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道光年間的進士(曾經投貼於曾國藩)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由於八旗軍和綠營兵腐化墮落軍備廢弛,面對太平軍不堪一擊!太平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了滿清半壁江山,1853年建立了清王朝對峙的政權,為了鎮壓太平軍,國家鼓勵民間興辦團練!此時在京的李鴻章響應國家號召回鄉興辦團練,輾轉投於湘軍,後來建立了淮軍!積極鎮壓農民起義,1863年製造了蘇州殺降慘案!後來這支由李鴻章一手創辦的淮軍又成為了鎮壓捻軍的主要力量!雙手沾滿了農民的鮮血,又一手辦理了天津教案,領導了洋務運動,創辦了中國的第一支海軍!甲午戰爭失敗後代表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光條約》,華人皆曰可殺,外放到了兩廣總督,參與和領導了東南互保,1901年簽訂了他人生的最後一個條約《辛丑條約》並與兩個月後死去,生命的最後一刻曾寫詩一首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小學時第一次看歷史課本,就知道李鴻章是一位賣國賊,代表中國簽訂了諸多不平等條約,成為了漢奸,劊子手的代名詞!稍微瞭解一些歷史常識的人提及李鴻章莫不稱之為“賣國賊”時!今天我就將帶大家認識一個真實的李鴻章!首先,鎮壓太平天國起義,這是李鴻章的發跡的開始,李鴻章和他所建淮立的淮軍,成為了鎮壓太平軍的急先鋒!並製造了震驚世界的蘇州殺降慘案!首先我想對太平天國的起義的性質做一個闡釋,以前對太平天國的農民起義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所謂歷史事實,是由於後來時代的需要,不斷被重新發掘和闡釋,顯示出不同的面貌!我認為太平天國本質上是一種邪教而已!他不過是提出了一個平分土地的口號而已,所謂的拜上帝教不過是吸收會員,發動起義的工具而已!定都南京後,這支曾經英勇善戰的太平軍的領導層迅速腐化墮落,喪失了革命進取心!這些人的腐化墮落甚至比滿清的貴族有過之而無不及!最終斷送了起義的大好前程,曾國藩曾經說過滅太平軍的不是湘軍,而是他們自己!(大意如此)由此可見太平天國的起義本身就不具有正義性!(我不否認前期的積極意義性)而李鴻章又是地主階級,鎮壓農民起義維護封建王朝符合李鴻章的自身利益和階級利益!民族英雄林則徐不還是參加過鎮壓農民起義嗎?
1870年的天津教案,涉及外華人的教案總是非常棘手,前任曾國藩教案處理不當,遭華人唾罵,有李鴻章接任!辦理天津教案的李鴻章既要秉承清廷的力避與外國開戰,又要照顧到華人的情緒,這是非常難以辦到的,所謂弱國無外交,沒有一個強大的政府作為支撐,再高明的外交手段又有什麼用處呢?尤其是所處的那個時代,正是強權的時代,所以我認為,天津教案的主要責任人,應該是腐敗無能的政府,而不是李鴻章,那些唾罵李鴻章賣國,軟弱的人,讓他們經辦教案,難道就能得到一個好的結果嗎?沒有一個強大的政府作為支撐,外交只是一個形式而已!
李鴻章痛感與國家的落後,掀起了師夷長技自強的洋務運動,興辦了一大批近代民用,軍用工業遣送外國留學生,興辦中國第一支海軍,第一家機器製造局、第一家機器織布局、第一家電報局、第一個海軍基地、、第一支洋槍隊洋炮隊、第一家外文翻譯館、第一條鐵路、第一批官派留學生。這些都是可圈可點的業績。懷著富國強兵的目的,李鴻章等推動了洋務運動的發展。這是史家的定論。 在那個時代李鴻章無疑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不可否認他的出發點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但是客觀上促進了國家的現代化程序,歷史貢獻不可磨滅!
1894年的甲午戰爭,淮軍慘敗,李鴻章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關於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很多,首先是:清政府戰和的表態表態不明,一味求和!其次,日本發動甲午戰爭,做傾國一戰的決心,而清軍大部分抵抗力量是淮軍,清政府內部矛盾重重各種勢力勾心鬥角,一味想儲存自己的實力!再次:清政府的最高統治者剋扣軍費(挪用海軍軍費),造成軍備鬆弛,戰艦年久失修!最後:李鴻章雖然是淮軍的領導者,但是不要忘了,北洋海軍覆滅是先丟的陸地,山東半島先丟,日本陸軍利用中國自己的炮臺,打擊北洋艦隊,山東的軍隊並不歸李鴻章指揮!當然淮軍也負有一定的歷史責任,李鴻章在決策上也有一定失誤!馬關條約是李鴻章簽訂這個毫無疑問,但是李鴻章在談判過程中也是據理力爭,(但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失敗者又能爭取到什麼呢?),在那個特殊的情況下我想清政府的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不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如果不是李鴻章,或許是王鴻章,張鴻章,李鴻章背的是歷史的黑鍋!(這個條約負主要責任的腐敗無能的清王朝和各級腐敗的官吏,李鴻章充其量只是各級官吏的一員)改變歷史的發展不是某個人或者是某幾個人所能做到的!
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李鴻章聯合南方督撫大員實行東南互保,一定上減小戰爭對國家和人民的災難,還曾經討論過兩廣獨立的可行性!此時的李鴻章的內心世界遠比我想象的複雜,至於李鴻章簽訂的辛丑條約則完全是背的歷史的黑鍋,有一位歷史學家曾經說過,每當清王朝陷入困局的時候,總是要找李鴻章收拾殘局!辛丑條約後兩個月,李鴻章死於北京賢良寺,臨死之時上有俄國公使逼迫他在擬好的條約上簽字!李鴻章昏死過去,醒來寫下了生命的最後一首詩,就是上面所提到的,!人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透過李鴻章這一首詩,可以看到李鴻章,憂國憂民,對國家未來的深切擔憂,和對後來人給予的殷切希望!
李鴻章身後曾經得到了許多不公正的評價以至於在課本中和電視劇中被塑造成賣國賊漢奸卑微的形象等,所謂的歷史事實是由於後來的時代需求,而不斷的被髮掘和闡釋而展現出不同的面貌!或許關於李鴻章帶給我們的看法大概可以從這句話得到一些答案!
任何人都要時代和環境的約束和限制,評價歷史人物一定放到特定的時期去看待,如果以現代的人觀點來看,那麼每個人都是失敗者。
李鴻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道光年間的進士(曾經投貼於曾國藩)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由於八旗軍和綠營兵腐化墮落軍備廢弛,面對太平軍不堪一擊!太平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了滿清半壁江山,1853年建立了清王朝對峙的政權,為了鎮壓太平軍,國家鼓勵民間興辦團練!此時在京的李鴻章響應國家號召回鄉興辦團練,輾轉投於湘軍,後來建立了淮軍!積極鎮壓農民起義,1863年製造了蘇州殺降慘案!後來這支由李鴻章一手創辦的淮軍又成為了鎮壓捻軍的主要力量!雙手沾滿了農民的鮮血,又一手辦理了天津教案,領導了洋務運動,創辦了中國的第一支海軍!甲午戰爭失敗後代表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光條約》,華人皆曰可殺,外放到了兩廣總督,參與和領導了東南互保,1901年簽訂了他人生的最後一個條約《辛丑條約》並與兩個月後死去,生命的最後一刻曾寫詩一首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小學時第一次看歷史課本,就知道李鴻章是一位賣國賊,代表中國簽訂了諸多不平等條約,成為了漢奸,劊子手的代名詞!稍微瞭解一些歷史常識的人提及李鴻章莫不稱之為“賣國賊”時!今天我就將帶大家認識一個真實的李鴻章!首先,鎮壓太平天國起義,這是李鴻章的發跡的開始,李鴻章和他所建淮立的淮軍,成為了鎮壓太平軍的急先鋒!並製造了震驚世界的蘇州殺降慘案!首先我想對太平天國的起義的性質做一個闡釋,以前對太平天國的農民起義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所謂歷史事實,是由於後來時代的需要,不斷被重新發掘和闡釋,顯示出不同的面貌!我認為太平天國本質上是一種邪教而已!他不過是提出了一個平分土地的口號而已,所謂的拜上帝教不過是吸收會員,發動起義的工具而已!定都南京後,這支曾經英勇善戰的太平軍的領導層迅速腐化墮落,喪失了革命進取心!這些人的腐化墮落甚至比滿清的貴族有過之而無不及!最終斷送了起義的大好前程,曾國藩曾經說過滅太平軍的不是湘軍,而是他們自己!(大意如此)由此可見太平天國的起義本身就不具有正義性!(我不否認前期的積極意義性)而李鴻章又是地主階級,鎮壓農民起義維護封建王朝符合李鴻章的自身利益和階級利益!民族英雄林則徐不還是參加過鎮壓農民起義嗎?
1870年的天津教案,涉及外華人的教案總是非常棘手,前任曾國藩教案處理不當,遭華人唾罵,有李鴻章接任!辦理天津教案的李鴻章既要秉承清廷的力避與外國開戰,又要照顧到華人的情緒,這是非常難以辦到的,所謂弱國無外交,沒有一個強大的政府作為支撐,再高明的外交手段又有什麼用處呢?尤其是所處的那個時代,正是強權的時代,所以我認為,天津教案的主要責任人,應該是腐敗無能的政府,而不是李鴻章,那些唾罵李鴻章賣國,軟弱的人,讓他們經辦教案,難道就能得到一個好的結果嗎?沒有一個強大的政府作為支撐,外交只是一個形式而已!
李鴻章痛感與國家的落後,掀起了師夷長技自強的洋務運動,興辦了一大批近代民用,軍用工業遣送外國留學生,興辦中國第一支海軍,第一家機器製造局、第一家機器織布局、第一家電報局、第一個海軍基地、、第一支洋槍隊洋炮隊、第一家外文翻譯館、第一條鐵路、第一批官派留學生。這些都是可圈可點的業績。懷著富國強兵的目的,李鴻章等推動了洋務運動的發展。這是史家的定論。 在那個時代李鴻章無疑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不可否認他的出發點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但是客觀上促進了國家的現代化程序,歷史貢獻不可磨滅!
1894年的甲午戰爭,淮軍慘敗,李鴻章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關於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很多,首先是:清政府戰和的表態表態不明,一味求和!其次,日本發動甲午戰爭,做傾國一戰的決心,而清軍大部分抵抗力量是淮軍,清政府內部矛盾重重各種勢力勾心鬥角,一味想儲存自己的實力!再次:清政府的最高統治者剋扣軍費(挪用海軍軍費),造成軍備鬆弛,戰艦年久失修!最後:李鴻章雖然是淮軍的領導者,但是不要忘了,北洋海軍覆滅是先丟的陸地,山東半島先丟,日本陸軍利用中國自己的炮臺,打擊北洋艦隊,山東的軍隊並不歸李鴻章指揮!當然淮軍也負有一定的歷史責任,李鴻章在決策上也有一定失誤!馬關條約是李鴻章簽訂這個毫無疑問,但是李鴻章在談判過程中也是據理力爭,(但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失敗者又能爭取到什麼呢?),在那個特殊的情況下我想清政府的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不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如果不是李鴻章,或許是王鴻章,張鴻章,李鴻章背的是歷史的黑鍋!(這個條約負主要責任的腐敗無能的清王朝和各級腐敗的官吏,李鴻章充其量只是各級官吏的一員)改變歷史的發展不是某個人或者是某幾個人所能做到的!
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李鴻章聯合南方督撫大員實行東南互保,一定上減小戰爭對國家和人民的災難,還曾經討論過兩廣獨立的可行性!此時的李鴻章的內心世界遠比我想象的複雜,至於李鴻章簽訂的辛丑條約則完全是背的歷史的黑鍋,有一位歷史學家曾經說過,每當清王朝陷入困局的時候,總是要找李鴻章收拾殘局!辛丑條約後兩個月,李鴻章死於北京賢良寺,臨死之時上有俄國公使逼迫他在擬好的條約上簽字!李鴻章昏死過去,醒來寫下了生命的最後一首詩,就是上面所提到的,!人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透過李鴻章這一首詩,可以看到李鴻章,憂國憂民,對國家未來的深切擔憂,和對後來人給予的殷切希望!
李鴻章身後曾經得到了許多不公正的評價以至於在課本中和電視劇中被塑造成賣國賊漢奸卑微的形象等,所謂的歷史事實是由於後來的時代需求,而不斷的被髮掘和闡釋而展現出不同的面貌!或許關於李鴻章帶給我們的看法大概可以從這句話得到一些答案!
任何人都要時代和環境的約束和限制,評價歷史人物一定放到特定的時期去看待,如果以現代的人觀點來看,那麼每個人都是失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