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2
回覆列表
  • 1 # 第一軍情

    說起韓信,首先應念及他的“恩人”蕭何。當年若不是蕭何賞識韓信,向劉邦大力舉薦的話,韓信說不定也就是個無名小卒,更沒有機會出現在蜀漢的歷史舞臺上。蕭何不惜月下追韓信,才讓韓信得到劉邦的重用,讓其天才般的軍事才華有了用武之地。但是後來,蕭何為什麼幫助呂后去對付當時已功成名就的韓信呢?

    首先,劉邦在稱帝以後,為了穩固皇權,不顧及君臣之情,對幫助他打天下的重臣大開殺戒,因為這些人瞭解劉邦,而且功勞頗大,手握兵權,他怕一旦造反,肯定會威脅皇權。而蕭何、韓信都屬於當時功勞最大之人,自然那就成了劉邦懷疑的物件。可蕭何身在劉邦身邊,又因為蕭何自汙事件,劉邦對蕭何還算放心。但是遠在邊關的韓信被人誣告與造反的諸侯王陳豨是同謀,於是無論韓信有沒有真正造反,已無人問津,劉邦欲借呂后之手除掉韓信,因為此前的立太子一事上韓信並未站在呂后這邊,呂后就當此事是個藉口。可韓信並非普通人,他才智過人,又手握兵權,一旦搞不好,逼他造反肯定大家都吃不消。於是呂后想了個兩全其美的辦法,讓蕭何獻計,殺死韓信。

    大家都知道蕭何的衷心是出了名的,蕭何為劉邦的帝王大業算是操碎了心。然而他清楚韓信是自己一手舉薦上去的,如今韓信揹負了反叛的罵名,這對他無疑是有牽連的。他雖不相信韓信會反叛,但是蕭何明白劉邦是非處死韓信不可,而蕭何自保就必須犧牲韓信。於是就鐵了心獻計給呂后,用自己的親筆書信將韓信騙入圈套被殺,韓信在死前發出“成也蕭何敗蕭何”的感慨。

  • 2 # 洛水清風

    公元前196年,陳豨舉兵造反,漢高祖劉邦親自帶兵前去平叛。淮陰侯韓信因為劉邦奪其兵權而心生怨恨,乃暗中聯絡陳豨,準備來個裡應外合,襲擊呂后與太子,一舉端掉劉邦的老巢。這時,韓信的一個門客因為一件事得罪韓信,被抓起來準備殺掉。門客的弟弟為了救哥哥,就到呂后那裡告發韓信謀反。《史記》中是這樣記載呂后殺韓信的過程的:

    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欲蕭相國謀,詐使一人從上所來,言陳郗已得死,列候群臣皆賀。相國給信曰:“雖疾,強入賀。”信入,信入,呂后令武士縛信,斬之於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這段話意思是,呂后想把韓信招來殺掉,恐怕韓信不會輕易來。就與蕭何密謀,派一個人詐稱從劉邦那裡來,說叛賊陳豨已被劉邦殺死,列候群臣都來宮中祝賀。另外還帶來蕭何的一封信,信中勸韓信:你有病“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常稱病不朝”,也要勉強前去祝賀。韓信誤以為真,再加上老朋友蕭何的信,就大搖大擺來到長樂宮,呂后立刻命令武士將韓信拿下,斬於長樂宮的鐘室中,韓信臨死前仰天長嘆:我不用蒯通之際,才被兒女子所害,難道這是天意嗎!後人每每讀到這裡,都為韓信的死感到惋惜,也為蕭何對朋友的落井下石之舉頗為不齒,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那麼,蕭何為啥要幫助呂后殺死韓信呢?我覺得有以下三點。

    一:蕭何雖是韓信的伯樂,但倆人並非莫逆之交。縱觀《史記》一書,蕭何雖然向劉邦舉薦韓信,但倆人並沒有過多交集。也許韓信對蕭何有感恩戴德之心,相信蕭何不會害他。但在蕭何看來倆人只是同朝為臣的關係。當呂后把韓信圖謀造反的事告知蕭何後,出於對劉邦的忠誠和朝廷的安危的考慮,蕭何自然要助呂后除掉韓信。

    二:明哲保身。劉邦建立漢朝後,對功臣一直有猜忌之心,就連為官清廉,一心為民的蕭何,劉邦對他都不放心。每次他外出打仗時,一看見從京城來的使者就問:蕭相國在幹什麼!這話問多了,就傳到蕭何的耳朵裡,蕭何知道劉邦對自己不放心。於是就採取“自汙”的辦法,故意貪汙受賄讓劉邦知道,劉邦非但不追究,反而非常高興,從此,不在懷疑蕭何有二心了。如果這次呂后求計蕭何如何除掉韓信,假如蕭何不給呂后出主意,誘騙韓信入宮,或者呂后想殺韓信的事偷偷告訴韓信,那麼,等待蕭何的將是死路一條。只有助呂后殺掉韓信,蕭何才能獲得劉邦的信任,才能保全一家性命。

    三:蕭何深知韓信必死無疑,即使他不幫呂后,還回有其他人幫助呂后除掉韓信的。韓信被剝奪兵權後,被被劉邦留在長安,不過是隻待宰羔羊。劉邦之所以遲遲不殺韓信,不是念及他的赫赫戰功,也不是怕落下殺功臣的惡名,主要是擔心一旦殺了韓信,勢必引起外面那些手握重兵的功臣恐慌,從而引發兵變。這次呂后殺韓信,一定是得到劉邦默許的。如果蕭何對此無動於衷,難免遭到劉邦的猜忌,從而為自己埋下殺身之禍。

    一言以蔽之,蕭何幫助呂后除掉韓信,除了明哲保身之外,還有更深層的原因,那就是蕭何的愛民思想。因為韓信一旦造反,振臂一呼,必會天下相應。以他的帶兵打仗的才能,與劉邦之間必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惡戰,最終受苦受難的只能是老百姓 。為了避免生靈塗炭,蕭何只能幫助呂后除掉韓信,永絕後患。

    可以說韓信的死是咎由自取,正如司馬公所評價那樣:假令韓信學道而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大公之徒。

  • 3 # 買魚送熊掌

    蕭何明白這不是幫呂后,而是在幫皇帝,如果為此事而得罪呂后無異於同皇帝作對,自己離死也不會遠!雖然我不相信殺韓信是劉邦親口指使呂后乾的,但是我相信劉邦是想除掉韓信的,也許出於某種感情或者說是顧慮而沒有動手罷了,然而這一切都被精明的呂后看出來了,為了博得劉邦的心意,為了穩固自己兒子的地位,為了掃除日後的障礙,這毒婦便從韓信開始下了手,之後遭殃的還有彭越!看彭越的遭遇就可以知道劉邦根本就沒打算殺他,都是呂后挑唆才致彭越慘死!而韓信和彭越,不論是功績還是地位,甚至打仗都可以說是那個時代數一數二的人物,對待有造反嫌疑的彭越劉邦尚且都沒直接殺掉,更何況是對一個已經被貶為淮陰侯,無兵無權的韓信呢,劉邦又怎麼可能在出徵前還指使呂后除掉他?對劉邦來說,韓信是很危險,那也只是對在外稱王的韓信,這不沒幾年時間就把他從外地騙到京城軟禁起來了,如今在京城,在自己眼皮底下,劉邦根本就不會擔心韓信造反,更沒必要指使誰去殺他!對劉邦而言,韓信是肯定要殺的,只是沒打算這麼早的殺罷了!如果不是呂后動手,也許韓信能多活幾年,活到劉邦老死之前殺他,就像對待樊噲那樣。如果真是劉邦指使呂后乾的,最後得知韓信死了,他應該只有“喜”,又怎麼會有“憐”這種表現呢,很顯然他對呂后乾的這事事先並不知情,要不然怎麼會連這點心理準備都沒有呢?如果真是他指使呂后乾的,那他又怎麼可能會在回到京城之後才得知韓信已死的訊息?呂后應該在完事之後就派人去告知劉邦才對!所以,這些種種跡象表明,殺韓信是劉邦本意,但不是劉邦指使!(宣告:本人並非劉邦粉,只是就史記中的記載發表自己的看法,不喜勿噴!)

  • 4 # 葉子嗎

    因為到了後期,韓信已經不受控制了,全地圖打野誰也抓不住呀。

    玩笑話了,可以說漢朝分封異性王,就為韓信的死埋下了伏筆,權力過大,人開始膨脹了,就離死不遠了。

    原本72歲的高壽,韓信只活了32.還有40年,生生的被自己斷送了。

    一不該九連山下活埋母,二不該易水河畔斬陳倉,三不該行軍途中分水井,四不該槐下晾甲害兒郎,五不該智逼烏江霸王死。五件事妄送了自己40年的陽壽。

    當初,韓信為高祖立下赫赫戰功,高祖將其封為“三齊王”,與天齊,與地齊,與君王齊。高祖對天許諾韓信五不死:見天不死,落地不死,望君不死,有鐵不死,捆縛不死。

    後來呂雉,為殺韓信,將韓信困於牢籠,以白布覆囚籠,命宮女用竹槍,隔籠將韓信戳死。困於囚籠(捆縛不死,落地不死),白布覆籠(見天不死),命宮女用竹槍殺之(望君不死,見鐵不死)。也算是沒有違背高祖的承諾吧。

    七個異姓王,唯有長沙王因英年早逝而躲過了兔死狗烹。

  • 5 # 遙望燕園

    漢十一年,列侯陳豨在代郡擁兵造反。

    時為漢高帝的劉邦再次御駕親征,出征前,劉邦有意叫陳豨的老領導韓信一起去打陳豨,但韓信以自己身體不舒服為理由,拒絕了。

    留在大漢京城的韓信,被人舉報謀反,而後被蕭何誆騙到未央宮。韓信雙腳剛邁入未央宮,就被武士五花大綁起來,隨後被呂后斬殺與未央宮鍾室,韓信也被夷三族。

    為什麼沒有皇帝的允許,作為大漢丞相的蕭何就敢擅自幫呂后斬殺還是列侯的韓信呢?

    其實,我們從韓信被殺後劉邦的反應中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韓信被殺的訊息傳至前線,劉邦派使者回到長安對丞相蕭何進行升職加薪:蕭何由丞相晉升為相國;蕭何在原本的待遇的基礎上加五千戶;升為相國的蕭何具有單獨配置專屬衛隊的資格……

    為什麼劉邦要對蕭何進行升職加薪,是表彰蕭何的功績嗎?在東陵侯召平看來,劉邦表面上表彰蕭何,實際上已經疑心蕭何了。

    東陵侯的看法,和漢三年鮑生的看法相似,但漢三年的劉邦和漢十一年的劉邦,所面臨的形勢完全不同,漢三年,在關中的太子劉盈還只是個娃娃,漢十一年的時候,劉盈已是個能處理政事的少年,身邊又有了母親呂后。因此,劉邦兩次疑心蕭何的側重點,肯定有所不同。

    劉邦在漢三年疑心蕭何,是擔心蕭何成第二個雍齒,關於雍齒的事,我以前寫過相關的文章,以後也可以繼續寫,這裡就不再重複了,而劉邦在漢十一年疑心蕭何,主要是疑心蕭何站隊的問題。

    在斬殺韓信這件事情上,蕭何和呂后二人的操作手法可以說非常狠辣果決,是誅殺功臣的最佳模板,但也是飽受詬病的一種操作,不僅僅是因為蕭何、呂后二人沒有知會帝國最高統治者,更因為韓信的被殺沒有經過司法審訊,屬於動私刑,對於列侯這個級別的人物,竟然還能動私刑,還怎麼能讓帝國的臣民擁有安全感?

    劉邦疑心蕭何,主要還是第一個原因,蕭何沒有知會劉邦,和呂后一合計,就把韓信給做了,這讓劉邦疑心蕭何已經站隊呂后、劉盈,為劉邦即將駕崩做準備,這讓劉邦極其不滿,因為劉邦還活著呢,還是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呢,劉邦還想改易太子呢。

    蕭何畢竟是政治老油條,經東陵侯提醒,恍然大悟,自己不應該這麼早就向呂后表忠心,沒到最後呢,誰也不知道誰是真正的贏家,於是,蕭何趕緊拿出全部傢俬,作為軍費,送到前線,向劉邦表示,我蕭何始終是站在劉賢弟這一邊,劉賢弟叫我往哪邊,我就往哪邊。

    劉邦見到蕭何送來的軍費,很滿意,史書記載是「大悅」,而蕭何後來也很識趣,在皇帝改易太子的廷議中一言不發,以沉默來支援劉邦的任何決定,你劉邦決定廢劉盈,我就支援,我就輔佐新太子,你劉邦最後決定不廢太子,我就繼續輔佐太子,同樣是政治老油條的周勃、陳平、灌嬰等人,也見樣學樣,蕭相國怎樣,我便怎樣,只有御史大夫周苛和太子太傅叔孫通等少數人堅定地站在了太子劉盈那一邊……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史記·呂太后本紀》、《史記·蕭相國世家》、《史記·留侯世家》、《史記·淮陰侯列傳》、《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史記·張丞相列傳》

  • 6 # 閒雲野鶴555555

    這個問題很簡單,蕭何胸懷天下,為天下蒼生著想,一開始全力推薦韓信,是因為要平定天下,結束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的局面,所以就上演了一曲千古美談: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後來,韓信確實沒有辜負蕭何的厚望,協助劉邦掃平了天下,一統河山。從此世間走向太平!可是,事過境遷,一切都在發展變化,打天下與坐天下已然不同,韓信只會打仗,卻沒有其他擅長,對於劉邦來說已經再也沒有什麼用,可是沒有政治頭腦的韓信並不安分,還一味居功自傲,貪戀富貴榮華。渾然不知他的危險處境。劉邦對他的軍事才能一直忌憚,害怕國家再次走向分裂,終於在呂后的策劃下以謀反罪殺掉了韓信,永絕後患!但蕭何本是韓信的大恩人,為什麼卻又要幫助呂后滅掉韓信呢?我認為有兩個原因:1、天下初定,滿目瘡痍,百廢待興,不容再次分裂,因為韓信有本領另立門戶,與劉邦分庭抗禮,所以他必須死。這是為天下老百姓著想。2、劉邦也猜忌蕭何,蕭何想借此表忠心。

  • 7 # 史學達人

    韓信的發跡和蕭何分不開,因為沒有蕭何當初的提攜,就沒有韓信的大將軍之職。韓信之所以能幫助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正是從劉邦封他為大將軍開始的。

    劉邦稱帝后把韓信封為了齊王,不久後他又把韓信調任成了楚王。

    由於王爵是可以有招募士兵的權利的,韓信因為手裡有兵。劉邦懼怕韓信,就把韓信的王給罷免了,然後他把韓信貶為了淮陰侯。

    韓信成了淮陰侯之後,就等同於被劉邦軟禁在了都城。可以說這時候韓信的一舉一動,都是受到劉邦的監視的。

    韓信當然對劉邦不滿了,但是,他又無可奈何,因為他手裡沒有兵,有的僅僅是幾十個家奴。這樣的隊伍,是掀不起大風大浪的。

    劉邦晚年的時候,他要誅滅異性王。恰逢代國的陳曦造反,劉邦要去平叛。他想帶著韓信一起去。

    可是,韓信說自己身體有兵,不能跟隨他前去。劉邦知道韓信是在裝孫子,但是,他也沒有辦法,只能自己前去平叛了。

    就是在劉邦平叛陳曦的時候,呂后得到了韓信要謀反的訊息,說的是韓信要和陳曦裡應外合,一旦劉邦帶兵離開都城,韓信就會組織一些人,殺到長安城,把劉邦的子孫全部給剷除。

    呂后得到訊息後,就把蕭何叫到了宮裡商議如何應對。

    蕭何就給呂后出了一個主意,把韓信給騙到宮裡來,然後韓信到了宮裡之後,就被呂后派來的人給捉住滅了族。

    歷史上那句極其有名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就是這麼來的。

    那麼蕭何為何要幫助呂后除去韓信呢?

    因為蕭何是大漢的宰相,正所謂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韓信若是真的要造反了,這不單單是皇帝劉邦家的事,也是宰相蕭何的事。因為劉邦和蕭何屬於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這關乎到雙方的利益。是蕭何義不容辭的責任所在。

    劉邦若是下臺的話,蕭何也就不會是宰相了。

    所以,為了自己的前途,同時也是為了作為臣子的本分,蕭何不得不幫助劉邦殺了韓信。

    最終韓信因為蕭何而名動天下,又因為蕭何而被滅族。這就是韓信的悲劇人生。

    至於韓信到底有沒有真的謀反,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因為那段歷史太過於久遠,我們能看到的史料有限。所以我們就不妄加猜測了。

  • 8 # 歷史有點酷

    古語說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因為蕭何向劉邦推薦的韓信,讓韓信有了施展其才華的用武之地。又因蕭何像呂后獻計從而殺掉了韓信,讓其人生畫上了終點。

    那韓信成功和失敗都離不開的蕭何到底是何許人也?

    蕭何其人

    早年蕭何在劉邦還沒有發跡的時候就追隨了劉邦,並輔佐劉邦起義,是劉邦最早的班底成員之一。每當劉邦在前線打仗的時候,都要留下蕭何在後方穩定局面並調撥糧草。可見劉邦對他非常的信任。(《楚漢傳奇》中蕭何劇照)

    蕭何一直追隨劉邦打下了漢朝江山,最後被劉邦委任丞相一職。從這可見蕭何的獨到眼光和毅力。

    蕭何獨到的眼光還體現在當初劉邦攻入咸陽後。當所有的文臣武將都在爭奪金銀財寶、美人人和房屋宅院的時候。唯獨蕭何對秦朝的律令圖書、郡縣戶口情有獨鍾,這些為以後漢朝的制度建立其實至關重要的作用。

    蕭何對韓信的舉薦之功

    蕭何眼光是非常的獨到的。他不僅慧眼識識得劉邦。因他舉薦的一個人使得楚漢戰爭的天平傾斜到了劉邦這一邊。

    這個人就是韓信。

    韓信從小孤苦伶仃,因為對自己缺乏自信,從而忍受了胯下之辱。但他志向高遠,卻因投錯隊伍埋沒了自己才能,項羽始終不重用他。(《楚漢傳奇》韓信劇照)

    隨後韓信就投奔了漢軍。到了漢軍這裡,他依然是個無名小卒。直到蕭何認識到韓信,知道了他的才華。雖然之前也有幾個人向劉邦舉薦了韓信,但這些人在劉邦心裡的分量不夠,劉邦沒有聽進去,只當這些人的親屬是想要謀取一份差事而已。

    直到發生了蕭何月下追韓信,並且向劉邦大力舉薦,劉邦才重用了韓信做大將軍統領兵馬,從此韓信如魚得水。劉邦聽取韓信的建議後覺得,沒有早點認識韓信,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

    所以蕭何就是韓信這匹千里馬的伯樂。

    沒有蕭何的極力挽留和舉薦,韓信也許早就在那天晚上逃之夭夭,也就成為不了那個“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韓信。

    沒有韓信為劉邦攻城掠地,在垓下之戰中滅掉項羽。也許楚漢之爭就會是另一種結果。

    既然蕭何是韓信的伯樂,那他為什麼要向呂后獻計殺掉韓信這匹戰功卓著的千里馬?(《楚漢傳奇》劉邦和蕭何劇照)

    蕭何助呂后消滅韓信的原因

    第一,韓信當時滅掉項羽後就有點居功自傲,隨後手裡的軍權就被劉邦給設計削掉了,但他在軍中的威望還是很高的,功高震主。但他還偏偏不知收斂,還以為劉邦離不開他的輔佐。呂后是劉邦的老婆,殺掉韓信是為劉邦分憂解難。

    第二,時過境遷。蕭何當初看中的就是韓信的軍事才能,蕭何作為劉邦的謀臣有義務為劉邦尋找有用之士。漢朝建立後,蕭何作為朝廷的宰相,也有義務為皇帝排憂解難,況且當時韓信正在組織謀反,滅掉韓信有利於當時的朝政穩固。蕭何眼光看得遠,自然知道這一點。(《楚漢傳奇》劉邦劇照)

    結束語

    韓信的死只能怪自己沒有政治遠見,沒有審時度勢,更不懂得遮蔽自己鋒芒。

    參考文獻《史記》

  • 9 # 早晨的太陽122

    探討一下。

    “歷史”就是“留聲機”,講的又何止“蕭何、韓信、劉邦與呂后”。

    “人類”、自然萬物皆“有嘴”。“嘴”引出了“歷史長河”中的無數英雄的“蹉跎”歲月。千古風流人物多,都是在“心靈”的“交往”中“漫不經易”地“寫滿”了“壯美”和“悲歌”。其實都是“家常事”,不過是“大、小”之說。平心相看,都是“普通人”,體現的“都是人世間”“演繹”的“規則”。也就是“生死相聚、悲歡離合”。“喜怒哀樂”,“酸甜苦辣”中,釀就了代代“杜康”、“西風”、“雙溝”、“洋河”、“茅臺”、“五糧液”。“老村長”、“小村外”也不缺。

    是啊!他們都是人類的“先驅”,用生命將人類的社會延續,彙集的資料成書,供人們去編劇、寫小說。“連續劇”“翻拍”了一個回合又一個回合。是“她們”“鋪就了”“歷史長路”,供後人“開拓”。“她們”都是“歷史”的“成長”者。

    僅參與。

  • 10 # 西風悍馬

    我是潘多拉效益,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韓信的成功源自蕭何的極力舉薦和作保,而韓信的敗亡也是因為蕭何的欺騙和背叛。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作為韓信的伯樂和知己,其實他很清楚韓信不會造反,然而當呂后提出要以謀反罪名誅殺韓信的時候,他非但沒有反對,而且還充當了幫兇。難道真的是迫不得已,被逼無奈麼?要知道,劉邦想要誅殺英布的時候,他都極力勸諫過,為何到了自己作保的韓信這裡,卻那麼無情呢?也許很多人都會回答他是為了明哲保身。但在小編看來,卻沒那麼簡單。蕭何在沛縣的時候曾做過劉邦的上司,也多次救過劉邦的性命。可以說劉邦的地位和身邊的諸多能人都是他成就的。後來劉邦與項羽相爭,也是因為他在大本營的固守和經營,才保證了劉邦補給的充足和後方的穩定。這樣一個受劉邦如此信任的心腹之人,本是劉邦不在都城時的權力最高之人,絕對不會輕易受到呂后的脅迫。 就算他是為了與韓信撇清關係,也完全可以等劉邦返回都城之後,直接詢問劉邦後,再行處理。但他最終還是選擇捨棄掉自己的名聲,幫助呂后欺騙並謀殺了韓信。其實,他之所以會有如此選擇,完全是基於自己的考慮,呂后的行為只不過正好給了他一個恰當的理由和時機罷了。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基於以下幾點:首先,從蕭何的人生志向來看,他所作的一切都是輔佐明君建立太平盛世。所以,一切有助於天下一統、安定的事情,他都會毫不猶豫的去做。無論是此前的月下追韓信,力薦韓信為大將,還是後來的謀殺韓信,都是出於這個目的。他舉薦韓信,是因為他有平定亂世的軍事才能;他謀殺韓信,是因為天下一統之後,韓信在軍事上的天才能力已成了隱患。 他深知韓信的能力,劉邦在時,都不可能勝他,劉邦死後,天下就更沒有人可以牽制住他。要知道,當時劉邦、蕭何都已近六十,而韓信卻才滿三十,並一向心高氣傲,不甘久居人下。劉邦與他活著的時候,或許他不會反,但等他們都死了,就不一定了。他為了給將來的天下創造穩定,必須殺了韓信,以絕後患。 其次,從當時蕭何的任務來看,他要做的就是確保後方的穩定。韓信被殺的那段時間,正是劉邦與叛將陳豨交戰的時候。蕭何的任務就是保證都城的安全和漢朝其他地區不發生動亂。作為陳豨昔日的頂頭上司和敬佩之人,韓信的存在無疑給蕭何的任務埋下了隱患。一向心思縝密,處事周詳謹慎的蕭何,是絕不可能在這件事上冒險的。所以,當呂后提出韓信極有可能是陳豨內應,而要動手的時候,他便答應了。因為不管韓信是不是內應,其實都已經無所謂了。對於那時的天下而言,穩定就是最大的仁義。而韓信,顯然已成為了那份仁義的絆腳石。所以,他必須死,而且要死在蕭何手上。因為只有他蕭何才能搬得動韓信那塊“石頭”,也只有他蕭何能讓韓信輕易的束手就擒。 蕭何一生都苛求完美,雖在謀害韓信這件事上違背了私人的誠信,卻在大義上成就了天下的穩固。當然,透過這件事後,他也漸漸明白了自己的處境如韓信一般,已然成為了威脅劉家江山安定的絆腳石。於是他故意貪汙犯錯,透過損害自己的威望,讓劉邦將自己貶回故鄉,正式將一個穩定的天下交到了後人的手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街頭象棋殘局200塊一盤輸了錢怎樣要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