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驃騎兵

    《清平樂》語言採用半文半古是想給人一種歷史的厚重感,也是導演想告訴大家他的這部作品是歷史據,不是戲說。

    開頭進度慢,是導演和編劇認為歷史人物較多,想讓大家對這些著名的歷史人物有所瞭解後,再展開劇情。不過說句實在的這部作品涉及的歷史文化名人確實很多范仲淹、晏殊、歐陽修等人都是我們讀書時無比敬仰的人物,揹他們的作品,是讀書時期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現在透過電視劇來了解他們,也算是一個機會。慢就慢點吧,就當再讀一次書。

  • 2 # 菡萏123

    文言文倒不難懂,古人平時說話又不像文言文裡那麼文縐縐的,只要從小看古裝劇的應該都能聽懂吧。

    但是進度真的慢,跟港劇比真的至少要是幾倍速才能跟上。比如前兩集講了宋仁宗小時候知道自己的身世和宋仁宗執意想見生母,但最終還是被勸告和想通。這些本來可以半集就可以講的內容,《清平樂》用了兩集。三四集宋仁宗成年還是在為身世耿耿於懷而和太后有嫌隙。五六集宋仁宗養母劉娥太后去世,李妃被發現被厚葬,《清平樂》才徹底讓宋仁宗把身世相關的事情講完。

    到了第七集才講到選了曹皇后入宮。目前只是把宋仁宗的親情和愛情將了個大概,而他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好像還沒什麼貢獻。而且宋仁宗的感情目前也是很淡的那種,宋仁宗對苗娘子也不像愛情。宋仁宗對劉娥太后到底有什麼感情也沒有講清楚,像是有關心也有怨恨,但看不出有多愛。

    對於其他名人的描述,目前還沒有特別鮮明的特點,晏殊更像是宋仁宗導師的身份,范仲淹目前還沒看出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情懷,韓琦除了少年時期是個率真的性格,成人後還沒有特別鮮明的特點。

    整部劇的氛圍都是那種淡淡的,好像北宋人的性格都是那種很內斂的,尤其是宋仁宗一直都是隱忍含蓄的氣質,怪不得北宋在開疆擴土方面不強。所以整部劇目前也都是節奏平平,沒有跌宕起伏,不知道哪裡是高潮。

  • 3 # 電影裡的海闊天空

    首先,《清平樂》裡用文言文的場景多是在朝堂上,而且會用一些白話文間隔,所以理解上是沒有問題的。比如在說開頭因范仲淹為母親丁憂而想朝堂告假,從而引發為生母盡孝的論戰時,雖然在朝堂上爭辯時大多都引經據典,用了不少古文,但因為在說古文之前或之後都會用白話文做鋪墊或者總結,所以通篇聽下來對不同人物所表達的內容還是能夠看清情況的,而且宋代也是一個文化禮教都鼎盛的時期,如果在宋代的朝堂上都用現代文來啟奏、辯駁、爭論,反而會讓觀眾覺得不符合背景設定和劇情主題。

    另外,在生活場景,比如曹丹姝的閨蜜聚會,宋仁宗去看梁家鋪子,或者部分人物在酒樓聊天時,大多用的都是白話文,體現輕鬆氛圍的同時也不會讓人覺得全劇都在咬文嚼字而過於嚴肅。

    其次,對於開頭劇情推進進度的快慢,我覺得這個劇的把握也是沒有問題的。歷史劇不同於快節奏的港劇和美劇,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前因後果的而,不講這些講透反而會讓人無法理解,也讓歷史無法重現。而且這部劇要講的是整整一個朝代,一個能臣輩出的盛世,這裡面的每一個人物單拿出來都是可以挑大樑成為另一個故事的主角的,如果要把他們的高光點都通過歷史事件表現出來,讓觀眾能盡領略當時人物的風采,肯定是需要細節還原的,又怎麼可能像港劇美劇一樣快節奏推進呢?

    事實上,我覺得這部劇的前幾集已經跳過不少不必要的劇情,儘可能在拉快進度,充分考慮觀眾的觀劇體驗了。比如梁家鋪子家破人亡的經過就直接跳過了,只由韓琦在門外撿了一些紙錢,併到金殿時說了一個結果和原因,其他就透過一些旁人的話來帶過,交給觀眾深思了;再如晏殊被貶再被提升,也只是寥寥幾個場景就帶過了,其實這裡面如果要展開說,實在也是有大篇內容的,只是為了不要過於詳盡影響主要劇情節奏做了刪減。

  • 4 # 老韓侃娛樂

    我認為還好,比起原著已經白話一些了。當時看書時也是一邊看一邊查一邊學的,除了看熱鬧還能學到知識的小說太愛了。而且這也與個人文化水平,歷史知識積累有關,會因人而異的。其實劇中已經很好理解了,書與劇結合起來品更好。比如,劄子,看書時只知道是官員給皇帝的摺子,但以我個人的水平並不知道咋讀,看劇時就清楚了。

  • 5 # 湘女追劇

    一、該劇語言看似不好理解的原因

    1、劇中臺詞選擇偏古文

    王凱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他覺得電視劇《清平樂》的臺詞很難,原本覺得完成電視劇《大江大河》的臺詞對自己而言已經是個挑戰,不料《清平樂》的臺詞更難。《清平樂》的劇本有2個版本,一種是偏白話文的,一種是偏文言文的,為了更好地呈現語境效果,最終還是選了文言文版的劇本。可見該劇在臺詞選擇上本身是仿古的,和現代語言差異偏大,對演員來說完成難度更高。

    作為中國藝術的高峰,宋朝鼎盛時期文學大家輩出,《清平樂》中的范仲淹、蘇軾、晏殊個個都是大文豪,這些才子又愛好詩詞,劇中這些角色動不動要朗誦一下自己的詩作,說話也是文縐縐的,演員們古文底蘊是有限的,雖然他們臺詞完成得很出色,但文化差異造成的疏離感還是能被觀眾感知到,表演出來的,和天然就熟練必然產生不同的效果,演員們覺得臺詞難,無形中也會把這種感覺傳遞給觀眾。

    2、古裝劇流行用現代語境,觀眾對書面化語言不適應

    現在很多古裝劇臺詞不但貼近現代語言,甚至還喜歡加入很多網路流行語,比如古裝劇《從前有座靈劍山》中的角色隨時能瞥見他們運用網路詞:“貼膜技術”“安安靜靜”、“智商直線下降”等等,觀眾看慣了這些電視劇的人物對白,再看《清平樂》這種偏書面化語言的劇就會不適應。

    但這僅僅是不適應而已,並不意味著《清平樂》的語言難理解,觀眾本身都是有一定文學基礎的,從初中開始學生就會學習較多的文言文,非文學專業的學生古文也會學到高中,大多數觀眾都是有6年古文基礎的人,看個劇還覺得難理解實在誇張了。

    劇中人物語言雖然偏書面化,比文言文難度還是低很多,除了念念古詩詞,像范仲淹《岳陽樓記》文中“屬予作文以記之”這樣的文言文幾乎沒有,多看幾集劇,適應了臺詞就不會覺得難理解了。

    二、劇情節奏

    1、劇情慢貼合時代背景

    這部劇不光是開頭慢,整個劇情節奏都很慢。作為宋朝的繁榮時期,太平盛世下人們生活相對安逸,本身生活節奏就是很慢的,劇情緩慢也是為了更貼近宋朝的時代背景,該劇又是以講述皇帝事蹟為核心的故事,皇帝及身邊人首先都是讀書人,人與人之間等級森嚴,行動慢條斯理,在拍攝時也呈現緩慢的狀態,譬如乳母回覆皇帝的話,光抬頭看皇帝就用了好幾個慢鏡頭。

    2、後期剪輯拉長了劇情節奏

    87版的《紅樓夢》拍了3年,全集也不過36集,不是內容少沒什麼演的,而是以前的劇拍得精煉,每集劇情都很飽滿,不會為了多收點費就把劇剪得那麼長,像《清平樂》70集的劇,光播出時長就很慢。現在的劇動不動集數那麼長,一集能說明白的事要分幾集來說,劇情節奏慢也是常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聽到過最好笑的童言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