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歷史折返

    唐太宗李世民這個歷史人物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應該說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之一。他開創了大唐江山的貞觀盛世,在他統治時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棟樑之才。而就是這麼一個偉大的君主,當他面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也是費盡心機,頗費一翻周折。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個偉大的君主立儲之路。

    唐太宗一生可謂人丁興旺,共養育了十四個兒子。

    可惜的是大部分兒子們都沒有得到善終,除了李治和李福這兩個兒子外,其他不是被殺,就是自殺,要不就是被流放,可謂下場悲慘。

    李世民最早立太子一事頗為順暢,大兒子李承乾在八歲的時候就被順利立為太子,並沒有什麼爭議。這個兒子最受李世民的喜愛,因此重點培養。

    隨著太子長大成人,逐漸變得多疑和叛逆。再加上他自己的足疾,使得太子李承乾多少感到自卑。當然,這也可能是長孫皇后去世之後缺少母愛的原因所致。

    另外,李承乾的性取向出現問題,喜愛男寵。這個問題直接遭到身邊老師的強烈反對,李世民聞訊後也是非常震怒,殺掉了李承乾喜愛的男寵。這使得李承乾非常難過,令人沮喪的卻無人可以訴說委屈。

    身為太子的李承乾面對兄弟李泰的私下挑戰缺乏自信心,疑神疑鬼。尤其是李泰召集文人歷時四年編寫的書籍《括地誌》受到李世民獎賞後,更是嫉妒不已。老是疑心父親會廢黜自己的太子身份。因此對這個兄弟李泰也是非常憤恨。

    這個李泰也不是個什麼好鳥,也是經常讒害太子李承乾。這也是後來造成李承乾暗殺李泰的直接原因。

    可惜的是李承乾暗殺李泰失敗。失敗後的李承乾非但沒有罷手,反而採取更激進的手段企圖發動政變。他聯合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駙馬杜荷以及大將侯君集密謀推翻李世民政權。最後以失敗告終。

    以上種種行為,形成了李承乾太子被廢的主要原因。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2 # 說歷史的女人

    此太子本能成一代明君 卻被逼造反 死前一言害慘對手

    在中國古代史上,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會面臨一個共同的難題,那就是如何選擇一個稱心如意的接班人。不管是聖主君明,還是昏聵之主,在這個問題上出現的困難程度幾乎差不多。按說一個明君是不存在這樣的問題的,但是實則不然。比如我們一直稱頌的大唐第一雄主千古一帝李世民,他在選擇接班人上同樣出現了問題,最終導致骨肉相殘的局面,想來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

    本來,李世民的接班人是沒有問題的,因為他早早就按照自古已有的規矩“立長不立幼”,立下了長子李承乾為太子。這一年,李承乾才不過8歲。那麼根據李承乾的個人情況來看,李世民安排的這個接班人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史載李承乾“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根據這些特點來看,李承乾不但聰明,長相俊朗,而且性格醇厚,孝順父母,心懷寬仁,在後來還代替李世民處理過朝廷政務,都辦理的井井有條,處理的非常得當,絕對是一塊明君的好材料,李世民只要用心打磨,就肯定是一美玉。

    李世民因為李承乾優秀的品質,對這個太子也非常喜歡,但是他們最終出現問題,主要有兩大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李世民和李承乾本身的父子關係,其二是李世民對李泰的寵愛。

    李世民和李承乾的父子問題:李承乾作為一個年輕人,在品味上可能比較另類,他曾經喜歡一位美男子,此美男子不但長得極美,而且能歌善舞,大概就類似於今天的那些奶油歌星。而且李承乾還給這個會唱歌的男寵取了一個露骨的名字,叫稱心。

    此事被那些大臣,也或許是不喜歡李承乾的大臣報告到了李世民那裡,肯定會添油加醋一番,總之大概不會從李承乾這個角度看待此問題,而是從有傷風化、道德倫理等等方面來大說特說,導致李世民聽聞之後非常惱火,直接也略去對李承乾的談話步驟,令人就將那個美男子給殺了。

    此事的矛盾點就在於李世民沒有和正在叛逆期的兒子進行談話教育,直接殺其所愛,這本身就不符合人情的規律,作為李承乾難以接受,那是情理之中的事。他非常傷心,這種傷心如果認真去理解的話,就會發現,包含兩方面的因素,第一確實是死了愛寵,第二大概也有父親過於粗暴的手段傷了他的心。這件事,使得李世民和太子李承乾在感情上產生了非常微妙的間隙。

    說起來這個李承乾也怪倒黴,他自己的屬官天天把他像對待一個小學生一樣,稍有一點問題就非常苛刻地指責批評他,甚至有一個屬官說寧死也要指責太子是為太子好,而且不論場合不講策略和方式。這讓太子李承乾承擔的壓力就非常之大。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官員,尤其是傾向李泰的官員,也整天沒事在李世民面前列舉李承乾的不是。這對李承乾的影響都非常之大。但是這還不算什麼,真正對李承乾造成致命影響的是另一個人,即李泰。

    魏王李泰雖然是李世民的第四子,但是他和李承乾的年齡相差僅一歲而已。但是李世民對這個李泰十分寵愛,準確來講,應該是達到了溺愛的程度,以致於讓群臣都感覺到了這種程度。但是李泰本李世民溺愛,也確實是有原因的,那就是這個李泰才華出眾,而且聰慧絕倫,能說會道,能寫會畫。作為皇帝,看到自己的兒子如此出眾,想不愛都不行。但是作為皇帝,兒子眾多,尤其是有太子,有些愛是需要一個度的,但李世民雖然是千古明君,但卻沒有處理好這個家庭問題。

    史載李泰編寫了一本書叫《括地誌》,在書稿完稿之日,李世民把這本書當做寶貝一樣下旨收入皇家藏書閣,同時大賞李泰,賞賜的財物數量早已超過了太子。而且在很多事情的規格上也超過了太子。這既然能被朝臣看在眼裡,那麼同樣作為李世民兒子的李承乾又不是傻子,他怎麼會無動於衷?心裡有落差感也是在所難免。但是問題是李世民這種對李泰的愛,最終不但引發的是心理落差,而是可怕的危機感,就像自己的職位早晚要被奪去的危險。

    這種危機感加上李泰的受寵程度,使李承乾擔心李世民會廢掉他,立李泰為太子。於是,李承乾走了一步危險的險棋:起兵逼宮。這步險棋的因素有兩個,第一是李泰也沒閒著,他的小動作對李承乾構成了威脅和逼迫,第二是漢王李元昌和宰相侯君集的煽動。單純從李承乾這方面來看,他是沒有這個野心的,所以說他是在逼迫和煽動之下被推向前去幹了這麼一件事。但結果很明顯,失敗了。

    李承乾被逼造反失敗,這被抓住可是死罪,但李世民愛子心切,不忍殺之,只是流放黔州。那麼既然李承乾這個太子不存在了,那麼最受寵的兒子李泰應該可以被立太子了,這也是李泰一直和李承乾斗的目的嘛。但作為太子李承乾的對手,李泰卻竹籃打水一場空,原因很簡單,只因李承乾在死前,對父親李世民說的一番話。其實嚴格來說,此時李承乾來沒死,但對於他來說,太子之位丟失,行動失敗,其實他的人生已經結束了,所以說死前也不過分。

    李承乾說:“兒子我已經是太子,尊貴至極,就是以後的皇帝,我還有必要去圖謀什麼嗎?事到如今,我的所做不過都是被李泰所誘逼而已,倘若父皇真的立了他為太子,那麼也就正好中了他的圈套。”

    李承乾這句話讓李世民的內心也咯噔了一下。此後,再加上朝中重臣長孫無忌和諸遂良都反對立李泰為太子。最終結果是,李泰費盡心機把李承乾從太子之位拉了下來,但自己卻沒有爬上去,反而給軟弱的李治做了一鍋好菜。李泰不但沒有獲取太子之位,連自己本身的魏王也沒保住,還被降為東萊郡王。這件事,說起來可笑,李泰聰明過頭,機關算盡,坑了哥哥,也誤了自己。

  • 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李世民為什麼要廢太子,是因為李承乾要謀反。

    不過,李承乾的所謂謀反,其實是一件沒有付諸行動的未遂事件。當時只是在籌劃之中,便已經胎死腹中。這是怎麼回事呢?

    (李承乾劇照)

    當時李世民有個兒子確實在謀反,他是李世民的第五子齊王李祐。李祐因為喜歡遊樂,不服他的長史權萬紀管教,最後還殺了權萬紀,沒法收場,乾脆舉兵造反。但是他的造反沒有群眾基礎,大家都不聽他的,加上朝廷軍隊厲害,他的造反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了。

    在審理李祐造反案的時候,調查了與之相關的所有人。太子李承乾有個衛士叫做紇幹承基。這個紇幹承基與李祐有親戚關係,而且兩人關係一向不錯,也被抓了起來。抓起來後,紇幹承基說自己與李祐造反一事沒有關係。不過,他雖然與李祐造反沒有關係,但是,他知道其實太子李承乾還準備造反。他說,李祐造反的時候,太子李承乾說過:“東宮西牆,距大內正好二十步左右,謀劃大事,豈是齊王所能比的!”(意思是說,要造反的話,他李承乾離皇宮只有二十步,比齊王李祐方便多了。)紇幹承基還說,李承乾偷偷豢養了一百多名死士,這些死士就是殺李泰和造反的。紇幹承基進一步說,李承乾曾經派他和張思政一起去殺于志寧(當朝宰相,李承乾的老師,因為對李承乾的教育非常嚴厲,李承乾對他很不滿),他們去後,看見於志寧正躺在一床苫席上,頭枕著土睡覺,覺得他是個清廉高潔的人,不忍心殺他,於是就沒殺。

    就這麼著,李承乾造反的事被揭露了出來。(紇幹承基因為揭露了李承乾造反,本來已經被判死刑的,李世民不殺他了,還升任他為祐川府折衝都尉,封爵平棘縣公。)

    (紇幹承基劇照)

    紇幹承基告發後,李世民讓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兵部尚書李勣、特進蕭瑀、中書侍郎岑文字、御史大夫馬周、大理卿孫伏伽、諫議大夫褚遂良等一眾朝中大臣參與調查。

    結果查出,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還有些大臣也參與了進來,他們多次和李承乾謀劃造反的事。其中包括侯君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李安儼(本是李建成的屬官,曾在玄武門政變中拼死保護李建成,李世民覺得他忠誠,就沒殺他)、李元昌(李淵的第七子,李世民弟弟)、杜荷(杜如晦的的兒子、李世民的女婿)、趙節(李世民妹妹長廣公主的兒子)等好一些人。他們甚至曾歃血為盟。舊唐書這樣記載:“承乾許諾。又刻臂出血,以帛拭之,燒作灰,和酒同飲,共為信誓,潛伺間隙。”

    事情查清楚後,李世民賜李元昌自盡,殺侯君集、李安儼、杜荷、趙節等人。

    對李承乾,李世民不想殺。他對李承乾實在是太愛了。雖然李承乾不成器,但是,李世民依然想把他保護起來。甚至因為李承乾造反一事,李世民痛苦得差點自殺。但是,不殺李承乾,又無法向天下交代。於是李世民就把這件事交給大臣們討論。當時,所有的人都不開腔。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

  • 4 # 超級無敵小草

    (李承乾)嘗曰:"我作天子,當肆吾欲;有諫者,我殺之,殺五百人,豈不定?"又召壯士左衛副率封師進、刺客張師政、紇幹承基等謀殺魏王泰,不克,遂與元昌、侯君集、李安儼、趙節、杜荷鑱臂血喢之,謀以兵入西宮。

    都這麼明目張膽的喪心病狂的說出這種話了,誰敢讓他做皇帝?!標準敗家子兒啊!

  • 5 # 一哥聊歷史

    說到唐朝,大家就能夠想到唐太宗李世民,在歷史上他是一個賢明的君主,在他統治的那個時段唐朝可以說非常的繁榮昌盛。但是有一點確實讓他遭人詬病,相信大家都應該知道他上位的手段是不太光明的,可以算得上是有點兒無恥了。畢竟當初唐高祖並沒有選他當太子,而是選了李健成作為太子的人選,但是唐太宗透過玄武門之變奪得了皇位,並且還殺死了自己的親兄弟,不僅如此連他們的後代都沒有放過,可以說從這點看他絕對是一個心狠手辣的角色。

    不過作為想統治江山的人肯定是不能優柔寡斷的,而且在皇室之中這種事情發生的也不少,只有斬了自己的後患才能讓自己的皇位坐的更加的長遠。只不過等到李世民要傳位給自己的孩子的時候,他同樣碰上了相同的狀況,按照傳統的慣例來說,本來是應該傳給太子李承乾的,但是因為李承乾治理國家的想法和李世民可以說是大相徑庭,所以說他對於傳位給他是非常有顧慮的。而這個時候他卻發現自己的另一個兒子李泰很有才能,變想廢除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沒想到這一想法也是惹怒了李承乾,兩個兒子開始明爭暗鬥的也是非常的厲害,為此作為皇上的李世民也是傷透了腦筋,他深深的思考,究竟如何把太子之位傳給一個有才能的人呢?

    也就是在李世民對於太子究竟該給哪個兒子飄忽不定的時候,他想起自己還有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就是他第九個兒子,叫做李治,而這個九皇子是個頭腦聰明的人,並且他為人也很謙虛和藹,心地善良,做事更加的穩妥,深得李世民的喜愛。在那個時候李世民幾個兒子爭奪皇位的現象也非常的嚴重,李世民如果傳位給李治,這樣就可以減少其他幾個皇子相互殘殺的局面,畢竟父親還是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們內鬥啊,而且李治為人忠厚老實,所以說李世民相信他不會幹出那種殘忍傷害兄弟手足的事情,所以說他選擇這位九皇子作為皇太子。

    其實長子李承乾也是一個不太安分的人,李世民在位的時候他就想透過一些陰謀手段,將自己的父皇下臺來,想讓自己早點登上皇位,曾經他還私底下密謀策劃過政變。李世民其實內心是非常明白的,所以說他才會把他的太子之位給去掉。而他另一個看中的兒子李泰也是個安分的人,很早就在朝廷上聚集了很多的勢力來對抗李承乾,這也是為了奪得皇位。他還在李世民面前保證過自己登上皇位以後不會傷自己的兄弟。想必李世民就是如此登上皇位的,他肯定是不想歷史再重蹈覆轍了。

    李世民非常看重李治,還有當時的朝中大臣長孫無忌也非常支援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作為皇上身邊的重要臣子,他說話的分量非常重,其實他之所以支援李治做皇帝也是有原因的,因為當時如果李泰上位的話,長孫無忌這一波人不會重用,因為他已經有了自己的勢力範圍,而這個範圍內並沒有長孫無忌。並且當時李治年紀尚輕,沒有什麼經驗,也沒有什麼勢力範圍,所以說將來他成為皇上以後比其他的幾位皇子要好控制一些。所以如果長孫無忌可以幫助他當上皇上,那麼想必將來李治一定會對她感激萬分,那麼將來長孫無忌的前途還是無量的。

    也是因為長孫無忌為李治在唐太宗面前說了很多的好話,經過一番的思想鬥爭以後,唐太宗覺得他這個九皇子是最合適的人選,所以決定立他為太子了,本身李治看中兄弟感情,而且為人忠誠善良,並且他不像其他皇子那樣對於皇位有著十分大的慾望,而且李治的能力並不比其他人差,只不過就是年齡尚輕而已相信假以時日經過磨練肯定不會辜負唐太宗的所望。

    但是也是因為李治的性格比較柔弱,所以他當上皇上以後其實對國家的發展並沒有做出太大的貢獻,算是一個比較平庸的皇帝,只不過是因為當時父親的江山比較穩定,而他本人雖然算不上是個有本事的君主,但是也算不上昏庸,所以說當時唐朝還是比較繁榮的,不過換句話想想如果唐太宗傳位給他的兒子也不一定會有唐朝的好結局,所以他這個做法也未必是錯誤的。

  • 6 # 秋秋秋之御幣

    古代立嫡長子為繼承人這一點無可厚非,無論李承乾犯了什麼無關緊要的錯誤都不可能動搖它本身太子的地位,而且李世民本來不打算廢除李承乾,反而不斷鞏固它的地位,請魏徵當太子的老師(魏徵是李承乾太子之位的維護者),讓另外的嫡子去東宮侍奉他。但是李承乾動了謀反的心思,這讓李世民不得不警惕,只能說這小子不能忍耐,另一方面長孫皇后留下的嫡子不止他一個,這才讓李世民開始考慮廢太子的事。

  • 7 # 老照片

    李承乾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長子,武德二年(619年)出生,一歲時就被唐高祖封為恆山王,武德七年(624年)又改封為中山王。李世民即位後,立為太子。為了把李承乾培養成合格的皇位繼承人,太宗李世民非常注意對李承乾的教育、鍛鍊,對其寄予厚望。

    (唐太宗三位皇子)

    但是隨著年紀漸長,李承乾染上了喜好聲色、漫遊無度的紈絝子弟習氣,加之太子身份,更是橫行霸道。他還公然叫嚷:“我做了天子,當縱情歡樂,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有敢於進諫的就殺掉,不過殺五百人,就無人再敢阻擋我了。”

    (劇照:李承乾發動政變)

    李承乾的斑斑劣跡也逐漸傳到了太宗李世民的耳朵裡,太宗對此十分痛心,儘管相近一切辦法來規勸李承乾,但是李承乾依舊我行我素,太宗李世民對他喪失信心,有了改立太子的想法。加上魏王李泰等王子汲汲於爭奪皇儲之位,大力排擠李承乾。面對兄弟的排擠,李承乾鋌而走險,試圖效仿父皇發動政變以獲取皇位。這一切最終造成太宗李世民決定廢立太子李承乾。

  • 8 # 愛歷史張老師

    唐太宗即位的時候,李承乾8歲,唐太宗冊立他為太子。

    由於李承乾的腿有點毛病,唐太宗很是偏袒這個兒子。

    後來,有人建議重新冊立太子,但是,李世民說:太子的腿能走路;太子有兒子,按照傳統禮法,即使長子死了,也應該由長子的長子繼承皇位。

    就是這樣受到唐太宗重視的太子李承乾,卻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事情,突出的是3次密謀暗殺。

    正是因為李承乾做出了這樣3件荒唐的事情,尤其是第三件,讓唐太宗無法忍受。

    第一次:刺殺恩師

    母親長孫皇后去世後,李承乾變得異常叛逆。

    愛子心切的唐太宗,遴選了10多位名臣到東宮開導太子。

    只要發現皇帝有新的言行,大臣就會不管具體情況,用鋒芒畢露的言語給太子上疏。

    李承乾要蓋一所房子,大臣于志寧批評他奢華浪費;

    李承乾與太監們玩笑取樂,大臣孔穎達將他比作秦二世;

    大臣們對李承乾的批評一點不留情面,連李承乾的乳孃遂安夫人都看不過去,奉勸大臣們給太子留點情面。

    孔穎達卻回覆遂安夫人說:勸諫太子,死無所恨。

    於是形成惡性迴圈,大臣們上諫越迫切,李承乾越是反感。

    實在不願忍受老臣們的囉嗦與煩人,李承乾派人暗殺于志寧、孔穎達。

    有人向唐太宗告密,唐太宗趕緊將兩位老臣調換工作,才避免了于志寧、孔穎達被殺害的命運。

    第二次:暗殺兄弟

    魏王李泰是太子李承乾的同父同母弟弟。

    李泰主編一本書《括地誌》,唐太宗看完之後愛不釋手,並且大加讚賞。

    唐太宗將這部著作收藏進皇家藏書閣,還不斷賞賜李泰,甚至於每個月都賞賜給李泰大量的財物,數量之多、質量之好都超過了太子的規格。

    太子李承乾非常生氣,他認為唐太宗有重新冊立李泰為太子的想法。

    後來,李承乾寵幸一個10多歲的小男孩,傳說的沸沸揚揚。

    唐太宗知道後很生氣,命人將小男孩殺死了。

    李承乾十分悲痛,連續幾個月稱病不上朝。

    苦思冥想之中,李承乾將很多事情與弟弟李泰聯絡起來,認為是李泰告的狀,意欲奪取太子之位。

    李承乾暗中要求心腹把李泰殺死。

    這一次,太子的心腹又把李承乾的密謀稟報了唐太宗。

    唐太宗加強了李泰身邊的保衛力量,將李承乾身邊的衛士更換了一批。

    李承乾暗殺弟弟李泰的計劃又落空了。

    第三次:陰謀逼宮

    李承乾清楚地看到父皇對自己日漸疏遠,相反,對李泰越來越愛。

    上無父皇信任,下無朝臣支援。無計可施的李承乾準備採取極端措施。

    李承乾派人假稱是李泰府中官員,向唐太宗告密,指控李泰種種罪惡。

    精明的唐太宗發現其中有詐,下令捉拿告密的人,還要求將事情追查到底。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

    李承乾秘密聯絡政治上不得意的叔父李元昌、大臣侯君集等人。

    他們歃血盟誓,陰謀發動政變,準備用武力逼迫太宗退位。

    駙馬杜荷設計了一個方案:太子李承乾聲稱忽然患上急病,生命垂危。皇上一定親自來看望太子。藉機控制皇上,太子直接上位,也就大功告成了。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李承乾即將實施計劃的時候,唐太宗第五個兒子李佑反叛了。

    唐太宗很快平定李佑的叛亂。

    在審訊犯人時,牽出了李承乾的親信紇幹承基。

    紇幹承基供出太子李承乾謀反的預案,使得唐太宗大為震驚。

    唐太宗指定最信賴的、最有水平的幾位老臣,成立特別調查審判委員會,專門審理太子李承乾謀反案。

    經過調查審訊,太子謀反一案清清楚楚、水落石出、鐵證如山。

    按照法律,篡位謀反當屬死罪。

    唐太宗把所有參與謀反的大臣全部處死,唯獨捨不得處死自己的大兒子李承乾。

    唐太宗將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廢除了,貶為平民,並放到右領軍中看管起來。

    後來,唐太宗又把李承乾流放到黔州。

    流放到黔州後,時間不長,李承乾鬱郁不得志、寡歡而死。

    唐太宗很傷心,停止上朝7天,並用國公禮儀安葬了李承乾。

  • 9 # 南朝居士

    原因在於太子對皇權的威脅,

    在宋以前的朝代,皇帝對於立太子,有個難以抉擇的問題,

    如果不立太子,自己死後,自己的兒子難以爬上皇位,也難以坐穩皇位。

    如果立太子,太子勢力太大,又容易威脅皇權,

    每個皇帝都愛自己的兒子,想自己的兒子能爬上皇位並坐穩,但都不想最後被兒子殺或者自己殺了兒子,他們的前車之鑑太多了,都不用看太遠的歷史,整個魏晉南北朝都是這樣。

    周幽王立太子宜臼,最後太子勢力太大,想廢太子,太子一個不高興,聯合自己的舅舅,引犬戎兵滅了自己國家,

    楚成王立太子商臣,商臣權力太大,想廢太子,結果商臣提前下手,逼死了楚成王。

    趙武靈王傳位給趙惠文王,又覺得趙惠文王權力太大,對自己是威脅,想用另一個兒子制約,結果被沙丘之變,困死在行宮。

    劉邦立劉盈為太子,太子權力迅速膨脹,威脅劉邦地位,劉邦想廢太子,結果失敗。

    漢武帝在位太久,劉據在太子位上坐了32年,武帝發現,太子黨人勢力太大,惶恐不安,於是巫蠱之禍,殺了太子一家,太子的軍隊跟皇帝的軍隊在長安打了五天,勢力不小吧

    其他如石虎殺了兩個太子,孫權殺了兩個太子,劉宋文帝被太子殺了。。。

    楊堅的太子楊勇勢力太大,每次經過太子宮,如入敵國,晚上睡覺不敢脫衣服,最後廢太子楊勇。

    立太子威脅太大,不立太子行不行呢?

    石勒臨死才前立太子,結果石勒剛死,他的太子嚇得不敢登基,最後石虎逼他上位,一年後,石虎廢了他然後自立,

    石虎嘲笑石勒臨死前被立太子,太傻了,才給自己機會,結果呢?兩個太子都想殺了他,在殺了兩位太子後,感嘆“為什麼我的兒子一到十八歲就想殺了自己父親呢?”,最後無奈,立八歲的石世為太子,石虎去世後登基,不久被石鑑弒殺。

    立太子不行,不立太子也不行,那學習孫權,立一個太子,讓後讓另一個諸侯王跟太子並駕齊驅,制約太子行不行呢?

    孫權這樣做失敗了,殺了兩個太子和制約太子的魯王孫霸,立八歲的孫和為太子。

    石虎學習孫權,也失敗了,最後殺了兩個太子,立八歲的石世為太子。

    李淵也學習他們,立李建城為太子用李世民制約太子,肯定有人提醒他這樣做危險,他也知道危險,但不得不這麼做,不立太子不行,立一個小兒子、弱勢的兒子,又太不甘心,怕他坐不穩皇位,就只能玩著這危險的平衡了,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李世民是這樣登基的,當然知道這樣做的危險了,也有人提醒他這樣做的危險,但他別無選擇,或許他自信自己們駕馭好吧?

    於是立李承乾為太子,又用魏王李泰制約太子,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李承乾感到威脅,想提前接班,想效仿自己的父親,發動政變。

    李世民是什麼人,早防著呢,於是提前下手,廢了太子李承乾和李泰,立懦弱的李治為太子。

    到這裡,他才理解漢武帝為什麼放著兩個成年的兒子不立,立一個八歲的小兒子,司馬炎為什麼放著十幾個正常的兒子不立,立一個傻子,石勒為什麼臨死前才立太子,

    其實,看看《琅琊榜》就知道了,先想立祁王,最後還是王的祁王就威脅皇權了,於是立太子後,用譽王制約太子,結果譽王造反,

  • 10 # 笑嘗歷史百態

    皇權跟儲權有天然的矛盾,但是唐太宗廢太子李承乾,完全是因為李承乾自己在作死。

    唐太宗立李承乾為太子時,太子才8歲,李世民對自己的太子可謂是很上心,也算是大費苦心,幼年時候的李承乾也不負所望,史書都是用“性聰敏”、“丰姿峻嶷、仁孝純深”等詞來形容,如果一直這麼下去的話,可謂是皆大歡喜。

    但是不作死就不會死。

    隨著李承乾的年齡漸長,皇權與儲權的矛盾就開始體現,李承乾也開始作了,越來越叛逆。

    “搜訪賢德,以輔儲宮”——唐太宗

    雖然唐太宗知道自己的兒子開始叛逆,但是還是希望名士能將太子教會正路。

    但是!面對叛逆期的李承乾,諫臣們的方式似乎不太對,只是一味的嚴詞厲言進諫,幾乎是比著上疏,而且措辭是一個比一個兇狠,言語一句比一句鋒利。

    比如,貞觀十四年,李承乾不過蓋個房子,于志寧便上疏批評他過於奢華。

    所以結果可想而知,更加開始作了。

    九月丁巳,李承乾開始寵幸宮中的一位太常樂人,不學習,不理朝政,李世民一怒之下處死了這名太常樂人,但是李承乾更加叛逆,竟然連續幾個月不上朝。唐太宗開始對李承乾不滿了,但是仍沒有廢除太子的意思

    “我識卿意,我兒雖患腳,猶是長嫡,豈可舍嫡立庶乎?”

    雖然唐太宗沒有廢除太子的意思,但是李承乾聽聞風聲,卻開始忌憚同樣得寵的李泰,於是開始安排刺殺,但是刺殺失敗,唐太宗大怒,才將他貶為為庶人,流放黔州。

    廢除太子之後,確定誰為新的皇儲,又成為了一個問題,當時唐太宗說了這麼一句話:

    “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

    於是李治華麗麗的登場了!

  • 11 # 鐵馬冰河wu

    《唐書》記載,少年時期的 ”熊孩子“李承乾非常調皮搗蛋,他常常帶著一幫跟班溜出宮去偷百姓家的牛馬, 牽走後宰殺烹吃。他還喜歡模仿突厥人的習俗,常住氈房,喜食腥羶,一身胡裝。年紀稍長,又沉溺於聲色犬馬中難以自拔。彼時皇家戲班裡有一個十幾歲的歌童,長相漂亮的像個女孩子一般,承乾一見他就著了迷,給他起了個小名叫“稱心” ,兩人日夜廝混在一起。

    對太子承乾嬉遊無度,李世民很是惱怒,他命人殺掉了那個叫”稱心“的孌童,還罷斥了管教不嚴的太子師傅和一批教育儲君失職的大臣。父親如此嚴厲,也沒能讓李承乾幡然悔悟並懸崖勒馬,事後他並未因此改過。

    史載,歌童”稱心“被殺後不久,承乾又發明了一種新的娛樂方式,他和七叔漢王李元昌在宮裡各率一隊人馬,手持器械,身披鎧甲,列隊互相攻戰,雙方打著打著就較起真來,導致每次遊戲結束後都有人傷亡。剛開始,他對父皇李世民尚存畏懼,也儘量不讓負責管教自己的大臣抓住把柄,隨著年齡漸長,他性子越野,膽子越來越肥,肆意胡為,根本不把那幾位負責教育太子的大臣放在眼裡。

    史載,李承乾天生腳有殘疾,走路一瘸一跛,李世民並不甚喜歡他,只是他身為長子,才順理成章的取得了儲君資格。見承乾生性淺薄,粗鄙頑劣異常,不堪大用,李世民對他越來越不滿意,漸生廢黜太子之心。

    四子李泰勤於學習,博覽群書,文筆了得,頗受太宗青睞。李泰很有心機,他見哥哥似乎已失寵,就想盡快擠掉他自己取而代之。 他命手下的官員四處散佈流言 ,妖魔化承乾,為自己做太子造勢,又私自結交駙馬都尉柴令武、宰相房玄齡的兒子、駙馬房遺愛等20餘人,這些”官二“ 們結成死黨,形成了暗中顛覆並取代太子的一股強大勢力。

    承乾見父皇偏愛四弟,很害怕失位被其取代,又隱隱覺察到四弟在加緊活動,似乎一張無形的大網已在自己身旁悄然張開,再不反擊就會被他擠掉。但是,他很清楚自己在父皇的眼裡已形同”棄子“ ,已無法挽回他對自己的惡劣印象,要保住太子之位,只有一條路可走:除掉四弟李泰!

    拿定主意後,他先派心腹冒充李泰府裡的門人到太宗面前密告主人的種種不法行為,卻被目光如炬的李世民識破;接著,他出重金僱死士潛入宮裡刺殺李泰,但幾次均未得手。李承乾見李泰防範嚴密,很難謀刺成功,又預感到大勢已去,遂鋌而走險、孤注一擲,暗中招募、收買大批武裝打手,密謀殺入皇宮,發起政變,用武力直接奪取皇位。正在磨刀霍霍,不料走露了風聲,陰計外洩,政變流產,太宗震怒,承乾被一擼到底,貶為庶人。值得一提的是,為謀奪太子位而費盡心機的李泰,最終也未能如願,反而被太宗囚禁。李承乾和李泰相爭,鬥得兩敗俱傷,性情溫和、有些懦弱、天賦不高的老九李治坐收漁翁之利。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四月, 雄才大略的唐太宗病死,22歲的李治繼位,是為唐高宗。

    【插圖源自網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父同母所生的兩個小孩姓氏不一樣有哪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