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古代交通不便,十里不同音比比皆是,那古代的人是透過怎麼樣的辦法,使各個詩詞作者用同一種標準的語言發音使寫詩作詞從而達到押韻的呢(難得古人讀到先輩的作品就用普通話了?)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果中國不是使用普通話作為官方語言,而是用了其他語言,或者方言,很有可能使某些詩詞,失去押韻的味道!
15
回覆列表
  • 1 # 水芝子

    一.押韻

    韻是詩詞的基本要素之一.詩詞中所謂的韻.大致等於現代漢語中的韻母.

    所謂押韻.是指把同韻部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

    押韻的目的是為了聲韻的諧和.同類的樂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複.這就構成了聲音的迴環的美.

    古人押韻是按韻書的.古人所謂的“官韻".就是朝廷頒佈的韻書.這種韻書.在唐代.和口語是基本上一致的.按韻書壓韻也是很和諧的.宋代以後.由於語音的變化較大.詩人仍然按舊韻書壓韻.就不那麼和諧了!今天如果我們寫舊體詩.並不一定要按古人的韻書.但是如果要學習舊體詩詞.還是要了解古代的韻書的.這樣.我們才不致誤認為古人寫詩不押韻!

  • 2 # 孤舟釣翁1234

    謝謝邀請,我對詩詞只是略知皮毛。關於詩詞的押韻,韻是詩詞的基本要素之一,從詩經,古體詩,到近體詩,都要求押韻。特別是近體詩,要求一韻到底,很少用鄰韻。那麼在資訊閉塞的古代。詩詞作詩怎麼押韻呢?他們是透過查韻書,就象今天的新華字典一樣。韻書很早就有,三國時期就有(聲類),南北朝就有四聲韻,平,上,去,入。後來有唐韻,廣韻,平水韻等等。由於各個朝代官方語言有所改變,所以各種韻書有所不同。古代格律詩大多以平水韻為準,那麼談到現代人如何寫格律詩,是用平水韻,還是用新聲韻,還存在爭論,我認為現代人寫格律詩應該用新聲韻,因為現代人大都是用普通話讀的,還有提到假如現在官方語言是南方某種方言,那就更合適於用平水韻寫格律詩了,因為南方方言以平水韻更接近。水平有限,如有不妥,請指正。

  • 3 # 許願城英漢教學群

    不管哪個朝代,能寫出用哪一種方言寫出的詩句都是押韻的,的確很難。

    比如:

    杜牧 (唐代)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斜和家,在普通話中是不押韻的,但是,它們在客家方言中式押韻的。

    那時候,中國有統一的漢字,但是,沒有統一的普通話,那麼,肯定是有很多詩句在此押韻在彼不押韻的。

    只有到了現代,大家都用普通話了,要寫出四海皆押韻的句子,就比較容易了。

    但是,現在的新詩又不要求押韻、節律、對稱等能體現漢語美的元素了。

  • 4 # 古詩今詞

    如果你有了解一些古代的韻書的話,那麼你就會明白這個道理。

    古代第一部韻書是隋朝的《切韻》,分成193個韻部;到了北宋重修成《廣韻》,有206個韻部;南宋末劉淵編著平水韻,把以前細分的韻整理成107韻;再到清代康熙年間的《佩文韻府》,也就是如今說的平水韻,有106韻。

    如你所問,從唐到清,每個朝代的語言都有變化,但是卻不妨礙寫詩用差不多的韻,原因就是因為古韻都是四個聲調:平,上,去,入。元代後入聲開始消失,多存在於南方方言和少數北方方言,

    明朝的釋真空寫了一首平仄歌,《玉鑰匙歌訣》: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雖然籠統,但是大致的發音方式就是如此。

    綜上所述,雖然各個朝代語言不同,但是發音方式是一樣的,所以只要用類似標準的韻書押韻,即便語言不同,吟誦起來的腔調也是差不多的。

  • 5 # 北地郡王99140111

    你說的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因為古時有韻書,就是字典,每個字都有標準發音。哪些字聲調和韻母相同,都可以查。而讀書人在會作詩詞以前,就瞭解了韻書,也已經養成參考韻書的習慣,所以他們寫的詩詞韻文都符合同一個押韻標準。

    詳細的說。普通話,源自北京官話,北京官話是官話的一支,官話發跡於元代。在官話出現以前,漢字圈的語言都屬於切韻音系(或稱中古音系),雖然不同地區存在不同的方言,但不影響人們對韻書的理解,因為韻書和各地方言的區別不大。

    韻書就是古代按音韻編排的字典。這個字典的編排防方式是這樣的:先按四種聲調(平、上、去、入)分開編排。然後每種聲調裡面的字,再按不同的韻母依次編排,稱為韻部。例如:上聲一董,是一個韻部,這裡面所有的字,都是和“董”的聲調、韻母是相同的,只有聲母不同。最早的韻書是隋代《切韻》,它用反切的方法來表示每個字的讀音,如“東”的讀音表示為“德紅切”,意思就是德的聲母和紅的韻母聲調相結合。《切韻》代表南北朝時期士族的語音——“雅言”。

    成書於南宋的《平水韻》,對一脈相承的隋朝《切韻》、唐朝《唐韻》、北宋《廣韻》《集韻》等的發音相近韻部進行了合併,較窄韻部中的字量增加,更便於作詩填詞。可以說《平水韻》對語言學的貢獻不大,不及它之前的韻書細緻,但對詩詞的發揚流傳作用很大。而在南宋之前,詩詞是按照更為嚴格的《唐韻》《廣韻》等押韻的,雖然也有考慮到韻字太少,存在鄰韻混押的情況,但這些情況在《平水韻》歸併鄰韻之後,是完全符合《平水韻》的。

    那又有人要問了,明清是在元代以後,為什麼明清文人的詩詞還是押中古韻的?這是因為官話區在元代只有北京附近,後來慢慢擴充套件,到清代中期才到現在的規模(大概合肥-岳陽-百色一線以北以西)。在這一線以東以南以及山西,現在的方言仍然是切韻音系的延續,有吳語、徽語、贛語、閩語系列、客家語、湘語、粵語、晉語等大方言。而江南湖廣一直都是文人輩出的地區,他們普遍認為官話是由於北方民族進入而形成的,影響了漢語言的體系傳承,他們內心的中華文化正統觀念和文人的傲氣,對官話有一種固有的鄙視。另一方面,官話歷史較短,在明清時期還沒形成自己的音韻體系,就算要押官話的韻,也無從參照。這是元代以後詩詞界仍在用切韻音系押韻的原因,而《平水韻》就是詩詞界不成文的格律標準。在清代《詞林正韻》成書後,填詞就開始專用《詞林正韻》,《平水韻》則專用於作詩,稱為“詩韻”。

  • 6 # 張慶東字恕鳴文化原創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是因為有文字並香火緣延沒間斷的傳承。古人就是詩、和、吟、唱,集勞作以大成來繼承中華大文明的。可以說詩詞曲情緣深,來至於血濃於水的一脈傳承!在此,我說“中華詩詞曲”的平仄韻:

    說平仄韻,是中華詩詞曲的精髓所在。中華詩詞曲有千種以上的詩體,詞牌,曲調。起源於漢,形成大勢在唐,盛行光大在宋、元。

    平仄韻,是古詩、詞、曲,律、調、吟、唱的一種轉換,也是為文字起伏、對仗工正,更為體現出彈、唱之韻味之美。

    《中華新詩詞韻十四韻》就用現代的方式作了繼承與傳承中華詩詞之韻味。現代漢語的四聲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現代漢語普通話四聲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古漢語的入聲,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已消失,分派到了其他四聲調之中。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四聲換成“平仄韻”是: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陰平、陽平為古漢語詩、詞、曲的“平韻”;現代漢語普通話的上聲、去聲為古漢語詩、詞、曲的“仄韻”。初學者,可借學,仿作,逐步拓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狗狗會換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