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羈之舟

    我們看下《隆中對》總結成三句話,就是1、天下三分,兩路北伐,這是戰略目標,終極出路;2、聯合孫權,北抗曹操,這是盟友;3、立足荊州,西取益州,這個是根據地。下面具體分析一下。

    1、關於兩路北伐:指責最多的是,劉備原本實力不足,就應該集中優勢兵力,用拳頭打人,而不是分散兵力。但實際上,分兵兩路,是有可能成功的。雖然進攻方是分散了兵力,但防守一方也分散了注意力啊。

    首先,從漢中出兵,一則山路險阻,後勤保障不力(諸葛亮幾次北伐都面臨糧草不濟的情況),二則戰線過長,當時曹操的大本營是在許昌。其次,從荊州出兵,可以直插許昌。可以想象,從荊州出兵的一路取得幾次勝利,那麼對曹魏政權的震動無疑是巨大的,這一點,可以從關羽水淹七軍後,曹操的反應得到印證"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關羽只是打了幾個勝仗,還沒有攻佔樊城,曹操就開會商量是否要遷都了,這種威懾力可想而知啊。一旦荊州軍牽制曹軍的大批主力,那麼,漢中軍所遇到的阻力必然明顯減小,成功的機會增加很多。

    而且,聯合孫權,也不僅侷限於孫劉相安無事,而是共同北伐。試想,如果孫權也出兵合肥,那麼曹操就面臨三線作戰,成功的機會是否要增大很多呢?

    2、聯合孫權:諸葛亮《隆中對》的基礎條件就是,劉備和孫權都有天下之志,具體說就是,劉備要興復漢室,孫權要制霸天下。只有這樣,孫劉聯盟才能摒除嫌隙,協力對抗曹操。 為什麼必須是孫權和劉備聯合呢,我們看下三方的實力對比:曹操最強,孫權次之,劉備最弱。不論從地盤的大小,還是人口的多少,孫劉相加,尚且弱曹操一線。只有弱弱聯合起來,先把曹操幹掉,孫劉才有可能真正的制霸天下,單獨一家的話,與曹操的實力太過懸殊。

    這個基礎條件存在嗎,應該說只存在四分之一:劉備前期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後期則只想著稱霸一方;而孫權從始至終就沒有制霸天下的志向。

    先說孫權。孫權充其量是個守成之主。孫策臨終時說的很清楚"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策作為孫權的兄長,又是臨死之際說的,這個評價非常的中肯。孫權為什麼不顧孫劉聯盟,也要抄關羽後路呢?很簡單,他感受到了來自劉備方面的威脅。荊州是東吳的門戶,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佔領,都會直接威脅到江東的安全。而益州,赤壁之戰後,孫權還有點想法,曾想聯合劉備一起攻打。之後就真的不想了,"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要知道,這時候的劉備剛剛經歷了猇亭慘敗,蜀漢是最弱的時候,如果孫權能夠吞併了劉備,未嘗沒有與曹操一較長短的實力。但是孫權卻只想著"請和"。而至於消滅曹操,估計孫權連做夢都沒敢想過吧。我們看一下,孫權入主江東之後,所經歷的幾次大戰,借用《三國演義》的一句話是“伏路把關饒子敬,臨江水戰有周郎”。凡是被動防禦的,都打贏了,哪怕是敵強我弱,比如赤壁之戰;凡是主動進攻的,都慘敗而回,比如攻打合肥,被張遼打了個落花流水。

    當然,雖然孫權沒有天下之志,但是當時的東吳還有一個軍事統帥周瑜,那可是一個銳意進取,積極開疆拓土的人物。如果周瑜不是早亡,也許,孫權也會做做統一天下的美夢吧。

    孫權趁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後方兵力空虛的時候,襲取了荊州,導致關羽敗走麥城。雖然孫權最終得到了大部分的荊州,把東吳的門戶牢牢把握在了自己手中,也可以安枕無憂了。但是,也正因為孫權的這一短視行為,導致了,孫劉被削弱,而曹魏坐收漁翁之利。原本的聯盟關係,雖然後來也被修復,卻再也不那麼牢靠。雙方都在國境線駐防了精兵強將,相互防備。從此之後,孫劉兩方對曹魏的威脅度大大降低,再也沒有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再說劉備。劉備在赤壁之戰前,是想一統天下;立足荊州後,就只想獨霸一方了。所謂興復漢室,最終也只剩下了一個口號而已。

    《先主傳》記載劉備小時候說"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羽葆蓋車"就是鑾駕嘛。而劉備四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就是"封禪永理",封禪,是隻有皇帝才能有的資格,劉備如果沒有想法,會給自己兒子取這樣的名字?

    至於後期,劉備不再想統一天下,以下幾點可以看出

    1、劉備臨死前給劉禪的信,說自己"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現在死了,也沒什麼遺憾的了,只是擔心你們兄弟而已。

    2、諸葛亮入川前,交代關羽時說,"東和孫權,北拒曹操"。關鍵在一個"拒"字,這明顯是要被動防禦,而不能主動進攻啊。這個時候,劉備和諸葛亮在戰略上發生分歧,彼此又無法宣之於口。所以,劉備入川,先是帶的龐統;漢中之戰,帶的法正。而諸葛亮則留鎮後方“足兵足食”。

    3、劉備佔領益州後,與孫權針對荊州有過兩次對峙及戰爭。第一次發生在漢中之戰前,劉備親至公安,也就是南郡,"遣羽爭三郡",就是和孫權爭奪長沙桂陽零陵三郡。這個爭,未必真的發動了戰爭,但對峙是難免的。劉備為了全力攻打漢中,避免腹背受敵,才和孫權劃湘水為界,均分了荊州。第二次是章武元年,出兵伐吳,名義上是說為關羽報仇,其實也只是爭取更大的利益而已。

    4、劉備入川,斬了楊懷高沛後,在涪水關慶賀,對龐統說“今日之會,可謂樂矣。”要知道劉備是一個“喜怒不形於色”的人,益州還沒打下來呢,怎麼就那麼興奮啊。一呢,是壓抑的太久了,二呢,有些得意忘形,志得意滿的意思了。

    一個人的目標,有可能會隨著時間以及形勢的變化而變化。用常人的想法,考慮下劉備。在一窮二白的時候,不論是統一天下,還是獨霸一方,都是遙不可及的目標,那何不選一個更大的呢,反正都實現不了。但是,當年齡越來越大,原本遙不可及的目標已經實現了的時候,發現,另一個目標還是遠在天邊。進取心逐漸消失,也很正常吧。諸葛亮的匡扶漢室的理想為什麼沒有改變呢?因為,劉備是利益至上,而諸葛亮則是理想至上,完全不同的兩種人啊。所以,諸葛亮對劉備以及孫權的認識,不夠全面,也導致了聯合孫權從一開始就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罷了。

    三、先取荊州,後取益州。這個也很好理解,不論做什麼事兒,都要有點本錢,有個根據地啊。當時的劉備實力過於弱小,別說和孫權、曹操相比了,就是和西涼的馬騰韓遂比起來,也有極大的差距。唯一能夠動心思的,也就是荊州和益州了。當時曹操基本完成了北方的統一,最多還有幾股盤踞在青州、徐州小的割據勢力,也構成不了威脅,已經有了南征劉表的意向。只有趁著荊州動亂,劉備才有機會奪取。明刀明槍的去搶,一是和劉備一貫秉持的仁義之名不符,二是也的確沒那個實力。再者,劉備在新野多年,也積累了足夠好的名聲,《三國志》說,“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有了奪取荊州的民聲基礎。而益州的百姓,還不知道劉某人是誰呢。只有先立足荊州,有了一定的實力後,才有機會西取益州。就當時來說,雖然劉璋闇弱,但是益州屬於易守難攻之地,沒有一定的硬實力,是沒有可能佔據的。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諸葛亮的這個規劃時成功的。

    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再好的戰略規劃,也需要各方面條件的配合才有成功的可能。

  • 2 # 夜狼文史工作室

    諸葛亮的隆中對,確實,把每一條拆解開來,都是完美無缺的。

    我們一一來看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諸葛亮精準的眼光看出,荊州是劉備要逐鹿天下的第一桶金,劉表勢弱,劉備是可取而代之。

    當時劉備的反映是說哎呀這我現在還在人家家裡作客,怎麼就想到吞占人家的地盤,不太好喲。

    但心裡他是認同諸葛亮的看法的。

    後來形勢大變,荊州並不僅僅只是諸葛亮眼中的肥肉,也是曹操和孫權眼中的肥肉,劉表死後曹操大兵南下,劉備集團成功的利用外交手段聯吳抗曹在赤壁一役打退了曹操,一下佔據了荊州七郡中的六郡。成為赤壁一戰最大贏家,還完美解決了佔據荊州的道德問題。

    可以說,隆中對中佔荊州這一政治設想實現的偶然性非常大,如果當時曹操佔據荊州後沒有急於南下吞東吳,絕不會有後來的劉備坐收漁人之利。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

    益州,當時天下最大的三個州之一,漢中,成都,有天府之國,有關中險塞,但無論張魯還是劉璋,都是軟柿子。

    為何說諸葛亮是三國最頂級智囊,當時可能除了他,沒有人能意識到益州對當時政治時局的重要性,至少曹操集團是沒有人意識到的。如果曹操統一中原的步驟是先益後荊再圖東吳,可能之後真沒有孫權劉備這二位什麼事。

    劉備得到益州也十分偶然,雖然佔據了荊州,但以他的實力,真要硬吞下益州還不知何年何月,但劉璋竟然主動送上門,繳請劉備入川,開門迎盜!劉備幾乎是單槍匹馬就把益州給搞定了。這段歷史夜狼看起來比三國演義裡的還傳奇。劉皇叔神人也。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荊州也得了,益州也拿下了, 諸葛先生隆中對的前提條件劉備集團竟然傳奇性的掌握了,那麼為什麼劉備集團會沒等到天下有變的情況下自己就崩盤了呢?是關羽坑大哥嗎?是劉備意氣用事夷陵之役低階失誤嗎?

    其實都不是,而是隆中對有一個非常致命的硬傷。

    外結孫權和佔據荊益是隆中對成立的兩個前提條件,但要如何不衝突呢?

    沒有解決辦法。孫權不是活雷鋒,他永遠不會放任劉備集團的坐大。

    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就是因為之前孫劉兩家因為荊州的所有權劍拔弩張,最後劉備集團不得不將所佔荊州六郡中的南三郡還給了孫權。生存空間大大被擠佔。所以才想北上擴充套件。結果首尾難顧讓孫權背後捅了刀子失了荊州。

    如果關羽不貿然北上,劉備集團剩下的三州能保住嗎?

    說實話,在曹吳的兩面擠壓下,也很難保住。

    隆中對可以說作為劉備集團的基本國策促成了劉備集團的崛起,但是也是因為其中無法解決的致命傷,導致其無法完全實現。

    諸葛亮也是能當一次紫霞仙子,精準的預測到了開頭,而看不到結尾。

  • 3 # 文史墨客

    《隆中對》,是諸葛亮對天下大勢進行深入分析後,為劉備規劃的復興漢室的指南。我認為,從歷史上來看《隆中對》確實是行之有效的,但卻有其侷限性。為什麼這麼說呢,《隆中對》中將劉備的復興大計大體分為兩步,第一步“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佔領荊州、益州作為發展的根據地,並廣招賢才,積蓄力量。

    歷史果真應了諸葛亮的佈局,赤壁之戰,孫劉聯手擊退曹軍,劉備逐漸佔領荊州。益州之戰,劉備攻克劉璋,佔領了益州,自此有了荊州和益州兩片富饒的領土作為根據地,劉備的勢力急劇擴大。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國,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那第二步,就是“天下有變,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等到天下有變,兵分兩路,奪取中原,歷史到了這裡《隆中對》大體上仍然是符合客觀實際情況的,但是為什麼失敗了呢?那就要談談它的歷史侷限性了,主要有兩點,一是,荊州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劉備佔領荊州激化了與吳國的矛盾,與《隆中對》中“外結好孫權”的政策相矛盾,最終失去了荊州,且造成了蜀國國力的空虛。二是,失去了荊州,也沒有“天下有變”的先決條件,在現實和《隆中對》的計劃出現明顯差異的時候,以蜀國一州之地進行北伐戰爭,是註定失敗的。

    所以,儘管《隆中對》算中了一切,但因其歷史侷限性,還是導致了復興漢室計劃的失敗,最終蜀國落得個滅國的下場。

  • 4 # 曹老師xixi

    諸葛亮的隆中對確實每條都非常合理,按照諸葛亮的設想: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但是俗話說的好“計劃趕不上變化”,諸葛亮又不是神,哪裡能把件件事情都算的那麼準,整個《隆中對》都是為劉備描繪的一個戰略使命,重建統一王朝的理想,目標明確,但具體過程,涉及的內外因素太多,是人無法控制的。所以為達成各個階段目標,就需要人為來操作了。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按照《隆中對》的戰略目標,劉備確實也按照這個來開展了,比如不與曹爭鋒,吳可援不可圖。隨後按照下一個階段目標取荊州益州和漢中。其實可以看出,荊州益州漢中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是靠劉備集團辛苦打來的。所以講《隆中對》中的每條,實際上都是人為的結果。

    而《隆中對》的合理也在之後有所體現,比如諸葛亮所說的“天下有變”,由於天下還未有變,關羽就出荊州北伐了,導致劉備失去的荊州要地,諸葛亮所說“孫吳不可圖”,而劉備卻率先伐吳,導致劉備集團實力大損。這也是人為的結果。

    整個《隆中對》的關鍵就在於佔據荊益,發展經濟,待天下有變,多路北上統一天下。只可惜劉備集團都等不及天下有變,導致失去了爭奪天下的實力。

  • 5 # 靈蛇觀史

    《隆中對》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分析,也是對劉備爭奪天下總的戰略佈局。然而,此佈局中隱藏著巨大的隱患 ,與事在人為的關係並不是很大。

    其一,孫劉聯盟,與爭奪荊州互為矛盾。《隆中對》“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隆中對》“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孫劉聯盟和奪取荊州是互相矛盾的,奪荊州必然破壞孫劉聯盟,不奪荊州,則其戰略佈局為空。荊州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劉備借荊州一借不還,導致吳魏聯盟,關羽兵敗麥城,既而引發張飛報仇被殺,夷陵之戰,損兵折將使蜀國元氣大傷,劉備隕落白帝城。

    其二,失荊州,導致戰略佈局無法實現。《隆中對》“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在此中的待天下有變,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荊州已失,此戰略佈局,已不可能實現,如若實現,則必然要再次破壞孫劉聯盟。

    因此,我以為隆中對的每一條不是都分析的合理,起碼在聯吳拒曹和爭奪荊州這兩個重大戰略佈局上沒有找到矛盾的統一點,成事在天,謀事在人,也不可能在錯誤的戰略指導下實現總體的戰略方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獸世界》的全技能哈卡成“站樁”BOSS,祖格老虎陸續出現,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