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什麼技巧嗎?
6
回覆列表
  • 1 # 讀字經

    趙孟頫的楷書比較行書化,通俗化,筆法靈動,其態秀美,但不像顏體、柳體、歐體等筆畫規範森嚴,因此,很難把握其神韻。由於唐代法帖各自筆畫較規一,入手倒更快。建議粗學《蘭亭序》,再用心臨摹趙體楷書《四時讀書詩》。

  • 2 # 韓丹嬰

    運用毛筆在紙上書寫點畫的方法稱用筆法,簡稱用筆。每一筆畫都有起筆、行筆與收筆三個步驟三個步驟運用得好,才能妙筆生花。

    行筆法

    行筆是起筆至收筆階段的運筆過程,又稱運筆、走筆。行筆時,必須注意行筆的順序、速度、走向與提按。

    一、順序

    中國字大都在兩畫以上,因而就存在先後順序的問題。一個字先寫哪一筆,後寫哪一筆,都是約定俗成的。這種筆畫書寫的先後次序稱為筆序,又稱筆順。筆順錯了,不僅影響書寫的速度和結字的美觀,還會貽笑大方。

    古人在長期的書寫實踐中,總結出了7條原則:(1)先上後下。一個字中有兩條或兩條以上橫畫者,先寫上面的,後寫下面的,如“三”、“二”等字。(2)先左後右。一個字中有兩條或兩條以上豎畫者,先寫左邊的,後寫右邊的,如“川”、“山”等字。(3)先橫後豎。一個字中有橫有豎者,先寫橫畫,後寫豎畫,如“十”、“土”等字。(4)先撇後捺。一個字中有撇有捺者,先寫撇畫,後寫捺畫。如“人”、“夫”等字。(5)先中間,後兩邊。一個字中有左中右三部分,先寫中間,後寫兩邊,如“小”、“承”等字。(6)先外後內。由外框與內部筆畫構成的字,先寫外框,後寫內部,如“風”、“問等字。(7)先進後關。由圍框與內部筆畫構成的字,先寫圍框,再寫內部,最後寫圍框下的橫,如“回”、“國”等字。當然,以上僅是筆順的一般規律,此外有些特殊的字必須特殊處理。如“有”字旁的字,有橫有撇,有些字要先寫撇,再寫橫,如“有”、“右”等字;有些字則要先寫橫,後寫撇,如“在”、“左”等字。又如“義”字,有些人先寫一點,再寫撇捺;有的人先寫撇捺,後寫一點,這都是可以的。但絕大多數字的筆順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對於初學者來說,只有循規蹈矩,才能把字寫好。

    二、速度

    運筆的速度既不宜太快,也不宜太慢。太快則留不住筆,筆不入紙;太慢則無勢,線條無神采。運筆時一定要有節奏感。唱歌時聲音有高低快慢的變化,才能悅耳動聽;運筆時也要有快慢疾徐的動作,才能使字有節奏感。不同的筆畫要有不同的速度,以橫、豎、撇、捺、點、折、鉤而言,橫須慢,豎應快;捺應慢,撇須快;折應慢,鉤須快。單以豎而言,懸針豎宜慢,垂露豎宜快。而且,一畫之間也有快有慢,如寫一捺,起筆須慢,然後由慢而快,至捺腳又由快而慢,至捺尖又由慢而快。音樂沒有快慢的節奏就會索然無味,書法也必須有快慢的節奏感,才會豐富多彩。

    三、走向

    所謂行筆“走向”,即在運筆過程中筆尖的方向。楷書運筆時筆鋒(尖)一般保持在點畫的中線上運動,書家叫中鋒,也稱為正鋒。由於中鋒行筆的筆鋒在點畫中間,筆鋒含墨較多;輔毫在點畫兩邊,輔毫含墨較少,這樣就使筆畫中間墨色深,越到兩邊墨色越淺。這樣的點畫,不但沉著圓潤,而且富有立體感。據說南唐書法家徐鉉寫的字,映著日光看,筆畫的中心隱隱可見一條濃墨聚成的黑線,這就是中鋒行筆的效果。如果行筆時筆鋒偏於筆畫的一邊,而筆肚勢必會屈折於筆畫的另一邊,會形成參差不齊的鋸齒形,這就是偏鋒。所以初學者用筆一定要保持筆筆中鋒。需要注意的是,中鋒行筆時,為了使筆鋒處於點畫的正中,起筆寫橫畫時鋒尖必定向左,寫豎畫時鋒尖必定向上,起筆處就會形成棗核狀,收筆時同樣會產生棗核狀,所以起筆與收筆時必須透過筆的提按轉折來調整筆鋒,起筆要逆鋒,收筆要回鋒。同時,由於中鋒行筆筆鋒在筆執行方向的後方,轉折時如不調整筆鋒,轉折後的筆鋒就會偏於筆畫的一邊,所以轉折時必須提筆轉鋒或折鋒調整筆鋒,筆鋒才能在轉折後仍處於筆畫的中間,否則,是難以做到筆筆中鋒的。

    四、提按

    將筆從紙面上微微提起,筆鋒著紙較少,稱為提筆。將筆從紙面上微微按下,筆鋒著紙較多,稱為按筆。筆畫的粗細變化是在提按動作中完成的,如果在行筆中漸漸提筆,筆鋒著紙由多到少,筆畫就由粗變細;反之,在行筆中逐漸按筆,筆鋒著紙由少到多,筆畫則由細變粗。即使筆畫沒有粗細的變化,從起筆、行筆到收筆的全過程,也是在不斷的提按中進行的。此外,在轉折時,提按起到了調整筆鋒保持中鋒的關鍵作用。因此,掌握好提按,對於寫好點畫是至關重要的。需要強調的是,提按一定要適度,因為提得過高,寫出的點畫就輕飄;按得過低,寫出的點畫就死板;提按太突然,則會出現“蜂腰的毛病。

    起筆法與收筆法

    起筆又稱入筆、落筆,是書寫點畫的開始。收筆又稱結筆、終筆,是書寫點畫的結束。不管是起筆也好,收筆也好,都有一個藏與露、方與圓、轉與折的問題。

    一、藏與露

    藏鋒,就是起筆用逆勢,收筆用回鋒。所謂起筆用逆勢,即寫橫畫時“欲右先左”;寫豎畫時“欲下先上”。所謂收筆用回鋒,即寫橫畫時筆行於右邊時又回鋒於左;寫豎畫時筆行於下又回鋒於上。也就是運用反方向的落筆或收筆動作,把鋒尖藏於筆畫之內,使之含蓄渾融。露鋒,就是起筆用順鋒,收筆用出鋒。也就是說,不論起筆與收筆,筆鋒的方向都是與行筆的方向相同,這樣寫出的點畫,鋒尖都露在筆畫之外,顯得鋒芒畢露,神采煥發。所以前人說:“無鋒(藏鋒)以含其氣味,有鋒(露鋒)以耀其精神。”但是一味深藏圭角,就會缺乏神采;而露鋒太多,又顯得不夠持重。所以,優秀書法家的字,往往有藏有露,變化十分豐富,甚至一畫之間,也有藏露的不同變化。

    二、方與圓

    方筆,是指提筆、收筆或轉折處筆畫帶有方形的稜角。圓筆,是指起筆、收筆或轉折處筆畫呈現渾圓略帶弧形的形狀。古人說:“轉以成圓,折以成方。”就是說,圓筆是由轉筆運筆的結果,方筆則是折筆運筆的結果。圓筆給人以含蓄內斂的感覺,方筆給人以勁挺險峻的印象。但過方過圓、純方純圓,都是一種弊病,因此,優秀的書法家用筆往往是方圓兼備的。如顏真卿《勤禮碑》以圓筆為主,圓中有方;柳公權《玄秘塔碑》以方筆為主,方中兼圓;歐陽詢《九成宮碑》筆形雖方,用筆實圓,具體說就是起筆收筆處多方,而筆畫的中段多圓。誠如翁方綱所說:“歐書以圓渾之筆為性情,而以方整之筆為形貌。”

    三、轉與折,筆鋒迴旋,寫出渾圓的筆畫稱轉筆:筆鋒曲折,寫出帶稜角的筆畫稱折筆。轉筆與折筆是運用毛筆的方法,方筆與圓筆是點畫的形狀。轉筆在運筆時,筆鋒因勢轉而線條不斷因而轉的過程一般不停頓;折筆起筆寫橫畫時筆鋒先由右向左,然後折而右行,在轉折時,要提筆後重新落筆,或略提後再按,都有一個較明顯的停頓。

    此外,轉鋒時提按不明顯,折鋒時則有較明顯的提按。最後,必須強調的是,在運筆時,必須把藏與露、方與圓、中與側、疾與澀、順與逆、剛與柔等這些互相矛盾的因素巧妙地結合起來,和諧地統一起來,才能形成千姿百態的筆畫。

  • 3 # 手機使用者64440701574

    世人都以為(膽巴碑)是趙體楷書的範本。其實(趙松雪書六體千字文)中的楷體才是真證的楷書。其特點圓轉流美,骨力遒勁。法度森嚴。而(膽巴碑)更近似行楷。學趙體楷書筆法要方圓並用,力追含蓄典雅。清秀遒勁。

  • 4 # 子衿書法

    趙孟頫書法是現今存世墨跡最多的一位古代書法家。他的作品幾乎所有書體都有流傳。是系統的學習書法的最佳對像。

    書法學習,最好的臨摹範本是墨跡。趙孟頫的楷書可以從他的六體千字文入手。千字文為古代啟蒙教材,古時讀書習字都要從千字文,百家姓等開始。現代書法學習,選擇和古人相同的教材,對於掌握筆法和結構及文字的演變,是比較好的一條捷徑。趙孟頫六體千字文分別用大篆,小篆,隸書,章草,楷書,草書等六種書體寫成。這六種書體,是文字不斷演變的一個過程。趙孟頫楷書,筆法靈動,稍稍一變,就能寫成行楷,而在行楷的基礎上再稍微一變,就完全成為行書。學習他的楷書,首先從臨摹開始。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字型,是關係到將來書風的形成和審美取向。雖然第一本字帖有可能不會是最後的選擇。卻是自己潛意識中的審美標準。

    在臨寫時,先從運筆的起、行、收練起。在起筆時看他是藏鋒起筆還是露鋒起筆。是逆鋒還是順鋒。行筆很他是提筆還在按筆。是快還是慢。收筆處是出鋒還是回鋒。一一練習熟練。(子衿臨趙孟頫書《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在結構上,點畫間的呼應承接,有人說楷書不用講承接呼應。這是不知書法的外行話。承接呼應,是書法的血脈,有了血脈的書法,才是“活”的書法。在趙孟頫楷書中,便能清晰的看到筆畫間的呼應關係。在臨帖的時候,就要分析筆勢的走向。使筆畫在一條無形的線路中串聯起來。(子衿臨趙孟頫《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書法的捷徑在於思考。臨帖的過程中總結分析得失。逐步形成自己對書法的認識。最終達到自己的風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差不多條件,就該結婚了吧,為什麼一些年輕人結婚條件很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