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化外萬民胡少峰
-
2 # 蔡政生
魯迅文學,彈指一揮,已有百年曆史。時代敲門磚,歷史警堂木!文化淺的讀不懂,觸極靈魂的不敢讀。不合利益的不準讀,不瞭解的不知讀。
-
3 # 深深的海洋6207
魯迅的文章,是在風雨如磐的黑暗年代寫就的,是投槍,是匕首,讓敵人膽寒。但魯迅也是人,消滅敵人的前提是必須儲存自己。連自身都保護不了,談何揭露與批判?故魯迅的文章雖然很深刻,但多少有些晦澀。加上魯迅是博古通今的大文豪,遣詞造句都很講究,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肯定理解不了裡面的艱深。如果連讀懂都很難,反思則更是苛求,這便是魯迅文章讀者少反思者更少的根本原因!
-
4 # 魯中居士
題目敘述的現象是存在的!但是大眾讀者的"傳統文化″水平大大下降了,再加上人們都存有"急″和″速"的心理,向前看時耽於思考,更因為心中之"則"是許多"科學",而不是聖賢教訓,所以,反思後的結論水平一般,很快被"現實"擊打,久之,也就不想了!
-
5 # 大悔憶智周
魯迅關注的,是民族性格,是人性,一些人會覺得,你魯迅怎麼多管閒事?
這還算是客氣的。
有的人更會吃人血饅頭——吃那些用生命拯救他們的人的人血饅頭!
魯迅小說《藥》就說的這事。
魯迅筆下的小市民,一個個損人利己,斤斤計較,話都不願吃一句虧,活得活蹦亂跳容光煥發,至於關心國家大事、明辨是非曲直,在他們看來就是裝逼,裝大逼。
須知,埃茲拉.龐德先生是三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略特、海明威和劉易斯的偶像和精神導師。
“基於審美的道德”,那道德的精神得美到多麼浩瀚!
是的,曾經,華人克己,重秩序重倫理,特別勤勞節儉,華人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華人書法國畫。
畢加索對中國留學生說,“美術在你們中國,你們到這裡來學什麼啊?”
所以,魯迅對於中國文化的全盤否定也太偏激,中國儒家禮義廉恥文化被日本人吸收為恥感文化,致國民素質大為提高。
中國儒家格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據傳被掛在聯合國總部,作為處理國際和人際關係的準則。
總結:魯迅對民族和人性的認識是深刻的,但也是偏激的。魯迅對人性的兇惡醜陋的揭露對於認識人性具有探索意義,但對於民族性的剖析是片面甚至破壞性的。我們應該學習的是魯迅的深刻和獨立思考,他的大無畏的英勇精神,但也應該認識他的時代侷限。
回覆列表
喜歡自以為是的多。誰肯坐下來面壁十年,躬身反省?解剖自己,盪滌靈魂,是要很大的勇氣和決心。
覺悟,然後付諸實踐。然而,現實差強人意,一個覺悟了的,很難在混濁裡立足。恪守善良就被欺負,不刁鑽古怪,就會在貧苦裡徘徊。
生存之道非常現實。抑惡揚善,本來很正常,搞到後成了孤家寡人,誰還在哪裡獨守青燈,沾沾自喜?
魯迅借“閏土”的香爐,說勞苦大眾要覺悟要和悽苦命運相抗爭。可是今天“閏土”們,仍然在捧著香爐,仍然在佛前頂禮膜拜。將希望寄託在泥菩薩身上,這種人大有人在。
有一個懂魯迅的人,他也是先知先覺者。他比魯迅強的地方,是手裡有權。你不是寄希望於泥菩薩麼,我給你推倒,對你說“人定勝天”。他在的時候,有的人真的信了,有的人被迫信了。他走了,被迫的人就又不信了,改信菩薩,這就是迴歸,打回了原形。可見,由來已久的無形的勢力何其之大。他雖然走了,卻揹負著無數罵名。在權衡利弊後,在個人得失上,耿耿於懷,不依不饒。先哲尚且如此,何況凡夫俗子。
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了活路。魯迅始終沒有離開人們的視線。他沒有如願以償地“速朽”,說明他的存在價值。喜歡也好,討厭也罷,他都在那裡巍然不倒。有如航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