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33厚德載物

    我們學校沒有這種情況,但是我覺得老師不應該偏向成績好的學生,那樣對差生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老師應該儘自己的力量去讓差生變優秀,讓優秀的更優秀。每個孩子都有巨大的潛能,不能用成績來評價一個孩子,要從多個角度去觀察學生。

  • 2 # 葉子李

    小學是基礎教育。

    如果是公立學校,不會出現讓某一部分同學多做題的現象。

    因為公立學校有嚴格的教學思想指導。

    學期初制定要求制定教育計劃。

    學期末會有考核,學籍內的學生,全部參加考試,成績優秀率按100%--98%合算。

    像我們本地的考核,如果學籍內的學生不參加考試,又沒有醫院開的生病證明【缺考情況要提前1月左右報備】,那麼成績按0計算。比如,全班2個同學,數學考試中,1人考了100,另外1人無故缺考,那麼計0分,平均分為【100+0】/2=50。

    因為有考核,所以,老師不會偏向任何一個同學。

    但是,由於好同學可能相同時間內完成的任務多,也由於基礎掌握薄弱的同學,多有作業完成不好的習慣,所以,鞏固練習有可能比優秀同學的質量差,或者少。

    作為家長朋友,不用懷疑老師的工作,在孩子學習上,無條件配合老師對孩子的教育。

  • 3 # 教育我聞

    未來中國學校教育必然趨向於小班化教學。因為個別化教育才能更好地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更好地實施因材施教。因此在學校教學中,學校一般會針對不同孩子的學習基礎和學習風格,學習方式等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

    比如針對學習基礎不同的分層教學,一般分為三個層次,基礎題,提高題,拓展題。基礎題要求每一個孩子都要掌握,一般要求全員掌握,全體過關。然後學有餘力的孩子可以做提高題。學習突出的孩子可以進一步做拓展題。

    所以對於你們孩子學校六年級的前十五名孩子,多做題多拓展,不但合理而且科學。

    學生差異的主要表現形式:

    1.基於家庭經濟狀況的差異

    美國科學家安妮·弗納爾德在研究中發現,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家庭的孩子與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家庭中的同齡孩子詞彙量和語言處理技能上存在著較大差異。

    日本文部科學省對2016年“家庭教育經費”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由於家庭經濟條件所導致的孩子學習成績差距正不斷加大。調查表明,高收入家庭會更多地把教育經費投入到孩子的補習班等一些輔助教育費用中。除了補習費用外,在例如遠足等一些戶外活動、體育和文化活動以及在動物園或水族館等一些其他專案上投入的費用,也存在由於家庭經濟狀況所帶來的差距。

    針對這種由家庭經濟狀況引致的差異,教師及家長可透過關注兒童興趣點多與其談話交流以及多組織兒童體驗活動,開闊眼界的方式減少差異。

    2.男女性別差異

    針對性別差異,從源頭上我們應幫助孩子突破自我定型與自我設限。讓學習者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明確:“如果我努力,我就會變得更好”。而不是“固定型”思維模式,自認為天賦是天生的,自己不具備某種天賦,或者自身不聰明,就放棄努力。

    3.學習風格差異

    學習風格主要有分析型和綜合型兩大類,分析型學習風格的學生,他們比較適應於課堂上以看與聽為主的學習方式,但他們比較容易著眼於區域性和細節。

    綜合型學習風格的學生能夠從整體出發開展學習,但往往學習缺乏次序,他們需要藉助觸覺和動覺的方式開展學習。

    因為存在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所以需要在課堂上執行雙軌制,即教師要在分析型和綜合型學生適應的教學方式間進行切換。在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處,要採用不同的組織方式,讓孩子的視覺、聽覺、觸覺和動覺等多種感官參與,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理解。

    4.智慧型別差異

    加德納的多元智慧理論認為人的智慧優勢各不相同,一般分為言語——語言智慧、邏輯——數理智慧、視覺——空間智慧、身體——動覺智慧、節奏——音樂智慧、交流——人際交往智慧、自知——自省智慧、自然智慧八大類。當學習者藉助自身的優勢智慧進行學習,會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主要的差異形式,我們可以歸納出現實存在的多種差異,均提示我們需要增加學生體驗,實現多感官參與學習。鼓勵學生突破自我設限,實現優質、均衡發展。

  • 4 # 家長俱樂部

    六年級安排部分學習程度好的同學多做擴充套件題,並非不公平,實在是無奈之舉,是不得已的變通!

    首先,老師是多麼希望每個同學能做擴充套件題,都能擴充套件到相應的程度。但是,有的同學真的做不到,如果一味的要求這些學生也必須做擴充套件題,只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更加厭學。所以,老師會降低難度,讓程度相對低些的同學把自己會做的都做會,不會的可以放棄,程度再低的同學,做對基礎知識,就會受到老師的表揚。

    其實這是一種激勵機制,每個同學都盡其所能的學習,讓他們體會到被認可的快樂。這種做法的好處是每個同學都在和自己比,不是和同學比。和自己比越比越有信心,和別人比越比越厭惡學習。同時,並非這幾個題程度好的做,程度差的就不能做。而是每個人都得量力而行,能做則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老師在評估的時候,根據每個同學的程度,給每個同學定出一個界限,會做哪些題就是很棒的。哪些題你應該會沒有會做,這是很遺憾的。哪些題老師認為你可能不會做,你居然做會了,這是要受表揚的,甚至加分。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如果把每個同學都拉到一個水平線上,提出相同的要求,學生處於一種失敗的心理。因為老師關注的是你哪些題不會做,錯了哪些題,這是一種減分法,老師算的是你減了多少分,這時的孩子心裡很沮喪,特別是程度差的孩子,越算越沒有信心。

    相反,分層做題,差異化要求,老師關注的是你作對了哪些題,你還做對了哪些題,這個題你居然也會做!對學生是一種什麼暗示?你行啊!你真棒!你超出了我的想象!這種暗示,激發出孩子渴望成功的潛能,會不斷的去努力,一天一天的超越自己,這就夠了!

    所以,雖然沒有能力把每個孩子都教到相同的程度,能夠讓每個孩子都努力的超越自己,都在為此而不斷的努力,不是更好嗎?家長朋友,你怎麼認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牛骨老湯和新湯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