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圍爐品茗人

    白起,戰國時期秦國著名將領,在率領秦軍取的長平之戰的勝利後,與秦昭襄王產生隔閡,最終在公元前257年被秦王賜死。他的死對秦國的統一程序有沒有影響,或者說影響有多大?

    對秦軍的軍心士氣影響較大

    作為當時秦國的軍神,秦軍的主將,白起的死無疑將對秦軍的軍心士氣產生較大影響。

    從公元前294年,白起出任左庶長,領兵攻打南韓的新城開始,白起在秦軍中擔任主要將領時間長達37年,指揮大小戰役70餘次,早已成為秦軍中的精神圖騰。他的一舉一動都會對秦軍上下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也正因此長平之戰這種傾國之力的戰略大決戰,最後決勝階段秦國的王牌就是白起。而長平之戰後,白起與秦王、丞相範睢之間的隔閡矛盾就已讓秦軍計程車氣和戰心大亂。

    其次,白起在幾十年的戎馬生涯中,多次擊敗六國軍隊,對山東六國而言,白起就如地獄殺神在世,對他又恨又怕,他的死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了山東六國抗秦計程車氣,甚至連一向軟弱的東周王室都敢於組織聯軍伐秦。正如接替範睢為秦相的蔡澤所說:“楚、趙皆懾伏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勢也”。

    楚地方數千裡,持戟百萬,白起率數萬之師以與楚戰,一戰舉鄢郢以燒夷陵,再戰南並蜀漢。又越韓、魏而攻強趙,北阬馬服,誅屠四十餘萬之眾,盡之於長平之下,流血成川,沸聲若雷,遂入圍邯鄲,使秦有帝業。楚、趙天下之強國而秦之仇敵也,自是之後,楚、趙皆懾伏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勢也。身所服者七十餘城,功已成矣,而遂賜劍死於杜郵《史記蔡澤列傳》對秦國統一程序影響並不大

    但白起之死對秦國的統一程序影響卻遠沒有想象中那麼大。雖然對秦國的軍心士氣有一定的打擊,但是秦國的強大在於它可怕綜合國力優勢,這個優勢尚在秦國的統一程序就是不可逆的。我們梳理歷史程序可知,公元前257年白起死後,秦國的統一程序並沒有倒退。

    公元前257年,白起死的當年,秦軍被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擊敗;但是第二年,秦軍攻佔南韓重鎮陽城,另外攻打趙國斬首俘虜9萬,此後懲罰性攻擊密謀合縱攻秦的周赧王。

    公元前254年,秦國攻魏,迫使魏國屈服,魏國降為秦國的屬國。

    此後因為秦國國君的更迭,秦國的統一程序放緩,但在此期間,秦莊襄王仍然滅亡東周,徹底佔據東周王朝屬地。此後一直到秦王贏政親政之後,秦國的統一程序開始加快,並在公元前230年開始啟動統一戰爭,公元前221年完成統一。

    從上述程序來看,白起死後秦國依然不斷蠶食三晉,在他死後27年,秦國就正式拉開統一戰爭的序幕,秦國的統一程序並未倒退或停滯。因此我們說白起的死對整個秦國統一事業影響並不大,真正的影響因素是秦國國君的更迭。

    國君更迭頻繁導致秦國放緩統一步伐

    其實長平之戰後,秦國的統一大勢已不可逆轉。但此戰之後秦國過了將近四十年才完成統一,因此有人認為長平之戰的巨大消耗和白起的死讓秦國放緩了統一的步伐。此說法雖有一定道理,但更重要和更直接的因素應該是秦國在國君問題上出了一系列問題和波折。

    昭襄已老:長平之戰前後,時任秦國國君昭襄王年事已高,在逼死白起之後,秦昭襄王又活了7年,但是這七年裡,一方面因為長平的消耗,秦國不宜發動大的軍事行動,另一方面秦昭襄王已經是個七十歲左右的人了,他必然年老體衰,進取心開始減退,無法再大幅度推進秦國的統一程序了。

    孝文、莊襄短命:公元前250年,七十五歲的秦昭襄王去世,他的兒子贏柱終於坐上了秦王的寶座,不過僅僅三天之後,贏柱也去世了。於是莊襄王贏子楚繼位,開始了屬於他的時代。他在位期間雖然攻佔了東周王朝的領地,但是他的壽命也不長,僅僅在位三年他也去世了。

    始皇年幼:此時千古一帝嬴政登上了歷史舞臺,可惜他只有13歲,因此國政由丞相呂不韋負責,但是秦國後宮的外戚勢力依然對朝政有很強的影響力。內外勢力交織導致秦國進入內部整合階段,秦始皇先後清除嫪毐和呂不韋,最終在公元前238年才開始親政。

    統一準備:親政之後的秦始皇也需要為統一全國進行各方面的準備,這一準備又將近花費了十年時間,因此秦始皇一直到公元前230年才正是開啟統一戰爭。

    綜上,白起死後,因為長平之戰的消耗,秦昭襄王的年老,秦國在這七年的時間裡是一個恢復實力的過程,而此後孝文和莊襄兩位秦王的短命,導致秦國國君更迭頻繁,因此秦國無暇大力推進統一事業。秦王政13歲即位,無法親自理政,後來為了奪回權力與嫪毐和呂不韋等內鬥,在此期間秦國仍舊無暇發動統一戰爭。而公元前238年秦始皇親政之後,他用十年時間準備,然後再用十年時間統一天下。故此,秦國從長平之後將近四十年時間才統一天下,主要的影響因素在於國君的更迭頻繁導致內部消耗,因此將近二十年的時間統一步伐放緩,直到公元238年秦始皇親政,秦國的統一步伐才再次加速。

  • 2 # 蔓莓愛游泳

    自殺。范雎將白起的話轉告給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發怒,說:“沒有白起,我就不能消滅趙國嗎?”於是另派王齕接替王陵攻打趙國,又派鄭安平率軍5萬增援。秦軍包圍趙都邯鄲八、九個月,死傷人數很多,也沒有攻下。趙軍不斷派出輕兵銳卒,襲擊秦軍的後路,鄭安平也因遭到趙軍的包圍率部投降。楚公子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領數十萬士兵救援趙國,秦軍損失很大。這時白起說:“秦王不聽我的意見,現在怎麼樣了?”秦昭襄王聽後大怒,親自去見白起,強迫他前去赴任。白起叩頭對秦王說:“我知道出戰不會取得成功,但可以免於獲罪;不出戰雖然沒有罪過,卻不免會被處死。希望大王能夠接受我的建議,放棄攻打趙國,在國內養精蓄銳,等待諸侯內部產生變故後再逐個擊破。”秦昭襄王聽後轉身而去。秦昭襄王免去白起的官爵,將其貶為普通士卒,命其離開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遷往陰密(今甘肅省靈臺縣百里鄉),但白起患病,沒有立即動身。過了三個月,前方秦軍戰敗的訊息接踵而來,秦昭襄王更加憤怒,於是命人驅逐白起。白起走出咸陽西門十里路,到了杜郵(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時,范雎對秦昭襄王說:“白起被流放,很不服氣而且口出怨言。”秦昭襄王於是派使者賜給白起一把劍,命他自盡。白起仰天長嘆道:“我到底有什麼過錯竟落得這般結果?”過了一會說道:“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國投降計程車兵有幾十萬人,我用欺詐之術把他們全都活埋了,這足夠死罪了。”白起隨後自殺。《戰國策》記載為白起離開咸陽七里時,被秦昭襄王所派使者絞殺。白起的副將司馬靳也一同被賜死。擴充套件資料:軍事思想白起擅長野戰和攻城戰,在作戰前和作戰時,重視掌握和分析敵方虛實強弱。例如伊闕之戰中發現韓魏兩國軍隊相互推諉,不能同心協力的弱點取得大勝;邯鄲之戰時發現失去滅亡趙國的最佳時機後拒不領兵。在與強敵作戰時,不與敵軍正面會戰,採取先弱後強的戰術分批蠶食敵軍。例如鄢郢之戰白起率數萬軍隊在方圓五千裡、士兵百萬的楚國境內長途奔襲作戰;長平之戰避免與趙軍主力會戰,引誘趙軍進入包圍圈後進行蠶食。在敵軍落敗時,乘勝迎勢,窮追猛打。例如伊闕之戰、華陽之戰和長平之戰後乘勝擴大戰果。白起戰術靈活多變,能根據當地地形地貌制定戰略戰術。例如鄢城之戰的水攻、華陽之戰的長途奔襲作戰等。白起還擅長採取攻心為上的策略,例如鄢郢之戰中火燒楚國先王陵墓夷陵,長平之戰坑殺趙國降卒,皆大幅挫傷敵方計程車氣。歷史地位唐朝開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定武廟,它以周朝開國丞相、軍師呂尚(即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上元元年(760年),唐肅宗將白起等歷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廟十哲,“秦武安君白起”便是其中之一,同時代被列入“十哲”的只有吳起、樂毅。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白起。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白起亦位列其中。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白起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3 # 一世嘉文

    長平之戰,一錘定音

    如果不是白起長平之戰秦國雖然說不會必敗,但損失估計會增加一倍!趙軍不會有幾十萬人被俘!戰爭的時間會持續下去,趙秦相攻曠日持久,天下形勢就會變化,秦趙兩國同時衰落的可能也是存在的。

    白起的存在讓長平之戰有了底氣,一舉殲滅趙國有生力量!這股力量如果不滅,一旦到了李牧手裡,秦軍沒有白起必敗!!!

    這證明了白起的重要作用!!

    長平之戰之後,白起死延遲了秦國的統一時間,但大局已定!!

    趙國是當時的軍事超級大國,北御匈奴,南抗大秦,列國作壁上觀!長平之戰打了三年,竟然沒有國家支援,天助大秦!

    趙國後來雖然出了名將李牧,但趙王不信任,在李牧連續戰敗秦軍後,不僅僅是名聲大振,更重要的是人心歸附!趙王才鐵了心要殺李牧。

    白起大敗趙軍,試問白起如果再次出山攻趙,誰來阻擋?

    就算各國有膽聯盟,白起不就是靠擊敗聯軍成名的嗎?

    估計白起不死,第二次邯鄲之戰就不會讓趙國苟延殘喘!等不到秦始皇等級,秦國已經統一天下了!

    都說大勢,但這個大勢不是靠人打出來的嗎?

    沒有白起,楚國不會被摁在地上摩擦,韓魏不會任秦宰割,長平之戰各國不敢支援,估計還是怕白起這個煞星的存在。秦軍第二次兵圍邯鄲,白起稱病到被賜死,各國聯盟打敗秦軍估計都看到了白起的處境。

    沒有白起,談什麼秦國統一天下的大勢所趨!估計戰國在打個幾百年也說不定。到時候楚國萬一出個白起,楚國就是大勢所趨,趙國出個白起,趙國就是大勢所趨!戰爭才是絕定大勢所趨的關鍵!

    都知道統一是趨勢!

    總結一下,白起就是無敵的存在,戰國的bug!!!!有他帶領秦兵,指哪打哪!別人還怎麼玩?
  • 4 # 浮沉的歷史

    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秦昭襄王將名將武安君白起賜死於杜郵,一代名將自此隕落。

    白起什麼時候出生的,歷史並沒有記載,但是我們可以推算一下。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擔任左庶長領兵攻打南韓新城,這是白起第一次出現在歷史記載上。而到了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白起已經活躍在歷史舞臺上整整37年了,如果以白起30歲出道計算,白起死的時候至少已經有60多歲了。作為一個暮年的將領,白起又有多少年的時間可以活,即便上了戰場白起也恐怕已經難當重任了。

    在長平之戰後,白起的身體情況已經每況愈下了。在秦趙邯鄲決戰的時候,秦昭襄王多次要求白起去前線指揮作戰,此時一邊是白起和範睢有矛盾不想上前線,另外白起的身體也確實是不行了。

    因此白起的死,對於此時秦國的統一程序影響已經不太大了。但是在白起死之前,由於秦國沒有采納白起的建議,秦昭襄王堅持要攻打趙國首都邯鄲。造成了秦軍前所未有的慘敗,邯鄲之戰和之後的汾城之戰,秦軍先後失利,秦國失去了太原郡、上黨郡和河東郡的部分地區。這一系列的失敗,為秦國統一天下起到了阻礙作用,大大拖延了秦國的統一程序。

  • 5 # 藍天影視精剪

    白起的死對秦國統一程序的影響是大的,同時也是多方面的。

    白起征戰一生大小戰役共七十多場,卻未嘗敗果。對秦國士兵來說白起就

    是秦國的戰神,而對於秦昭襄王來說,白起也是一把利劍,他可以讓敵人聞風喪膽,也可以讓自己的秦國變成白起的秦國,白起的死同時也是君王權術一種表現。

    在長平一戰後,白起與秦昭襄王政治意見產生了分歧,

    最後秦昭襄王下令賜死白起。

    白起生性殘暴,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白起屠殺降兵上百萬,導致六國百姓不降秦,降也亡不降也亡,故有一死,也必魚死網破。白起在軍事上統一了六國,但民心上卻導致秦國政治上逐漸衰落。

    史料記載趙國當時傭兵50萬,而秦國動用了60萬人,糧草物資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白起對六國士兵動則坑之,要就是沉入黃河,讓人談之色變。但是同時也讓自己陷入了眾矢之的,把秦國架在了火堆上。後來的魏公子五國聯盟兵扣函谷關,打的秦國不敢再出出關。迫使秦國改變了戰術,採取遠交近攻、離間君臣、收買權貴的新方針。繼而推遲了統一的步伐。

  • 6 # 細說簡史

    一個國家的歷史是不會因為一個非君主的人而受到巨大沖擊的,秦國勝利靠的是國內生產力和優越的制度,白起只起了錦上添花的作用而已國家間的戰爭拼的還是國家綜合實力,所以我認為白起之死,對秦國秦國統一影響不大。

    各方合力

    1、經濟方面秦國已經佔領大片土地,北方義渠平定無後顧之憂,南方巴蜀與楚舊鄢都連城一片,隨時可以進軍威脅楚國腹地。大量的糧草從巴蜀供應而來,如長平之戰,雙方對峙數年,秦國就是靠巴蜀的糧草和關中平原源源不斷的糧草拖到趙國朝堂自亂陣腳換將失敗。政治方面遠交近攻,軍功制的激勵深得秦華人心,使秦國的戰心遠遠強於其他國家。戰力則是從商鞅變法,新軍訓練一步步變強,秦軍主力也連年征戰,戰力強悍。

    2、雖然自古一將難求,但背後也需要強大的實力支援才行。白起雖死,但秦國還有其他將領,以及白起的部將,隨不及其才能,但常年耳濡目染,也堪良將。固白起雖死,秦國不倒。白起只是秦國在一統天下的程序上超強的推進器而已,他最大的作用就是以兵家之道加快秦國統一的步伐,誠然為大秦奉獻了自己輝煌一生,他是秦劍最利的劍鋒,但白起雖然忠勇深謀,為大秦建立了不世功勳,但他不是秦國強大穩定的基石。

    3、秦國真正的基石是商鞅奠定的一整套秦法和軍政制度,這是秦國真正強大的靈魂所在。而在基石上支撐起秦國大廈的是兩根大柱,一根是君主,一根是庶民,他們不能決定秦國這座廣廈的高度,但他們是秦國的基本底線。秦國自商君變法後歷經多次大戰。在白起前,就有數次六國合縱攻秦,長平戰後,六國又趁秦國接連損軍敗退而合縱寇關,秦國都堅挺如常,就是因為內部法治穩定官吏民眾依法守法,民生殷實而國家有序,穰侯權傾朝野功功高震主,即使嬴稷已經年近五巡也還是願意讓他繼續領政。

    4、因為四貴雖然結黨但並未有何大的違法亂政舉動。但當嬴稷發現四貴破壞了將商君秦法中原定的虛封制,將各自封地實行實封制後,如果嬴稷還繼續坐視,那結果只會讓秦國重新出現實質封土世族、緊接著世族私兵復出,封地隸農,封主家臣幕僚等一系列原本秦法廢除禁止的東西都會復辟。那麼歷經三代包括嬴稷之母宣太后羋八子在內的君主拼死小心守護的商鞅法制根基就會徹底破壞。

    統一格局

    1、秦國必將重回孝公以前的社會局面,這是自孝公開始歷代秦王都不能忍受的政治底線,於是嬴稷奮起綢繆,最終平靜的將四貴權力解除收入手中,這期間沒有發生任何的流血事件,這種局面放之當時山東任何一國及後世朝代都很難想象,穰侯雖然功高,但其行已壞秦法,即便是掌握秦軍和其交好的白起也不會助其行惡,秦國原本由白起奪下的河內郡和河東郡還有改楚國舊都的南郡 這些原本三晉和楚國土地上的民眾。

    2、即便後來故國趁秦國兵敗力衰收了原本的失地,而這些土地上的民眾早已真心擁戴秦國法令,一心耕戰,便在秦國退出前由當地官家組織進入關中徹底化為秦人,三地人口不止百萬。所以秦國即使在長平大戰後,又歷經敗軍喪地,但人口反而有增無減,人口近三晉燕齊五國之合,即便白起自刎,秦人照常踴躍從軍,何況白起帳下早已培養出了王齕,蒙獒、王陵等後來的軍武世家名將。

    3、總而言之,戰爭歸根結底拼的是國家實力,而決定國家實力強弱的是內政民生,秦法讓秦國之下而上穩定有序。無論戰勝戰敗,穩定合理的政令和公平的法治讓秦民在那個亂世裡得以看到生活的希望,他們發自內心的願意保護這個讓他們得以安定繁衍的國家和政權。而自孝公及之後的歷代秦王都將秦法視同自己的政治生命,距不允許廟堂任何勢力個人有改弦更張的行為和想法,他們誠心實意歡迎山東名士入秦獻策甚至開府執政。

    結語

    歷代秦王對真正的外來人才都不吝嗇高爵和權力,只有一個前提,必須尊奉秦法,能士如張儀、司馬錯、白起、魏冉、范雎、蔡澤、呂不韋等歷代不世出的將相,都以尊奉秦法為本,然後將自己的才能化力以助秦國在一統大道上奮力前行。

    他們這些在歷史上對秦國有巨大貢獻的賢相能將,最後有人隱退、有人自盡、有人離國、無論結局如何,秦國並未因他們當中任何一人的離去而衰退,即便是讓秦國起死復生富民強兵移風易俗建制立法的商鞅,一朝被車裂身死,秦國也沒有發生大的變故動亂,這就是秦國真正基石,穩定富強的核心,秦法的作用。

  • 7 # 小宋史趣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白起,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被譽“殺神”。

    白起的軍事活動都集中在秦昭襄王時期,是秦昭襄王時候秦國對外戰爭的主要領導者和實踐者。討論白起這個戰場上絕對的的統治者,下面四場直接與其相關的戰役是繞不開的。同時,這也是白起人生中最輝煌的時刻。

    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韓魏兩國面和心不合,白起利用牽制南韓主力而全力進攻魏軍,開啟對方防線的策略大敗魏韓聯軍,全殲魏韓聯軍二十四萬人。

    公元前279年,鄢郢之戰,深入楚國國境,全力攻打楚國軍事要地,水淹鄢城,最後水路東下攻陷楚國國都,近二十萬楚國軍隊灰飛煙滅,楚國也被迫遷都,從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273年,華陽之戰,利用急行軍策略出其不意,打敗趙魏聯軍。十五萬趙魏聯軍被殺戮。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急用趙括輕敵思想,佯裝敗退誘敵於設好的包圍圈,趙國突圍不成全軍投降,最後坑殺趙軍四十五萬將士。

    這四大戰役足以讓白起史書留名。然而僅僅在長平之戰的三年後,由於在邯鄲之戰中秦軍久攻不下,此時受趙國離間計的影響與秦昭襄王早有矛盾的白起又稱病不赴前線,最後被秦王賜利劍自殺。一代名將的隕落,不僅使秦國失去了一把開疆拓土的利刃,更令當時的東方諸國把酒慶之。試想,如果此時由白起來繼續領導秦國軍隊,歷史又將會是怎樣一副場景呢?

    我們用辯證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正是在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出奇制勝,全殲趙國主力,使其聲威遠播,各諸侯國聞之而色變。作為秦國鄰居的趙國也是忌憚白起才用反間計來離間白起和秦王的關係。如果白起沒有被秦昭襄王殺害,白起繼續在戰國的軍事舞臺發揮他卓越的軍事才能,那麼,東方六國對於他的忌憚將會與日俱增,對秦國的敵對情緒也會愈加熾熱,此時,合縱政策很可能會由於秦國的愈戰愈強,而重新被各國重視起來。這就是力量的此消彼長帶來的直接後果。

    白起所處的那個年代,雖然東方六國根本無法單獨與秦抗衡,但在合縱關係下的軍事力量比之秦軍也不遑多讓。此時秦國尚無充足能力進行統一六國的戰役,只能在實行他遠交近攻,各個削弱的戰略。 而六國的立場也是相同的,他們雖然知道秦國最強盛,但至少自己國家的命運還不會受到威脅。秦國太出風頭的時候,他們就會把合縱提到談判桌上,帶到戰場上,待到秦鋒芒漸去,他們又會重新回到原來的狀態中。這也正是戰國中後期在無絕對強點的情況下受力量制衡的結果。

    所以,殺神白起可能會決定某一戰役的走向,但之於當時的列國局勢及實力強弱變化起到作用並不大,更談不上對後來的秦國統一程序的加速作用。

  • 8 # 萌萌噠們的老爸

    白起死後對秦國統一戰爭影響不大。

    為什麼,原因是白起屠殺太甚,激起了列國強烈的抵抗,白起南攻楚國水演楚都屠殺數十萬楚國軍民,北攻趙國長平之戰屠殺數十萬趙軍,白起屠殺引發的是什麼:趙國激烈抵抗老少參戰秦軍長時間圍攻邯鄲失敗,公元前247年,激烈抵抗的六國合兵伐秦攻至函谷關秦國之前死傷慘重得到的勝利果實又失去了。

    白起死後,秦國放棄了大規模的屠殺政策,讓六國抵抗決心大大降低,老王輕鬆滅趙魏韓燕四國,直到體量巨大的楚國才遇到對手,縱觀白起之後秦軍戰場勝利後都沒有遇到圍攻邯鄲那樣趙國舉國抵抗的戰鬥,六國民眾不再激烈抵抗。

  • 9 # 風動藤動銅鈴動

    若論白起被賜死對秦國統一程序的影響,他死之後的一二十年間可能比較大點。過了這一二十年,即使白起沒有自刎而死,他的軍人職業生涯甚至壽命按自然規律也會到達終點的。

    畢竟“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白起雖然軍事才能傑出,屬於他的時代舞臺也終將會成為過去。

    若要判斷白起被賜死事件對秦國統一程序的具體影響的大小及依據,就需找到他的死與統一程序之間齧合的傳動齒輪,查其走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看。

    一、白起之死對於秦昭王和秦國政治、軍事的直接影響

    白起死後,秦國在邯鄲之戰徹底失敗,之後秦軍在戰場上又接連失敗。二年後秦昭王還曾提起了白起的作用,曾發愁地對範睢說:

    “夫物不素具,不可以應猝。今武安君既死,而鄭安平等叛,內無良將而外多敵國,吾是以憂。”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說明武安君死後,秦國國內沒有能征善戰的大將而外部與秦國交戰的敵對國家很多,使得秦昭王很憂慮和無奈

    所以,從秦昭王的角度來看,白起對當時的秦國還是作用很大的,有他在的時候,秦國對六國是輾壓性的攻勢,而他死後,形勢甚至逆轉過來了。在軍事上,沒有一個善戰的大將,六國居然開始讓秦王開始發愁了。

    接著我們看到,範睢為了找人替代白起而推薦的人都掉了鏈子,敗的敗降的降,放眼四顧,再也找不出更好的將領,以至於範睢也不知所措束手無策而感到了恐懼

    最後被蔡澤抓住這個時機,在他的遊說之下下範睢也只能無奈選擇下臺了。

    楚地方數千裡,持戟百萬,白起率數萬之師以與楚戰,一戰舉鄢郢以燒夷陵,再戰南並蜀漢。又越韓、魏而攻彊趙,北阬馬服,誅屠四十餘萬之眾,盡之於長平之下,流血成川,沸聲若雷,遂入圍邯鄲,使秦有帝業。楚、趙天下之彊國而秦之仇敵也,自是之後,楚、趙皆懾伏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勢也。身所服者七十餘城,功已成矣,而遂賜劍死於杜郵。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蔡澤的言辭中竟然也舉了白起的戰績和被賜死為例去說服範睢,其中也充分肯定了白起的作用,雖然範睢本人就是仇視並弄死白起的推手,對此也是無言以對。

    楚國和趙國是天下的強國和秦國的仇敵,但都害怕伏軟不敢進攻秦國,是由於白起的威勢。所以說,白起之死,改變了當時山東六國與秦國的攻守形勢,對當時秦國的政治、軍事和外交(減少了對六國的威懾力)還是有較大影響的。

    不僅是白起之死,而且是白起被賜死的方式和時間,都給秦國後世統兵大將留下了一本教材。連秦始皇時的大將王翦,率六十萬秦軍出征楚國時,都要先考慮怎麼樣才能給自己和家族留有後路,免得被君王猜疑弄死。

    由上所述,白起之死直接改變了秦昭王后期的軍事形勢,間接導致了範睢下臺,蔡澤上位,延緩了秦國攻滅六國的程序,使六國面臨的軍事壓力有所緩解,可以稍加喘息。

    二、白起之死對趙國和其他五國的影響

    白起多年對六國征戰殺傷巨大,尤其是長平之戰白起坑殺四十萬投降的趙軍,帶給趙國君臣百姓的是巨大的損失和無邊的仇恨。

    因此白起之死對趙國和其他五國君臣百姓來說肯定是大快人心之事,國民精神為之振奮,更加有信心和勇氣抵抗虎狼之秦的進攻,所以有後續秦國連遭敗績的情形。

    秦國沒了白起,出了一些問題,但綜合國力強大如故,還可以有別的將領頂上去領兵作戰;而六國也好不到哪兒去,同樣的是免不了內部問題不斷,有些痼疾還無法解決,只能一步步更加敗落下去。

    戰國後期七國地圖

    三、白起之死的影響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小

    白起之死對上述因素產生比較直接的影響,然後才能擴散開來間接對當時的統一程序的速度有些延遲影響。但總的來說距離越遠、時間越久,影響自然就越小,最終象涓涓細流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白起死後,戰國七雄此起彼伏,但是終究統一大勢已成,秦與六國的綜合實力對比擺在那裡,所以最終還是秦國統一了天下。

    秦始皇統一帝國全圖

    結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任何人最後都會死去,或許橫死或許正常自然去世。但不論缺少了任何人,歷史的車輪仍會滾滾向前,無可阻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時期大機群空戰會不會發生撞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