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風暴

    因為北韓是明朝標準的藩屬國,天朝是父母之邦。孩子挨欺負了,找到爸爸,爸爸不能不管。

    北韓國王宣祖說:"中國父母也,中國與日本同是外國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於子,則中國孝子也,日本賊子也。"(《宣祖實錄》卷37)

    說到底是倆孩子打架,其中一個是熊孩子,不光打自己的兄弟,還想回頭打自己的父親。

    是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從道義,維護自身利益方面,明朝必須出兵!

    類似的還有,清朝抗法援越(主要是道義),本朝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以上

  • 2 # 長空印象

    日本幕府豐臣秀吉想以北韓為跳板滅中國,然後委派他姐姐的兒子擔任中國區總督,北韓已即將亡國,明廷面對北韓的告急決定援朝,與北韓方面軍指揮李舜臣共同抗日,軍費雖耗資過大,但終蕩平侵朝倭寇,但大明國庫也虧空很大,建接促進了女真的崛起

  • 3 # 鐵遊夏2020

    道理很簡單。本身明朝就經歷過上百年的倭患。一群烏合之眾的日本武士浪人登陸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尚且給明朝造成那麼大傷害。更不要說一旦十幾萬日本正規軍滅了北韓之後登陸中國會怎麼樣了。派出援兵讓戰火燒在北韓半島總比以後要在中國國土上和日本決戰要好很多吧。

  • 4 # 洞察舊機

    豐臣秀吉這個老鬼子的終極目標是閤中日朝三國為一國,添黃遷到北京,自己坐鎮寧波。侵略北韓是第一步,萬曆皇帝再昏庸也得出兵抗日援朝啊!

  • 5 # 奔跑中的大梁子

    萬曆二十年(1591)四月,日本關白(即宰相)豐臣秀吉派水陸大軍15萬人在北韓釜山登陸,僅二十餘日,漢城、平壤便相繼陷落。國王逃到義州,日軍在佔領區燒殺搶掠,強迫北韓人採用日本風習,使用日語。加藤清正率軍渡過圖門江,直逼中國邊境。北韓國王急忙嚮明王朝求救。唇亡齒寒,明朝決定出兵。

  • 6 # 仲達的老師叫孔明

    1.大明是北韓的宗主國。

    2.日本入侵北韓是為了征服大明(豐臣秀吉給北韓的一封信)。

    3.當時明朝國力比較強,東亞地區只允許存在一個聲音(防止產生後金形式的國家)。

  • 7 # 木子熗蓮白

    第一,戰略位置,參考50年代北韓戰爭。第二,北韓是明朝屬國。第三,萬曆皇帝雖然不愛管事,但是他知道倭患一直是明朝的一個釘子,他不會坐視日本打到鴨綠江邊。

  • 8 # 論史大能貓

    明朝是北韓的宗主國,而且北韓方已經派遣了幾批使臣前往明朝求救。

    北韓自古以來地理位置上面就是一道屏障,如果北韓落入日本之手,大明的東北大門就完全敞開了。

    在經過多方的情報確認之後,最後明朝朝廷認為“倭寇之圖北韓,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北韓實所以保中國”。因此,不久後便答應北韓宣祖李昖渡過鴨綠江,居住在大明領土遼東半島的寬奠堡,正式受到明廷的保護,同時出兵援助北韓。

  • 9 # 秋雨魯北說歷史

    萬曆帝時代的日本出現了豐臣秀吉這樣的軍事天才,其攻擊北韓的目的不單單是為了殖民北韓,他想借助北韓實現其亞洲大帝國的夢想。面對有如此浪子野心的日本統治者,萬曆皇帝毅然決定派明軍入朝抗擊倭寇。

    豐臣秀吉完成了對日本的統一但他並不滿足

    戰國時代的日本出現了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這樣的天才軍事家,經過幾十年的戰爭最終實現了日本的統一,為了建立理想中的亞洲大帝國,日本於1592年出兵北韓。

    萬曆帝深知北韓與大明朝唇亡齒寒的關係,他也明白不打敗日本大明朝遼東邊境將永無寧日,因此萬曆帝迅速罷免了朝中不主戰的大臣積極推動遼東明軍入朝作戰,在萬曆帝的堅持下明軍迅速入朝遏制了日軍的侵略態勢。

    北韓李舜臣多次重創日海軍,大明朝取得了戰役的最終勝利

    明軍在主帥李如松的正確指揮下取得了平壤之戰的勝利,由於李舜臣的北韓水軍配備了實力強悍的龜甲船在多次海軍遭遇戰中給日海軍以沉重打擊,收復了部分的制海權。

    北韓戰役的勝利逼迫豐臣秀吉進行了第一次和談,然而和談不過是為了拖延時間補充兵力,其實在豐臣秀吉心中他亞洲大帝國的夢還沒有醒,面對明朝的冊封他心中十分的不快。

    1595年日軍再次入侵北韓,明軍派出了邢玠為主帥的大軍繼續與日軍在北韓周旋。由於日軍兵力超出明軍因此兩軍在對壘中進入相持階段。於此同時明朝增派水軍配合北韓李舜臣部對日軍補給線給予沉重打擊,同時陸軍展開全面攻擊全面的消耗日軍。

    由於大明朝後勤補給充足明軍實力有了明顯的提升,反觀日軍後勤嚴重不足也壓縮了他們在北韓的勢力範圍,戰役進入1598年豐臣秀吉在日本去世,日軍開始全面收縮。

    豐臣秀吉死後日軍主動撤退明軍收復北韓

    豐臣秀吉病死後日軍選擇了主動退出北韓,在經歷了數次海戰和陸戰後,日軍殘部被消滅,明軍也撤出了北韓。

    一場大的決戰就此結束,這場戰爭的勝利導致日本進入了閉關鎖國了德川幕府時代給東亞帶來了數百年的和平局面可謂是意義重大。

  • 10 # 醉人不忘

    “扶危字小”與萬曆出兵北韓

    四百二十年前的東亞,發生了一場關涉三國、影響深遠的區域戰爭。中國歷史上多稱之為“萬曆北韓之役”,北韓稱為“壬辰、辛酉倭亂”,日本則稱之為“文祿、慶長之役”。這場戰爭起於日本豐臣秀吉侵略北韓,終於明朝入援北韓及明、北韓軍民的協力抗倭,其中明朝的出兵應援,無疑是最為關鍵性的因素。對於明朝的出兵應援,在萬曆君臣的理念中,不失為一份“扶危字小”(《明神宗實錄》卷三二九)的責任擔當,更被當時的北韓王朝視為恩深如海的“再造藩邦之恩”(《肅宗實錄》卷四十)。近年來,一些學者主要從“國益”——即明朝自身利益考量的角度來探討明朝出兵北韓的動機,這雖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這一歷史事件的複雜性,但某些過度的解讀,卻也使我們忽視了前近代東亞區域秩序中那種至為重要的“倫理”內涵。

      萬曆二十年(一五九二)四月,日本侵略軍渡過對馬海峽在釜山登陸,而後兵分三路,長驅直入,並預定於五月中旬會師漢城。沿路北韓守將或逃或敗,潰不成軍,日軍勢如破竹,很快攻克尚州、忠州,漢城門戶洞開,北韓國王李 慌忙棄城北遁。五月三日,日軍攻佔漢城,比預定時間提前了十多天。之後又繼續北進,數月間相繼佔領平壤、開城,直達會寧,北韓“八道幾盡沒”(《明史·北韓傳》),李 也被逼走至明與北韓邊界的義州。走投無路的北韓君臣,不得不將“復國”的希望寄託在了宗主國——明朝的身上。五月二十九日,北韓急遣“聖節使”柳夢井、閔夢龍前往明朝請援,情急中使臣將“方物盡皆拋棄,獨持表文而來”(李肯翊:《燃藜室記述》卷十六)。六月十一日,又派遣大司憲李德馨到遼東,向遼東巡撫郝傑告急。自此,“請援之使,絡繹於道”(《明史·北韓傳》)。

      接到奏報不久,萬曆皇帝就基於“字小”之義,明確表示“北韓素效恭順,為我屬國,有寇豈宜從視”,命令遼東巡撫郝傑“即發精兵兩支應援”,並雲“如或勢力不支,不妨請兵策應,刻期殲賊,作我藩籬”(《宣祖實錄》卷二十七)。但對於是否大舉興兵入援北韓,還是在明朝官員內部引發了一番激烈爭論。七月三日,針對兵部意欲“遣文武二大臣,率師往北韓剿倭”的建議,兵科給事中許弘綱上疏堅決反對,使萬曆皇帝不得不令兵部“會議具奏”。在這次由兵部主持的“九卿科道官”會議上,主援派與反對派展開了激烈交鋒,最終以“諸臣所議不同”,決定暫且延緩遣兵

  • 11 # 薺菜糰子

    這一決定是正確的。很簡單,維護傳統勢力範圍,拒敵於國門之外。日本的野心是以北韓為跳板侵略中國,所以,在國立允許的前提下,打出去總比讓敵人打進來要強得多。正因如此,唐朝、明朝、清朝、新中國都曾出兵北韓。

  • 12 # 雷雷掌門

    明朝北韓抗倭,取得艱難勝利,增長了我天朝上國的威風面子,但是耗費了大量軍力物力彩力,降低了對遼東滿族的壓制力,為以韃子的崛起打下基礎,為自己的滅亡埋下了隱患。

    事實證明無論是國家,講究的只有戰略利益,沒有面子可言,包括現在的國家,公司,個人,需要引以為戒。慎之,慎之!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2月19日(農曆正月初八),明朝將領李如松帶領戰士們在北韓平壤打了一個漂亮的勝仗,打得日本軍隊抱頭鼠竄,幫助北韓李氏王朝收復了平壤。

     

      萬曆年間的這場平壤戰役源於日本權臣豐臣秀吉的野心。16世紀後半期,日本還是大名割據的戰國時代,豐臣秀吉是尾張(今愛知縣)大名織田信長的手下,原來叫羽柴秀吉。織田信長死後,豐臣成了這一股勢力的頂樑柱,逐步征服盤踞關東的德川家康等部。1585年迫使朝廷授予他“關白”(參與一切政務的重要官員,皇帝的輔佐大臣)之職,1586年天皇賜姓其“豐臣”。至1590年前後日本完成統一,豐臣成了日本的實際統治者。

      但小小島國不能讓豐臣滿足。在出任“關白”後,他經常在書簡中署名“てんか”,這個詞的一個含意就是“天下”,可見他的野心了。1590年冬天,他公開致信北韓國王,宣稱要“長驅直入大明國”,威逼北韓臣服,企圖“假道入明”,進攻中國。萬曆二十年(1592年)4月13日,豐臣秀吉派小西行長、加藤清正、黑田長政等率領二十萬大軍出征北韓,在釜山登陸後迅速向北進攻。北韓李氏王朝已經二百多年沒有戰爭了,陸上戰備早已鬆弛,日軍如入無人之境,兩個月就佔領了京城(漢城)、開城、平壤三大城市。北韓國王嚇得從京城逃到義州,沒辦法,只好嚮明朝求援。

      

    編輯

       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雖然他比不上開國祖宗朱元璋英明神武,但是唇亡齒寒的道理還是明白的。他知道:“關白之圖北韓,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北韓實所以保中國”。接到北韓國王的告急請援書以後,他決定出兵援助北韓。剛開始的時候,明朝對敵情的估計過低,只派了遊擊史儒率領少量兵馬前往平壤。由於既不熟悉地理,又遭連日陰雨,史儒兵敗送命。緊接著統兵渡鴨綠江增援的副總兵祖承訓也沒能逃脫失敗的厄運。初戰失利,朝野震動。神宗命正在寧夏平叛戰場的陝西討逆軍務總兵李如松為提督,剋期東征。李如松是名將李成梁的兒子,從小就隨父生活在金戈鐵馬的戰場上,對兵機韜略極為精通,又熟悉北韓情況。讓他做東征提督,算是神宗的一個英明決斷。

      李如松來到平壤之前,日方小西行長曾佯裝與中方和談,說願意接受封貢,並且以大同江為界,將平壤以西歸還北韓。深明戰事的李如松認為小西這樣的行為必定有詐,況且如此劃界,讓他們吞併平壤以南的大片領土也是不能容忍的。不過參謀李應試提醒他,或許可以將計就計,出奇兵偷襲。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初四,李如松率兵來到肅寧館舉行所謂“封貢大典”,對小西封貢。小西派遣二十幾人迎接,不料李如松突然下令拿人,日人一時慌亂,被明軍拿下三人,其餘的逃回小西處彙報。小西覺得奇怪,問和談人員:“是不是翻譯沒有把事情說清楚,導致李提督誤解?”於是又派親信前往解釋。李如松使用迷魂計,對他們撫慰備至。

      正月初六,李如松率兵來到平壤城下,小西以為明軍接受劃界條件了,興奮地派部下夾道迎接,而李如松卻要佈置將士整營入城。小西部將看出破綻,登城據守,決戰在所難免。

      正月初八黎明,戰鬥開始。李如松以中軍楊元、右軍張世爵攻七星門;左軍李如柏、參將李芳春攻普通門;副總兵祖承訓、遊擊駱尚志與北韓兵使李鎰、防禦使金應瑞攻含毬門;遊擊將軍吳惟忠和副總兵查大受攻牡丹亭。李如松率領親兵百餘騎進逼城下,指揮戰鬥。戰鬥非常激烈,根據《萬曆三大徵考》記載,當時“倭炮矢如雨”,軍中稍微有人退卻,李將軍就親斬退卻者,並挺身向前高呼“先登城者賞銀五千兩”。霎時火藥併發,硝煙瀰漫空中。戰鬥中游擊將軍吳惟忠犧牲,李如松的坐騎被炮擊斃,但將士們愈戰愈勇,“斬獲倭級一千五百有餘,燒死六千有餘,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餘”,平壤收復。

      

     

      

      這場戰爭中,日軍在陸路上佔優勢,但是北韓水軍卻不容他們小看。尤其是李舜臣指揮的幾次水上戰鬥,更是讓日軍吃盡苦頭。

      李舜臣被任命為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他上任以後,加緊補充水師,製造大量火藥、武器和戰艦,為戰爭做了一些準備工作,尤其是建造了新的水上戰艦———龜船。

      龜船船身長19米多,寬4米多,用堅硬的木料做成船身,上面覆蓋著一個用硬木製成的外殼,再鋪上鐵板,就成了鐵板船。鐵板上面留有十字形的窄路,其餘部分插滿了刀子和錐子。遇到敵人的時候,用乾草把船蓋住,敵人攀登龜船時就會被刀子和錐子刺死。龍頭和船身上鑿有槍眼和炮穴,槍炮能同時從龍嘴和四周發射,龍嘴還能噴煙霧迷惑敵人。龜船的船身大,船中心低,能裝載很多的水和糧食,所以不必擔心長時間的執行和戰鬥。有了這麼多的優點,龜船成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戰艦。

      1592年5月1日,李舜臣得知玉浦港停靠著50餘艘日本兵船,船上計程車兵大都上岸搶劫百姓財物去了,他立即指揮90多艘龜船去偷襲日軍。日軍過了好大一會兒才看清那群“烏龜”原來是戰艦,頓時慌了神。李舜臣一聲令下,千百道炮火撲向日船,轉眼間40餘艘日船被炸燬、擊沉,士兵傷亡不計其數。李舜臣就是靠著這些龜船,率領北韓水軍取得玉浦、泗川、唐浦、唐項浦、安骨浦等海戰的勝利的。北韓水軍越來越強大,嚴重困擾日本進攻。

     平壤之戰後,日本人很快又緩過了氣。對豐臣來說,這是一場經過周密準備的侵略戰,明軍繼續前進受阻,李舜臣也因為北韓內部黨爭受到打擊,雙方進入對峙的局面,開始議和。不過事情並不像神宗想像的那麼簡單:神宗認為只要給豐臣秀吉日本國王的頭銜,這個“關白”就會對明朝感恩戴德,但豐臣要的是北韓和中國的國土。於是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豐臣再次發兵侵略北韓,明朝又被拖入戰爭。

      豐臣秀吉認為日軍已經有能力再戰了,但首先他要設法除掉李舜臣。1597年1月,小西行長用秀吉的計策,利用北韓的黨派之爭,派人在漢城散佈謠言,陷害李舜臣,結果李舜臣被捕入獄,被押送到京城。得知反間計成功後,秀吉立刻於2月21日再度調動14萬陸軍和數萬水軍侵朝.從動員到集結就緒共花費5個月時間,在7月準備完畢。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夏,豐臣秀吉又派軍從水陸兩路進犯,7月7日,九鬼嘉隆要一雪前恥,一舉重創元均為首的北韓水軍,又配合陸軍水陸夾擊漆川島的北韓水軍,朝軍幾乎全軍覆沒,日軍控制了制海權。8月1日,1萬4千日軍三路進攻全羅道,正好趕上明軍進駐全羅、忠清。大將楊元率3000人守衛南原,但寡不敵眾,兩千七百餘人戰死,楊元負傷。

      8月19日,明軍除守衛稷山外全線退至漢城,日軍佔領了全羅道全部地區。李舜臣重新被任命為三道水軍節度使,但此時他手中只有12艘船和120名士兵而已。於是李舜臣整頓了殘餘部隊,在碧波亭水域悄悄準備恢復實力。9月7日黑田長政10,000人分攻稷城和舒川,被明將解生打敗。這時明將邢玠和麻貴統兵四萬和北韓權粟元帥會師,組成中朝聯軍,大舉南進。秀吉情知不妙,加上李舜臣又在鳴梁海峽以少勝多,大敗日水軍,所以日軍連忙後撤,令加藤清正守蔚山、小西行長守順天、島津義弘守泅川,形成沿海要點的守備態勢。自此,李舜臣保住了全羅、忠靖兩道,爭得時間重整水軍。

      這時,明朝因日本毀約大為震怒,也認識到日本的危險性,調動了川、陝、浙、薊、遼的陸軍和福建、吳凇的水軍共14萬,再度增援北韓。聯軍經過偵察,決定先進攻只有兩萬人的蔚山。12月23日午夜,明軍三路直搗蔚山,李如松交戰後佯退。正在監督西生浦的加藤清正連忙返回蔚山,親自守城。明軍連續四天猛烈強攻,仍舊沒有攻下城池,期間加藤清正也難以支撐,就送信給明軍乞求講和,被拒絕。雙方僵持之時,西生浦1萬3千多日軍趕來增援。1598年2月9日,明軍屢攻不下,被迫撤退。

      蔚山戰役後,雙方都調整了戰略。秀吉眼見反攻無望,只得繼續確保防線,在北韓南部站穩之後再蠶食北韓。而明軍雖經蔚山慘敗,但主力未損,而且國內又派陳遴和鄧子龍的水軍前來助陣。北韓水軍也得到了加強(已有5000餘人)。統帥邢玠當機立斷,逮捕內奸沈惟敬,大會諸將,分兵三路,同時進攻三座要塞:蔚山、泅川、粟林。而明水軍和李舜臣的聯合艦隊合力應戰,控制了南北韓海的控制權,切斷了日軍的退路。迫使日軍退守北韓半島的南端島山。

      這時日軍盤踞北韓半島已有7年之久,在沿海分佈三處,戰線長達千餘里,士兵疲於奔命,供應不足,屢敗厭戰,士氣低落。日軍與明軍交戰往往“舉陣驚駭奔散”,投降者愈來愈眾。是時,日本國內普遍怨恨豐臣秀吉,8月18日,征戰一生的豐臣秀吉因為北韓戰爭的失利,羞憤積鬱,終於在伏見城死去。臨死前遺命退兵。這對北韓的日軍無疑是雪上加霜。小西行長進退不能,再次提出和談,並再度遭拒,只能堅守城堡,等待援軍。

    此次戰爭中明朝所使用火器:

      平壤:五雷神機 佛郎機 小佛郎機 馬上佛郎機 大將軍炮

      露梁海:水雷 火龍出水

      

    編輯

      萬曆北韓之役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的影響。由於此役,明朝一方在二十年內無力進剿後金力量,使得女真部落日益強大,最後對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脅。由於此役,北韓從亡國到復國,付出了數十萬軍民傷亡的沉重代價。由於此役,日本元氣大傷,豐臣秀吉集團的勢力徹底垮臺,日本從此進入德川幕府時代。因此,從長遠來看,萬曆北韓之役實際上起到了重新整合東亞各國政治軍事力量的作用。萬曆北韓之役是明朝戰史上較為精彩、較為曲折的戰例之一,史稱“其軍威之盛,戰勝之速,委前史所未有”。這是一場公平的較量,在戰場上,明軍和日軍均有過良好表現,當然,雙方也都在不同時期犯過錯誤,遭受過敗績。而在停戰議和期間,中日雙方政治和外交手段的角逐,一波三折。同時,戰爭期間也有極富戲劇化的人物和荒謬的事件參差其中,頗具野史和演義色彩。戰與和期間無休止的紛爭,使整個戰爭的程序詭譎多變。當後人透視這場戰爭的全過程時,必會被其跌宕起伏、風雲變幻的場面和情節所吸引。

  • 13 # 援庵講史

    背景

    中國的春秋戰國長達百餘年的歷史,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多少恩恩怨怨,幾許交戰攻伐,英雄人傑輩出!為我們留下了多少佳話與教訓!而日本也有個被他們大書特書的所謂“人傑輩出”的戰國時代(也就幾個小縣城互相背信棄義,互相攻伐)。

    幹啥啥不成,吃啥啥不剩的農民木下藤吉郎地沒種成,生意也賠本,卻靠著謀略天賦從基層小兵一級級的往上爬,發動了幾次政變後,居然也幫助日本結束了全國紛亂的所謂戰國時代,重新統一了日本。而那個農民現在的名字叫豐臣秀吉,搖身一變成了日本除天皇外最大的官,類似於今日的日本首相!

    但就這樣一個人在回顧過往的“輝煌”時,突然覺得自己居然這麼幸運,這麼厲害!腦子一熱,竟然開始想著要征服全球,那就給自己先設立個小目標吧,先把唐國(中國)打下來!還說了一句豪言“在我有生之年,必將唐之版圖納入中國版圖”。也不知道他說這話時吃了幾盤花生米,不然也不會醉成這個樣子!

    行動

    豐臣秀吉聯絡了北韓皇帝共同反明!他將北韓視為侵略中國的跳板,試圖透過這個跳板進入遼東從而進犯中國內陸。但計劃遭到了北韓皇帝的拒絕。理由很現實,你那麼窮,還要我和你個窮鬼冒著這麼大風險一起去打給我金銀錢糧的明朝,你當我傻啊!日本說你不幫我,我就先打你!反正打贏了明朝,回頭也得收拾你。

    此刻作為大明屬國的北韓,好的沒從大明學到多少,壞的全學到了,屁大個地方也在搞黨爭,朝堂之上烏煙瘴氣,軍隊素質極差,吃都吃不飽,能打什麼仗。國家根本沒什麼招架之力,打了幾仗,跑了幾次。跑一處向大明求助一次。最後北韓李朝皇帝帶著逃難的皇室與難民都跑到了鴨綠江邊上了,求救信幾次三番被從遼東前線送回到北京城裡,乞求大明出兵相救順便接收一些難民。

    抉擇

    而大明的官員經過無數次激烈的辯論,終於下定決心——不救!難民也別想進來!日本又沒打我們,等打到我們再說。北韓每年用上貢的那些垃圾換走了大明多少真金白銀,本來就是個賠錢貨,現在還要出血救他,算了吧,自救吧!

    但此時此刻,修仙多年的萬曆帝展露了他的遠見。他深知日本徵服北韓就是為了下一步進犯大明,這一戰不可避免!所以打比不打好,早打比晚打好,倭奴向來無恥,是時候教訓一下這些成天不安分守己就想著搶掠別人的強盜了!索性就直接在北韓的國土上打吧,打爛的也是別人的江山,不用心疼。最後還能給後世的子孫們除個隱患。就這樣,萬曆帝力排眾議,派兵援朝!

    過程

    大明派出的軍隊與被北韓能吹一萬年的亞洲第一戰神李舜臣聯手。在數戰之後,打敗日軍!而豐臣秀吉恰好病死在國內,日本隨後則全線撤退!

    後話

    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幾百年後,還是日本,還是同樣的戰略,同樣的路線卻奏效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末代秦王子嬰和秦始皇是什麼關係?為何胡亥上位後不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