽媽”——“原來媽媽和我不是一個人”——“原來這個世界還有這麼多不是我”——“媽媽是我的世界”(給我提供生存的物質基礎,給我安全感)

    3歲入園的時候,“媽媽是我的世界,”的感受已經形成,但此時卻要他/她離開媽媽,去到一個全新的世界中,學習更加多的知識,雖然新的世界是孩子應該逐漸接納認識的,但是也對他/她的安全感有了非常強的挑戰。

    而此時,出現的老師中,他/她會選擇(蒙氏幼兒園安排)一個最能給他/她安全感的老師,來延續與母親一起時的那種安全感,我們可以比喻成慣性,來適應新的世界。

    一旦從這位老師身上找到足夠的安全感,他/她才能積攢足夠的勇氣去探索和融入新的世界。

    不要擔心孩子喜新厭舊哦!

    媽媽在孩子出生之後第一次如此把孩子交付出去,一定內心充滿了各種不捨、不安、不適應。

    在孩子專門黏膩一位老師的時候,會不會擔心孩子因此而不親近自己呢?

    放心哦,那位被黏膩的老師,其實是孩子這位天生強大的心理治療師,為自己尋得的“媽媽代替品”,用以給自己安慰和安全感支撐,以備後期融入新世界——幼兒園的。媽媽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如同世界的源頭,不會改變的。倒是我們可以更好地配合這一情況,幫助孩子更好地融入幼兒園。

    可是如果孩子真的更喜歡老師多些呢?

    如果萬一出現了這類情況,家長就要檢查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是愛多,還是捆綁多?

    自己的價值是建立在自我就是有價值的基礎上,還是建立在“我是XX媽媽,XX成長的好,說明我厲害”這樣的心理基礎上的。

    對待孩子是溺愛多(很多被溺愛的孩子,反而對溺愛者並不是真愛),還是出於“支援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教育理念。

    ——這一部分細說起來太複雜,如果有機會,可以另開篇章細說。

  • 3 # 天馨悅

    關於孩子入園總是纏著某位老師,不願意和其他幼兒玩,建議可以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愛和安全感

    出現以上問題的孩子父母,不妨可以審視一下家庭內的環境,在家裡孩子是不是也是喜愛纏著某一方,家裡人有沒有給到孩子充分的愛和安全感。因為幼兒園的那位老師很可能是孩子在家裡喜愛的那一方的投射,在那位老師那裡孩子獲得了或許是爸爸,或許是媽媽,或許是家裡其他成員的那種愛和安全感,更甚者,是從那位老師那裡獲取了從家裡人沒有獲得的愛和安全感。

    因為愛和安全感的缺乏,孩子就比較容易尋求避風港灣,例如纏著某人,很難融入到集體環境。給孩子更多的愛和安全感,孩子的情感得到滿足了,他自然會把能量轉向更多更遠的地方。

    二、獨立性

    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在《目送》中寫到:“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世界只有父母的愛最終是為了分離,提早鍛鍊孩子的獨立性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可以從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開始,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等等,都是在讓孩子擺脫依賴,儘早獨立的表現。

    三、拓展生活空間

    儘量拓寬孩子的接觸面,讓他在陌生環境中去經受鍛鍊和考驗。多創造和年齡相仿的孩子們的接觸和玩耍的機會,有意識的讓孩子從家裡向步入外界過渡。

    四、社交能力

    拓展了生活空間和社交圈,隨之而來的就要談到社交的能力。孩子到了2歲以後,開始進入人際關係敏感期,這是父母幫助和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社交能力的好時期。

    社交關係可以分為:1.和陌生人打交道,2. 和別人建立良好的關係,3. 和一小部分人建立深厚的友誼。其中涉及的能力培養包括建立好感,溝通表達,思維彈性,分享選擇,情緒管理,共情能力等等。父母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幫助孩子提升社交的能力。

    五、家庭統一的育兒觀

    孩子總是專找寵愛他的人纏,也專找態度曖昧、容易妥協的人纏。如果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態度不一,孩子就會容易傾向於偏愛哪一方。這也會間接影響到孩子在社交時出現選擇性的親近和遠離,很難順利的融入陌生的集體環境。因此,儘量統一家庭內的育兒觀,比較有利於孩子獨立性和價值觀的穩定。

  • 4 # 寧靜致遠—家有萌寶

    這就是典型的小班剛入園有分離焦慮孩子的特點,老師需要對這些孩子給於格外的關注,以幫助他們儘快脫離分離焦慮症,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老師如果有時間或者老師多有空就儘可能多陪孩子,而且多和孩子溝通,讓他學習其他孩子。老師可以碰到有意思的課堂就抽身出來,讓孩子獨立上課,他漸漸會發現沒有固定老師陪伴也很好。老師一定要有親和力,剛入園的課程比較慢,多安排些有意思的課,例如:手工,美術,體育,舞蹈,音樂等。

    其次可以安排小朋友和這類孩子玩耍。有了自己的朋友,孩子就不會有孤獨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別人邀請回答問題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