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小眾旅行

    明代修築長城主要是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攻擊。明代前期和中期,退居蒙古故地的元朝殘餘勢力以及後來的瓦刺時常南下擾掠,中期以後,東北地區的女真又興起,威脅到明王朝的安全,因此,修築長城以加強防務,成為明朝的一件大事。明長城的修築對於明王朝新建政權的鞏固、國家的安全以及北部地區農牧業生產的穩定,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首先依據長城的功能就知道,長城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軍事防禦,其實除了這個之外還有一項經濟作用。長城的軍事防禦功能就不用說了,不論是當時的秦王朝還是明王朝。我們先看中國的疆域,中國是處在南北分界線上,在疆域之北,是北方遊牧民族,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衝突在所難免。那長城就是一道屏障,在和平時期防止遊牧的侵襲,在戰爭年代作為邊境防止大規模敵軍入侵。秦王朝本來就是在一統六國成為霸主,其實除了這些國家,邊境遊牧民族一樣是一股非常大的不確定因素,因此對於長城這種戰略性決策,秦始皇絕對會是下決心完成的。

    明朝修建長城也是一樣,明朝的立國,是建立在將蒙元趕跑到北方的基礎上的。但是明太祖的中心思想是:“興兵輕伐,我亦不祥”所以對於明太祖不是非常願意大規模對外用兵。但“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所以只要敵軍跨國長城,那麼就不能不反擊,這就是大明。明朝國防建設的重中之重,是在這一帶修建內、外雙重長城,以護衛京師,並且在明太祖與明成祖時期,大明還是持續對蒙元殘餘勢力實施重拳打擊。強有力的打擊,最後在長城邊境三十公里內都沒有出現任何的敵軍。

    其實我們現在後世來看,明朝修建長城的重要程度比秦朝還高。在經濟層次來看,明朝成化年間,蒙元勢力又開始有了一定的復甦,當時的蒙古韃靼部常常進犯陝北、甘肅一帶。皇帝為更好的守衛邊境,於是便叫大臣出計策,後來大臣們給算了一筆賬:一、徵集五萬勞工,用兩個月的時間修建長城,耗銀不過百萬兩;二、派出八萬大軍征討韃靼,每年糧草、運費摺合銀兩將近千萬兩。如此計算下來,修建長城與派兵出擊,成本相差近十倍,修建長城成了最優選擇。

    還有就是遊牧民族他們靠的就是“遊擊”,他們一次戰爭的成本明顯會比大明王朝低,他們騎馬來,打勝了繼續來,打輸了他們繼續騎馬往回跑,就算明王朝佔領了他們的土地也沒什麼用,畜牧業不是大明王朝的根本基業,因此他們一場戰爭下來,獲得的利益太少了。

    反過來修築長城,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先是對於遊牧民族,長城擋著你過不來。如果一旦爆發了大規模的軍事劫掠,那麼就需要先在長城一線拼個你死我活。而當時明朝的軍事精銳——九邊重鎮,幾乎就分佈沿長城一線。如此一來,基本上只要前線的精銳不被消滅完,那麼想要繼續威脅中原是不可能的。所以修築長城,這哪裡是勞民傷財,更加不是殘暴,秦始皇頂著這個罵名委屈了千年,而明王朝就沒有因為修長城被罵,可能這就是歷史記載的問題了,但是修建長城絕對是一項非常完美的決定。

  • 2 # 亞馬孫蝴蝶

    明朝建立以後,女真族又興起於東北地區,也不斷威脅邊境的安全。為了鞏固北方的邊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統治中幾乎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工程。明代長城的修建過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明前期(1368~1447)對長城的修繕明朝開國之初,國勢強盛,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出兵15萬分二路進擊漠北,西路打通了河西走廊,設定甘州、莊浪諸衛。洪武二十年(1387),大將軍馮勝、藍玉經略東北,將邊界推進到大興安嶺以西,明成祖朱棣即位後,永樂八至二十二年(1410~1424)的15年間,先後5次發兵,深入漠北,迫使瓦剌和韃靼分別接受了明王朝的冊封。明王朝的北部邊防線推進到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以西以北一帶。明前期的長城工程主要是在北魏、北齊、隋長城的基礎上,“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各處煙墩務增築高厚,上貯五月糧及柴薪藥弩,墩旁開井……”,“自長安嶺(今宣化境內)迤西,至洗馬林(今山西天鎮),皆築石垣,深壕塹”(《明會要》卷63邊防),即增建煙墩、烽堠、戍堡、壕塹,區域性地段將土垣改成石牆。修繕重點是北京西北至山西大同的外邊長城和山海關至居庸關的沿邊關隘。

    明中葉(1448~1566)長期的大規模興築。“土木之變”以後,瓦剌、韃靼不斷興兵犯邊擄掠,迫使明王朝把修築北方長城,增建墩堡做為當務之急。百餘年間建成以下長城重鎮。

    明後期(1567~1620)隆慶、萬曆之際,邊患主要來自東北的女真族(滿族)。萬曆初年,遼東鎮總兵李成梁拓邊建寬奠、孤山六堡,繼而重修遼東邊牆,“自綿州迤東抵三岔河,又自三岔直抵舊遼陽。”(《明神宗實錄》萬曆元年條)三岔河指遼寧海城市西北60裡,當時的遼河、渾河合流於此,遼河套長城南端。工程主要是建空心牆臺,用磚石為牆。萬曆四十七年(1619)熊廷弼再次主持了修繕建堡的工役。

    山海關至嘉峪關之間的邊牆重建工程主要是在長城上騎牆建大量的空心敵樓,易以磚石,加強防禦工程,區域性地段改線重建。

    修築明長城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禦北方蒙古遊牧民族統治者的騷擾。明朝自始至終對北方防務的建設非常重視。長城、關隘、墩堡的修築工程,在明朝的 270多年中幾乎沒有中斷過,逐步形成了“九邊”分割槽防守,分段管理和修築長城的制度。據《明史?兵志》記載,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繼設寧夏、甘肅、薊州三鎮,而太原總兵治偏頭,三邊治府駐固原,亦稱二鎮,是為“九邊”。明長城對於明朝政權的鞏固,北部地區農牧業生產的安定,國家的安全都起了積極的作用。在防務佈局上採取列鎮屯兵,分割槽防守。在修築工程上採取分割槽、分片、分段包修。如1952年在居庸關、八達嶺城牆上發現的明萬曆十年(1582)的石碑上就記載著長城的包修辦法。

    明長城的九鎮(九邊) 明朝為了便於對長城全線的防務管理和修築,將全線分為九鎮。委派總兵(亦稱鎮守)官統轄,亦稱之為九邊重鎮。

  • 3 # 平平聊農民

    明朝時期,因為明朝的實力有限,沒有辦法徹底的將蒙古的勢力消滅,在無力統治北方少數民族的前提下。明王朝不得不修建起了萬里長城,這樣便將蒙古的勢力趕到了長城以北地區。保護了中原各地的安全,直接有利於北京地區的穩定發展。雖然說長城對於明王朝至關重要,到後來的清朝把明朝給征服後,又把蒙古為征服了。所以他們就不需要萬里長城來屏障自己,而且他們本身就是關外的少數民族,也不用屏障自己的老家。

  • 4 # 壹貳叄9533

    長城從秦始皇時期開始修建,以後的每朝每代或多或少都會修建或者修復,在中國歷史上,對於草原遊牧民族的入侵一直是一個無法徹底根治的問題,所以沒朝皇帝都會想方設法的解決,和親,戰爭,建長城,明初期相對來說國力強大的,到中後期慢慢的下降,朝堂的黨爭,天災導致的民不聊生。等等…

  • 5 # 援庵講史

    長城的修築開始於春秋時期,2000多年來歷朝歷代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一段或是加固一段。尤其到了明朝,曾今三次大規模修築長城,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長城基本就是明朝時修築的。

    今人所見的長城,基本上為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它東起遼東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國家測繪局及國家文物局的考古勘察研究顯示,明長城全長8851.8千米,其中人工牆體的長度為6259.6千米、壕塹長度為359.7千米、天然險的長度為2232.5千米,牆體平均高6—7米、寬4—5米。

    有人要問,長城到底是用來幹什麼的?值得勞民傷財的去大力投入嗎?

    在古代,天下只有兩個主要兵種,就是步兵與騎兵,建立高大的長城可以阻礙以人畜為主要動力的軍隊,形成防禦屏障,阻止或延緩外族入侵。

    但是隨著文明的進化,長城在歷史上的作用每況愈下,漢代之後,中原王朝並沒有因為長城而獲得實質性的軍事優勢,沒能阻礙西晉時大量遊牧部落內遷,沒能阻礙兩宋被金遼與蒙元打敗,長城基本失去它的軍事作用。

    有明一朝,從洪武到萬曆前後200年間,針對北元,瓦剌,韃靼,後金等政權先後的進犯,明朝政府進行了20多次對長城的修葺。

    明朝開國之初,北元殘存勢力多次南下騷擾掠奪大明北部邊境。朱元璋命令大將軍徐達先後修築居庸城和山海關,改造北魏、北齊、隋三朝原有的土築長城為石築長城,並增加相應的基礎軍事設施。

    “土木堡之變”以後,面對瓦剌、韃靼兩部不斷地犯邊作亂,明朝痛下決心花大力氣對長城進行大規模的修建。從此長城就有了“九邊重鎮”的規模。由遼寧一路修到甘肅,蜿蜒曲折總長計6000多千米。

    九鎮從東至西依次為:遼鎮(遼寧瀋陽)、薊鎮(河北薊縣)、宣府鎮(河北宣化)、大同鎮(山西大同)、山西鎮(山西太原)、延綏鎮(陝西榆林)、寧夏鎮(寧夏銀川)、固原鎮(寧夏固原)、甘肅鎮(甘肅張掖)。

    萬曆年間,來自東北的女真族蠢蠢欲動,有了扣關進犯的趨勢。萬曆先後兩次分別派遣李成梁與熊廷弼主持建設位於九鎮之首遼鎮往東的邊牆延長工程,並對城牆進行了結構性及功能性改造,用於防範這個漸成羽翼敵人!

    冰冷的城牆雖延緩了滿清入關的時間,但最終沒有能夠阻止大明亡國。清軍入關之後,長城從此成為擺設及文物,失去了兩千年來賦予它的所有職責和使命。

  • 6 # 北疆同心聊歷史

    何止是明朝修長城?自打秦始皇費盡心力將燕、趙、秦三國的城防工事聯接為萬里長城之後,以後的中原王朝大多都曾對長城進行過修繕。當然元、清兩朝,因為情況特殊而除外。

    明朝之所以不惜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修繕長城,甚至於在某些地段還將其翻建,還是源於綿延於中國千餘年的邊患造成的。

    (匈奴單于)

    由於草原大漠氣候嚴寒物產匱乏,所以生活在那片苦寒之地的遊牧部族,一旦遇有天災人禍發生了物資短缺之危機,就必然要對長城以南的中原,發起騷擾與侵略,借劫掠以補不足,靠搶奪以濟所需。

    所以才會先有匈奴,後有突厥、鮮卑,乃至契丹、女真、蒙古,屢屢進犯中原,挑起了連綿不絕戰火之事!而明朝儘管已將蒙元的勢力逐出了中原,然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故蒙元餘部仍然具備一定向南侵犯的實力。又因為北方邊疆地理條件複雜,且蒙元餘部仍是以騎兵為主力,所以若無長城做防禦工事,則必將導致明朝軍隊對其防不勝防!而且這一點在後來明朝放棄了長城以北的諸衛所之後,表現得更為明顯。因此單從與蒙元勢力的對抗角度著想,明朝就不可能不花費大量精力去修建長城!

    (草原騎兵)

    此外,千萬不要低估明朝的戰略判斷能力,他們對於東北局勢與其發展趨勢及其後果,也是明瞭於心的——東北形勢複雜,蒙古殘部尚有餘力,而且更有女真各部活躍其間,而一旦其壯大以後,則勢必對明朝在遼東的利益產生影響,甚至有可能威及華北重鎮北平,後來的京師之安全。

    所以明朝才會不僅修造山海關,還在遼東地區陸續修造了簡易邊牆,並將其做為整體防禦體系的一部份——明朝做為一個以農耕經濟為立國之本的王朝,在無法根除北邊及東北的危險的情況下,也只有依靠修造長城之類的被動防禦體系來進行自衛了!

    然而事實證明,再完善的防禦體系也要依靠人來守護,否則耗盡心力修造的長城也只會變成一個擺設而己。而最終在李自成佔據京師,攻滅明朝後,又隨著吳三桂的投降,堅固的山海關便不戰而落於清軍之手。而在失去這道最重要,也是最後的防禦節點之後,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便只剩下放棄北京落荒而逃這條路好走了,最終以被清軍剿滅而告終!而在此之後,隨著清朝統治的穩固,長城的軍事防禦價值也隨之而弱化了,直到最後完全失去軍事價值!

    (步騎對抗)

  • 7 # 之夢之芸

    萬里長城是我們中國的一項偉大的工程之作,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家徵。現如今,已經成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古代勞動人民修建萬里長城到底起什麼作用呢?首先,今天我們看到的長城,基本上都是明朝修的,並不是秦長城。明朝修建長城用於軍事防禦,這一點當然不會錯。但是,長城還有軍事目的之外的功用。實際上,長城最早修進於春秋時代。中國的疆域非常特殊,處在南北分界線上,疆域之北,是北方遊牧民族,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時常發生衝突在所難免,所以說,修建長城等於築一道”籬笆強”,戰爭狀態下防禦敵國進攻,和平狀態下防遊牧民族的侵犯,對政治,經濟起到雙重保障。這就是長城的兩大功用!明朝的建立,建立在將蒙元趕走到北方基礎上的。長城是農耕與遊牧區的分界線,也是明朝國土的北部邊界。明朝開國以來,與邊界幾乎連年開打,山海關至大同一線,集中於大同,薊州等全部住於長城之內。蒙元軍勢力攻破長城,可謂輕而易舉,所以說,明朝加緊鞏固修建長城是萬全之策。明太祖朱元璋及明成祖時代,持續對蒙元殘餘勢力實施重拳打擊,強大的軍事打擊,使蒙元殘餘勢力不敢跨越長城一步。同時,長城也阻斷了農業經濟與畜牧業,糧食工業產品等傳統需求,長城南北存在著剛性需求,長城兩邊貿易的交換,勢必會沿著不同方式開啟,因為他需要做賣買與交易。同時,也會發生兩種情況:一種正常的交易,一種不正常的交易,那麼這個不正常的交易往往會出現拔刀搶掠的現象,存在一定的安全問題,明初採取嚴密的措施來,准許在沿過幾個地點實行交易,並非所有長城關口都可以開啟做賣買,在這種巨大的利益衝突下,肯定會導致長城一線發生軍事衝突。所以,明朝要加大力度修建長城。明朝前期,屬於上升期,那麼蒙元處於衰敗期,南北之間的矛盾不太突出。明成化年間,蒙元勢力重新崛起,常常侵犯長城一帶地方,那這期間明統治下定決心,化再多的錢也要修建長城。好處是顯爾易見的,長城擋著遊牧民族進不來,況且,明朝的軍事精銳也一一遍佈九邊重鎮,幾乎就分佈沿長線一線,有利的打擊了遊牧蒙元的侵犯。這就是明朝為什麼要加大力度修建長城的重要原因!

  • 8 # 趙厚勝

    明朝開國之初,北部邊境並不太平,退踞漠北草原的蒙古部族不斷南下騷擾搶掠。到了明代中葉以後,東北興起的女真族也不斷威脅邊境的安全。因此,明政府十分重視用於軍事防禦的長城工程,從明太祖洪武至明神宗萬曆年代,前後歷200多年,先後對長城進行了20次大規模的修築和改建,其間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明代前期(約從明朝開國到15世紀中期)。在明代之前,修長城主要不是用磚石,而多是土垣所築,或因地制宜,借山勢、岩石、塹谷,在道路上設木寨、水門為隘口,或築堡壘為寨守之。洪武年間(1368—1398),朱元璋命大將徐達先後築居庸城和山海關,壘石為關,以加強隘險。繼而在北魏、北齊、隋長城的基礎上,增建煙墩、烽堠、堡、壕塹,區域性地段將土垣改成石牆。

    第二階段是明代中葉(約1450—1566)。正統十四年(1449)的“土木之變”(明英宗在今河北懷來境內的土木堡被瓦剌軍俘虜的事件,可參見本書上文“你知道明朝北京保衛戰的故事嗎”一題)後,瓦剌、韃靼不斷興兵犯邊,迫使明朝下力氣對長城沿線進行大規模的修建,共修建了九個重鎮(有“九邊重鎮”之稱),從東至西依次為:遼鎮(遼寧瀋陽)、薊鎮(河北薊縣)、宣府鎮(河北宣化)、大同鎮(山西大同)、山西鎮(山西太原)、延綏鎮(陝西榆林)、寧夏鎮(寧夏銀川)、固原鎮(寧夏固原)、甘肅鎮(甘肅張掖)。此九鎮形成一個極為綿長的邊防體系,沿途設立關塞,並在各段據險增布了碉堡、烽火臺等設施。這一宏偉工程,途經莽莽草原、浩瀚沙漠、巍巍群山,直至蒼茫的海濱,總長6000多千米,合13400華里,稱之為萬里長城還綽綽有餘。

    第三階段是明代後期(約1567—1620)。當時蒙古族俺答部與明王朝議和互市,北方邊境稍微安寧,邊患主要是來自東北的女真族。萬曆初年,遼東鎮總兵李成梁主持重修遼東邊牆,主要是以磚石為原料建空心牆臺(長城的牆臺分為實心和空心兩種:實心牆臺只能用於瞭望、射擊;空心牆臺則分上下兩層,下層可駐兵,上層可用於瞭望、射擊)。萬曆四十七年(1619),熊廷弼主持了修繕長城營堡、加建墩臺的工程。

    長城是世界歷史上最為艱苦卓絕的浩大工程之一。但是,這道不惜人力和物力修建,旨在對付外來民族入侵的軍事防禦巨陣,實際上並未發揮預想中那樣大的作用。清兵入關之後,長城更是完全失去其軍事上存在的意義。不過,就像古代許多偉大工程一樣,當其實用的意義隨著時間流逝而消失以後,其歷史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卻日顯珍貴。今天的長城,作為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觀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許多人的心目中,長城已成為中國的標誌。

  • 9 # 時光隧道2019

    明朝開國之初,北部邊境並不太平,漠北草原的蒙古部族不斷南下騷擾搶掠。到了明代中葉以後,東北興起的女真族也不斷威脅邊境的安全。因此,明政府十分重視用於軍事防禦的長城工程,從明太祖洪武至明神宗萬曆年代,前後200多年,先後對長城進行了20次大規模的修築和改建,其間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明代前期(從明朝開國到15世紀中期)。

    在明代之前,修長城主要不是用磚石,而多是土垣所築,或因地制宜,借山勢、岩石、塹谷,在道路上設木寨、水門為隘口,或築堡壘為寨守之。 洪武年間(1368—1398),朱元璋命大將徐達先後築居庸城和山海關,壘石為關,以加強隘險。繼而在北魏、北齊、隋長城的基礎上,增建煙墩、烽堠、堡、壕塹,區域性地段將土垣改成石牆。

    第二階段是明代中葉(約1450—1566)

    。正統十四年(1449)的“土木之變”(明英宗在今河北懷來境內的土木堡被瓦剌軍俘虜的事件,瓦剌、韃靼不斷興兵犯邊,迫使明朝下力氣對長城沿線進行大規模的修建,共修建了九個重鎮(有“九邊重鎮”之稱),從東至西依次為:遼鎮(遼寧瀋陽)、薊鎮(河北薊縣)、宣府鎮(河北宣化)、大同鎮(山西大同)、山西鎮(山西太原)、延綏鎮(陝西榆林)、寧夏鎮(寧夏銀川)、固原鎮(寧夏固原)、甘肅鎮(甘肅張掖)。此九鎮形成一個極為綿長的邊防體系,沿途設立關塞,並在各段據險增布了碉堡、烽火臺等設施。這一宏偉工程,途經莽莽草原、浩瀚沙漠、巍巍群山,直至蒼茫的海濱,總長6000多千米,合13400華里,稱之為萬里長城。

    第三階段是明代後期(約1567—1620)。

    當時蒙古族俺答部與明王朝議和互市,北方邊境稍微安寧,邊患主要是來自東北的女真族。萬曆初年,遼東鎮總兵李成梁重修遼東邊牆,主要是以磚石為原料建空心牆臺(長城的牆臺分為實心和空心兩種:實心牆臺只能用於瞭望、射擊;空心牆臺則分上下兩層,下層可駐兵,上層可用於瞭望、射擊)。萬曆四十七年(1619),熊廷弼主持了修繕長城營堡、加建墩臺的工程。

    長城是世界歷史上最為艱苦卓絕的浩大工程之一。旨在對付外來民族入侵的軍事防禦巨陣,實際上並未發揮多大的作用。清兵入關後,長城更是完全失去其軍事上存在的意義。但其歷史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卻日顯珍貴。

    今天的長城,作為人類建築史上的最偉大的奇蹟。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長城已成為中國的標誌。

  • 10 # 雨哥港歷史

    明朝為什麼要修長城,我的觀點絕對新穎。

    明朝一個漢人大一統的王朝,同時也是農耕民族。農耕民族跟遊牧民族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農耕民族能自力更生,自給自足,這人吃飽了就有時間想別的,比如寫書、研究科技。遊牧民族全靠天氣吃飯,經常會由於嚴寒餓的瑟瑟發抖,這一餓就想著南下搶點吃的。

    而且遊牧民族,人口眾多,草場又小,他們經常會為草場私鬥,別小看這些私鬥,他們會見血而興奮,對他的的打鬥經驗也大有提升,而且馬匹給也了他們的極大機動力,可以你來我走,你走我追。想要抓住他們的確很困難。

    大漢有句話叫“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的背後,不知道攢了多少年的國力,最後用盡全身的力氣才把匈奴趕跑。

    明代藍玉大將在捕魚兒海大敗元軍在的貝加爾湖那個地方。(貝加爾湖,是一個非常美麗的景觀之地)

    成祖皇帝也五徵蒙古,最後死在路上,不都是怕他們死灰復燃麼。後來的土堡之變,英宗皇帝被抓,都和遊牧民族關係密切。

    其實貫穿中國的歷史,從秦朝到後面的朝代就直修長城,不止是明朝修,每個朝代都修。我們農耕民族更善於守城,因為我們需要保護的東西太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野狗該不該被獵殺,一邊是動物生命,一邊是人身安全,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