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邁克神探ABC

    最近火起來的《美國工廠》不知道有幾個人看了,這部由Netflix出品的紀錄片,在上映後竟意外的獲得了大量的關注,豆瓣評分達到了8.5分。這其中最耐人尋味的,莫過於中西方文化的劇烈衝突,無數的細節給觀眾帶來的衝擊以及反思。

    海報封面

    影片以2008年金融危機,通用汽車在俄亥俄州代頓工廠倒閉,整個社群陷入蕭條為背景。講述了中國福耀玻璃集團,接手美國俄亥俄州一座廢棄的通用汽車工廠,將其改為玻璃製作工廠並僱請上千位藍領美國員工的故事。

    看完整部紀錄片,對於我來說,除了一些思考,還有些許憂慮。

    中美員工差異

    由於文化與環境差異,導致中國員工普遍弱勢和順從,企業強勢,更容易形成一股合力;美國員工則普遍很強勢,雖然我覺得有些訴求很合理(大概是已經受夠了資本主義的苦),但太自我中心和錙銖必較,團隊協作和執行力不強,群聚卻形同一盤散沙。

    一個有趣的對比:曹德旺對中國員工說,你們代表的是國家——這是東方式的集體主義;而劉道川對美華人說,更努力工作,未來屬於你們每一個人——這是美國夢式的個人主義。

    中國過去四十年所取得的輝煌經濟成就,和華人民的吃苦耐勞是分不開的。這種以犧牲個性和部分權益的基礎上以求融入整個工廠生產製造的特性,強大的執行力和忍耐力(naicaoxing)極大地提高了工廠的生產力和效率,管理起來也比美華人省心。可以說,每個工人都是龐大生產機器中一個零部件,一起驅動著整個社會機器的快速運轉。

    反觀美國,雖然按曹德旺的說法,美國本地水電費、稅費等各方面的費用都比中國便宜,但過於強勢的工會組織以及工人多年以來被灌輸培養形成的個人主義思維慣性,使得美國工廠的工人更像是一群烏合之眾,這種執行力的差異在講究效率的生產型企業可以說是很致命的。可以說,美國國內人力成本、生產效率和中國工人相比有著數量級上的差距。美國製造業的衰落,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美國製造業迴流問題

    在全球化不斷深化和自由主義經濟盛行的當下,企業可以將工廠開到世界任意角落。如上所述,美國國內工人人力成本過高,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以及銷售更多的產品,賺取更多的利潤,如果你是美國企業主,你是否也願意把工廠建在中國?

    雖然特總上臺後,不斷鼓勵美國製造業迴流,但是效果似乎並不好,除了由於企業佈局以及過去多年的沉沒成本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現今的美華人力成本依然是一個巨大的負擔。哪怕最終迴流美國(也的確有一部分美國企業回到美國國內),其實對於就業率也沒多大提升。

    資本就像水,水往低處流,即便中國的成本優勢不再,美國也不會是製造業企業的首選,而是會流向其它的價值窪地,比如東南亞。

    關於未來

    影片最後,曹老闆的隨行員工說,後面要把一些工人替換成機器人。這似乎是一個與整部影片的劇烈衝突格格不入的場景,也不得不佩服攝製組這刁鑽的敘事角度。

    這句話似乎預示著,在這次中西文化對碰、勞方和資方激烈互掐的過程中,最終的獲勝方是機器人。不管華人如何的吃苦耐勞,未來製造業更需要的是精準且能24小時工作的機器人,而不是一個個像機器人一樣的普通人類。

    而逐步老齡化的中國,將逐漸失去廉價勞動力的成本優勢。而90、00後這一代人,也不再是那一群從一窮二白中走出來、任勞任怨的中國民工。美國工人的今天,就是中國工人的明天。

    機器替代已是大勢所趨,範圍也不僅僅侷限在工廠/製造業,而是各行各業中的低附加值的執行崗,就像當年的國企下崗潮、去年國家取消收費站一樣。時代在拋下你的時候,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但是會讓你舒服得以為你會一直舒服下去。

    該怎麼辦?

    社會在不斷髮展,技術在不斷進步,為了不被拋下,我們只能不斷往前跑。雖然新技術把落後產能/崗位淘汰掉了,但是新技術也會帶來新的崗位,而且往往新技術所代表的新行業能比一般傳統行業有更豐厚的回報,看看過去二十年的網際網路,為中國創造了多少富豪。

    我們要做的,就是走出舒適區,找準自己的定位和興趣,不斷學習充實自己,擴充自己的技能包,讓自己變成不可或缺的人,而不是一個可以隨意替換的零件

  • 2 # 經典山歌影視圈

    第二個是問董事長牆上要不要放中國和美國的國旗,畢竟是最開始的時候,曹董事長覺得“入鄉隨俗”,不用了,後面影片結尾還是放了。這個點彷彿是在暗示,你想的“入鄉隨俗”除非是不計利潤的虧損,否則沒辦法“入鄉隨俗”。所以後面福耀撤掉了美國各類主管人換成了華人,畢竟讓美華人也去中國學習了,但是收效甚微,換完以後反道真的開始獲利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園入園孩子在園內玩耍摔倒受傷縫4針,幼兒園有責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