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隙一情感
-
2 # 兔兔讀起來噘著嘴
不願離開舒適圈:害怕失敗是根源
儘管在兩年前,“跳出舒適圈”就被許多媒體提了無數遍,很多人還只是把那些勸告當做一碗普通的心靈雞湯。
在自媒體平臺雞湯、毒雞湯滿天飛的時候,這樣無關痛癢的話題自然被拒之於千里之外。
“我不在舒適圈,也不是溫水煮青蛙中的那隻青蛙,我只是安於現狀,甘於平凡。”你這樣安慰自己。
百度詞條解釋:“舒適圈”就是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在圈內有熟悉的環境,與熟悉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我們會感到很輕鬆、很自在。
當我們走出這個圈子的時候,我們會面對各種奇怪的變化與挑戰,因此而感到不舒服,很自然的,就會想退回舒適圈內。
A年輕是某二線城市私企的員工,每日都做著類似的工作,上司是自己的同鄉,待遇還不錯,週末雙休時還能回家陪伴家人。
在熟悉的環境中待久了的A,逐漸開始厭倦自己這種日復一日的生活,於是辭了職,準備回家創業。
還叫上了同樣打算創業的B。
於是A把B叫來家裡,兩個人一起窩在沙發裡,一邊上網搜尋資訊,一邊詢問周圍朋友,創業做些什麼好。
好不容易確定了倆人合夥開個服裝店,一個電話打給A正在開店的朋友,卻遭到了朋友的勸阻。
“現在店不好開,這兩年都在虧,xx市個體市場基本上已經飽和,現在入市有風險。”
一個電話打了將近一個小時,越聊越發放棄了創業的想法。
不多久,A和B一拍兩散。
“創業風險太大,還是回去上班吧。”
一時興起,到最後的紙上談兵,就這樣在害怕失敗中草草了之。
以前都說,女生追求穩定,後來遭到部分自立女性的反對:女性也可以自強自立。
再後來,碰了一鼻子灰的女性,還是老老實實回家,嫁人生子,慢慢穩定。
而現在,不止女性,似乎大部分年輕人都開始沉溺於舒適圈,習慣自己習慣的生活,在抱怨與牢騷中日復一日。
有個熱點問題:現在的年輕人吃不了苦嗎?
一派認為,吃苦不僅沒有用,也根本沒必要吃苦。
如果吃苦有用的話,幾千年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早就成了最富裕的階層。一個正常人,在自己的圈層裡過的挺好,為什麼要去吃苦?
另一派則反駁,不是年輕人吃不了苦,而是錢給的不夠多,在這個資本為王的時代,有錢不僅真的可以為所欲為,甚至能使得鬼推磨。
有的人是從立志奮鬥到畏手畏腳,最後失去希望;有的人是嘴上說著享受平淡,心中早已厭倦了枯燥的生活,卻總是打著“社交恐懼症”的旗號遲遲不肯邁出改變的一步,於是在自怨自艾中度日如年。
所有這些的根源,都是害怕失敗,“失敗乃成功之母”成了騙三歲小孩的俗語。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在成年人的世界裡,失敗的代價越來越讓人難以承受。
殊不知,對生活不滿卻害怕做出改變的你,退縮的那一刻已經失敗了。
TED過往的演講中,有人提出過一個著名的“五秒鐘規則”:如果你有一個拉扯你的小衝動,但假如你沒有在五秒鐘內採取行動,你就會拉起剎車,並馬上殺死這個想法。你的問題不是想法本身,而是你根本沒有去執行它們。
離開舒適圈,慢慢地去習慣不舒適,就能夠重新舒適,舒適圈就會越來越大。
年少時誰都有夢想,但長大以後能夢想成真的人少之又少,原因就是長大以後,知道的事情越來越多,顧慮也越來越多。
產生顧慮的根源,也還是害怕失敗。
誠然,離開舒適圈也並不是無腦創業、朝著未知胡亂吃苦。
有想法,要跳出舒適圈,但不是瞎跳,需要“帶上腦子”跳。
一、有目標,才有動力
再怎麼迫切地想要改變,“先斬後奏”、然後像只無頭蒼蠅一樣渾渾噩噩的遊蕩,除非幸運女神扔餡餅,而你又恰好接住(然而天上掉餡餅的機率幾乎為0),否則失敗怎麼能不找上門來?
既然害怕失敗,就儘量把失敗的風險降到最低。
確定下一階段的目標,做好一切改變或將面對的困難和挑戰,盡人事,然後才是聽天命。
如果你是溫水中的青蛙,就請先想好跳出溫水後該幹什麼,無處可去、無事可做的結果只能是跳回到溫水之中。
二、“感知”未來
光有目標還不足以支撐自身實際行動,還需要主動“感知”未來。未來不可知,但可“感知”。
紙上談兵很難成功,那就學著去“紙下談兵”。
坐在電腦前確實可以瞭解國家大事、看遍人間百態,但只是資訊的增加,例子永遠是例子,轉化不成你生活的一部分。
真正能夠拓展眼界、讓人成長的只有親身實踐。嘗試過後,才會有更深的感悟與體會,才能更加明晰自我。
李嘉誠之所以成功,並不完全取自自身的智慧與人脈,年輕時候的李嘉誠,做過茶樓的“跑堂”,在中南公司學過裝配鐘錶,還當過五金廠、塑膠廠的“推銷員”。
如果沒有這些嘗試,他也不會萌生創辦塑膠廠的想法,更不會成為後來的“塑膠花大王”。
只有不斷地嘗試,生活才得以持續保鮮,開闊視野後,自身成了流動的資源,也就有了“感知”未來的能力。
三、不打無準備之仗
一個人自信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身實力,心中無底,也就寸步難行。
向舒適圈道別,也相當於在向困難與挑戰問好,不做好準備,輕易就會被坎坷絆倒。
有人說,我害怕當眾演講,尤其是當著同齡人、或者長輩的面作演講,因為沒有底氣,我不覺得我比他們優秀,我會畏懼底下的人投來的殷切的求知目光,因為我覺得我並不能給到他們什麼。
細究原因,除去自身心理素質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準備不夠充分。
如果你把演講主題定好,再把稿子聲情並茂的背誦3000遍,那些語句早就會成為你腦海中語言結構的一部分,又哪來說不出話、沒有底氣一說。
況且,能夠獲得上臺演講的機會,多少已經比其他人或幸運、或優秀了一些。
要知道,向挑戰問好的同時,機遇也在向你招手。
-
3 # 小梁L
尊重自己內心想法,追夢的路長且艱鉅,但想要做的就堅持到底吧!舒適圈可想而知,舒服不用扛過於艱鉅的問題,只是人都是會不滿足現狀而逃離一段時間舒適圈的,尊重自己決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回覆列表
如果可以,我選擇呆在舒適圈裡去追夢!
因為待在一個有資源、有條件的舒適圈裡,自己的夢想更有能力和實力去追,當然這是最佳狀態。
單純選擇的話肯定是為了自己夢想,面向燈光!燈光之下必有掌聲,努力拼搏實現自我價值才是生命和存世的意義所在。安逸的生活只會使人快速墮落,多彩的人生就是需要不停的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