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職業操守的小太陽

    這話說的,誰會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奴才?!你這樣問,可能對孝順有誤解。

    首先,古代提倡孝,是因為仁孝是儒家思想的基礎,也是社會良好執行的基礎,在農業社會,老人的經驗對文明的傳承至關重要,若是老人不被照顧,生存艱難,會動搖社會根基,就是常說的禮崩樂壞!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看,其實孝順,並非狹義的理解為對自己的父母孝順,而是推己及人,憐弱惜貧,所以說百善孝為先,這是對一個人的個人修養的要求,若真是人人如此,那就必將社會大同。

    其次,這是為人之根本。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是人?不知道題主有沒有孩子,父母又是如何養你長大。就我自己而言,有父母的愛才有我的今天,我又把全部的愛給了孩子,所以更能體驗父母的艱辛與偉大。

    這世界上,父母並不欠孩子,但是他們處處為孩子著想,為了生下孩子用命去拼,為了養好孩子殫精竭慮,為了孩子的健康牽腸掛肚。但是孩子是欠父母的,有多少孩子會在父母生病時,像父母那樣搽身洗澡,端屎端尿?

    對父母孝順,是在感恩。

    最後,人都會老,你為孩子付出一切,然後希望他長大了就認為不要做孝順的奴才,任父母悽苦貧困,我就過好自己的生活嗎?如果真這樣,那一定是人生悲劇,而且一個連父母都不愛、不照顧的人,你還能指望他為社會、為家庭付出嗎?自古,一直把孝順作為人品好壞的評判標準,還是非常有道理的!

  • 2 # 讓想學的有得讀

    培養自己的孩子,無非兩個目的:要麼對自己有利,要麼對國家或民族有利。

    對自己有利:養老送終等等;對國家有利:報效國家或國家。

    我想,作為父母一定不會以培養一個“自私自利”的孩子為目的的。

    至於是人才還是奴才,不好說!作為父母,誰願意為他人培養奴才呢!

  • 3 # 盛京楊員外

    儒家提出“孝”的理念,只想讓人成為“懷仁”的人,即充滿愛的人,“孝順”是方法,他的根本目的不是培養人才,也不是培養奴才。

    先秦時期儒家“孝”的發展歷程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很多的,子殺父,父殺子,兄弟相殘等等事情,孝的觀念也隨著發展。

    到孔子時期,孝的思想趨於大成《論語》中講了為什麼孝,怎麼孝,比如“犬馬皆能有養,不敬,豈有別乎”。孟子時期,對孝又進行了進一步的發展,比如對父母生時的奉養,死後的祭奠,娶妻生子延續後代。

    這個時期的孝,是讓人從父母愛子女中,學會愛父母,再學會愛他人,讓人成為懷仁的人,對父母的奉養、尊敬,是一個人“懷仁”的表現之一。

    漢武帝之後的“孝”

    漢武帝時期,為了攻打匈奴,必須統一思想,讓全國猶如臂使,所以他接受了董仲舒建議,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讓《孝經》進了官學,逐漸發展出名教,進而出“現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從此以後在官方,孝就是培養奴才,成為統治工具了。

    孝文化在當代如何發展

    當代“孝”文化,應該回歸先秦時期,迴歸人性本身,讓子女從父母之愛,學會愛父母,成為心中有愛的人。

    但是注意適度,學會使用中庸之道,“中庸”不是折衷主義、和稀泥,而是“中和常用”的意思,即“懷著善意冷靜的態度處理事情”。

  • 4 # 齊謙書院孟子厚

    只有孝順父母的人,才不至於做奴才。不孝順父母的人,往往是奴才。

    首先是一個慾望的奴才。一旦人成了慾望的奴才,做任何事情就都會無所不用其極。哪怕低三下四,附庸權貴。

    或者自己好像有主見,實際上就是胡作非為的想法。

    孝順父母首先學的是如何與人相處。而儒家文化不只有孝順父母,還有善待兄弟,誠信朋友,忠於領導,恪守職責等等許多觀念。

    儒家文化是一個超級複雜的文化。試圖用簡單概念表達是不可能的。

  • 5 # Zomin008

    我對孝順的理解為2種,一種稱為忠孝,一種為愚孝,那麼家庭培養孩子忠孝的話,培養出正氣,厚道,有正義感,愛國愛家。這種忠孝的培養才是我們提倡的孝道之化。而愚孝則是不分好壞,必須順從長輩意志辦事,那怕禍國害民的事都順從,認為這種孝心的人就是愚孝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蒸餾白酒多少度到多少度才算中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