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郝峰濤

    《高考,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促使高考變成了新式科舉,我們必須對教育進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發展,還是優科(優勢)發展?

    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優科專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孩子們各有未知的興趣和天賦,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自然會選擇“優勢中心發展模式”,以某一方面為核心,連帶相關或相近方面的學習,而強迫性全科發展是以大量的知識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趨勢”,最後連興趣和天賦一塊埋葬。

    二,學習是“從外到內”的灌輸,還是“由內到外”的覺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進行“從外到內”的填鴨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誰能理解孩子“由內到外”覺醒的渴望呢?學習的本質是:三分知識,七分非知識;三分看的見,七分看不見;三分學習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導,七分靠自我覺醒。過度的知識教育就是“拔苗助長”,反而會延遲、扼殺孩子“由內到外”的覺醒。

    三,高考是“指揮棒”,能否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高考為什麼不打破固定的“語數外+文理科”,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的分數作為參考。比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自選制既可維護高考公平,也可保護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樣性和差異性。

    四,教育是因材施教,還是無差別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強勢灌輸的幌子,畢竟我們連自己有什麼才能都不清楚,豈能妄議孩子有什麼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態度讓孩子在“自然世界、社會人文和無差別學科”中無差別學習,鼓勵學生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

    教育的壓抑,正在侵蝕著孩子的童年和未來!

     

    致敬:

  • 2 # 閒聽蛙聲話桑麻

    我把打理解成懲罰,因為懲罰的等級在中國有個度,老話說,一等人用眼教,二等人用嘴教,三等人用手教,說的就是怎麼教育孩子。犯錯了,一個眼神過去,有的孩子就知道自己不對,而有的孩子需要訓斥才能改,熊孩子就必須用打的方法才能漲記性。有人說這樣會影響孩子心理發育,我贊同,如果教育不能影響孩子心理發育,那還要教育有毛用。你看看報道就明白,自殺的孩子都是在什麼環境下長大的?懲罰包括打有助於孩子健全承受能力,當然打要適度,以孩子能感覺到痛就行為標準,往死裡打那是虐待,甚至謀殺。別說什麼氣頭上手底下沒數,那根本就不是親生的。有限的幾次打兒子,我踏馬哭的比孩子都厲害,還要躲在角落裡偷著哭。

  • 3 # 有哥話教育

    教育是人對人的影響。

    對待孩子教育上,批評打罵屬於最拙劣也是最沒有原則和底線的教育方式。

    一、孩子在生命上和成人是一樣有獨立人格的。如果對待孩子用打罵的方式,本身就是對於人格的一種踐踏是對生命的不尊重,在孩子的靈魂深處就會有一種被奴役的感受,容易培養孩子的奴性。

    二、著名的法國教育家盧梭曾經說過,我們用這樣的方式教育的孩子,回過頭來卻說孩子怎麼變成了這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我們用打罵的方式對待孩子,讓孩子誤以為解決問題的辦法,最好的方式就是打罵。無形中你在告訴孩子與人打交道的方式就是這樣的。

    第三,孩子成長過程當中他的心理和生理都處於逐漸完善的過程,所以犯錯是難免的。我們如果用打罵的方式,只能告訴孩子這是錯的,而不會讓他知道什麼是對的。任何一項技能的獲得都是需要經過訓練得到的,既然訓練就難免有錯誤。

    第四,父母透過打罵方式對待孩子,是自我情緒的一種爆發,並不是教育的初衷,更沒有遵循教育的規律。“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這樣的古訓在現在的社會當中已經完全不適用了。

    教育有規律,尊重生命,瞭解人性。請遵循感覺傳遞大於行為示範,行為示範大於語言說教,語言說教大於批評,批評大於打罵,打罵大於冷漠。用這樣的原則與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會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 4 # 我的沙雕同事

    首先,打孩子的壞處很多。比如,導致孩子學習能力下降、攻擊性增加,會在孩子心底留下抑鬱、怨恨和絕望等火苗。關於“不能打孩子”的文章很多,這裡團長就不展開說了。

     

    其次,在所謂“安全、科學、有效”打孩子的說法中,對“什麼時候可以打孩子”“怎麼打”有諸多的限制因素。瞭解這些限制因素之後,你會發現幾乎也沒什麼理由可以再理直氣壯地打娃。

     

     

     

     

     

     

    被譽為美國頭號心理學家、家庭最高顧問、曾經擔任白宮家庭問題會議的特別工作組成員的詹姆士·杜布森建議家長“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可以在一定限度內合理使用體罰(包括打),以示公義”,但他強調沒經過慎重思考的體罰是很危險的。

     

    在他看來,任何有過虐待兒童歷史的人、偷偷“享受”體罰他人的人、感到自己失去控制的人都不應該打孩子,祖父母們沒有得到孩子父母的許可也不應該打他們的孫輩。

     

     

     

    詹姆士·杜布森在《勇於管教》中還提到“15-18個月以下的孩子,父母沒有任何理由可以打他”,他建議“大部分體罰應在孩子上學前(6歲)開始逐漸減少,到10-12歲完全停止”,因為這個年齡階段“捱打是他們最大的恥辱,責打對他們已經不起任何作用”。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張昕建議打孩子只打屁股和手心,且不用工具、不要太使勁。而且家長在懲罰和管教孩子時,不要帶有極力的情緒反應,而是保持一個平靜的、穩定的情緒狀態。

     

     

     

    此外,張昕還表示,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叛逆期、秩序敏感期、完美敏感期、撒謊期、穢語關鍵期,遇到這些兒童正常階段性特點導致孩子“不可理喻”的表現,家長不用太往心裡去,更不必大打出手。

     

     

     

  • 5 # 藍瀟

    我覺得這個要分事情的嚴重程度,一般的事情以說服教育為主,儘量給孩子講道理;如果是原則性的問題,比如隨意辱罵、動手打長輩,絕不姑息,適當的懲戒,也是為了讓孩子明白做事情要有底線,有些事情是不可違的。

  • 6 # 曉田老師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提倡的是多鼓勵表揚,少批評。有時粗暴的打罵孩時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想起 前不久班裡學生髮生的的一件事:那天,我剛到辦公室,鄰班的一位學生向我告狀說:“您班的三位同學把我的腳踏車推到廁所裡,並且撒尿在了車子上面。”我聽了以後,很氣憤,感到學生的思想太差勁了,就把三孩子為家長請到了學校。

           三位家長來到後,其中兩位家長先詢問自己的孩子,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並狠狠地把孩子批評了一頓。另外一位家長來到辦公室二話沒說,就抓起板凳要打孩子,並讓孩子給我跪下認錯,我當時非常吃驚:家長怎麼這樣暴躁?我及時拉住了這位家長,讓他不要太激動,問清事情的原因再說。當家長抱怨自己每天起早貪黑,如何辛苦的掙錢,為的是什麼?還不是為了你,你怎麼這樣不聽話,對得起我嗎?這時孩子大發脾氣,對著他的家長喊:“你還說我呢,你平時是怎麼做的呢?就知道每天做生意,平時管過我嗎?從來沒有給我默寫過單詞和詞語,從來沒有給我檢查過作業,簽過字,考不好了,就知道吵我,罵我,甚至暴打我一頓。”說完,孩子委屈的哭了,我看到家長的眼眶也紅了。

         聽了家長和孩子的一番對話,我有點心痛,終於理解孩子變成這樣的直接原因了,同時,也理解了孩子想的是什麼?我先讓孩子孩子回教室,把三位家長留下,我想和家長就孩子的教育問題溝通、交流一下,我告訴家長:孩子不是不懂事,不是不聽話,孩子希望父母能抽出一定的時間陪伴他,想父母多關心、愛護她。每天能抽出一點時間給孩子檢查作業,聽寫詞語,簽字,哪怕學習不好,他也能感到父母對他的重視。

           如果有些父母因為工作原因,不能經常陪伴孩子,可以利用便條,用文字來表達關切。要讓孩子知道你一直關心他,愛他,從而使孩子產生做事的積極性。如果父母對孩子努力做的事不聞不問,這樣就會使孩子感到失望,而放棄手中的事。陪伴孩子不在於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時間的多少,而在於溝通質量的好壞。

          需要家長注意的一點是:當孩子有說話的慾望時,請家長做到會傾聽。父母切記親子溝通“開門”就直接戳孩子的痛處,哪壺不開提哪壺,長此以往孩子就懶得理你了。

       希望家長們,能正確認識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做一個合格的父母,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吧!

  • 7 # 蜜蜂愛讀書

    如果你家有個調皮搗蛋,天天惹事叫家長的孩子,可以說,幾乎沒有家長能忍得住,完全不打孩子。

    但是,打孩子絕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兵法說: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教育孩子也一樣,能講道理教育好孩子的,絕不要透過打罵來解決。

    打罵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太多太多。小時候孩子可能迫於對你的恐懼被動接受,一旦孩子長大,你越打孩子越叛逆。你不但沒起到教育效果,反而把親子關係鬧僵,而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家長引導教育孩子的基礎。

    就算有時候孩子做出太過於出格的事,我們忍不住打了孩子,等雙方情緒平靜下來後,一定跟孩子道歉,我們不該動手打你。然後再分析問題,與孩子溝通解決。我們的行為就是孩子的影子!

  • 8 # 餘逸遙

    對於有的家長來說,不打也可以教育好,對於有的家長來說,打也教育不好。

    對於有的孩子來說,說說話就能聽進去,對於有的孩子來說,把腿打斷也不會懂事。

    知乎上面有個問題,

    “為什麼劉禪沒有被諸葛亮感動從而做出改變?”

    我想大概是感動歸感動吧,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幾十年的功效,到底是什麼,你說不清楚,到底是孩子本來就那樣,還是你教育出來的,誰也說不上,只知道父母對孩子影響很大。

    我屬於打不住的那種,害怕捱打,但是不會被打服,越打越反抗,有人說是父母太心軟,不狠心打,我覺得他們腦子有病。

    我還剛想說鄉下人怎樣,才記起來前幾天城裡人的新聞,城裡人把孩子活活打死的看來不比我們鄉下少,這樣的家長,基本和教育無關了,所有不要再在打不住孩子的時候覺得自己不夠狠了。

    我覺得終歸還是文明點好,讓孩子記住一件事很難,打人很簡單。所以做父母的是被怎樣的東西蒙蔽了雙眼,要去打自己的孩子?

    主要還是得看孩子自己啊,懂不懂事,是他自己的悟性,體諒父母,不是每個人一開始都能做到,有的人到了自己當父母都做不到。

  • 9 # 梧桐樹幼兒教育

    我的觀點是,不該打的時候就不要打;該打的時候也不能心軟,有時候家長的威嚴和權利還是要拿出來用一用的,當然前提是要注意別真的傷到孩子,那樣就得不償失了。這就要求我們,對待孩子,要嚴慈相濟。

    那具體什麼時候該打,什麼時候不該打呢?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哪些情況不該打呢?比如說:孩子只是犯了一些小錯,不涉及任何原則問題,就沒必要去動這個手了。我們只要抓住問題所在,耐心地對其有針對性的分析指正,孩子能知錯就改就行了。

    而哪些情況就該家法伺候呢?比如說:孩子犯了一些原則性的錯誤,而且是第一次犯,在你跟他心平氣和地溝通和交流,分析利弊過後,他還是不願意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主動改正,這個時候,你就需要家法伺候,動用武力了,目的就是一定要讓他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得讓他長記性,非改不可。一定要讓他知道,他犯的是原則性的錯誤,這種錯誤是不應該犯的,而且,父母已經給他改過的機會,他卻依然不願意認錯,理所應當就該接受懲罰,還不能有任何怨言。否則他還會有下次,後患無窮。今日你若不打他,來日他就敢打你,早晚讓你明白心慈手軟的下場。

    最後我想說,現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玻璃心,脆弱的狠,動不動就哭。其實我認為,是他們犯了錯,為了逃避懲罰就哭天喊地。更甚者,還有些孩子因為犯錯受到批評,為了“治”父母,走極端,甚至做出傷害家人的舉動。現在有多少“孩子因為小事打罵父母”的新聞,其實他們是把這一招當做對抗父母的武器了。這些孩子就不能慣著,該打的時候就得打,不然他還不得上天。

    最後的最後,值得提一提的是,還有一些孩子的行為就更加可怕了,看似沒有傷害父母,其實傷害自己何嘗不是對父母的一種傷害呢?他們因為居然會做出自殘甚至自殺的舉動,真的是讓人為之震驚。為了懲罰父母對他們的批評,他們居然做出如此讓人痛心的舉動。這種孩子,其實就是父母平時給慣的了,捨不得罵捨不得打,偶爾批評他一次,他就接受不了,給你鬧自殺。所以說,孩子平時不能慣著,該打的時候一定得打。

  • 10 # 幸運媽媽何小貓

    現在越多越多的家長反映,孩子越來越難管了。面對孩子的頂嘴、厭學、叛逆等問題,家長們都感到無從下手。不懲罰吧,怕孩子會變本加厲;懲罰呢,又擔心孩子做出更極端的事來。

    記得我們小時候,每逢開學,父母們把我們帶到學校,交了學費後,對老師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他要是不聽話,你就給我打。”而一旦犯事,老師們也確實不會手下留情,什麼打手心啊、蹲馬步啊,我相信都是很多成年人年少時的回憶。但現在,別說老師不敢打孩子,家長們連說都不敢說了。

    今年4月,上海。一個17歲的少年因為在校和同學發生衝突,媽媽在車上和孩子爭吵,車子行駛到一橋上時,少年突然開啟車門衝向護欄,縱身一躍跳下了橋,只剩下媽媽在橋上撕心裂肺的哭喊。

    面對這麼“剛烈”的孩子和不可控的局面,為人父母的,還敢打罵孩子嗎?大家都在問:“我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其實,我們更該問的是:“我們的家庭教育是怎麼了?”

    家庭教育,從來都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有人崇尚棍棒教育,認為“棍棒下出好人,我當年就是這樣長大的”,有人反對打罵,提倡溫柔育兒。父母們不知道如何選擇,兩者好像都有理。

    針對這一情況,華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提到了一個概念:

    孩子教育要分年齡段,不同階段的方法要不同,絕不能顛倒,總的來說,就是小時候鬥勇,大了就要鬥智。

    Ø 鬥勇:就是樹立威信,在懲戒中讓孩子有敬畏之心。

    記得我小時候,鄰居家的哥哥非常調皮,不是弄壞別人的莊稼,就是趕跑人家的雞鴨。只要有人給他父母告狀,他爸那根小手指粗的藤條就一定會打得他滿院子跑。後來,只要他爸拿出小藤條,他立馬下跪,表示再也不敢了。

    這就是威信:讓孩子知道怕,他才會收斂,這其實更是一種及時的保護,避免日後闖出連父母都收拾不了的大禍。現在有很多孩子對父母長輩都不夠尊敬,撒潑打滾、辱罵父母......究其原因,就是父母在孩子年幼時沒有樹立威信,讓孩子缺少了敬畏之心。

    孩子都不怕你,又怎麼會尊敬你。而這個怕,就是幼時必要的懲戒。

    現在有些家庭太過溺愛,在家裡不捨得對孩子說重話,生怕嚇著孩子。在學校,孩子犯錯被老師批評了、罰站了,家長還急匆匆地跑去學校“要說法”。學校可能會因為息事寧人給你一個說法,但你縱容下長大的“小霸王”,卻會在成年後,被社會狠狠地教育。

    所以孩子小時候犯錯,我主張是該打就得打,不能一味放縱,但是要有方式方法,而不是亂打,變成家長沒有目的的發洩。

    首先,父母得讓讓孩子清楚,做事的邊界在哪裡,一旦越過邊界就得受罰。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孩子就會自己掂量輕重了。

    打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道怕,而絕不是為打而打。動手時,還得避開孩子的重要部位,比如頭面部、腹部等,注意下手的輕重。

    所以,不管是用武力讓孩子有敬畏之心,還是給孩子立規矩,都要越早越好。

    此時孩子小,適應快,也不會記仇。管教孩子要從小循序漸進,懲戒和規則都不能動搖,孩子習慣這種教育方式後,遇事就不容易出現偏激行為。

    如果反過來,小時候對孩子溺愛,等到孩子大了,父母看到其他孩子的乖巧懂事後,突然變得嚴苛起來,孩子就會很難適應,容易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

    鬥智:就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教育和溝通的方式,說話要點到即止。

    青春期的孩子是敏感的,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就不能是靠“打”和“立規矩”能教育好的了。他們的自尊心都比較強,不要說打,如果說多了重話,孩子要麼和你對抗,要麼離家出家,甚至做出不計後果的傻事來。

    李玫瑾教授曾說: “孩子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

    孩子越大越煩父母嘮叨,因為他覺得父母講的,翻來覆去都是些老話。所以,要想和青春期的孩子交流,家長必須學會換位思考。在理解和接納的基礎上再提出建議,孩子更能容易接受。

    我有一個朋友的女兒上初二了,青春期的女孩子都對美有了更實質性的追求。有一天,她無意間看到女兒的書包裡有一支口紅。作為媽媽的她很震驚,腦海裡一下子湧出了很多的聯想:她哪裡來的錢買口紅?她每天都回家的,什麼時候會用口紅?她這麼愛美,是不是早戀了?一連串的問題迫使她想急切地抓住女兒問個明白,但又怕影響了母女關係。深思熟慮後,她換了一種方式來了解這個事情。

    首先,她誇孩子懂得愛美了,說明小姑娘長大了。接著又說,自己當年也曾有過愛美愛打扮的經歷,和孩子站在了同一戰線上後再給出建議,孩子自然就敞開了心扉,和媽媽聊開了。

    所以同一件事情,換個處理的方法,收效會大不同。

    青春期的孩子有較強的自尊心,但也想突顯自我價值,這個時候,父母在孩子面前示弱是有好處的。

    和孩子一起出國旅遊時,讓孩子充當你的臨時翻譯官;讓修理簡單的小家電,幫助做做家務等,都能讓孩子在生活中找到“被需要”的幸福感。

    時代在發展,我們也要做成長型父母。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掌握好家庭教育中的“鬥智鬥勇”,家長和孩子都會受益一生。

  • 11 # 西城西月育兒號

    教育家陶行知說:“體罰並不能改善兒童的不良行為,反而還會將他推向黑暗的深淵。”可見,“打罵教育”不僅無法教育好孩子,還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

    孩子犯錯,父母首先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存在問題。而不是想著怎樣去體罰孩子。

    《三字經》裡講:“養不教,父之過”,也就是說孩子的行為習慣不好,其本質是父母沒有教好。這時候,你打孩子只能說明你在教育方面的失敗,自己沒有教好孩子,最後反而拿孩子出氣。

    另一方面,孩子被打,表面上他們雖然屈從於父母的威嚴,不敢反抗,其實他們內心是充滿憤怒的,屈辱的。這種惡劣的負面情緒,如果長期得不到疏解,會堆積在孩子的心裡,侵蝕孩子的心靈,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一、打罵孩子會給孩子造成哪些負面影響?

    1.讓孩子脾氣變得暴躁

    孩子如果長期生活在暴力環境中,他們的脾氣慢慢也會變得暴躁。遇事比較衝動易怒,很難進行冷靜的思考。當他們在與其他人發生矛盾衝突時,也會習慣用暴力解決問題,而不去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法。可以想見,這種處事方式,會給他們帶來多少麻煩。

    2. 會使孩子變得膽小、自卑

    孩子犯錯,只會用打孩子的方式解決問題的家長,一般都是缺乏同理心,喜歡獨斷專行的人,他們不會考慮孩子的感受,只想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讓孩子屈服。這樣會使孩子變得軟弱自卑。因為害怕犯錯受責罰,他們做事總是中規中矩,不敢去創新,這樣的孩子卻實變成了家長眼中的乖孩子,但是以後也很難成就大事。

    3. 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

    孩子從出生開始,父母就是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最信任的最依賴的人。如果父母動不動就打孩子,會讓孩子對人際關係產生懷疑,因為連最信任的人都會傷害他們,那他們怎麼能夠去相信別人呢?長大以後,他們很難對別人敞開心扉,也不太容易接受別人的好意。

    義大利教育學家蒙臺梭利女士說:“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會給他造成心理缺陷,所以我們必須一直儘可能溫和地對待兒童。”

    所以,孩子犯錯用打的方式來教育肯定是不對的。那麼是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呢?也不是,在打和放縱之間,有一種教育方法叫做“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提倡用溫和而堅定的方式,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並且做出積極的改變。

    二、怎樣對孩子進行正面管教?

    1.以尊重孩子為前提

    正面管教以尊重與合作為前提,對孩子既有愛的鼓勵,又有必要的約束,這種方式可以促使孩子的性格朝著一種積極的方向發展。

    2. 著眼於孩子長遠的發展

    正面管教以和善與堅定並行為理念,著眼於孩子未來所需的技能和品質。給孩子試錯的機會,啟發引導孩子去發現問題的本質,探索問題的答案,進而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法。這個過程也許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3. 讓孩子找到價值感和歸屬感

    正面管教不羞辱孩子,不踐踏孩子的尊嚴,而是用溫和友善的方式,先跟孩子建立起一種連線。讓孩子不懼怕犯錯,並且能夠反思自己的行為,並且做出正確的調整。孩子不僅在一次次犯錯、糾錯的過程中獲得了成長,他們的內心也因此獲得了價值感和歸屬感。

    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說:“樹人如樹木,若非善加栽培,必難欣欣向榮。”所以父母想讓孩子成才,須得耐心培養,善加引導,多給孩子的心靈灌注Sunny雨露,孩子才能茁壯成長。打罵的方法如同狂風暴雨,只會給孩子帶來摧殘和傷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內外利空夾擊,後市如何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