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0
回覆列表
  • 1 # a不會愛的小笨蛋

    中國古人的的儀式感

    《左傳》曰,“禮,天之經也,民之行也”。《荀子》有言,“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中國一向被稱為“禮儀之邦”,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文化,包含著一整套整飭、嚴格的禮儀制度,極其講究“儀式感”。

    中國古代禮儀形成於三皇五帝時代,堯舜時,已經有了明確的禮儀制度——“五禮”,即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分別對應對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禮,融洽人際關係、溝通聯絡感情以及接待賓客方面的祭祀典禮等。

    如此龐大、精細的禮儀制度,滲透到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常生活中,人們一舉手、一投足,都要講究禮儀,所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見面要拱手作揖,別離會折柳賦詩;皇家氣派的宴席有講究,百姓果腹也有講究;飲茶、飲酒、服飾等,都會講究“儀式感”。就連一雙小小的筷子、一個小小的酒杯的使用,亦大有學問,不可亂為。

    古人行禮,最重“儀式感”,行禮的等級除三跪九叩、三跪三叩、三跪三拜等大禮之外,稽首、叩首、頓首、空手、作揖、拱手、頷首等,輕重、主次迥然有別。就連走路,也有“安步”“疾趨”之分,“正道”“捷徑”之別。

    不僅如此,朋友交往,也細分為貧賤之交、金蘭之交、刎頸之交、忘年之交等多種,各有各的禮儀;男子年滿20歲要行加冠禮,女子年滿15歲要行笄禮;夫妻相處講究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父母過世,要行“三年之孝”。

    在時光的更迭中,更滲透著古人濃重的儀式情結。清明祭祖踏青,中秋品菊賞月,重陽登高望遠,冬至踏雪、吃餃子……

    毫不誇張地說,是禮儀與“儀式感”,支撐了幾千年古代文化的格局與發展,令人時時刻刻沐浴著古代文明的光輝;是禮儀與“儀式感”,鑄就了古人精緻、細膩的日常生活——想想看吧,“沐浴焚香,撫琴賞菊”,昭示了怎樣一種對生活的鐘情與熱愛!

    誠然,這一整套古代禮儀制度,與一日千里的現代生活,必然有背離、牴牾之處,必然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現代生活的規律、節奏。但是,這並非是全盤否定、拋卻“儀式感”的理由。包括古代禮儀在內的古代文化,完全可以經由“現代性轉換”,成為統攝現代生活的文明準則。

    理想的現代生活,無論怎樣令人眼花繚亂,無論怎樣步履匆匆,同樣應不乏莊重、莊嚴的“儀式感”。這樣的“儀式感”不是點綴、裝飾,而是直達生活本真以及生活內裡的通道,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生命的旋律亙古不變,心靈的進化徐緩有致。文化同樣如是,“儀式感”同樣如是。

    當然,我們需要警惕的是,“儀式感”的跑偏、異化——古代文化中精華的主體未被弘揚,末流、糟粕卻為庸俗、世故的生活重新拾起。譬如,擺闊炫富、攀比排場,等等。

    元代許衡曾言,“衣食以厚民生,禮義以養其心”。“儀式感”可以讓我們認真地對待生活,文明、禮貌地待人對己,從容不迫地應對生命的日常以及變故,踏實地走過人生。就讓我們從古代禮儀入手,重塑我們的生活,找回我們應有的莊重感、虔敬感,找回不可或缺的“儀式感”。

  • 2 # 壹念心理

    生活需要儀式感,是最近幾年比較熱門的話題。因為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大家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更加註重精神需求。

    在感情裡,儀式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它是感情的潤滑劑,用心的準備讓對方感覺被你重視被你在乎,能讓彼此的距離更近、關係更親密。

    在生活裡,節日、紀念日的儀式感讓我們平淡的生活更增色彩,讓這一天有了獨特意義。

    但事實上,養娃也是一件需要“儀式感”的事情,你給孩子什麼樣的儀式感,他就會長成什麼樣的人。

    何為“儀式感”?

    《小王子》裡面說過“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事實上,儀式感就是用心對待生活中每一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它體現在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持續地滋養著我們的生命。

    知乎上有個高贊答案:儀式感為每一個普通的日子和動作,標定了它背後的精神內涵。

    事實上,儀式感是相對於人的心理需求而催生的一種產物。是在滿足了基本需求之後的更高追求。

    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儀式感,不是為他人留下什麼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

    擁有儀式感,真的是可以為我們帶來不一樣的人生。

    何為“儀式感”育兒?

    偶爾的驚喜和儀式感,是給孩子最好的“富養”。這個“富”,是滋養孩子的精神和靈魂,讓孩子也成為一個精緻,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儀式感”無需過高的經濟投入,無需繁瑣的事務細節。

    比如:

    開學時,新課本發下來,在家長的指導下細心的給書包上封皮。這是新學期開始的小儀式,讓孩子意識到:從現在起,要端正態度,好好迎接新學期。

    生日時,給孩子一個簡單的儀式,無需多麼豪華,哪怕只是一句簡單的祝福,一頓孩子愛吃的晚餐,讓孩子知道,從今天開始,他又長大了一歲。

    睡覺前,給孩子講個“睡前故事”,讓孩子養成習慣“故事聽完了,該睡覺了”,培養孩子生活的秩序感。

    ......

    如何做到“儀式感”育兒?

    有儀式感地育兒,要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

    早上起床後與孩子互道早安,以提示自己與孩子新的一天已經開始了;

    開學時給孩子的新書包上書皮、清理書包、定製新學期的計劃,可以提示孩子新的學期要有個新的面貌;

    為孩子設定一些獎勵,當他完成你為他定製的計劃時鼓勵他,可以讓他有計劃能力、學會如何獎勵自己;

    每天出門前的道別、生日聚會、出席孩子的運動會、定時抽出時間帶孩子去旅遊,以及每天睡前的晚安......

    儀式感演化出來的是時間感、存在感和被需要感。儀式不分大小,作為家長可以根據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和孩子一起來制定屬於自己的“儀式”。

    同時,不要缺席家長會、運動會、文藝匯演這些對孩子來說充滿儀式感的日子。

    每個孩子都應該被看見,而在這些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裡,孩子尤其渴望被人重視。

    家長的出現會讓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和認同感,

    而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子,也會成為我們和孩子共同的美好回憶。

    現代的生活,節奏很快,很少有從前那種慢慢的生活了。

    這樣的快的節奏、發展,雖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便利,同時也在透支家庭的幸福感。

    儀式感雖然不能放慢生活的節奏,但是會帶給我們生活的信念,時刻提醒我們“生活是什麼”眼前的生活到底是“苟且”還是“詩和遠方”全看我們的心態。

    而一個懵懂的孩子,他的快樂與幸福全部都寄託在父母身上,為了孩子我們也要認真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7歲孩子不願意去上學,如何應對並消除孩子的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