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善者福也xlp
-
2 # 啱曬何奢
知青即是知識青年。自從"老三屆″那一代響應毛主席的"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最高指示,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到農村去,到邊疆去…之後,知青便有了新的特指_上山下鄉務農或到農場的城(鎮)市的初高中畢業生(戶口同時遷移到所務農地)。至1978年才開始停止。隨之知青開始了大規模的返城潮…最後一批上山下鄉的知青,正常會在今明兩年全部退休(若因各種原因未達退休條件的除外)…
-
3 # 崇山峻嶺攀枝花吐盡紅芬芳
社青,一九六四年下鄉的城市無職業,無學業的社會青年叫社青,知青,文化大革命後,在校畢業的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從一九六八年開始上山下鄉,毛主席語錄,農村是塊廣闊天地,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
-
4 # 滿載而歸99183
知青是把城市裡的青年去農村做農活,(養豬,種菜,插田),一定要去,象現在農民工落城市打工一樣,所以民間有句,下鄉,下海,下崗的講法,每個時期不同。
-
5 # 丅WG
聽眾朋友們 8點半到了 這裡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聯播節目 這次節目的主要內容有 毛主席最新指示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 很有必要 數屆應屆畢業生上山下鄉 這就是知青。
-
6 # 趙日金141
文化大革命,六六年開始到七六年結束。六六到六八共三年,學校停課鬧革命。到六八年下半年,知識青年上下鄉,有的去農場,有的去農村插隊落戶。這批學生稱作知青的,叫老三屆。老三屆,只有六六屆完成初中學與高中學業。此後的學校恢復上課,畢業之後插隊落戶。也稱知青。
-
7 # 天馬909張冰河
知識青年是,六十到七十年代城市的初高中畢業生,響應毛主席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那裡是廣闊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那是時代潮流,打著一代人青春的烙印。他們肩負毛主席的希望,千軍萬馬奔向邊疆,奔向農村,奔向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毛主席高瞻遠矚,讓知識青年到邊疆到農村,煅練體魄,體驗生活,學以至用,豐富智慧,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磨練意志,瞭解民情,國情。讓知青看明白國家所處的困境,明白自己應該為祖國做什麼,奮鬥志,立志向。為工業化的到來儲備生力軍。事實證明這一代人,回城後奔赴各條戰線,成為中堅力量的主力軍。為國防建設,工業革命做出了突出貢獻。做為那個時代的一員,見證了祖國由弱到強的歷程。可以對毛主席,對祖國說!青春無悔,人生無悔!
一己之見。供參考!
-
8 # 塗之人995
知青,知識青年的略語。一般指一九六六、六七、六八級的初中、高中學生,即所謂老三屆。他們響應“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毛澤東)號召到邊疆、農埸、農村鍛鍊幾年,後陸續返城。
實際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毛主席就講過“農村是一個廣闊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那時就有一些青年學生便回鄉、下鄉種田種地。著名的有邢燕子、董加耕。當時是作為培養千百萬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大事來認識的。
我們班(初中)有五個同學在一九六四年沒畢業便下鄉了。——他們也是知青!
-
9 # 原野小草yu
中國經歷了八年的文化大革命,學校停課鬧革命。老三屆的青年響應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成千上萬的青年學生奔赴農村,邊疆,北大荒,他們把青春熱血撒在這片黑土地上,才有今天北大荒糧倉。他們失去了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鍛鍊了一批吃苦耐勞,堅強的愛國青年,知青是時代的產物,知青精神激勵我們拼搏。
-
10 # 皛川
知情是“知識青年”縮寫。
上世紀從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為了減緩城市就業壓力,所有的初高中畢業生,都要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就是到農村生活勞動,成為有知識的新型農民。
這樣的新型農民,社會上統一的稱謂就叫知識青年,簡稱“知情”。
到了1978年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制度才停止。到了1979年,國家統一政策,讓所有在農村的知情回城,由農村戶口轉回城市戶口。
我就是當年的知情之一。
-
11 # 王松林
知青?什麼是知青?什麼是知青時代?什麼是知青上山下鄉?現在知青什麼樣了?
為什麼現在有許多70左右的老年人很自豪地說:我是知青。搞得現在的年輕人很是納悶,這幫老頭老婆老是說:想當年我們是知青。這一代年青人很是疑惑。
知青是那個時代代名詞。知青是知識青年的簡稱,廣義上是指有知識的青年,一般指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但是,這裡說的“知青”,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稱謂,指從1968年代開始一直到1978年代末期為響應黨中央號召從城市去到農村或農墾兵團務農和建設保衛邊疆的年輕人。
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有初中或高中教育。
從1968年算起,已經走過50多個年頭,現在大多都退休了。
在那個年代裡約1700萬人,主體年齡15歲到20歲左右的年青人。這批人群是當時在校的初、高中學生因文革停課鬧革命,到1968年出現了6屆中學生同年畢業的奇觀,造成了巨大的就業危機。黨中央號召老三屆上山下鄉插隊落戶當知青,1000多萬人的就業就這樣安置了。
由於文革期間,全國的學校都停課鬧革命,老三屆集中在1968年畢業,大學也停課不招生了,學生們沒有去處,這樣龐大的隊伍無法安排,社會就業壓力巨大。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裡吃閒飯!》。引述毛澤東的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裡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
1969年許多年輕人因此下鄉去農村。全國也開始有組織地將中學畢業生分配到農村去。一幌七八年過去了。1977年高考被恢復,大多數在農村的知識青年想方設法回城,有的考大學,有的回城找工作,還有一部分仍留在農村,並在農村紮根了一輩子。
知青運動已經久遠了,但任何時候都可以聽到他們那種以無比驕傲地向後代講:“我們曾經是知青”。現在當年的知青都白髮蒼蒼老了,基本都已退休,他們要做的,就是過好現在,忘記年齡,永遠保持青春。
-
12 # 潺潺流水349
我家哪邊不願意要知青,佔農村的口梁,年齡小幹不動活,給農村添麻煩了,我家哪邊是上海青年,都分到林業勞動,他們不會幹活,根本不好管理,就是為了響應中央的號召。只好接授。當一返城了,高興得不得了,奔走相告。她們返回上海激動的流下眼淚,我認識一個上海青年小陸她告訴我說終於回家了,再見了。
回覆列表
謝誠邀。
題主的問答題是《知青是什麼意思?》。這個題目不知題主為什麼要這麼問?從字面上來說,知青是什麼意思來看?應該說知青不存在什麼意思,它就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一個名詞。跟工人,農民一樣,是指一個特定的群體。
知青這個群體,出現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裡。大部分是剛讀完初高中畢業(也有沒畢業)的青少年學生(其中也有部分中等專科學校的學習)響應毛主席的號召,不在城裡吃閒飯,到農村去,到廣闊的天地裡,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這個特殊群體。這些上山下鄉參加農村勞動鍛鍊的一代青少年,故定為知識青年,簡稱知青。
這個群體,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是一個光榮的有戰鬥力的群體,也是一個吃得苦,霸得蠻,捨得幹,無私無畏優秀的集體。他們最小的也只有十三,十四歲,最大的也就二十來年左右。從小離開父母親,離開親人,離開他熟悉生活的城市,來到邊遠的山區村鎮農村,農墾農牧場,種田種地,餵豬……,有啥學啥幹啥,同農民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喜愛。農民也把他們當自己的兄弟姐妹,子女一樣看待。工作上支援,生活上照顧,那種溶恰,那種友情,那種親密,也只有在那個時代才能看到。也就是那個時代,塑造了一代勇於擔當,敢於為人先的共和國的忠臣,使中華民族這艘航空母艦永遠航行在世界民族之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