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飄刀
-
2 # 明太宗
戰國時期最為慘烈的戰役長平之戰,趙軍二十多萬大軍被包圍在長平。趙軍築壘防守,整整防守了四十六天,主將趙括身死才投降。這四十六天裡,趙軍並沒有收到任何來自外界的糧食補給。
四十六天裡趙軍沒有收到外界的糧食補給,卻依舊能活下去,這個問題聽起來很玄幻,但的確是事實。當時的趙軍被秦軍包圍在韓王山一帶,實現補給的後路百里石長城已經被白起佔領,不可能有糧食能夠運得進來。
現代科學證明,人要是一旦三天沒有接觸到水源,那就會脫水而死。而當時的趙軍之所以在沒有任何糧食補給的情況下堅持了四十六天沒有死,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於趙軍被包圍的韓王山一帶,有條丹水河,趙軍可以飲用丹水河水。
水源有了,接下來就是食物。趙軍在被包圍的地方先是吃掉奄奄一息的戰馬,吃完奄奄一息的戰馬之後,再吃健全的戰馬。吃完戰馬實在沒東西吃的時候,就拿死去的趙軍屍體來吃,就是不肯投降,這也是白起坑殺趙軍的原因之一,趙軍的毅力太強。
(紅箭頭之處就是趙軍被包圍的地方)
直到沒有任何東西吃的時候,趙括組織起趙軍,發起第3次突圍(先前已經突圍了兩次),地處高處的秦軍對地處坑窪地帶的趙軍有先天性的優勢,不斷的射擊和騎兵衝擊,飢腸轆轆的趙軍根本不是對手。在最後一次,也就是第三次突圍中,趙括戰死。在主將戰死,實在沒有糧食可以吃的情況下,趙軍終於投降,白起也鬆了一口氣。
-
3 # 一壺清茗品春秋
趙括堅守四十六天並不能說明趙國糧食沒有問題。事實上,長平之戰趙國之所以失敗正是因為趙國糧食不如秦國多。
長平之戰中,秦國道遠,趙國近。秦國苦於運糧艱難,所以急於求戰。而趙國的軍事實力略弱於秦國,所以,固守對於趙國是有利的。但是,趙國在糧食上也有著自己不利的一面。秦國有巴蜀沃野千里,而趙國土地相對貧瘠,面對支撐四十萬大軍的消耗,趙國首先支援不住了。只得向齊國借糧,但卻被齊國拒絕。沒有糧食,趙國就無法與秦國打持久戰,這也決定了趙括要放棄固守的策略,而與秦軍決戰。
在長平之戰中,秦軍主將同樣採取的短趙軍糧道的策略。當時,趙括出兵進攻秦軍,秦軍佯敗,然後派出兩支奇兵攔截趙軍。進攻秦軍的趙軍,一直追擊佯敗的秦軍到秦軍營壘,卻一直無法攻破。不想自己卻被秦軍的一支奇兵給斷了後路。而另一支五千的騎兵則斷絕了趙軍的糧道。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導致趙國斷軍四十六日,士兵們為了食物暗中互相殘殺。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趙括不得不親自帶兵突圍,卻被秦軍射殺。已經飽受飢餓折磨趙軍,在主將被殺後,最終徹底喪失抵抗意志,四十萬人投降趙軍,最終全部被殺。
所以,長平之中,糧食問題始終貫穿著全過程,趙軍被迫換將,被迫出擊,乃至被迫全軍投降,都在不同程度受著糧食的影響。
-
4 # 帝國烽火
不是,趙國軍隊被圍困後,很快便面臨糧食缺乏的問題。
長平之戰廉頗被趙括換下後,趙括就開始集中兵力與秦軍決戰,白起正好利用趙括急於決戰的心理,對趙括進行誘敵深入的政策,然後“以趙之盾,困趙之兵”,利用趙國的百里長城,圍困趙括軍隊。
故而趙括出兵進攻秦國軍隊,白起命令秦軍佯裝戰敗潰退,趙括帶領40萬趙國的軍隊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秦軍的營壘,但是趙國的軍隊無法攻破秦軍的營壘。秦軍退守營壘之後,趙括率領的40萬大軍,在丹河東西進行攻擊,以求能找到秦軍的破綻,但是並沒有能成功。
白起看到趙括傾巢而出,便派遣兩路兵馬奪取趙國的百里長城。一路北軍,由25000人組成,自丹朱嶺和仙公山的中間,包抄到百里長城的後方;一路自太行斜道,共計5000騎兵,直插金門鎮。
剩下的趙軍根本不是秦軍的對手,在秦軍兩面夾擊之下,趙軍百里長城上的故關失守,這也就意味著秦軍徹底切斷趙括軍隊與百里長城的聯絡,將趙括阻擋在百里長城外面。
而此時趙括軍隊在丹河兩岸遊蕩,當趙括得知退路被切斷後,立即下令全軍停止進攻,在丹河兩岸建造壁壘,轉為防禦,擇機突圍。此時趙軍主力分割成兩隻孤立的部隊,糧草也被切斷,被白起包圍在趙國的百里長城、秦國的防禦堡壘之間,處在一個狹小的三角地帶。而唯一比較幸運的事情是他們處在丹河兩岸,雖然糧食沒有,但是有充足的水源。
趙括的軍隊所帶的糧食並不多,好在他們在丹河兩岸,不存在缺水的問題,所以在這段時間趙括也組織了多次進攻,所帶的軍糧吃完之後,趙括就殺戰馬,這才堅持了40多天。
後來趙括看到援兵無望,親自率領部隊突圍,結果被秦軍斬殺,剩餘趙軍群龍無首,選擇了向秦軍投降。
-
5 # 流星淺月
這是比較錯誤的看法,趙王為什麼會啟用趙括?這是因為廉頗堅守了三年的,糧食幾乎耗盡,最後不得已才啟用趙括為將主動出擊。
對於秦趙兩國,我給你說一個很鮮明的對比,秦國有巴蜀之地,但是對於趙國來說,糧食一直都是個問題,在收成好的年代還好,可以安居樂業,但是如果一旦發生變化,趙國的百姓就只有去別的國家,不然的話就只有餓死的份。
趙國與秦國雖然是戰國時期的老二和老大,但是總體上來說,照趙國不如秦國,這就涉及到糧食的問題,趙國多山,可以做好作為很好的軍事屏障,但是這也影響了農業的發展,趙國很大程度上就是輸在了糧食問題。
當時被圍困的時候,解決糧食的辦法是殺馬,趙武靈王胡服騎車以來的精銳騎兵就是這樣沒的,趙括把很多馬都殺了,這才勉強使得糧食沒有出現問題,但是同時也大大削弱了趙軍的戰鬥力,再加上沒有糧食補給,於是乎戰敗。
-
6 # 卞雲尊
趙括堅守了四十六天,就是因為糧盡而敗。
秦國的戰爭機器,在戰國時並非最為強大。趙國經過胡服騎射的改革,軍事實力同樣有了極大的發展。但是,趙國的農業生產,遠不及秦國發達。秦國透過攻佔古蜀國,開通鄭國渠,逐漸擴大了農業生產,六國之中,秦國的糧食最為充足,這才是秦國最終戰勝六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戰爭打的不僅是武器,戰術戰法,還是國力後勤的比拼。失去了強大的後勤保障,任何戰爭,都將不可持續。
-
7 # 夢在跋涉158354557
傾全國之力量總能堅持一段時間。若一個國家連兩月之糧都無法供應,又如何支撐起強大的軍事力量?趙括能堅持四十六天不能說明趙國有糧,誰知道被圍困的趙軍如何苦苦煎熬的?孤立的事件也不能說明缺糧,也許糧道被斷無法運入。當然這都是需要有其他的史料支撐才能推斷當時的實際情況。
根據記載廉頗帶二十萬人守城,趙括帶二十萬人支援,上黨韓國守軍六萬左右,趙括後面先勝後敗,據說還是三連勝,那起碼打了半個月才被包圍46天,按兩個月算,四十萬人在沒有任何補給的情況下能撐兩個人,二十萬人就是四個月。
實際情況還不是這樣算的,古代出徵本地採食和調配運輸一般是一比九,這是保證本地老百姓的再生產能力,極端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打獵野菜能供給20%的軍糧,而且明顯二十萬外地調配比例低,四十萬比例大,且上黨是大城市,自己軍隊就有六萬,如果廉頗緊吧緊吧,採點野菜,再去上黨搞點,哪怕一點援助沒有,撐五六個月沒問題。
還有即使四十六萬全滅,邯鄲之戰再死個二十萬,北邊李牧還能湊出二十萬,割稻子的能力沒問題。
好像長平之戰李牧是八歲,跟著他爸在邯鄲,他爸是秦國遷過來的,和李信一個爺爺,幾年後李牧就在代郡當了一個小軍官
回覆列表
軍心
你這種說法是不恰當的,關鍵是軍心。
打獵這些,是不穩定的糧草供應。幾十萬人的糧食,需要多少人去打,周圍的能維持多久。這還不是太關鍵的,最關鍵的是,當軍隊大規模派人出去打獵採野菜來維持消耗的時候,軍隊會怎麼想,整個軍心如何保持穩定。
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曹操因為軍糧不計,故意削減放糧量,然後以督糧官人頭來平軍心,從而堅持過一段時間。
一旦出現需要打獵採野菜的情況,趙國靠什麼來維持軍心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