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沐沐書畫

    關於糧食的問題,首先我認為從糧食的重要性方面來看待。

    一、中國目前的現狀是人口多,土地少,並且適合糧食種植的都在東部平原地帶,東部平原由於氣候、土地板塊、熱量等各種因素導致適宜糧食種植的土地更是少數。而且現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的擴張向農村土地要土地,所以對適合農業生產的土地越來越少!

    二、中國中國目前人口數量居於世界首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數量的增長,我們國家對糧食的消耗需求越來越大,雖然我們國家每年糧食產量逐年增長,但是中國每年消耗的糧食,還是有一大部分要從國外進口糧食來填補國內的糧食的空缺!

    其次從老一輩對糧食的觀念來看待。

    1,民以食為天,中國古代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社會,以前絕大多數的人們都以農業生產為主,老一輩父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以浪費糧食為恥,珍惜愛護糧食為榮。

    3,要樹立培養一個好的珍惜糧食,愛惜糧食,不浪費糧食的好習慣。不管我們現在生活水平提高,我們也要保持這種好的作風。

    最後我們應該怎麼做?要樹立正確的珍惜糧食,不浪費糧食的觀念。引用古詩《憫農》當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段詩句來告誡我們珍惜糧食!

  • 2 # 蔣個數學

    幾粒米,說輕了並不是很嚴重!以現在大部分家庭來看,其實並不會缺那點!但這其實是一個態度問題,父母並不希望你養成這種對待糧食的態度,老一輩的老人們都體會過貧窮的日子,哪怕是現在,也還存在部分山區還過著捱餓的日子!建議你可以讓你的父母帶你到農村看看糧食是怎麼種出來的!你就知道確實是來之不易!所以要珍惜!當然你的父母也是希望你養成美好的品德!都是在平時的一言一行中做到的!!

  • 3 # 小學優質講堂

    首先,我們從開始上學就學習憫農這首古詩,知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農民伯伯不容易,我們應當知道來之不易,雖然幾粒糧食微不足道,但是時間久了就會積累很多,就造成了嚴重的浪費。世界上還有那麼多人因為吃不起飯而忍飢挨餓,我們不能因為吃飯容易就任意浪費。

    其次,飯吃不乾淨隨意浪費,顯得本人也會邋里邋遢,給人造成不好的印象,難免讓人聯想到以後再工作中會是一個拖泥帶水的人。

    最後,節約本身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人人都像你一樣浪費幾粒,那得造成多大的浪費。你父母說你是想讓你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做一個乾淨利索的人,你又不是吃不下那幾粒米,明顯就是不浪費心裡難受的心理問題,所以,必須要改正。

  • 4 # 一介書生945

    如果是在吃飯的時候,偶爾剩那麼幾粒米,或者是剩幾口飯吃不下去,應該算是正常情況;但是你這每次吃飯都要留幾粒兒米不吃,那就說明你已經形成了習慣。

    而你故意不吃這幾粒米的習慣,是一個好習慣嗎?顯然在碗裡或者盤子裡留幾粒米的習慣,肯定不如把碗或者盤子裡的飯菜吃乾淨的習慣更好。

    現在我們這個社會,有一個很不好的現象,就是人們的虛榮心太重,不管是有錢沒錢,點菜吃飯的時候都喜歡要剩一大堆東西,否則的話會讓人感覺太摳,或者是覺得窮的吃不起一頓飯。

    把自個兒碗裡的飯吃乾淨,把桌子上沒吃完的菜帶走,這應該都是文明的表現,同時也是勤儉節約的表現。

    在我們的傳統上,除了講粒粒皆辛苦之外,其實還有很多故事是讓我們節約的,雖然有一些是帶有迷信色彩的,但總的來說就是告誡人們要節約,不要浪費。

    看看上圖,反對貪汙浪費,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浪費這個行為沒有什麼問題,而從我們整個人類的角度來看,我們的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就算錢是你自己掙的,錢你可以隨便花,但浪費資源,其實就是侵害到了其他人的利益,就算是買頓飯的幾粒米,也是不可以浪費的;而且積少成多,如果每個人都不注意節約而是浪費的話,那麼整個社會的浪費,就有可能引發的是災難。

    雖然現在富裕了,但勤儉節約的這種精神不能忘,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更應該是必須的。

    所以,應該堅持把自己碗裡的飯吃乾淨。

  • 5 # 星辰2020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三歲孩子都懂的道理,還用母親教育嗎?你可拉倒吧,快改了吧。

  • 6 # 生活似錦

    雖說每次吃飯剩幾粒飯,畢竟現在不是飢寒交迫的年代,真的無可厚非,但我覺得要是能吃完儘量吃完,養成一個良好的節約每一粒糧食習慣,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優在耳。

    據聯合國統計,平均每3.6秒鐘就有一個兒童死於飢餓 。每天有8億5千萬個兒童餓著肚子上床睡覺,有1萬5千個兒童死於營養不良。托爾斯泰說:“假若我有多餘的食物,而別人沒有,那我就有罪。”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還有必要從一粒米上節約嗎?有的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表面上看,掉幾粒米是小事,可世界上的任何財富,都是勞動者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創造的。珍惜這種創造的成果,不僅是對社會財富的愛護,也是對勞動的尊重、對創造的尊重、對勞動者的尊重。

    我女兒小的時候特別愛盛點飯粒,我每次說她,很不愛聽,還詞奪理。我們家老人也會對我女兒說,你看你剩的飯,都快把一個小雞仔撐死了,但孩子好像不以為然,依然故我。在她上六年級的時候,我帶她去五臺山朝拜,碰巧機緣巧合,我們在寺院用餐,當時一起吃飯的,還有寺院的一個師傅,吃完飯,他給在座的大人和孩子們說了幾句話,說施主們一定要把碗裡飯吃得乾乾淨淨,這叫惜福,培福養德。把小事做好,才能成大事。幾個小朋友率先先把碗裡的飯吃的乾乾淨淨。包括菜湯都一滴不剩。那之後每次孩子吃飯都吃的乾乾淨淨,也許哪那天受到觸動了,後來應該是習慣使然吧!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容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這些都是古人對那個時代人們的告誡,更是對後人的警告。可豐衣足食的現代人,卻感受不到食物的珍貴。這也許跟城市化有關,老人們知道糧食來之不易,年輕人卻置若罔聞。

    糧食是一滴滴汗水,是一次次辛勤勞作,是一次次經受風吹雨打換來的,節約糧食,刻不容緩,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從日常做起,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珍惜一米一糧。

    建設節約型社會,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節約資源,健康生活,讓我們從珍惜糧食開始做起吧!

    還望你理解你母親大人的良苦用心!從現在做起,刻不容緩。相信你喲!

  • 7 # 國王爸爸的公主女兒

    個人覺得明明能吃得下,卻偏偏要剩幾粒米在碗底,確實很過分。不明白為什麼中國的餐桌禮儀上會有那種把飯吃乾淨了就顯得很沒有風度的看法,浪費糧食、頓頓都要剩飯就有風度了嗎?還是明明沒吃飽,卻偏為了面子要剩點飯在碗底,才顯得自己好像就怎麼樣了呢?風度和素質要靠浪費糧食來體現嗎?五穀雜糧來之不易,粒粒皆辛苦,也不是憑空說辭。有時候覺得那些浪費糧食的人,真的應該把他們趕到農田裡去體驗體驗農夫生活,不是一天兩天,而是在烈日下體驗糧食從播種到土裡直到收割、脫粒、晾曬等所有步驟都在於其中的完整的農夫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沒有廠家生產一部像流傳中的iPhone se2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