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學數理的老莊
-
2 # 野火撩媛
實驗物理是啥?你是不是覺得理論物理就是找個地方拿個計算器,弄一堆公式一頓算就能得出理論?已知的物理理論用不著你算,上百度查就能查出來,理論物理不是做物理題,你以為套公式一算就行啊?未知的物理理論你也算不出來,因為根本就沒有公式。只有已知的理論才有公式。你可能覺得未知的理論可以用已知的理論推導。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不行。就像用廣義相對論去推導狹義相對論一樣,純屬瞎扯。你可以用已知的理論推導未知理論,但是必須經過實驗證明。如果實驗跟你推導的理論一樣,那恭喜你,你得出的理論正確,如果不一樣,那你的理論就有問題,就需要修改。說了這麼多什麼意思,理論物理必須做實驗。所以物理學是不能分為理論物理和實驗物理的。物理學是分為理論物理和應用物理。一個是做實驗得出新的物理理論,另一個是研究怎麼把已知的物理理論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
3 # 刁博
從結構上看,物理學是由理論和實驗兩部分組成,物理學家可分為理論物理學家及實驗物理學家兩大類。在理論方面沒有做出成就而在實驗方面有成就的是實驗科學家,比如丁肇中、吳健雄。在理論方面有成就而在實驗方面沒有成就的是理論科學家,比如楊振寧、李政道。在理論及實驗方面都做出了成績的科學家是雙料科學家,比如牛頓、費米。在科學體系越來越龐大的今天,既是理論物理學家又是實驗物理學家的情況已變得越來越少,費米經常被認為是最後一位雙料物理學家。
從物理學史中看,最偉大的那些物理學家以理論物理學家居多,麥克斯韋、愛因斯坦、玻爾、狄拉克等等都是理論物理學家。但這並不能成為理論物理比實驗物理重要的理由。實驗和理論都是物理的組成部分,兩者缺一不可。你很難界定出究竟是理論重要還是實驗重要。
理論物理學家的工作離不開實驗(觀察),他們的工作往往需要從已知的實驗資料中發現具有普遍意義的思想或數學公式,他們給出的公式不僅要解釋現在的現象,還要預言出未曾測量過的結果。從歷史上看,物理學能夠得到牢固的建立離不開實驗。牛頓將使月球繞地球轉的力和使蘋果下落的力統一在一起,就是依靠實驗的觀測資料證明了它們都是遵循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之後根據理論計算預言出海王星的位置更是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理論才牢固地紮根在人們心中。
現在的理論物理學家往往不需要親自做實驗,但往往需要他們給出驗證假說的實驗方案。或者根據已有的科學原理及自己的假說進行實驗設計,依靠思維完成實驗過程。後面這種實驗叫做思想實驗,愛因斯坦這位理論物理學家就擅長設計思想實驗,他和玻爾就量子力學進行爭論時就設計過很多有名的思想實驗。
雖然很難再有偉大的雙料物理學家,但不論是理論物理學家還是實驗物理學家,都不會只拘泥於理論或實驗的其中一方面,因為理論加實驗才是完整的物理。
-
4 # 草原戈壁
我只尊重水稻糧食科學家,提高產量。那才是人類貢獻,百姓的福氣。其他科學家研究的東西造成千萬人失業,不感興趣。
-
5 # 宇瑤雜談
這兩者應該相輔相成的關係,沒有誰更偉大!如果說要分出先後,我認為,是實驗結果首先促成了理論的更新換代,然後新的理論又在更多的方向上指導實驗的方向!
理論指導實踐的方向,實踐又可以反過來驗證理論,這就是兩者之間的關係。
不過,在物理學的發展過程中,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有時也會模糊化。
從遠古時期開始,人類就開始嘗試解釋自然規律,這裡面又經過了從神學到科學的轉變,下面我們來說說幾個先得到結果,然後推動理論改變的例子。
邁克耳遜-莫雷實驗
19世紀是經典物理學的天下,牛頓已經“封神”,他的理論被擺上了“神壇”,作為不可改變的真理來被科學界執行,至到邁克耳遜-莫雷實驗的完成。
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引力在“以太”中傳播,“以太”是一種充滿所有空間且不可探測的彈性小球,後來科學家們放大了“以太”學說,認為“光”和“電磁波”的傳播也藉助了“以太”這種介質。
那麼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以太”是一種均勻且絕對靜止的介質,而地球是運動的,那麼按照這一理論,順著地球運動方向或者逆向方向,光的傳播速度就會產生變化!
為了證明“以太”學說的成立,1887年,邁克耳遜與美國化學家、物理學家莫雷合作,在克利夫蘭進行了一個著名的實驗:“邁克耳遜-莫雷實驗”,結果這個實驗捅了個“大簍子”!實驗測得的光速是不變的!
最終,這個實驗讓科學家們放棄了“以太”理論,為相對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射頻共振空腔引擎
說起這個東西,直到現在還充滿了爭議。它由一名工程師發明,設計用途是航天器推進,又叫相對性推進器或者量子真空推進器。
這個引擎的厲害之處就是,他是一個拋棄了牛頓第三定律的航天引擎,它使用微波在密閉空間內反覆反彈產生的輻射壓提供推力。
2010年到2018年間,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分別對這一引擎進行了實驗驗證,其中還包括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驗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引擎確實產生了推力,但是又分別存在一些問題,這個結論讓全球的科學家一籌莫展。
到現在為止,關於這個引擎為什麼會產生推力這一情況,還沒有能站得住腳的物理理論來支撐,科學家們只能猜測了幾種可能。
1.量子真空產生的虛粒子提供了推力。
2.射頻共振空腔引擎扭曲了推進器前後的時空。
3.微波存在更高維度,推進器其實是在更高的維度獲得了推力。
以上三種推測,不管是哪一種,一旦驗證,都將會對現有的物理理論產生巨大的衝擊,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現代物理的格局!
理論和實驗都在變得艱難
隨著物理學往探索宇宙最本質的奧秘發展,各種理論越來越深澀難懂,比如量子力學,不確定性居然是粒子的基本屬性(這個對普通人的三觀衝擊巨大)。
實驗的驗證也越來越困難,100多年前,幾個工匠就能打造出合適的物理實驗工具,而現在,實驗的成本已經變得越來越高昂。
例如2015年引力波的發現,LIGO 使用的引力波探測裝置擁有兩條4公里長的真空管道。最終,13億光年外,兩個黑洞融合後用超過宇宙中所有恆星瞬時功率總和的能量,使這臺裝置上4公里長的真空管道發生了1/4個質子大小的脹縮,裝置探測到了引力波!
最後,理論和實驗同樣重要,理論費腦子,實驗費成本,現代物理研究就是個又燒腦又燒錢的行當!
-
6 # 雨天173249106
不止理論物理,當一個學科或是知識面到了瓶頸處都得靠理論來找尋可能突破的答案,畢竟是理論,想想不犯法!實驗物理就算了,證明理論物理可能存在的理論,萬一某一環節出錯就導致整個大廈崩塌!萬有引力牛頓發現而引力常數別人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亦然如此!我喜歡理論物理不喜歡實驗物理,因為實驗物理花費代價卻換不來某些有用的,理論方面的可以更好的發散思維突破瓶頸!
其實,理論離不開實踐,實踐離不開理論!但實踐是要花費代價的。理論物理是突破瓶頸的武器,實驗只能是驗證突破瓶頸沒有,並沒有太大幫助!或許百年後引力波是錯的,又或許百年後量子力學是錯的!但其理論確實存在並影響了某一環節的一段時間而已!某時刻錯誤的理論跟錯誤的實驗對整個文明進步不大!當你剛踏入神學大門時發現上帝已經等了幾千年了!
-
7 # 風平姬賢
理論物理有可能是劃時代的,實驗物理只是重大發現而己,可以給科學家找到研究方向,同樣非常重要!只有劃時代的科學理論才是最偉大的,比如愛大咖的相對論!
回覆列表
歷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都是理論物理學家,牛頓,愛因斯坦,迪拉克Dirac,薛定諤Schrodinger,霍金斯都是例子。做理論的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貝爾獎,同做實驗的吳健雄沒。
雖然不能否定延續自古希臘的數學和科學傳統,科學的真正突破是17世紀的牛頓力學理論。牛頓把物理學從幾千年的經驗科學提升為理論科學。
這是跨越性的突破,不但是運動學問題的突破,而且是方法論和認識論的突破。
從此傳統物理學的各個領域,熱力學,流體力學,電磁學,光學,聲學,天文學,工程領域都大量採用牛頓的微元模型differential model。這是工業革命的核心元素!其中一條理論計算的膛線,要了滿清的命!
認識論是一個被忽略的問題,其實它是理論科學和數學研究的最核心問題。愛因斯坦稱之為腦子實驗。
愛因斯坦17歲時就開始思考坐在一個光子上所看到的世界。對沒有經過訓練的門外漢,這是非常抽象的,不過有一點是不抽象的,那就是光速不變。
看一個相對不抽象的問題,牛頓的問題。蘋果為什往下掉呢?考慮下一秒鐘你在地球對面一端的巴西聖保羅,你的天是在下面的,你是懸在地表的!蘋果是如何往上飛的呢?所以應該是地球把蘋果吸上來的!……這吸力使得蘋果越跑越快,正好滿足伽利略的經驗公式,F=Ma,所以這個引力是常數。因為蘋果與地心的距離可視為常數。
最難的問題是速度如何定義呢?當時能算的只是平均速度而已!我就不繼續了……
同樣是這種抽象的思考,包括適當的數學或描述語言的創新,成就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理論。
理論物理有多偉大呢?超過95%的科技是牛頓力學和量子力學理論的產物。機械,航空航天,通訊,電子,半導體,是一些例子。
回答了問題,我繼續做點補充。純數學和理論物理與工程和實驗科學的思維方法是不同層次的,就像工程和實驗科學與文科的思維方法迥異一樣。
純理論思維的方法並不普及,以致被忽視!記得有人問為啥許多中學數學高手上了大學數學系就栽了?原因就是中學數學的思想方法是工程和實驗物理或應用數學的方法,與純數學的思維方法中常用的存在證明法existence proof迥異!
尖端科技競爭的一個核心環節是前沿數學和科學的競爭,所以華為聘請了700數學家。姑不論丘成桐質疑這些數學家到家的程度,至少可以看到華為對理論研究的重視。
當前中國前沿理論研究的缺口應該還是比較大的。楊振寧,姚期智,丘成桐等大師迴歸是很好的起點,但是要形成傳統,必須有年輕人的前赴後繼。
19世紀的法國數學傳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形成了傳統,才有薩斯卡爾Pascal,費馬特Fermat,伽羅瓦Galois等少年天才的湧現,促成法國引領數學界一個多世紀。
營造一個傳統是十分艱難的工作,特別是一個不被廣泛理解的抽象思維領域。這需要國家和科技業界的鼎力支援。楊振寧應該是深感壓力。
我個人的觀點是,實驗科學的思維方式與中學的數理訓練接近,進入角色相對簡單。以當前中國科學科技的現狀,築建大型對撞機,鼓勵年輕學子蜂擁去搞實驗物理和做數值運算,不如多鼓勵些人學理論物理,形成風氣。不然尖端科技的可持續性將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