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坦坦蕩蕩的尚格
-
2 # 星塵歷史
古代有人近視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近視的人很少,古代教育程度較低,大部分人都不識字,也比較貧困,每天干活種地,所有很少得近視,就算有讀書,古代煤油比較貴,秉燈夜讀成本高,他們會選擇白天讀書,“鑿壁偷光”的現象是少之又少的。
古代近視是富貴病,得近視的一般是大文豪,他們才經常會挑燈夜讀,但古代人用毛筆寫字,筆桿長,字也比較大,他們離紙的距離會遠,不易得近視,但少不代表沒有,白居易、歐陽修、紀曉嵐、雍正等就都是近視眼。
古人讀書用功,秉燭夜讀甚至通宵達旦當然會近視。
古人當然會近視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紀昀紀曉嵐就是“短視”。再比如宋代文壇領袖歐陽修,《石林燕語》中說他:
“歐陽文忠(歐陽修諡號文忠)近視,常時讀書甚艱,惟使人讀而聽之。”
甚至我猜韓愈韓昌黎在《祭十二郎文》中所提到的:
“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
其實也是近視,是長時間的用眼過度導致的視網膜無法正常調節的情況。
(韓愈)
所以“近視”從古至今都是非常正常的事。
但是古人近視,古人也有應對近視的方法。古代沒有眼鏡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古代是有眼鏡的李約瑟的《中國科技史》中就提到過宋代的放大鏡。如今出土的放大鏡甚至有東漢時期的水晶放大鏡。不僅如此,馬可波羅甚至提到過當時在元大都的華人佩戴眼鏡的情況,而這個時候西方的眼鏡還沒有出現。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帝使用的眼鏡與放大鏡)
如果在明朝,眼鏡就早已不是稀奇物件。所以在電視劇如《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帝使用放大鏡與水晶眼鏡是很合理而且很正常的。明萬曆年間的《留青日札》記載過這種眼鏡:
提學副使湖陽林公有二物,如大錢形,質薄而透明,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倍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名曰靆。”
(明代的眼鏡)
所以矯正視力的做法古人實已有之。不僅如此中醫裡有也不少治療保護目力的方子,比如用龍眼、枸杞煮水等等。從中我們就能看出“近視”在古代也是常有的事。
古代對光的研究很早應該提出的是,中國古代對光的研究是很先進的。在人教版高中課本里應該就提到過《墨子》中對“小孔成像”等一些列光現象的闡述,不僅如此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夢溪筆談》中有過一些列相對完整的對光學原理的解釋。所以這都為古代放大鏡和眼鏡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只是由於種種原因,眼鏡沒有像現代社會這樣如此氾濫,用水晶等材料進行打磨也不利於眼鏡的推廣,所以給了我們眼鏡好像近代才有的錯覺。
所以,古人會近視,並且古人會使用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