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錯不過的事情

    兩千五百年前孔子就寫下了做人說明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也是相對的,父慈才能子孝,當老父親的沒有盡過做父親的責任,兒子也不需要為他養老送終。所以孝嘛,相對而言的。

  • 2 # 自帶馬紮聽故事

    華人談孝字,“父慈子孝”是相對的,父親對兒子付出了慈愛,兒子回過頭來愛父親就是孝。“兄友弟恭”,哥哥對弟弟好,弟弟自然愛哥哥。

    中國道家過去叫人為“倮蟲”——不帶毛的光光的蟲。人號稱萬物之靈,是人自己在吹,也許在豬、牛、狗、馬看起來,人是萬物中最壞的了,“專吃我們豬、牛、狗、馬”,這是立場不同。拿生物學的思想,從另外一個觀點來說,“倮蟲”與其他生物是一樣,人之所以與其他生物不同,就是加上人文文化。由此可知文化的可貴。

  • 3 # 聖陽文化藝術組織者

    「孝」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文化之一,「孝」的核心內涵:贍養父母,尊重父母,順從父母,規勸父母。研究「孝」文化有助於個人修養的提高,家庭關係的和諧融洽,減少自身與社會的戾氣,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在現代社會中如何繼承和弘揚「孝」文化,需要我們為之思考並努力實踐。

    儒家論孝「孝」是儒學的核心思想之一,在儒家思想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儒家經典中,對「孝」進行集中闡述的著作首推《孝經》。《孝經》從三個方面來闡述「孝」。精神方面:「至德要道」「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父子之道,天性也」《孝經》認為「孝」是修德的第一要務,欲修德先修孝,有孝方可有德,「孝」是人類的天性,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禽獸尚且如此,足可見「孝」乃天地間永恆的真理。從價值方面:儒家的道德觀念與政治觀念緊密結合在一起,古人云:移孝作忠。將忠與孝緊密聯絡,順從父母為小孝,效忠國家為大孝,報國,忠君是最大的孝。在中國歷史上多有帝王以「孝」治理天下,如晉武帝以「孝」治天下,宋仁宗以「仁孝」治天下等。古時帝王認為盡孝之人必為大忠之人,故而將孝道作為通行四海的道德規範,天子制定法度以身作則,無論在廟在野,人人均有相應的孝道要求。將「孝」引入政治領域,規範指導言行,確立核心價值觀,將君權與父權相結合,忠孝一統,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從實踐方面:「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孝經》提倡從居,養,病,喪,祭五個方面踐行孝道,居家時敬重父母,贍養父母時要讓父母在物質與精神方面感到愉悅,父母病時面顯憂慮,父母去世子女要心感悲痛,祭拜父母時神情嚴肅。儒家傳統的孝道思想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將「孝」脫胎於情親倫理間,融入家國天下中,將「孝」泛化,政治化。時光荏苒,在新時代下,儒家思想以是單純的文化,不再為政治所用,「孝」也要回到人倫親情中,將高大上的孝變為接地氣的孝,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將「孝」解釋為盡心奉養和順從父母,由此可見現代意義上的「孝」著重於家庭關係,主要調整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在現代社會中「孝」的含義與孝道的踐行要有所革新,論語“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孔子說物質的滿足只是形式,真正的孝是從情出發,到父母心理上的舒服才是孝。

    “孝”字上為老,下為子,上一代與下一代融為一體,是為孝。我們作為子女,從父母那裡傳承血脈與家訓,就是父母的分身,不孝父母就是失去自身的大根大本。在我們這個禮樂之邦,自古就有尊孝的美德傳統:“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論語》把學而篇放在第一位,可見學習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儒家看來,孝不僅是為學修身的重要部分,更是學習其他東西的重要前提和社會發展的一個根基:孝,是整篇《論語》的重中之重。

    一個君子,也必須要做到孝,《學而篇》有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孝悌是君子之本,為仁之本,道之所由生者。儒家崇尚君子和仁愛,把孝悌看做二者之本說明孝悌對於個人是多麼重要!

    孔子則更是把“孝”提到了更高的高度:孝是為學的前提。“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則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論語·子路》:“宗族稱孝焉,鄉黨稱悌焉”,“入則孝,出則悌。”在這裡,《論語》給出了孝悌的範圍和概念。“百善孝為先”,孔子是把孝放在第一位的。他認為,只有孝、悌、謹、信、仁、親做到了,且“行有餘力”,才能學文。尹氏曰:“德行,本也。文藝,末也。窮其本末,知所先後,可以入德矣。”孝道自然而然的被尹氏看做了一種德行,本末不容倒置。

    孔子更又把孝這種人之本性看做了社會根本。孔子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面對情理的矛盾,孔子選擇了情,但這份情是人的存在必不可少的。社會是建立在自然基礎上的,父子關係是不可更改的自然關係,子為父隱就是遵循了天道,即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規律怎麼不是正直的呢?面對天道與人法,孔子做出了自己的抉擇:人法可易,天道不變。“父為子隱,子為父隱”也許不利於於時社會秩序的穩定,但這卻避免了人泯滅人性,父生子,子滅父,有求生本能的人類何必繁衍下一代呢?一時“不直”換來千秋萬代長久發展,避免了社會存在的危機:孔子對孝的抉擇不是正確的麼?可謂:“不求直而直在其中”。

    因此,儒家認為,“孝”是一個人為學的基礎,是一個人成君子的基礎,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更是社會發展的基礎。

    正因為中國儒家文化認為生身父母是個體生命的來源,所以對父母極其感恩,父母在家庭中地位神聖,“孝親”是儒家宗教的重要內容。儒家文化主張對父母要“生,事之以禮;死,祭之以禮”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父母在生時要在物質上盡力供養,在態度上恭敬和順,父母過世後依然要如同他們在生時一樣供奉祭祀。

    綜上,孝是心理關懷,是子女懷著對父母的感恩而對父母的關愛。那麼,什麼舉動才是孝順呢?符合關愛的,包含親情的,做事讓父母心理舒服的。我們更多的替父母考慮,讓他們心理舒服。那樣的一切舉動都是孝順的。

  • 4 # 華繼善

    不論你是男是女:要你憑生所作,沒有危害與阻礙和傷害其它生命.或它人.或社會與國家地(生存)與延續發展、你才有資格來.言講(忠.孝、仁.義)廉恥?倘若反此,實為披著人皮地瘋狼……畜牲、都應該儘快徹底的剷除.消滅……才有利於人類社地延續和發展(這.才是)天道的(忠.孝)實義!

  • 5 # 春城文揚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我們的良知是由近及遠發揮的

    “孝”不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第一步

    儒家的核心是“心”

    也可以是“良知”,也可以是“天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週歲孩子中班了,馬上就上大班了,可是到現在1到10數字還不認識,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