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霽視角

    曾國藩被為半個聖人,被後世評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到今天許多公司仍然在學習曾國藩,他30歲以前非常平庸,而入朝為官後10年7遷,連續升了7次官,他自己寫信回家時都說:“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我就是升官很快。”

    別看曾國藩官升的快,但他在北京當官的這10年裡,過的一點都不開心,曾國藩曾在他的家書裡寫到,他一生中吃過四次大虧,正是這四次大虧讓他成長了,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曾國藩最終成為成“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完全得益於這四次大虧!

    第一次大虧:太侮辱人

    曾國藩小時讀書太笨,他不像王陽明從小聰明、立志要做聖人,曾國藩曾經多次參加考試,或許真的是曾國藩天資太差,也可能是父親曾麟書的教育有問題,曾國藩前五次考秀才,都落榜了。

    道光12年(1892年),曾國藩參加考試時,卻遭遇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奇恥大辱。

    發榜當天,卻被學臺(相當今天的省教育廳長)懸牌,責其“文理太淺”,以佾生註冊。

    所謂“佾生”就是指他的成績還可以,雖然不能入圍,但可以下次直接來參加院試,不用參加縣試、府試,所以又稱為”半個秀才“。

    在普通人看來,能獲得“佾生”的資格也算是有了半張入場券了,但在曾國藩看來,被當眾宣告簡直就是奇恥大辱。

    於是,他回家閉門讀書,這一次“懸牌批責”反而成了促使他奮發的動力,學了16年都沒有學通的曾國藩好像在那一天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脈,文理大有長進。

    終於在第7次參加考試時,中了秀才,至此,曾國藩像開了掛一樣,又連續中了舉人,進士,點翰林從此飛黃騰達。

    第二塹:彙報工作被群嘲

    曾國藩在北京當官雖然升遷很快,但他的人緣卻非常差,他就像官場的清流,鄙視人家結黨、貪汙。

    咸豐皇帝上任之初,為了拉近與大臣們的關係,曾下令說:“你們有什麼建議,就都提出來吧!

    曾國藩一聽,這正是我施展抱負的好時候啊,於是他就上書提議說:皇上,咱們應該勤奮,每天要做日課!

    咸豐一聽,覺得這個想法特別好,就好:“那你把這個日課要如何開展計劃一下,做一下規劃圖吧。

    結果曾國藩就把計劃圖交了上去,結果這個圖畫得實在太醜了,還被咸豐當眾展示,引來眾大臣們嘲笑不已。

    第三塹是:1854年,曾國藩的湘軍首戰兵敗時,曾國藩不堪打擊準備投水自盡。

    第四塹:他在江西時,整個江西的地方官員都不買他的賬,在江西九江兵敗後,卻被江西巡撫處處刁難,甚至被圍困南昌時,江西沒有一個官員出手救他,反而是幸災樂禍。

    從以上四次經歷我們可以看出,曾國藩前半生過的是真慘,考試成績差被當眾奚落,認真上書卻被大臣群嘲,帶兵平亂被困卻無一人救他。

    這樣的打擊真不是一個普通人能承受的,但從曾國藩兵敗想自殺這事就可以看出,曾國藩其實也就是一個普通人,他受到挫折和普通人的處理方式也並沒有什麼不同。

    正是這種耿直、尖銳的性格,讓曾國藩在前半生官場中混得並不如意,而真正讓他產生變化的是在江西帶兵的那段經歷。

    當時江西巡撫是陳啟邁對曾國藩“多方掣肘,動不動就不肯給餉“在江西時,曾國藩真的感受到了外來的和尚不好唸經,處處受制,如果沒有權,在江西真的太難了。

    這時,正好曾國藩的父親去世了,按規矩曾國藩需要回家守孝,而咸豐說:這是什麼關鍵時刻,你別守孝了,回來帶兵吧!

    當時,整個大清國裡能打的也就只有曾國藩的湘軍,曾國藩一看這是需要他啊,那就得講講條件,於是就給咸豐說:“讓我出來帶兵可以,你得給我個地方大員的官,沒實權,太難了。

    這時,太平天國也開始了內亂,咸豐便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給權,那以後曾國藩尾大不掉怎麼辦?

    於是,咸豐就說:“那你回去守喪吧!”

    就這樣,曾國藩回家守孝了,剛回家的曾國藩非常暴躁,逮誰罵誰,家裡所有人都繞著他走。

    正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做大事的人,都是經歷過磨礪後,才能成大事,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強者,不是看他曾站得有多高,而是看他跌入谷底後,能否有反彈的能力。

    很快,曾國藩就向世人證明了,他果然是“完人”。

    在官場沉浮多年後,曾國藩開始靜下心來思考,他悟出了“身處逆境時應如何應對”的道理。

    人在處於逆境時,最應該學習的是伯奇,相傳伯奇為周宣王時重臣尹吉甫長子,那時伯奇的生母去世了,無依無靠的他只得“衣荷之葉兮葉易穿,採葶花以為食兮不下嚥”。

    當他親生父親得知兒子的堅韌精神後,十分感動,將他重新接了回去。

    這個故事讓曾國藩悟到:接受現實並不等於逆來順受,而是盡一切可能去改變自身,這才有重新崛起的可能。

    曾國藩在吃了這四次大虧後,反省得出的結論,反而讓他的人生開始逆襲,過去,他是一個憤青,看不順眼的一定要說出來,而第四次大虧後,他開始反思,每天在日記中反思自己。

    1858年,曾國藩再次帶湘軍平亂,這一次,他學會了太極,咸豐讓他去四川,他知道去四川一定是死,按以前他的性格肯定就直接上書說:“不去了。”而這一次,曾國藩卻回道:“好的,臣馬上就去”。然而,又一直不動身,但同時,又不停地給皇帝說,我處理完這個事,馬上就去。

    這一次,所有人都發現曾國藩變了,不再像過去那樣,而是見誰都客客氣氣的,和誰都相處的很友好。

    當時有一句話叫,朝中有三人不可欺:第一:李鴻章,不能欺,因為太聰明。

    第二:左宗棠,不敢欺,因為他有仇必服。

    第三:曾國藩,不忍欺,因為這人太好了,不忍心欺負他。

    可見,曾國藩在守喪前和受喪後的這兩年中,整個人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從曾國藩四塹後逆襲的故事,可以知道,任何人的成功都是磨礪出來的,挫折和失敗並不是人生中的“意外”,而是一個人成長道路上的必然。

    吃虧並不是壞事,而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曾國藩為什麼至今仍被無數人所崇拜,他和王陽明都是聖人,不同的是王陽明屬於天縱奇才,太聰明瞭,35天平定寧王叛亂,而曾國藩呢,文人帶官從失敗到投水自盡,再到“結硬寨,打呆仗”,曾國藩一路上用的都是笨辦法,但不同的是曾國藩的勤奮,他的人生逆襲總結起來就兩個字“恆、勤”。

    所以大家都願意研究曾國藩,因為真正平凡的人的成功,才是最容易複製的。

  • 2 # Zh上善若水W

    曾國藩對於清朝,是有著力挽狂瀾的救命之恩。他在清政府最為危急之時,挺身而出,將屢戰屢敗的湘軍改變成為戰無不勝的鐵軍。後世人評價曾國藩,也往往崇拜他自己的人生信條——剛毅。

    曾國藩是湖南湘鄉人,一提到他,我們都知道,他是中國近代史上頗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在官場上可以說是,仕途無限好,很地便連升了十級。在37歲時,便官至一品,上任禮部侍郎。他的一生人物事蹟都頗為傳奇,就連普通人,都對他推崇之至,曾國藩為何被為什麼曾國藩被那麼多人所推崇?看過之後,大家就明白了!

    究其被推崇的原因,小編認為主要在於他的立德,立功和立言。曾國藩在立德方面體現在,他能夠嚴於律己,在日常生活中提倡節儉,即使做到了大官,也時刻不忘告誡自己要做個清官。他的衣食住行都儘量的做到以簡樸為主,每頓飯一般都是隻是有一個菜,也不沉迷於收集一些名貴奢侈的玩物。此外,曾國藩性格堅毅而又謙和內斂,這看似很矛盾,實際上一點也不衝突。他手下計程車兵們接連打了敗仗之後,即使在面對著重重的質疑,他也絲毫的不氣餒,仍舊迎難而上,做到屢戰屢敗屢戰。這種不認輸、堅韌不拔的氣概,常常被後人所讚賞。再者,曾國藩做人做事不喜歡張揚,做事沉穩,喜歡以退為進。在晚清時期,面對旁人的各種猜忌和地方官員的擠兌中,能夠做到謹小慎微、步步為營並且方方面面都考慮到要適可而止。

    正是這種性格和做事的手法,能讓他在當時的朝廷中一步一步的登到高處。在立功方面,那就更不用多說了。他一手組建了湘軍,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挽救了當時的晚清王朝,被受封為侯,成為了清朝以文人身份被封侯的第一人。同時,他還建立了江南製造總局,一定程度上使得當時晚清所使用的武器得到了一個很大的提升。在立言方面,曾國藩在文學方面領域也是才能卓越。在苦心鑽研孔子等儒家學說的基礎上,結合了老子、莊子等的道家思想來放平自己的心態,拿大禹、墨子等的墨家思想來武裝自己,全面提升了理論方面的實用性,創作出各種文學作品,充分挖掘了儒家學說的精髓,使得儒家學說變得更加富有豐富性、實用性和實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儒學很多方面的不足之處。同時,他的許多名言也都起到了警示世人的作用。

    曾國藩的一生無疑是非常成功的。使其成功的原因很多,如高深的學問素養,近乎完美的傳統文化人格等等,不一一贅述。其中最最重要的是一個“度”字!曾國藩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能做到審時度勢、把握分寸,為人為己都留有三分餘地,其對“度”字的把握功夫已是爐火純青,這才使得他在官場安身立命、進退自如、遊刃有餘。他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為當時的統治者立下很大的功勞,卻仍然一如既往的老實本分。象曾國藩這樣一個讓統治者放心的、近乎完美的輔臣古往今來,屈指可數。

    其實,很多人敬佩曾國藩的原因,遠遠不只有上述小編所說的這幾點,曾國藩身上還蘊含著許多的閃光點。無論是從做人還是做事而言,曾國藩都真真切切的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他是值得被後人所景仰的。從他所遺留的文字中,我們大多看到的都是些金玉良言,適合去反覆的品讀,透過細心回味,相信也能夠從中體會到不少為人處事的真諦。

  • 3 # 秋宜聲

    後人推崇曾國藩,是因為被儒家文人忽悠!他是儒生,而且愚忠!儒家弟子把曾國藩和李鴻章樹為"為國盡忠"的典型。卻反過來汙化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詆譭魯迅等反封建文人。就這麼回事。

    太平天國失敗後,儒家文人就有計劃地、大規模地、長期包裝、宣傳剿滅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第一劊子手曾國藩,為滿清封建專制政府立"盛世傳"。這在晚清很正常。但近年了,文化領域"孔孟之道"大有死灰復燃,捲土重來之勢。於是曾國藩又被抬上中華文化聖壇,這就很不尋常了!

    不排除過一段儒生們又開始詆譭辛亥革命了,也說辛亥革命是動亂了。總之,直接逼清帝退位的袁世凱和段祺瑞,再不可能得個三七開、五五開的評價了,就是反叛軍閥,永世別想翻生了。但請看看這事有多麼不公平?袁世凱的七萬北洋軍是中國最強的軍事力量,無論怎樣,關鍵時候他佔到了革命、共和一邊,他在朝堂上逼清帝退位,隨時有殺身之禍,怎麼他在歷史上就一無是處了呢?段祺瑞帶領四十幾位北洋將領簽名,通電要求清帝退位,才給清帝致命一擊。但他冒的可是"誅九族"的風險,怎麼也對"共和"一點功勞都沒有了呢?別忘了他們的家人還都在清庭的掌握之中,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儒家文人啊,中國歷史你們究竟篡改了多少?

    宣傳曾國藩、李鴻章的偉大,無形中,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作用、人民在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又被淡化了!這種淡化接著就是:抹殺革命的目的!讓社會忘卻革命,讓社會忘卻付出戰爭和生命的代價、就應該推動社會進步!晚清之亡國危機,為了救中國,在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中國犧牲了上千萬人的生命!如果想讓社會忘記這些,想讓這千萬人生命的代價都換不來中國邁向公平社會、邁向文明社會的變革,那是儒家弟子們在"做夢"!

    中國歷史上那麼多次農民起義想推動社會變革,改變不公平社會。那些犧牲的代價,最後推動了什麼?沒有!因為,農民起義軍遇到孔孟之道,也很容易:忘記。

    列寧說得好:忘記,就意味著背叛!當社會忘記了孫中山、黃興、革命黨等,卻祟拜起曾國潘、李鴻章等,這是不是意味著那場革命已經是"塵封的舊事"了?

    好多媒體、文人現在又開始宣揚孔孟之道和他們的"傑出子孫"了。《論語》都快壓過《資本論》了,真太無語了!

    一些儒家文人把曾國藩神化得,封為"晚清第一才子"!超過了近代任何中國才子……他有什麼宏偉作品?理論?沒有!儒家文人只能拿曾的一堆肥皂劇樣的私人家書進行包裝、宣傳,再編造一堆賢人故事,硬生生造出個沒作品、沒理論的第一才子!這可笑不?

    為什麼儒家文人不吹捧優秀的儒生梁啟超呢?眾所周之,他對中國新文化的貢獻太大了,才華比曾國藩高太多(有作品為證)。因為梁啟超雖然是學孔孟出生,但最後反孔孟、反封建專制、反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只有在君王專制下、民眾完全沒有覺醒的社會才有生存空間,他們的主要工作及存在的意義就是幫君王權貴愚民!所以他們不會宣揚崇尚民主共和的梁啟超。梁啟超是他們儒家文人的"叛徒"!更別說宣傳魯迅了,儒家文人至今仍與魯迅仇恨"不共戴天"!就連胡適這個"不左"的文人,他們都不喜歡、不宣傳的。因為那也是個反封建專制的人,是個西方式文人。

    曾國藩偉大嗎?因為他鎮壓了太平天國?(嚴格講,太平天國不是被曾打垮的,是農民軍自己的侷限性,自己打垮自己的)。李鴻章偉大嗎?因為他挽留了腐朽的晚清!中國沒他李鴻章,就亡國了?既然孔孟之道那麼好,中華咋混得那麼落後、幾乎亡國呢?既然曾國藩等儒生救了中國,《論語》、孔孟之道那麼優秀的理論,那麼最尊孔孟的大清王朝幹得不錯嘛?!又有曾國藩這種儒家棟樑,那麼辛亥革命,後來的革命,折騰到現代,革命到現在,豈不都成"脫褲子放屁"?

    這是儒家弟子的慣用招數,厲史上任何戰亂過去,儒家弟子就會大肆宣傳孔孟之道,牽強附會地推出儒生救國的故事。與新朝庭勾結建立等級制社會秩序,並藉此又形成霸佔中華文化聖壇、壟斷做官的地位。儒家文人歷來有意淡化、抹殺革命的歷史,就是在抹殺革命的意義!就是想讓社會重回到過去!重回儒家文人的天堂----封建專制的、愚民的、儒家霸佔官場的等級社會!難道革命、戰爭的代價那麼容易抹去?朱元璋就是個典型,他的部隊本是農民起義軍,可還沒全勝,就在朱升等儒生的洗腦下,變成了軍閥部隊。等剿滅了其它農民起義軍,他忙著當皇帝了,其他的什麼"改變社會之不公"的起義目的全扔到九霄雲外去了!滿洲人入關都還沒坐穩,就有漢人儒生攀附而上,張庭玉父子就做到了宰相,共亨太廟(死後可以埋到愛新覺羅皇帝的祖墳地裡)。別忘了那時還有好多組織認為滿人是外族,還在反清復明呢?可為什麼儒家文人就可以很快效忠外族,那麼沒原則呢?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立場。任何戰爭、變革、動亂、進步對於儒家文人都是沒有意義的。他們只在乎能否給社會洗腦,然後自己能爬到多高!在乎自己佔多少"聖壇"!

    儒家弟子,其實都非常"厚黑"!孔孟之道,就是"政治厚黑學"!

    中華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為何幾乎沒任何社會制度的創新?因為儒家的編造的假話、篡改的歷史,是種迷魂湯,是毒品!他讓中國兩千多年根本沒有人去思考、去推動社會制度創新。科舉制度讓全社會的大部分的讀書人都成為儒家弟子,"忠於"君王和地主階級主子的利益、"忠於"既定的社會制度。任何想制度創新都必然試圖改變既定的社會利益結構,於是產生的任何社會矛盾都可以被儒家文人編造的故事而定為異端、從而形成"全民支援的正義批判"!任何真接對抗、挑戰封建官僚、地主利益的行動都可以被編造為邪惡事件而"集全民之力、名正言順地剿殺"。魯迅筆下的"人血饅頭"就這麼回事!這種老百姓感覺"暗無天日,自己活著就行"、食利階層感覺"人分等級真好,希望時光凝固"的社會,它還需要創新嗎?他還會有自我創新能力嗎?不會有了!它只有走向徹底腐敗一條路。它的命運就是等矛盾積累到一定時候,來個總爆發,改朝換代。

    可以說,中華歷史上所有盛世,都是"假盛世",都是用國家機器和儒家文人的編造,過濾掉當時所有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的浮誇盛世,是儒家故事麻醉了社會和君王后的"盛世"。於是,所有盛世都衰落得如此之快,快到都反應不過來,這就是證明!

    西方社會為什麼一直向文明進步?正因為他們的文化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志在追求真理、悍衛真理!哥白尼、迦利略、盧梭、馬克斯、孟德斯鳩、大仲馬、雨果、傑斐遜……再看看中華帝國的儒生們的滿腦子厚黑、滿嘴謊言!看看"晚清第一才子"的德性,這一比,差別立顯!

    看看儒家編故事的視角:粱山好漢從一開始都是被"個別壞人"逼上山的(與封建社會的制度無關,更與皇上和朝庭無關)。梁山起義軍接受"招安"是"改邪歸正",然後去鎮壓方臘的農民起義是順天命,於是"功德圓滿"了。方臘這個不受招安的死硬分子,不僅最後被滅,本就與眾多妖魔鬼怪勾扯一起,本就邪惡害人(《水滸傳》的描述)。……而洪秀權及太平軍敗得悲壯,影響十分深遠。那好,你洪秀權的私生活就有問題,皇帝可以後宮佳麗三千,但你洪秀權是個農民,怎麼可以有幾十個女人?挖那八十多個老婆的事,讓你永世別想翻身!太平軍男女軍隊不能住在一起,這又違反了人性!(哪個國家的男兵女兵是住一起的?),但儒家文人、封建官僚卻可以逼追中國以億計的婦女世代深受"纏足"之苦近千年,而那個殘暴又叫"美"了!並不違反人性!(婦女以纏足為美就是從南宋儒家文人群體的推崇開始的,到清代成為普遍現象。"纏足"具有強迫性,因為不纏足不能上大雅之堂、丟家庭的臉,也嫁不出去!)……儒家文人,我看明白了,凡是具有農民、人民屬性的人和事,在你們那裡都成"罪惡"的!凡是君王、地主、儒生的,都"高尚",不高尚的也"美"!

    曾國藩、李鴻章的“手紙"上面如果有幾個字,都能編出故事來!你們都能頂禮膜拜!

    秦始皇"焚書坑儒",為法制社會掃清障礙,他們就罵秦始皇為暴君長達兩千多年。武則天推崇佛教和道教、不喜歡孔孟,他們就挖人家女人的私生活做文章,於是成了"荒淫無度的女人"!找不到工作失誤就找私生活,反正要搞臭你!一個儒生王陽明抄襲點佛學搞了個"知行合一",他們就說是心學,奉為儒家的偉大創新。也不怕世界文人笑話:誰不知佛學就是"心學"?佛學的核心經書、必讀經書就叫《心經》!曹操用人不重儒生,而是"唯才是舉",就罵曹操是亂世奸雄,還專門睡別人老婆……儒家弟子的人格,我也看明白了:對於凡是不喜歡孔孟之道的任何人、包括君王,你們都會搞臭他!而且,完全沒有文化人的自尊,把最"下三濫"的手段都用到了中國的思想文化領域!

    難怪中國的宮鬥劇那麼多!不難想象儒家文人對自己主子的對手會怎樣做,難怪古話說"官場險惡"!也不難想象儒家的官僚、師爺們和地主豪紳們勾結在一起,如何對那些大字不識、說話都不順的老百姓玩"坑、蒙、拐、騙、黑"的,玩強取豪奪的,玩逼死人命的!

    這個文化遊戲,毫無疑問還在繼續!儒家"政治厚黑學"霸佔中華政治思想陣地兩千多年,文化人不去做"社會發展與創新的思想先行者",不去做"社會追求真理維護真理的脊樑",卻去做厚黑無度、昧著良心寫文章,昧著良心說假話的"文化流氓",而這正是中華文明之殤!導致中華落後的"致命傷"!

    一個沒任何作品、沒任何創新理論的晚清高官,搖身一變成了中華晚清第一才子!還捧上中華近代文化祭壇!這超級馬屁!這彌天謊言!真太汙辱華人的智商了!太讓全世界的文化人講起都"翻胃"了!

    也難怪現在流行一句話:小丑在殿堂!

    兩千多年來,儒家的厚黑思維讓中國政治生活"沒有立場、沒有廉恥、不擇手段、沒有底線"成了常態。而"追求真理與實事求是"的精神與作風也就蕩然無存!中華文明之最終落後於西方,正是從"人人不講真話、隨意編造故事、歪曲篡改歷史"開始的!

  • 4 # 一本正經史

    在曾國藩之前只有屢戰屢敗這個詞,在曾國潘之後出現了屢敗屢戰這個詞。

    在對太平天過的戰爭中,

    在嶽州一直被太平天國壓著打

    在靖港水戰中被太平軍石祥貞部擊敗,曾國藩憤而投水自盡,被同事給救了上來。

    而咸豐五年(1855年)2月12日夜,石達開總攻湘軍水營於湖口,燒燬湘軍戰船100餘艘。曾國藩跳船得免,座船被俘,“文卷冊牘俱失”。曾國藩憤怒至極,打算策馬赴敵以死。又被同事攔了下來。

    按照現代人的說法就是,一夜之間時從億萬富翁一下一變成窮光蛋。數次的心理跟現實落差。換做一個普通人這樣的大起大落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

    政治上他明哲保身,軍事上主張兵少而國”,“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

    學術上在儒家可稱之為大儒。改革上他主辦支援洋務運動。百年身後更是得到了自古文人最渴望得到的諡號“文正”,

    毛主席曾經評價: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美無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

  • 5 # 伯樂公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號滌生,原名子城,派名傳豫,清湘鄉縣荷葉塘(今雙峰荷葉鄉)人。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曾國藩去世後,清廷聞訃,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諡“曾文正公”。

    作為晚清名臣,曾國藩與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位於之首。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曾國藩一生中的主要功勞就是鎮壓太平天國和倡導洋務運動。

    一、鎮壓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是一個邪教組織。天父天兄,動不動就天父附體,迷信忽悠普通民眾,是妖是邪是正?一點小成績,就開始封王登基,高層妻妾成群,腐敗內鬥,卻不允許普通太平軍過正常生活。思想上裝神弄鬼,天弟凡胎天父下凡天兄下父,連跳大神都用上了……凡不信不從者斥為“妖”屠殺,…… 太平天國其實就是邪教和一幫被武裝的恐怖邪教分子。

    假設成功的話,對中國文化將是毀滅性的打擊,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即使不覆滅,也會斷代。同時由於太平天國缺乏治理國家的能力,不可能迅速樹立中央政府的權威,再加上外患不斷,中國有可能亡國滅種。即使以後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中國復國,也將會是象非洲一樣,成為眾多的小國。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復興資本。

    內憂必將引來外患。所謂的太平天國給中國造成的後果是中國元氣大傷,沙皇俄國趁火打劫,從而侵佔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哲學家馮友蘭就曾經提出,湘淮軍鎮壓金田起義並最終取得勝利,其實是粉碎了邪教入住中原以來,金田起義從最初倡議的男女平等一系列宗教教義為基準的精神的支援,一步步地變成邪教統治行徑!

    二、倡導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是指1861年(咸豐十年底開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內的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改良運動,持續了近35年。

    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標誌著清朝海軍實力的完全喪失,也標誌著35年的洋務運動宣告失敗。

    洋務運動,是從軍事自強開始的,為實現軍事自強,洋務派主要抓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軍事工業;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軍,同時改進陸軍的武器裝備和訓練;三是建立近代軍事學堂,培養新式陸海軍人才。

    北洋海軍的建立,是洋務運動軍事方面的最高成果之一。儘管最後北洋海軍失敗了,但是它畢竟曾經是中國可以威懾海洋的先進軍事力量,在世界海軍史上都佔踞了一席之地,並且在培養北洋海軍的過程中,還帶動了一系列的近代事業發展。

    洋務運動開創了中國近現代電力、電訊、郵政、金融、外貿、鐵路、航運、冶金、造船、教育、翻譯、出版、海軍、兵器等多項事業,為中國邁入現代化奠定了一定基礎。

    洋務運動使中國邁出了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第一步,中國社會現代化的程序從此真正開始的。

    曾國藩被後人推許為孔子、朱子以後,再度復興儒學的聖哲;建樹功業、轉移運世的偉人賢者,清朝鹹同中興第一名臣。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襄公二十四年》)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曾國藩是哪樣都不缺,他修身齊家,治軍治國,用一生的時間做到了三立,此番毅力和膽識令人激賞,所以,後人將他稱為聖人,這是有道理的。

    美國的黑爾博士將他稱為是“遠東的華盛頓”,這是站在傳統角度,即維繫國家利益和政府功效而言,對一切有利於國家安定的人物,都是肯定的,這樣來看,曾國藩得到這樣的榮譽那是理所應當的。

    綜觀中國歷史,居功至偉而又善終的武將只有兩人,一是唐朝的郭子儀,一是清朝的曾國藩。二人均實現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他們二人的為人處世、個人修養、趨利避害之策,仍然值得今人學習和借鑑。

  • 6 # 紅塵過客甲

    近幾年,由於意識形態的多元化,曾經被徹底否定的滿清後期的忠臣曾國藩,重新被包裝,競然成了聖人,實際可笑可悲。

    曾國藩,歷史定位,從滿清角度講,是中興名臣,諡號"文正"。標準的封建士大夫官僚,貫穿其整個思想基礎的是封建綱常的"忠孝"二字,為腐敗的異族統治階級賣命,殘酷鎮壓太平天國及其他反清鬥爭起義,也是兩千多年封建統治,最後的一批標榜封建官僚集團代表,指望他們走出歷史及階級侷限性,純屬痴心妄想。曾國藩不如袁世凱,袁世凱畢竟成為滿清覆滅的直接推手。曾國藩們的努力,使滿清苟延殘喘了二十多年。

    當然拋開意識形態,從個人角度講,曾國藩標準的封建士大夫代表,遵從儒家思想,按照儒家教導"修齊治平″,嚴格自身休養,透過科舉考試,步步高昇,以文人帶兵,創辦"湘軍",與太平軍屢敗屢戰,最後終於成功地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就其個人講,廉潔奉公,教子有方,兢兢業業,但這全是個人品德,於歷史大趨勢無補。

    同時,曾國藩作為封建官僚,鎮壓人民鬥爭,極其殘酷暴力,殺人如麻,其手段駭人聽聞,被稱之為"曾剃頭"。這個綽號,曾國藩當之無愧。曾國藩對滿清的忠誠可算到了極致,其幕僚趙烈文早預測滿清不久滅亡,並指出滿清得國不正,可曾國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繼續為滿清賣命。其實曾國藩也不見得多麼清正,攻克南京後,曾國藩兄弟曾國荃,暗中吞噬貪汙了大量太平天國留下的財產金銀,是個天文數字,縱容士兵搶劫強姦殺戮,繁華的南京城,成為一座人間地獄,這些罪行,歷史牢固銘記,洗不白的。

    歷史是個多面鏡,任何人在歷史中的作用,一定要順應歷史潮流,代表人民及民族利益,這是唯一考量標準!

  • 7 # 王燁讀書

    謝謝邀請,源於曾國藩的不氣餒的精神。從過軍的人應該都明白,戰場上的事兒瞬息萬變,特別是在古代的那個通訊不發達的時期,勝敗乃兵家常事,主要的不是說這一仗是否失敗,而是最終是否能夠戰勝敵人,能夠取得最圓滿的成果和勝利,曾國藩最後還是做到了。

    作為年輕的書生出身的曾國藩來說,打仗對於他來說其實是一個全新的挑戰,雖然他也熟讀兵法,可是熟讀兵法和真正的戰爭,它完全是兩碼事兒。

    再加上曾國藩鍥而不捨的一種精神,立德,立言,立功,而且他懂得功成身退,他懂得什麼叫做為官一任,清廉一生。@王燁藝述匯

  • 8 # 老威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從本質上來說,是因為我們華人認為“成王敗寇”,只要成功了,什麼都是對的,只要失敗了,什麼都是錯的。

    所以曾國藩有很多人喜歡研究他,從他的為人處世到用兵作戰等等方面。不過說實話,我認為曾國藩實際上是一個很笨拙的指揮官,他打仗敗仗是有些多,所以到了後來湘軍乾脆就結硬寨,打呆仗,才獲得了後面的勝利。

    但是,這種勝利就一定能行麼?我認為不是一定能行,其實他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對手給了他機會,如果太平天國沒有內訌,那麼曾國藩就不會有機會,接下來的歷史,曾國藩依然是石達開的手下敗將而已。那麼我們就會對太平天國大書特書了。

    當然,我不否認他身上確實有很多難能可貴的品質,從他的家書中也能看出,他治家非常嚴厲,而且以道德楷模的標準來衡量要求自己。在戰敗以後不氣餒,繼續作戰,同時他非常有心胸。有次他戰敗,左宗棠過來送了47枚紙錢給他(當時他47歲),意思就是,你要不是運氣好就一命歸西了。當時曾國荃非常生氣,要和左宗棠拼命,被曾國藩攔下了,曾國藩欣然接受了左宗棠的“饋贈”。在與左宗棠的交往中,左宗棠基本沒說過曾國藩的好話,但是曾國藩認為左宗棠是人才,一直都是在舉薦左宗棠,這也說明這個人的心胸是很開闊的,李鴻章也是在他手下培養起來,這些都說明了這個人確實有很多好的品質。

    但是成功與失敗我們要分開來看,一個人不能說成功了,就什麼都是好的,也不能說有些人失敗了,就什麼都是不好的。

    首先,就道德來說,我認為道德從來都是用來自律的,曾國藩用一套標準來自律,取得了成功。我們對待的態度應該是學習分析,如果覺得可以,自己認可,可以拿來作為標準,但是隻能用來自律,不能用來他律。一旦他律,事情就往往會往不好的方向走。

    其次,曾國藩的軍事能力,我只能說勉強。一是指揮能力很一般,後期的作戰基本都是讓曾國荃去打了。二是戰術上確實沒有多少可取之處,結硬寨打呆仗的做法,湘軍基本成了工程兵,在遇上後期戰鬥力嚴重下降的太平軍,可以用,但如果遇上前期戰鬥力強且如石達開這樣的悍將,就基本被追著打了。這種戰術能成功的本質原因在於對手變弱了,所以沒有多少可取的地方,當然頑強的精神可以學習的。這種戰術實際上在太平天國前期也不是沒用過,比如湖口戰役的時候,湘軍就是用大船結隊進攻,結果陣型太過於密集,反應慢,石達開看準了機會引誘湘軍進入鄱陽湖,然後封鎖,再發動進攻,這個時候結硬寨打呆仗的思路反而就成了被人當活靶子打的思路了。三是治軍,我認為也沒有多少可取的地方,基本就是重金之下必有勇夫,不斷的砸錢,不惜成本的賞賜,才是湘軍戰鬥力強的根本原因。

    所以很多問題要分開來看,兩面的看。很多時候,一個成功的因素,如果換了環境,就會變成失敗的因素。而一個失敗的因素,換了環境,反而成為了成功的因素。

  • 9 # 興地牆體廣告

    天下第一惡狗,屠殺7300萬漢人,滿清殭屍,聖面賊心,欺世盜名,心無良知,知行不一。此心藏汙,何一光大。老朽開檔,不知廉恥。

  • 10 # 董鏡亮

    因此一件事情的意義和價值的大小,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比如一個貧民,透過自身努力賺了一百萬,那就算得上是白手起家,可以被稱為一個了不起的人物;而一個富二代,拿著父輩的上億資金,賺了五百萬,反而沒有什麼好誇獎的。所以在很多情況下,一件事情值不值得誇獎,並不在於結果,而在於過程,特別是它對於當事人的人生意義。

    同理,以“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這件事來說,如果他一戰而勝,輕鬆剿滅太平軍,那麼朝廷和世人一定會這麼認為:太平軍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農民土匪聚眾鬧事而已,根本成不了什麼氣候,所以打敗太平軍並不是什麼難事。如果大家都這麼想,那麼人們對於曾國藩的功績評定肯定會大打折扣,會認為曾國藩只是做了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且這件事情,隨便派一個其他朝廷大員,也照樣可以做到。

    如此一來,“平定太平軍”這件事就算不上什麼蓋世功勳。那麼曾國藩在軍事上的功業,又怎麼還能夠與諸葛亮、王陽明這些前朝偉大的軍事家們相提並論嗎?這裡面存在的道理就是:沒有矛之鋒利,怎麼證明盾之堅固?倘若敵人不夠強大,那麼即使你打敗敵人,你拿什麼來證明自己的偉大呢?因此,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規律:很多成功人士,非常喜歡誇自己當年的對手是何其強大和睿智,因為誇對手其實就是間接地誇自己。

    正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被太平軍殺得人仰馬翻,甚至在靖港水戰中被逼得跳水自盡,才顯得最終的勝利,是何其來之不易;才顯得這段平定太平軍的歷史,是何其可歌可泣,跌宕起伏,震撼人心!才使得後世之人,看到了曾國藩強韌的心志,並且相信了他的學說。

    總的來說,曾國藩攻破南京,剿滅太平天國,此為“立功”;立下這樣的齊天之功而不貪功,果斷裁撤湘軍,沒有逾越君臣之禮,此為“立德”;而公佈進京入職翰林院以來三十多年的家書,以及各類文章,此為“立言”。像這種完成“立功、立德、立言”三不巧壯舉的偉大人物,從古至今,寥寥幾人而已。

    而所謂“三不朽”壯舉的基礎,關鍵還是在於“立功”。而如果沒有曾經的“屢戰屢敗”,怎能體現出這份功勞的千難萬難,齊天之功?沒有曾經的“屢敗屢戰”,怎能體現大丈夫的堅韌不拔之志?所以說,這種“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人生經歷,正是曾國藩為何備受後世推崇的主要原因。

  • 11 # 小丞相說史

    曾國藩是晚清重要人物,為大清王朝續命作出了重要貢獻,說他“屢敗屢戰”並不是他真的屢敗屢戰,而是強調他鍥而不捨、迎難而上的精神,這恰恰也是他讓後人推崇的一大原因之一。而具體分析起來,小丞相認為,曾國藩被後人推崇的因素有以下“五有”:

    1.儒學有道。

    曾國藩本身是曾子後代,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曾國藩從小就開始研習儒家文化,6歲就開始入私塾讀書,8歲就熟讀四書五經。道光十八年(1838年),年僅28歲的曾國藩就中進士,這已經屬於年輕有為了。

    曾國藩對程朱理學頗有研究,吸收宋明儒學等思想,在哲學上有自己的觀點,他認為聖人所廩之氣清且厚,常人所廩之氣卻濁而薄。在哲學上的思考自己所得,也成就了他是一個有思想的政治家,這些在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翁同龢等晚清重臣身上所沒有的。

    在文學上,曾國藩也開創了清末文風,在繼承吸收清朝前期桐城派風格的基礎上,開創“湘鄉派”,後來的嚴復、林紓、梁啟超身上都有他的文風,看看他的傳世之做就知道了,比如《求闕齋文集》《讀書錄》《十八家詩鈔》都收錄到《曾文正公全集》。

    2.修身有度。

    曾國藩奉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裡面,把修身作為頭等要事,自我約束非常嚴格,他始終奉行克己復禮的思想,真正坐到了慎獨慎微,每天都寫日記就是為了自省得失、不足。

    早期他有修身十三條,這十三條對飲食起居、讀書讀史、行為舉止、節慾節勞等各方面都對自己提出要求,力求做到勤儉、謙和、仁愛、誠信、惜福,這已經是一個非常高尚的人格了。

    在官場上,由於修身很嚴格,他做到了清廉為官,一次生日時,下屬鮑超送了他很多金銀珠寶,他只收了一頂帽子,其餘退還,全了下屬面子又沒有違背清廉的為官信條。

    3.治家有方。

    今天人們聽的最多的莫過於曾國藩治家方面的水平了。曾國藩對自己嚴格,在治家方面也有一套,而這套方法無他,就是奉行傳統的治家原則。

    首先是提倡孝悌之義,才能家庭和睦。孝悌之義,在小孩子讀的《弟子規》的第一句就講了的,“弟子規,聖人訓、入則孝,出則悌”,這也側面證明了曾國藩首倡孝悌的高明。他認為官宦之家傳一代,商賈之家傳三代,耕讀之家傳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則可綿延十代。

    不僅如此,他還認為要勤儉持家。勤就是要勤勞,不僅自己要勤勞,還要為後輩做出勤勞的典範,比如兒子喜歡學什麼,自己也力所能及地學一些,給孩子做出示範。儉就是要節儉,曾國藩自己就很節儉,飲食簡單,晚上一般都不吃肉,穿著也很樸素。他的弟子李鴻章跟他比起來可是差的太遠了。

    4.育人有量。

    曾國藩對待他人頗有雅量,很願意幫人。他在組建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培養了一大批弟子,為晚清洋務運動、內政外交輸送了大量人才。這些弟子們在各自領域廣為流傳曾國藩的事蹟和品格,自然也會流傳後世。

    最典型的就是胡林翼、李鴻章和左宗棠了,他們三人都從曾國藩門下出去,得到曾的力薦,特別是李鴻章和左宗棠,李鴻章組建淮軍得到曾國藩的鼎力相助,甚至直接劃一部分湘軍歸李鴻章的淮軍統領。而左宗棠仕途重要一步,出任浙江巡撫也是曾國藩保薦。

    除了他們以外,曾國藩還有四大弟子,分居各行業。分別是黎庶昌,是一名外交家;張裕釗,是一名書法家;吳汝綸,是一名教育家;薛福成,是一名實業家。他們都在各自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5.於朝有功。

    前面說到,曾國藩“屢敗屢戰”並不精準,如果總是敗,怎麼可能鎮壓住太平天國運動。而鎮壓太平天國,對於清朝來說,曾國藩是作出了重要貢獻的。

    說到曾國藩,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組建湘軍,鎮壓叛亂。咸豐元年,洪秀全發起金田起義,頓時如秋風掃落葉般進展神速,再此背景下,曾國藩組建湘軍。不到一年時間,湘軍就開赴戰場。

    起初是失敗的,但是這並不能歸罪於曾國藩,一方面太平軍勢頭正盛,另一方面湘軍初建,戰鬥力還未有效形成。咸豐五年,在湘軍組建兩年多以後就開始打勝仗,直到結束。

    太平天國運動結束後,為了怕引起朝廷猜忌,他將湘軍遣散大半,盡顯對朝廷的耿耿忠心。都做到這樣了,朝廷怎麼會不給他榮譽,於是他的諡號得到了文臣最高諡號“文正”,有清一朝,得“文正”諡號只有八個人。

    總之,曾國藩奉行中庸之道,律己嚴格、治家嚴格,在晚清的社會環境和官場環境中是一股清流,這給後人提供了很多學習的真諦。再加上他對朝廷忠心,又培養了一大批弟子,所以朝廷願意樹立他的聲望,而眾弟子們也願意為恩師奔走謳歌,這就成就了曾國藩的傳世美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楊廣為什麼要殺了自己的外甥女宇文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