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尚阿
-
2 # 希樸羊
樓主的這個題目有點問題,留守兒童並不一定就會缺少父母的關愛,而父母在身邊的孩子也不一定就能得到父母的關愛。缺少父母關愛的孩子很有可能有心理問題,至於留守兒童會不會有心理問題,作為中國目前最受關注的群體之一,不同學者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如:葉敬忠,莫瑞透過研究中國中西部農村地區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的影響發現,留守兒童普遍產生孤獨、缺乏安全感等情緒,與父母長年離家缺乏情感交流有關。黃豔蘋,李玲提出,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留守兒童普遍低於非留守兒童,但在其內部有所分化。單親看護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高於其他型別的留守兒童,同輩或無看護的兒童心理健康水平最低。 段玉香發現在壓力應對上留守青少年表現出更多的自責、退避及幻想,個性經常表現出任性、冷漠、內向和孤獨,父母長期分離導致他們顯得更加自卑和暴躁,甚至出現一些極端的性格。也有一些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如曾守錘,李其維透過研究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發現,有很多兒童並沒有因為親子分離而導致行為不端、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不僅適應良好,甚至某些方面比非留守兒童表現得更為出色。周小燕等人以延安地區2~6年級農村小學生為研究物件,採用多階段抽樣方法, 隨機抽取延安地區4個縣區共12個鄉鎮所有小學生,採用 《心理健康診斷測驗》 量表進行調查後發現,延安的農村留守兒童與普通兒童在大多方面的心理水平相近。譚深在2011年中國社會科學上發表的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研究述評中提出,根據已有的調查, 農村留守兒童的大多數是正常的, 與父母沒有外出的兒童沒有顯著的區別, 他們不是問題兒童。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留守兒童與一般兒童相比面臨著更孤獨的境地,更需要我們的關心。
-
3 # 大愛臨汾
留守兒童心理會不會有問題,不是絕對的,但是相對與同齡的孩子,留守兒童性格會比較內向,不愛與人交談,會有自卑心理,也比較脆弱。
看一些近幾年來留守兒童出事的新聞,自己心裡會隱隱作痛。
回覆列表
1、由於“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特殊的環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關愛與呵護,久而久之,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留守兒童”自幼離開父母,缺乏親情的關愛,往往易產生焦慮、煩躁、悲觀、疑慮等一系列的消極情緒;在性格方面,較為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內向、自卑孤僻;學習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輔導,導致困難重重;行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監護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況下,“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沉迷於遊戲廳、網咖等娛樂場所,引起行為上的偏差,嚴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誤入歧途。 2、留守兒童周圍的人現在的生存壓力很大,他們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他們。
培養“留守兒童”的心理調適能力
1、自信心的培養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夠達到某一目標或完成某一項任務的心理狀態。“留守兒童” 由於不能得到父母及時的管教,而隔代監護人爺爺奶奶等又常常溺愛或放縱他們的行為,致使他們學習的自覺性較差,成績落後,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 要學會正確評價自己。“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要死盯著自己的短處,要善於發掘和發展自己的優勢,“避己之短,揚己之長”,對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評價。教師要指導“留守兒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幫爺爺奶奶做一些家務,幫助有困難的同學,學會克服自己學習上的一些不良習慣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獲得成功的體驗,起到增強自信心的作用。
2、抗挫折能力培養 挫折可以稱為是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的緊張情緒狀態。挫折感在“留守兒童”的心理上表現很明顯,他們常常會由於考試的失敗、學業的擔憂、社交的障礙、缺少父母的關愛等方面的原因體驗到挫折感。他們的情緒常常處於失望、焦慮、沮喪等緊張狀態。 遇到挫折時應進行冷靜的分析,從主客觀、目標、環境條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並採取有效的補救措施。要善於根據自己的優勢確立奮鬥目標,在前進過程中發現不切合實際時,要及時調整,化壓力為動力。其實,適度的刺激和壓力能有效的調整機體的積極因素,正所謂“自古雄才多磨難”。要有一個辯證的挫折觀,保持自信和樂觀的態度,學會悅納自己。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 現代社會人際交往和合作能力愈來愈顯得必不可少。但這方面的能力並不是天生的,而是經過一定的實踐逐漸形成的。“留守兒童”由於長時間缺少父母的關愛呵護,自閉心理較為嚴重,常常不願與人交往,心理壓力較大。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要鼓勵他們多參加班級和學校的各種活動,為他們展示和表現自己提供一定的平臺。應該鼓勵他們克服自閉心理,試探著主動與人交往,慢慢獲得成功的體驗。
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思想預測 思想預測是指人們根據思想活動發展的規律和特點,事先估計和分析產生思想問題和不良品德行為的可能性,以求及早預防和早期糾正。“留守兒童”正處在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在缺乏父母之愛的生活環境中,經常產生思想矛盾,自卑心理嚴重,情緒常常處於很不穩定的狀態。俗話說:“月暈而風,礎潤而雨”。“留守兒童”思想面貌的變化不管順向進步還是逆向發展,預先總會有跡象。很多有經驗的老師,為了預測“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情形,往往有意特設一些情境,來預測心理健康的程度。像這種“徵候預測法”需要教師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從細微之處入手,要善於駕馭學生髮展的方向。教師在確定預測方法時,要明確預測目標,掌握“留守兒童”思想主流發展的趨勢,或者可能產生的問題,以得到及時的指導。
2、心理保健 教師要有意識的教給“留守兒童”心理保健的方法,透過學生積極主動的自我心理調節,使其心理趨於穩定和平衡。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轉移法:要學會自覺的轉移自己的注意中心。對正在經受精神折磨的兒童,要讓他設法擺脫眼前的情境,如傾聽自己喜歡的音樂,或者戶外散步,呼吸新鮮的空氣,可以透過一些群體的娛樂活動,如下棋,練習書法,畫畫等有有益的活動來消除當時不正常的情緒。 宣洩法:壓抑、自卑,自棄等心理是“留守兒童”常見的心理狀態,要讓學生學會用恰當的方法得以排解:可以透過寫日記訴說,給遠方的父母寫信或者打電話訴說,也可以在空曠的地方大聲吼叫等方法,及時疏導心結,化解積鬱,求得心理平衡。還可以找知心朋友和值得信任的師長,傾吐悲傷、委屈、苦惱、憤怒等情緒,以解除內心的衝突。 自我暗示法:成語中的"望梅止渴"、"草木皆兵"、"杯弓蛇影" 等,都是暗示作用的生動寫照,暗示作用能夠強烈地影響人體的生理機能,對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能起顯著的導向作 用。當記恨念頭產生的時候,要用語言自我暗示,強制壓抑自己萌發錯誤的動機和慾望。要不斷的告訴自己,“我能行”、“我一定會處理的很好”、“我不比別人差”,不輕言放棄。經常性的努力,不懈的鍛鍊,會使你走出自卑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