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今感統訓練在各早教機構都很流行,是否每個孩子都要接受感統訓練?
12
回覆列表
  • 1 # 育兒行動派

    許多爸爸媽媽們關心,我的孩子是否要報班、去某些機構做感覺統合的訓練嗎?先給出一個總體意見:

    要不要去機構訓練,這是因人而異的。

    但行動派認為,只要我們瞭解了什麼是感統,瞭解感統失調的症狀和訓練辦法,你就會發現,許多訓練在家中、戶外都可以進行。如果爸爸媽媽沒有時間陪孩子進行相關運動,或者是寶寶情況較為特殊,需要加強訓練,也是可以選擇一些正規機構進行訓練的。

    首先要解釋一下什麼是“感覺統合”。

    “感統”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資訊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外的知覺做出反應。只有經過感覺統合,神經系統的不同部分才能協調整體作用使個體與環境順利接觸;沒有感覺統合,大腦和身體就不能協調發展。

    在人類遺傳基因中,都有感覺統合的基本能力,每個寶寶生下來,就擁有此能力,但是這種本能必須在嬰幼兒時期和環境的互動中,在大腦中身體不斷地順應反應下才能高度健全地發展。沒有感覺統合,大腦和身體都無法發展。人類從嬰幼兒時代到老年的整個生命過程中, 幾乎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感覺統合的過程。如果大腦對身體感覺器官輸入資訊的統合能力不足,身體感官與大腦的學習便會協調不佳,造成混亂,出現感覺統合失調現象。

    那孩子們為什麼會出現感統失調呢?

    1.生理原因(先天性的)因胎位不正引起的平衡失調;因早產或剖腹產造成幼兒壓迫感不足;造成觸覺失調。因懷孕期間不正確的吃藥和打針對幼兒造成的傷害。2.環境及人為的原因(後天性的)由於小家庭和都市化生活,使得兒童活動範圍變小,大人對幼兒過度保護,事事包辦,導致兒童接受的資訊不全面;父母太忙碌,輔導少而造成幼兒右腦感官刺激不足;出生後,沒讓孩子經過爬行階段就直接學習走路,產生了前庭平衡失調;父母或保姆不準孩子玩土,玩沙,害怕弄髒,從而造成幼兒觸覺刺激缺乏;過早地使用學步車,使幼兒前庭平衡及頭部支撐力不足;

    父母的要求太高,管教太嚴,人為地造成孩子壓力太大,兒童自由活動時間太少造成精神上的傷害,產生拔苗助長的挫折等等 。

    所以,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多給孩子運動和鍛鍊的時間,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在家庭中進行簡單的感統訓練,如果爸爸媽媽沒有時間帶孩子訓練,那給孩子一些專業的訓練也是不錯的選擇。

  • 2 # 鹿媽說育兒

    感覺統合就是人體在環境內有效利用自身的感官,從外界獲得不同的感覺資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等)輸入大腦,大腦對輸入資訊進行加工處理並做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感覺統合不足或感覺統合失調會影響大腦各功能區、感覺器官及身體的協調發揮,引發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問題。

    只要是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都需要做感統訓練,不管是特殊兒童還是普通兒童。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感覺統合失調,但是隻要沒有影響到正常的生活,那麼就是沒關係的。但是一旦因為感覺統合失調而影響到了正常生活,那麼就需要去做感覺統合訓練了。

    下面來說說孩子在不同時期感覺統合失調的表現,家長可以對照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存在著以下表現,那麼你需要做一個專業的感覺統合評估,需要根據評估結果去做相應的感覺統合訓練。

    嬰兒期(0-1歲)

    1、非常不好帶養,常出現愛哭、不安、難安撫的情形。

    2、不好睡,晚上睡1-2小時就會醒一次;或者入睡困難,要搖晃很久、哄很久才能入睡,而且有一點點的聲音就容易驚醒。

    3、肌肉鬆軟,軟趴趴的,比其他嬰兒挺直頭部的能力發展的慢。

    4、喝奶需要很久才喝完,奶量少,換固體食物很困難。

    5、不喜歡被抱,抱他時會扭動不安。

    6、洗臉、洗頭、剪指甲、換尿布等日常自理活動有排斥、哭鬧、抗拒行為。

    幼兒期(0-3歲)

    1、注意力不易持久

    2、動作表現笨拙

    3、口齒不清

    4、一點小碰撞就生氣

    5、非常害怕盪鞦韆、走斜坡、滑滑梯或者爬樓梯。

    6、因食物的質地而挑食

    7、語言發育遲緩

    前兒童期(3-6歲)

    1、粗大動作技巧不協調

    2、精細動作發展有問題

    3、過動和衝動

    4、常跌倒

    5、社交技巧差,和同伴相處不易

    6、容易哭、情緒不穩定、挫折忍受度低

    7、有持續睡眠問題

    8、缺乏專注力

    如果您的孩子有以上的表現,那麼說明您的孩子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感覺統合失調,而且已經影響到了正常生活,那麼就需要去做評估,然後做感覺統合訓練了。孩子越小,訓練的效果也就越好。當然,並不是說孩子年齡大了,做感覺統合訓練就沒有效果了。年齡大的孩子做感覺統合也是有效果的,只是效果沒有小齡孩子那麼快罷了。所以,早發現,早訓練吧!

  • 3 # 小舞老師講故事

    有很多孩子都喜歡跑,各種奔跑,看見他的時候他總是跑來跑去,似乎一刻也不閒著。

    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孩子A,在家裡、在外面、在幼兒園都是各種奔跑。有些聰明,記憶力比較好,很多歌聽過一次就可以唱出來,並且父母幾乎沒怎麼教就認識很多字。

    只是,老師給的反饋是,上課的時候不容易坐在椅子上,在教室裡其他小朋友坐著看書或者吃飯的時候,他就喜歡在教室裡跑來跑去,老師說讓他坐在椅子上,他也做不到。

    因為父母比較忙,平時多半是爺爺奶奶來照顧的,老師說的什麼專業詞語也記不住,老師說回來讓孩子多練習手,因為他的手部沒有力量。可是,他們卻從基本沒有實施。

    而這個時候,我們都認識的一個上小學的孩子B被勸退了。我們都很吃驚,私立小學居然勸退孩子?!這個孩子要在幼兒園再上一年。因為手部沒有力量,不會握筆。

    老師和A的家長反覆溝通,爺爺奶奶沒有精力來做,爸爸媽媽不會來做,孩子就這樣永遠處於奔跑的狀態,似乎上小學之後的情景也可以預測到。

    那麼,孩子為什麼喜歡奔跑?為什麼手部沒有力量?為什麼拿不住筆為什麼不會剪紙不會貼上?其實這都是一回事。那就是感統失調。

    主要症狀:好動,容易分心,專注力很差,動作協調性差。

    比如說,走著走著就摔跤了。比如說不喜歡爬高,不敢盪鞦韆。比如說喜歡從很高的地方跳下來,喜歡轉圈,不停地轉圈卻不會暈。因為這種孩子感覺刺激反應不足,他們在尋求強烈的感覺經驗。

    那很多家長可能說,小孩子不都是這樣嗎?或者說,那很多孩子鬥感統失調嗎?

    其實幾乎所有孩子都或多或少有些感統失調,但是有的孩子隨著年齡和運動的增多可能會慢慢恢復正常。而有的就需要干預了。

    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就要鍛鍊他們的手,大把抓珠子,抓豆子。二指捏,三指捏,然後是剪紙和貼上之類的。

    除此之外還包括走馬路牙子,做手指遊戲等等。父母一定要多陪伴孩子,多陪伴孩子,和老師多多交流多多配合,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

  • 4 #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市面上好多早教中心、教育機構,都開展了“感統課程”。那各方面都挺正常的小朋友,有沒有必要去上呢?

    首先,“感統”對任何小孩子來說都是很重要的,比起發現孩子感統失調後再去著急的找醫生,孩子從小從日常生活中得到練習才是正解。

    我們接下來就分步驟詳細說說:

    感覺統合是啥意思?

    感統失調是怎麼回事?

    市面上的各種感統課程,到底有沒有必要帶孩子去上?

    先說說“感統”是怎麼回事。

    通常來說,我們可以把感統理解為:人透過感官來獲取外界資訊,並處理做出積極的反應的一種能力。

    沒有感統,我們的大腦和身體就無法協調,無法及時的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而感官就包括,聽覺、視覺、觸覺、味覺、嗅覺、平衡感、空間感等等。

    感覺統合並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任何幼兒期的孩子,都必須經由感覺學習,大腦才能有效地發展出完整的思考能力,產生自發自動的學習效果。

    這也就是為啥孩子看見任何東西,都想摳摳、摸摸、甚至舔舔的原因。

    然而,大腦分了100多萬個感覺區,對同時輸入的許多感官資訊,必須迅速、完整地協調和整合,否則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的發展就會收到影響了。

    也就是說,孩子不僅需要感覺學習,還需要感覺統合的學習。

    對感覺的教育與對感覺統合的教育是一脈相承的。正因為人有感覺統合的能力,所有的學習和動作才能順利進行。

    可是你知道嗎,感統也是會失調的。

    據調查,目前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人數大約要佔到學生總數的5%—10%。

    除了先天性的,比如:胎兒胎位不正、早產或剖腹產、懷孕期間吃藥或打針等原因,孩子出生後沒有得到足夠的感官刺激也有可能會造成孩子的感官失調。

    一旦大腦無法有效的整合我們身體各個感覺器官所傳達的資訊,就會導致孩子產生一些列的問題。

    感統失調的表現 :

    見下圖↓,可收藏慢慢觀看

    如何預防孩子感統失調?

    方法一: 儘可能多讓寶寶爬行

    爬行可以促進寶寶的身體協調能力,從而有效預防感統失調,所以媽媽們可別著急著讓寶寶直接學走路,而漏掉“學爬”這一重要環節,要儘可能地讓寶寶們爬行。

    方法二: 多抱抱寶寶

    媽媽經常和寶寶保持肢體接觸,可以促進他的觸覺功能發育;

    媽媽們經常抱搖寶寶,可以促進他的前庭平衡功能發育;

    媽媽們經常和寶寶說話,可以促進他的語言功能發育;

    而這些功能是感覺統合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方法三: 多讓寶寶“做事”

    平時可以多讓孩子自己動手去做事。

    比如搬搬小椅子、自己刷牙洗臉、嘗試搓搓小襪子、和媽媽一起給花澆澆水等等。這樣,不僅能培養寶寶的自理能力和責任感,還能夠鍛鍊他們手部精細動作,預防感統失調。

    方法四: 不要過多的限制寶寶的行動

    允許寶寶吸手指、咬玩具,不要過多限制孩子的活動,可與寶寶玩遊戲,積極參加戶外活動。鼓勵寶寶多看、多聽、多接觸、多嘗試。

    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摳摳、摸摸、舔舔、甚至扔扔,都是值得鼓勵的探索行為。

    如果孩子平時是託付給老人或保姆照顧,那就更需要注意這個問題。畢竟出於體力和精力上的原因,老人可能相對來說比較保守,而且讓老人家頻繁帶孩子進行戶外體能活動,也會比較吃力,於是很可能不自覺地限制了孩子的活動。

    市面上的感統課程值不值得上?

    其實上面已經介紹了4個方法,來預防孩子出現“感統失調”。如果想把這些方法實踐好,在家長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孩子選擇一家專業的早教機構,確實是挺有幫助的。

    首先從環境上,孩子能享受到比較清潔安全的攀爬裝置、各種豐富的玩具教具。

    而且,課堂上專業的老師,在孩子一歲之前,可以透過課上的遊戲來刺激孩子的感官體驗,兩歲左右透過課堂上的遊戲促進想象力、三歲左右透過課堂遊戲強調規則感以及社交技能的培養……

    這樣的豐富環境,不僅僅是在幫助孩子學習“感覺統合”,更能給孩子提供一個教育營養豐富的環境。

    但如果家長能夠在家、或者家的附近,利用自己的社交圈,給孩子提供早期成長所需的豐富環境,又是個善於汲取新知識的學習型家長,能給孩子帶來高質量的陪伴,那你當然可以不報任何班,即便你身邊的朋友都報名了,你也不需要焦慮的。

    不管是在家,還是在“早教班”,只要都能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就好。我們之前也說過,比起發現孩子感統失調後再去著急的找醫生,孩子從小從日常生活中得到練習才是正解。

    孩子“好像”有點感統失調,要趕緊報“感統課程”嗎?

    任何的“感覺統合”課程只是輔助的治療手段,對孩子的肢體協調確實有一定的幫助。

    但是“感統失調”是一個醫學上的概念,還是需要聽從專業醫生的診斷。

    而且,並非所有“感統失調”的孩子都適合訓練。

    例如視覺、聽覺較差的孩子,可能就會出現認字困難;有學習、書寫障礙的孩子,可能就無法在上課時候理解老師的意思,這些都沒有辦法透過感統課程訓練達到治療效果,需要聽從專業醫生的治療建議。

    因此,建議家長在選擇課程前,先到醫院的兒童專科進行診斷,確實需要進行感統課程訓練時候再去參加。

    感統失調是不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消失的,所以一定要及時矯正。

  • 5 # 媽媽在呀

    感統是透過一些刺激去輸入到我們的人體裡面,然後再去整合輸出做出適恰的反應。對當一個感官可能失調了,那他接收到,他傳導的過程中可能要遲鈍一點點,那可能就會容易做出不恰當的行為,比如說:他可能手去碰到熱湯好了,熱鍋子,他沒有立即的收回來,那可能是他的接受器有受損,然後可能就比較容易受傷,那他可能走路有時候會不小心碰撞到,然後就跌倒了,那可能是他的平衡感比較不好一點,那在家裡面可以多觀察小朋友,是不是容易受傷啊!是不是會挑食,挑食的話,跟他的口腔敏感有關係,是不是上課比較不專心一點,容易就是分心了,這些都跟我們的感統接收有關係。

    小朋友的發展裡面,他有分階段性的,比如說兩歲,他可能就開始學會跳,可能雙腳跳幾下,然後三歲可能又進步到可以單腳跳之類的,但如果他在這一階段沒有完成他該有的任務的話,學習的話,那可能會影響到日後的發展,比如說,小朋友一開始是先要學會爬嘛!他爬行過程中如果時間不長的話,那他身姿平衡感、協調性可能比較弱一點點,那肌肉可能也比較無力,所以他在之後走路的時候,站起來走,走幾步可能會覺得有點搖晃不穩,可能也容易跌倒。這就需要家長重視孩子的感統訓練這一塊。

  • 6 # 湖南沐苗教育

    很多家長在孩子的教育期間會發現各種問題,覺得孩子做事拖拉,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做作業慢,平衡力不好,身體不夠協調,特別是一些剖腹產的孩子,表現會更突出一些, 這些基本都是感統問題。

    什麼是感覺統合?

    感覺統合是指大腦和身體相互協調的學習過程。指機體在環境內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覺通路(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等)從環境中獲得資訊輸入大腦,大腦再對其資訊進行加工處理,(包括:介釋、比較、增強、抑制、聯絡、統一),並作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簡稱“感統”。

    感覺統合理論由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愛爾絲(Anna Jean Ayres)於1969年首先系統提出。1970 年歐美、日本先進國家,問題兒童日趨嚴重,經數百位專家共同研究,終於 1972 年由美國南加州大學愛爾絲博士 (J.Ayres) 根據腦功能研究,提出感覺統合理論。愛爾絲博士認為感覺統合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資訊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內外知覺做出正確反應。

    感覺統合的訓練從什麼時候就可以開始?

    其實從媽媽的肚子裡就開始了,媽媽的一舉一動對胎兒都會有影響。下一次極為重要的感覺統合訓練是從媽媽的子宮經過陰道擠壓,這是最關鍵的一次感統訓練,那如果剖腹產就失去了這一次感統訓練的機會,那之後的日子裡,媽媽就要花心思,因為沒做,所以要花更多時間彌補。

    那在嬰幼兒時期重要的給感覺統合活動有什麼呢?

    搖籃,搖籃是典型的前庭覺活動,不斷的擺盪刺激前庭覺。爬行,爬行是整合觸覺,前庭覺,本體覺的重要感覺統合活動,爬行會動用非常多的神經網路,全身的神經網路都開始連線,是十分重要的感覺統合活動,所以沒有爬的孩子會出現很多的狀況,就是這個原因。

    什麼是感統失調?

    感統失調,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障礙,是指一個人不能對資訊進行正常的整合,不能做出恰當反應。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一般智商測驗在平均水平之上,但有學習和運動上的障礙。

    感統失調需不需要進行訓練呢?

    在感統的測評體系中,感統失調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等程度。

    輕度失調,孩子會隨著發育成長彌補不足。如果針對感覺統合正常或存在輕度失調的孩子情況,設計相應的感覺運動統合教育課程,來提高他們的運動功能,增強對外界感覺反應的敏捷性和正確性。可以說是屬於感覺學習通道的“培優”鍛鍊,為進一步高效學習打好基礎。

    而中度和重度的感統失調,則更多需要透過科學的方法進行專業的“感覺統合失調矯正”訓練,幫助有一定學習與運動上存在或多或少障礙的孩子提升機能,建立正常的資訊輸入及處理的過程,增強對外界資訊做出正確的反應的能力,可以認為屬於“補差”訓練,克服學習困難。

    因此,在決定是否進行感統訓練前,必須進行專業的測評,判斷孩子的感統能力狀況。中、重度感統失調的孩子將會影響到正常學習與生活,建議進行專業的感統訓練。而輕度失調的孩子如果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與學習效果,那麼進行專業的感統訓練也是可行的。

  • 7 # 新手媽感統學園

    其實,並不是因為感統失調才一定要去做感統訓練。

    更多是由於現代孩子生活的環境太過於單一,以及現代家長過度保護等因素,無法提供給孩子全方面的刺激,導致每個孩子都需要接受常規的感覺統合訓練。

    那麼,科學有效的感覺統合訓練能夠給孩子帶來哪些方面的提升?

    提升學習轉化能力

    說到學習,很多家長還是不自覺就會想到知識,但實際上,知識只是工具,如何消化吸收和使用知識,才是學習能力。

    如果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不足,那他的學習轉化力會存在不好的狀況。

    例如聽知覺功能失調的孩子會經常忘記老師口頭佈置的作業,對老師講的內容根本聽不進去,記憶力一般都比較差,不能對老師課堂上講授的知識很好的吸收。

    視知覺功能失調的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跳字跳行,演算數學題經常抄錯等,自然容易出現學習跟不上進度等。

    因此,提高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是解決孩子學習困難的有效途徑之一。

    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俗話說:“心靈手巧”,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靈巧的雙手。

    當孩子出現精細動作能力不足時,往往在穿脫衣服這樣的小事上也會比較吃力。

    比如,扣扣子的動作看似微小,實質卻需要雙手協調合作才能勝任,因為釦子的形狀、大小、位置不同,所以,精細動作能力不足的孩子,很容易連這樣的小事也做不好。

    手眼協調能力比較差的孩子,往往在使用湯匙,筷子等餐具時發生困難,還有一些唇部及嘴巴附近肌肉張力不足的孩子,連閉嘴咀嚼的動作都做不好,結果在吃飯時就容易把飯粒撒的到處都是。

    因此提升孩子的感統能力,不僅訓練了手部精細動作,同時也促進了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

    提升運動協調能力

    存在本體覺功能失調的孩子,通常整個身體或者身體的某個區域性比較笨拙,動作不靈活,比如在體育課上不會跳繩、拍球,跑步時的動作不協調。

    而如果能及時幫他們把缺失的感覺撿回來,他們身體四肢便能夠恢復應有的“秩序”。

    體能運動與知識對於孩子日後的發展同等重要,因為孩子只有透過攀、爬、滾、蹦、跳、抓、捏、系、剝、折等各種感統練習操作,才能具備越來越好的運動協調能力。而一個人的運動協調能力,關乎到孩子在生活、學習方方面面的表現。

    提升膽量及自信心

    在生活中,感覺統合能力發展不佳的孩子,因為手腳靈活性,協調性以及平衡能力都比較差,所以在進行遊戲活動的時候,動作會比其他孩子更加緩慢笨拙,缺乏自主性。

    而孩子一旦在集體活動中處處落後於人,自信心必然大受打擊,從而越來越沒有勇氣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給人以性格孤僻,不合群等不良印象。

    特別是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因為無法及時用語言正確表達自己的內心的想法,更容易在玩耍過程中與人發生衝突。

  • 8 # 樂學感統

    感統訓練是給所有0-12歲所有兒童制定的,包括正常兒童、特殊兒童、感統失調兒童,其實每一個人(包括大人)都存在一定的感統失調,只是輕重的差別而已。

    感統訓練的關鍵是同時給予兒童各方面的刺激資訊,涉及心理、大腦和軀體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兒童在訓練過程中獲得熟練的感覺,增強自信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改善焦慮,會感覺到開心愉快,還能培養意志力和勇氣。

    所以說,孩子是完全可以適當參加感統訓練的,選擇有針對性的專案,對孩子來說絕對是有利無害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多大了開始不用拍嗝了,晚上寶寶吃母乳睡著了後還用拍嗝了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