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沉的經遠
-
2 # 赤旗插遍天下
何為哲?
即著書立作,其軍事思想貢獻恩澤後世。便為武廟十哲的標準。比如對軍械的改良。
木牛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乃古時兵事不變的道理。而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的目的就是在出川棧道上保證後勤暢通。
漢末三國要從益州出川,都是要走棧道,但棧道狹窄行走緩慢,加大了消耗。
兩漢的運糧車需要六人配送,更不適合在狹窄的棧道,進行運輸。
一斛按現在計算約27斤,傳統輜重運糧車運糧重量約為現在的675斤,換算每個人平均負重在110斤。
這應該就是促使諸葛亮改良運糧車,使木牛流馬出世的根本原因。
上述記載,木牛如果載一個人一歲糧,按《漢書王莽傳》“一人三百日食,用糧十八斛”的小斛為下限,約為現在的436斤
又以《汜勝之書》與《齊民要術》記載古代男丁“歲食三十六石”為標準,載量為872斤。
再以三國志鄧艾傳“可積三千萬斛於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標準換算人均60斛,為現在的1620斤!
在前面說過,棧道狹窄不能像傳統運糧車六人運輸,所以諸葛亮改用木牛流馬推斷,木牛最多需五人運輸。
按上述三個標準計算人均負重糧食:87.2、174.4、324斤!
這還是最低標準計算,史料記載“人不大勞”有可能證明每個木牛運輸不大可能用到五個人。
證明木牛的優點:載重量大,且需要人手減少。
木牛的缺點很明顯僅僅“日行二十里”運輸速度較慢。
流馬在諸葛亮最後一此北伐時出現了流馬,相比木牛更輕便,似乎更注重運輸速度。
諸葛亮集:流馬尺寸之數,肋長三尺五寸,廣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後槓與等版方囊二枚,厚八分,長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廣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鬥。
流馬有兩枚囊載重量為124.2斤。估計為一個人運輸。也可以推測應為一個人運輸。
從而可以推斷諸葛亮創造木牛流馬的目的:減少人力消耗與民眾徭役,使其在狹窄的棧道方便運輸。
神秘的八陣在三國演義裡諸葛擺起石兵八陣,差點讓陸遜身亡。真實的八陣並沒有那麼神奇。
他是一個針對防禦騎兵衝擊的車陣,並沒有小說的困死千軍萬馬的操作。
八陣的創始人據說是皇帝的大臣風后。一直流傳。在諸葛亮前已有人用過此陣,諸葛亮改良此陣。從此八陣就是諸葛亮另一個代名詞。
北魏重臣高閭,曾提議朝廷選用6萬士卒來練習此陣
在諸葛亮之前東漢的竇憲也用過八陣對付遊牧民族的騎兵。
班固做《封燕然山銘》的碑文,提到“雲輜蔽路,萬有三千餘乘”,並“勒以八陣”,班固提到的竇憲使用的八陣,應該使用戰車兵車,據說可能達到13000輛。
三國志僅記載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陳圖,鹹得其要雲。
但在諸葛亮集裡也記載了諸葛亮如何訓練八陣的
西晉時馬隆也做偏箱車為八陣來對付鮮卑騎兵
自諸葛亮於後八陣幾乎就是諸葛八陣。
改良八陣需要一定理工知識和製圖技巧這恰恰是諸葛亮擅長的。
後來的李靖的六花陣也是八陣改良的變種。
從傳說中風後 竇憲 村夫 馬隆 高閭 李靖甚至到了明朝也還用此陣和騎兵作戰。並不是什麼玄學是車陣如何放,步兵如何抵禦騎兵的陣法。
《水經注》記載:孔明說:“八陣既成,自今行師,庶不覆敗。”
西晉的李興在《祭諸葛丞相文》寫道:推演子八陣,不在孫、吳”。
諸葛亮八陣圖的坐際:
在今陝西勉縣定軍山麓。《水經注·沔水》載“沔水東逕武侯壘南,又東逕沔陽縣故城內。南對定軍山,山東名高平,是亮宿營處,營東即八陣圖也。”
今四川省新都彌牟鎮。據李膺《益州記》記載:“武侯八陣圖,土城四門,中起六十四魁。八八為行,魁凡一丈,高三尺。”
在今重慶奉節縣,白帝城下江邊。《水經注·江水》載:“江水又東逕諸葛亮圖壘南。石跡平曠,望兼川陸。有亮所造八陣圖。”“聚石成八行,行間相距二丈。
這些是供士卒操練、演習之用的八陣圖的大體情況。這也是諸葛亮在對面司馬懿有騎兵且二倍於己在被包夾的狀態下完成反殺的滷城之戰大勝司馬懿的原因。
有如此才能,入選武廟十哲,供人敬仰。也在情理之中。
-
3 # 已重新規劃
武廟,顧名思義,其中供奉的自然是歷朝歷代有名的各位武將。武廟最開始是祭祀姜太公姜子牙的廟,也被稱為“太公廟”,唐朝開始形成,一直延續到現在。武廟當中有歷代的名將,這一點是理所當然,但是其中卻有一個人讓很多人感到不能理解,那就是以治理內政聞名的諸葛亮。歷史上諸葛亮軍事方面的才能並沒有特別高明,為什麼還要把他列為武廟十哲之一?
武廟十哲都有誰 諸葛亮為什麼能進武廟
1.武廟是怎麼來的
唐朝時期,唐玄宗為了表彰過去歷史上那些名將,為他們設立了一座廟宇,即武廟。武廟當中,太公姜子牙是主神,西漢張良為副祀,而武廟十哲,就是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一共十個人,這十個人分別是左列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右列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而除了他們十個人之外,後來歷朝歷代也都在繼續往裡面加入祭祀的名將。
武廟十哲都有誰 諸葛亮為什麼能進武廟
不過這武廟十哲的名單,後來歷朝都有一些調整,變化不一,比如明朝時期就把武廟的主神給換成了關羽,還被皇帝各種加封,封為“協天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等等各種稱號,完全取代了姜子牙的地位,並且清朝時期還把以關羽為主祀的關帝廟認為武廟,這樣一來就與孔子文廟比肩。不過這樣的推崇關羽,應該與《三國演義》有很大的關係。
武廟十哲都有誰 諸葛亮為什麼能進武廟
2.諸葛亮為何能進武廟
以關羽為武聖的武廟中,並沒有武廟十哲,我們今天所說的位列武廟十哲之一的諸葛亮,也是在最初版本的武廟十哲當中。那個時候的設立者還是唐太宗李世民,如果要說李世民是受了《三國演義》的影響而推崇諸葛亮,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李世民挑選諸葛亮,這樣一個並非是將領將帥的人進入武廟,或許很大程度上是有一種政治考量。
武廟十哲都有誰 諸葛亮為什麼能進武廟
有人認為,諸葛亮能夠位列其中,正是這種政治意義大於武廟的實際意義,畢竟被稱作“武廟”,為什麼要去供奉一個在軍事上沒有多大成就的人?這個人甚至根本不會上戰殺敵,他的強項不在於軍事而是在於內政,但是卻仍舊能夠入選武廟十哲,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畢竟那是一個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時代,就像是張良一樣,他也不是韓信那樣的將帥,但是偏偏就比其他人地位還要更高。
武廟十哲都有誰 諸葛亮為什麼能進武廟
3.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武廟十哲的排名或者人選,可能還是不足以讓所有人信服,但是在古代,統治者的一切行動,自然都與加強統治有很大的關係,他們需要的並不是真的厲害得不得了的將領,而是能夠引導人們向著自己這個王朝的代表人物。諸葛亮是一個很好的人選,為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儘管戰績當然比不過白起韓信等人,但是他足夠忠誠,這是統治者非常看重的。
不僅如此,諸葛亮也不是在軍事方面一竅不通,至少他還有一些軍事方面的技術流傳了下來,而且改革兵制及陣法,也是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所以儘管他們是文人,也不影響他們在武廟當中的地位。
-
4 # 貪戀長安韻
武廟十哲,是指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定的廟宇,它以周朝呂尚(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
戰略能力
諸葛亮一生最得意的應該就是“隆中對”的三分天下論了,而且最終在自己的手中實現了當時的戰略規劃。
戰術運用
諸葛亮一生最值得拿來說的應該是“七擒孟獲”了,《三國志》引《漢晉春秋》載,諸葛亮使蜀漢有一個穩固的大後方,率軍南征蠻夷,“至南中,所在戰捷。”對南人部落首領孟獲採取“攻心為上”的辦法,將孟獲“七縱七擒”,使孟獲對諸葛亮心服口服,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陣法成就
其次諸葛亮對於陣法的運用改良也是千古一絕,古代八陣,源起黃帝,春秋時發揚光大者是孫武,戰國時得其精髓者是吳起,到了兩漢,漢武帝之後,得其精髓者也就諸葛亮了。
諸葛亮之八陣
史稱諸葛亮推演八陣圖,得其新意。今夔州之南北岸,沙中累石,為八陣形勢
諸葛亮之同當陣、諸葛亮之中黃陣、諸葛亮之龍騰陣、諸葛亮之鳥翔陣、諸葛亮之折衝陣、諸葛亮之握機陣、諸葛亮之名虎、諸葛亮之衡陣。
諸葛亮對於軍事理論也是有歷史貢獻的所著《兵法二十四篇》,被後世稱為中國古代八大兵法之一。還有許多軍事裝備的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諸葛連弩,在當時也是很強大的。
綜上所述,諸葛亮進武廟是實至名歸。加上諸葛亮的政治才能,鞠躬盡瘁的道德品質。都被後世上至君王下至百姓所推崇。 -
5 # 歷史的影子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第一奇男子,也是三國時期的第一軍事家;當然,這麼說很多人都不認同,因為三國時期出現的名將數不勝數,比如曹操、司馬懿、關羽、張飛、周瑜、呂蒙、陸遜、曹仁、曹真等等,其中曹操還曾寫了《兵書接要》和《孫子略解》等兵書,而賈詡也著有《鈔孫子兵法》一卷,併為《吳起兵法》校注。
這麼說起來,諸葛亮似乎毫無建樹,而且所謂的“六出祁山”也不過是小說《三國演義》為了神話諸葛亮而做,而在歷史上,雖然諸葛亮南征後對曹魏用兵共有七次,但這七次用兵中,真正出祁山的只有兩次;所以對於諸葛亮,更多的人認為他在政治上的建樹更高,是一個與荀彧齊名的政治家。
諸葛亮在政治上的建樹的確頗高,把蜀漢建設的井井有條,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是不如荀彧的,一句“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便可以看出諸葛亮和荀彧的高低。諸葛亮在位期間,是沒有提拔多少人才的;而荀彧在曹魏期間,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其實諸葛亮真正厲害的還是軍事方面,而且無論是大到全國戰略佈局,還是小到區域性戰役,諸葛亮都能把控得很好。在劉備落魄荊州時,諸葛亮便開始關注劉備了,覺得劉備是一個不錯的雄主,於是便一邊開始讓身邊的親朋好友鼓吹自己,一邊結合天下形勢給劉備制定將來的戰略佈局,也就是後來的“三分天下”論。
後來劉備“三顧茅廬”,終於尋得諸葛亮,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當然,其中詳情肯定比《隆中對》要複雜得多,劉備聽後非常高興,力邀諸葛亮相助,於是諸葛亮便出山入幕;甚至在關羽和張飛這兩員老部下不滿的時候,劉備還向他們解釋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諸位不要再說了。”
如今很多人並不以為然,但其實三國時期名將很多,但真正的戰略家卻是寥寥無幾,充其量也就諸葛亮、魯肅、荀彧和曹操罷了。而諸葛亮不僅是一個戰略家,在戰術上也是極為擅長,在南中叛亂時,諸葛亮親率大軍平叛,不僅使得南中安定並獲得大量的資源,並且組建了無當飛軍這支勁旅。
在公元228年北伐時,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關中震響。為何關中震響?因為安定郡就緊挨著長安的,如果攻下長安,那曹魏的半壁江山可以說就歸蜀漢了,而長安和洛陽又是緊挨著的……
但是諸葛亮在用人方面卻是有所缺陷,讓馬謖擔任主將守街亭,街亭是什麼地方,街亭是安定郡和天水郡之間最重要的關隘,守住了街亭,那安定郡就是諸葛亮的囊中之物了,如果丟了街亭,那諸葛亮的大軍就要全部撤回漢中;可惜由於馬謖的剛愎自用,導致街亭被老將張郃奪走,諸葛亮精心策劃的一場軍事行動,就此宣告失敗;而後諸葛亮屢屢北伐,但收效並不大,畢竟國力相差懸殊。
當然,很多人對諸葛亮在軍事上的能力,依然停留在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上,在《三國志》中記載的諸葛亮是“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但這裡要說說陳壽是一個什麼人,據唐朝房玄齡等撰寫的《晉書·陳壽傳》中,收錄了陳壽因為私仇而在書中有所表現的一則傳聞。
說的是丁儀、丁訥在曹魏時負有盛名,陳壽對他們的兒子們說:“送我千斛米,我就為令尊大人寫好傳記。”丁氏不答應,陳壽果真不為他們立傳。陳壽父親曾做過馬謖參軍,馬謖兵敗被諸葛亮所殺,陳壽父親也被牽連受罰,諸葛瞻又輕視陳壽。因而陳壽為諸葛亮立傳,說諸葛亮軍事謀略非其長處,又無臨敵應變之才;說諸葛瞻只工於書法,名過其實。
那諸葛亮在軍事上的成就究竟有多高呢?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而且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
而且在武廟中,諸葛亮也是位列十哲之列,且僅次於白起和韓信;在對諸葛亮軍事才能的諸多評價中,以宋朝文學家蘇軾的評價最為誇張“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當然,這是有點誇張了,但也可以看得出,蘇軾對諸葛亮的崇拜。
-
6 # 大黃扯點歷史
題主說諸葛亮軍事上沒有太大成就,那麼作為武廟十哲的副祀張良又有什麼軍事成就呢?張良並沒有具體指揮戰役、領兵作戰的出色戰績,“張良多病,未嘗特將也,常為畫策,時時從漢王”,他僅僅是出謀劃策而已,具體的仗都是劉邦手下的將領們打的。那為什麼沒有人質疑張良的副祀地位呢?因為武廟十哲、軍事家這些概念的評定標準,並不僅僅只看戰績,以下我來具體說明。
軍事成就的概念我想題主要麼是有意、要麼是無知地在混淆一個概念,即把戰績等同於軍事成就。如果問到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成就,那麼你會首先想到什麼呢?不錯,多數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世界上第一部獨立的軍事理論著作——《孫子兵法》。那麼繼續想呢,還有人會想到世界上最早發明火藥和使用火藥,並將其運用到軍事領域的是華人。再想想呢,或許有人會想到世界上最浩大完備的防禦性軍事工程——萬里長城。那麼有多少人會想到某個將領的某次出色的戰爭或戰役?我想應該很少。
相同的道理,提到某個人的軍事成就的時候,為什麼就要單單隻看他的戰績,而不是看他有多少軍事理論著作,他的軍事思想是否超越同時代的人,他的軍事發明是否對戰爭有所幫助等等這些呢?實際上,軍事思想,軍事理論、著作,軍事發明,軍事工程這些同樣都是軍事成就,而且是並不弱於戰績的軍事成就,只不過很少有人關心這些罷了。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唯結果論”“唯成功論”,只要你能打勝仗,有出色的戰績,那你就是優秀的將領、軍事家,反之,如果做不到這樣,那你的理論,你的其他貢獻也都不值一提。這應該就是那些否定諸葛亮軍事成就的人,心中大體上的想法與思路。
實際上軍事家可以分為戰略家、戰術家和軍事理論家三種,戰績出色的是戰術家,而張良這種出謀劃策的可以定義為戰略家。那麼諸葛亮呢?戰績上看,他不夠出色,但在戰略上、軍事理論上以及軍事發明上,他都堪稱優秀的軍事家。
諸葛亮的軍事著作諸葛亮生平有大量的著作,但基本都亡佚了,根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當時作者陳壽曾編有《諸葛氏集》行世,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根據其中的名目大致可以推測出,“南征”“北出”“計算”“兵要”“傳運”“軍令”上中下這八篇,是明顯的軍事理論著作;而“權制”“綜核”“雜言”“貴和”“法檢”“科令”等篇,應該對於軍事方面也有所涉及。
今人編輯的《諸葛亮集》(中華書局出版)對所收文章考訂較詳細,其中體現諸葛亮軍事思想的文字僅僅是《兵要》十則,但這只是諸葛亮軍事理論著作中的冰山一角。此外流傳後世的《將苑》《心書》《六軍鏡》《心訣》《兵機法》等兵書,都是後人託名諸葛亮的偽作,只因諸葛亮在民間的名氣太大,後人為了使自己的理論流行於世,因此假託其名。所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蓋宋以來兵家之書,多託於亮。”這一現象也從側面反映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軍事理論家,以至於他們宣揚自己的學說和見解時,需要藉助於諸葛亮的名氣。
諸葛亮的軍事思想及發明從《三國志》中的一些隻言片語中,也能看到部分諸葛亮的軍事思想:
戰略思想方面,諸葛亮認為戰爭的性質具有重要意義,正義的、佔據道德制高點的作戰是可以取得勝利的。劉秀在昆陽能夠憑藉七千人擊破王莽的幾十萬大軍,這是因為“據道討淫(邪偽),不在眾寡”(《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註釋)。他認為自己北伐具有正義性,是“恭行天罰,除患寧亂”,“因天順民”(《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註釋引用《諸葛亮集》)。因此,蜀漢雖然力量弱小,但由於是正義之師,替天行道,最終必將勝利。歷來政治工作對於軍事的輔助作用都不可忽視,諸葛亮的戰略思想為蜀漢北伐提供了理論依據,併成為指導思想,鼓舞軍心民心。
治軍思想方面,由於蜀漢地窄人少,為了以有限的力量抗衡曹魏政權,諸葛亮重視軍隊的質量而非數量,強調提高部隊的戰鬥力。例如精簡士兵,“若不能然者,雖兵多何益”(《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註釋);依法治軍,“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三國志·蜀書·張裔傳》)等等。體現了諸葛亮能依據具體國情,選擇最合適蜀漢的治軍路線以及其先進的法治思想。
此外,諸葛亮還有連弩、木牛流馬、八陣圖等軍事發明:
“亮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連弩、木流牛馬當世與後世都有人陸續仿製;而八陣圖實際上是諸葛亮總結前人的經驗,改良的一種軍陣,對於練兵和作戰都有功效,同樣八陣圖也曾被後世的將領運用在實際戰爭中。
武廟十哲中的對比實際上,同為武廟十哲,司馬穰苴的戰績也並不算出色,甚至由於年代久遠,他的很多事蹟都沒能流傳下來。但他的一部《司馬法》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著作,因此他能入選“武廟十哲”,也多賴於這部經典的軍事著作。
張良前面已經說過了,他是戰略家,但他同時也可以算是軍事理論家。他曾經和韓信一起整理,撰寫兵書,共計整理出了先秦留下來的一百八十二家兵書,同時二人還合著兵法三篇,已佚。僅僅是整理兵書的功績,就足夠他和韓信入選武廟十哲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兵書整理,為中國軍事學術研究奠定了科學的基礎。
如果按照題主和很多人的觀點,張良和司馬穰苴也沒有出色的戰績,是不是也不應該位列武廟十哲呢?
但結果是,沒有人黑張良、黑司馬穰苴,卻偏偏盯著諸葛亮不放。原因很簡單,張良是勝利者,司馬穰苴沒有太多事蹟和知名度。至於諸葛亮,三國這個大話題太火爆了,而作為最終失利一方的諸葛亮,又曾經被捧得很高,所以他簡直就是完美的攻擊物件。
綜上,戰績不能代表軍事成就。雖然諸葛亮不是出色的戰術家,但在戰略、軍事理論以及軍事發明方面,絕對是非常出色的軍事家,入選“武廟十哲”完全是實至名歸。
回覆列表
諸葛亮軍事成就不明顯是因為蜀漢和魏國實力差距太大,而他的對手也是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所以看上去不出彩,但是實際上他的成就已經很驚人了。
陳壽寫《三國志》時,說諸葛亮不擅長軍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加上諸葛亮北伐一直沒有取得非常明顯的戰果,因此很多人認為諸葛亮軍事水平一般。但是實際上陳壽說諸葛亮不擅長軍事,僅僅是和他的政治能力相比。在《三國志》中,陳壽還是借司馬懿之口誇諸葛亮統兵能力算的上是“天下奇才”,可見總體上對他的能力是肯定的。
而在三國以後,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也一直得到廣泛認可。在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諸葛兵法》一直為兵家所推崇。很多著名的軍事家都對諸葛亮讚譽有加。比如唐代軍事家李靖就對諸葛亮推崇備至。這也是唐代設立武廟時,把諸葛亮設為十哲最直接的原因。
另外一方面來說,諸葛亮的戰績其實也不弱。
諸葛亮平定南蠻遠不像看上去那麼容易。在古代這種邊疆地區的叛亂歷來棘手,很多時候都需要經過多年反覆才能平定。諸葛亮能在短時間內平定叛亂,並將其徹底收服,不再叛亂,這個成績放在任何一個時期都可以算非常出色的。
確實,諸葛亮在北伐期間沒有什麼驚人的戰績。不過這主要是蜀漢和曹魏之間實力差距太大,而且他的對手也都不弱。像曹叡、司馬懿在中國古代史中也都有軍事家的美譽。遇到這樣的對手換成任何一個人來打都很難打出太大的戰果來。
所以綜合看,諸葛亮不僅有軍事論著,實戰結果也不錯,進入武廟十哲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