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小角落

    不算不仁不義。

    我們先來看看項羽封劉邦的背景。事情要說回到鉅鹿之戰的時候,那是秦朝和起義軍之間的一場戰爭,項羽破釜沉舟打敗秦軍。然後他和劉邦等人約定,誰先攻入關中誰就稱王。公元前206年,劉邦首先入關,俘虜秦王子嬰,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然後退出城外等到項羽到來。

    項羽來了之後卻準備了一場鴻門宴,準備殺死有威脅的劉邦,幸好劉邦身邊的謀士出主意,還有項羽優柔寡斷才讓劉邦逃過一劫。可項羽來了之後,自己封為西楚霸王,駐彭城,給劉邦封了一個什麼漢王,打發到蜀地去了。

    因此項羽封劉邦本來就是名不正言不順的,沒什麼恩情,而且他還奪了原本屬於劉邦的位子。

    我們再來看劉邦反項羽的背景。劉邦被打發到偏僻地,不僅他不服,他身邊的人也不服氣,隨時在準備著反攻回去。其次,當時項羽的分封引起了大家的不滿,齊王也起來反抗。所以劉邦反項羽也是正常操作。

    綜上所述,劉邦反項羽壓根算不上是不仁不義,反倒是項羽做人不厚道。

  • 2 # 山野老人

    項羽封了劉邦為漢王劉邦再反項羽算不算不仁不義?

    對於這個問題早在西漢景帝時期就辯論過。

    當時辯論的中心議題是“湯武革命”。

    (周武王)

    什麼是湯武革命呢?

    湯武革命指的是商朝開國國君商湯滅夏的戰爭。《易·革·彖辭》中有:"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的名言。這裡所說的"湯",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統治王朝的開基者--商湯天乙。他曾經領導商部族和其他諸侯反抗夏王朝最後一個統治者--桀的殘暴統治的同盟部族,運用戰爭的暴力手段,一舉推翻垂死腐朽的夏王朝,建立起新的統治秩序。而"武"則是指周武王,他領導商王朝的諸侯國西周推翻了商紂王的統治,建立了新的王朝--西周。這兩次王朝更迭合稱為"湯武革命"。

    辯論主辦方代表是景帝與景帝的母親竇皇太后。

    這兩人為什麼要組織“湯武革命”辯論呢?

    景帝認為從高祖開始就實行無為而治,這種黃老思想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應該變革,順應時代潮流,用儒家思想治國。

    竇皇太后認為無為而治仍然是時代的需要,不應變革。

    辯論的代表人物是轅固生與黃生。

    轅固生是儒家代表人物,代表景帝辯論。

    黃生是道家代表人物,代表竇皇太后辯論。

    轅固生認為商湯推翻夏桀的政權是順應潮流,因為夏桀殘暴,國家不太平,民不聊生。周武王推翻商紂也是如此,同樣是順應時代潮流。

    黃生認為儘管夏桀、商紂殘暴,但他們是君王,是最高統治者。儘管商湯、武王仁義,智慧,但是他們是下屬,應該履行下屬的職責,盡心輔佐君王才是正道,不能因為夏桀、商紂的殘暴就用武力推翻。

    黃生的理由是帽子破了,還是帽子,仍然戴在頭上;鞋子再好、再新,只能穿在腳下。這是上下有別的緣故。

    轅固生一時不知應對,於是說:“按照你這樣說,高祖取代秦朝也不合法!”

    這個轅固生將歷史問題現實化,讓景帝難堪。

    (漢景帝)

    景帝連忙制止說:“吃肉不吃馬肝,不能算不知肉味道;談論學問的人,不談論商湯、周武王接受天命,不能算是愚蠢。”

    由此結束了這場辯論!

    這場辯論的實質就是新生政權的合法性。

    儒家主張革故鼎新;道家主張因循守舊。

    所以:

    轅固生主張湯武革命是順應時代潮流,具有合法性!

    黃生主張湯武革命破壞了社會秩序,沒有合法性可言!

    回到正題上來,項羽封了劉邦為漢王,劉邦再反項羽算不算不仁不義?

    從儒家的主張來看,不存在是否仁義的問題。因為劉邦取代項羽是順應時代,具有合法性!

    如果從道家的主張來看,就不仁義了。因為劉邦破壞了現有的社會秩序,不具有合法性!

    從成王敗寇的結果論來看,劉邦反項羽是合法的,所以也不存在仁義不仁義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看,劉邦取代項羽,是新興勢力戰勝守舊勢力,是社會的進步,因此具有合法性,不存在是否仁義的問題!

  • 3 # 漩渦鳴人yy

    那就要看劉邦當時處於什麼樣的一種情況!如果是當時那個只有漢中一地的劉邦的話,反抗項羽也算不上是不仁不義,可在這之後,劉邦全取了關中之地,然後又攻打項羽的老家彭城。這就是不仁不義了!

    首先我們先說第一個情況,也就是劉邦當時只擁有漢中地區,這件事情,確實是項羽自己乾的不靠譜!

    當時是怎麼回事呢,就是項羽由於一念之仁,把劉邦從《鴻門宴》上放出去了!然後這件事情徹底刺激到了亞父范增,他一定要幫助項羽把這劉邦給除了,但是項羽不想動手,畢竟是同一個戰壕,裡面的兄弟都是反抗過暴秦的人,項羽不至於拿自己的兄弟開刀!

    所以在分配戰利品的時候,項羽就和這個范增一起打個商量!就說當時楚懷王曾經下過建議,說先入關中者為王,本來一開始劉邦護著秦國那些小崽子,我復不了仇,所以我想從劉邦手裡面把關中地區給他搶過來,但現在我復完仇了,咸陽被我燒了個乾乾淨淨!我不想要這塊土地了!那你看要不履行一下楚懷王的那個約定,把這關中讓給劉邦!

    因此就建議項羽把劉邦扔到漢中,蜀中這個地界去!原來這個地方的道路難行,所以秦國一般把這個地方作為流放罪犯用!這個地方道路崎嶇難行,不適合出兵,只需要派人看著劉邦,那劉邦這輩子都抬不起頭了,至少當時范增是這麼想的,所以就像,項羽建議說要不把他扔到漢中去!

    項羽當時怎麼說,他說不好吧!漢中怎麼可以跟關中相比呢,但范增就說,漢中也算是關中的一部分,你別想了,這事兒就這麼定了!

    所以就這個時候到了漢中的劉邦如果反抗項羽,也算不上是不仁不義,畢竟項羽自個兒沒有履行約定,到頭來還分了這麼一塊,貧瘠之地扔給了劉邦。劉邦只能夠選擇去拿回自己應該有的東西,所以進攻關中地區項羽分的三個王,這也沒有任何可以議論的!

    但是在這之後,劉邦拿下了關中地區以後,再去進攻項羽的老家彭城,這就是劉邦自個兒不守信用了!

    本身項羽跟人家在那裡打仗,打的那叫一個難解難分,回過頭來劉邦,你帥人把他老家給端了,你這什麼意思啊?你這是嫌我死的不夠快,回過頭還在我墳上插了一把刀!

    那個時候是個男人也都得發火,是個人都得覺得劉邦這人不講信用,不講仁義道德,回過頭來聯合著這幫反對我的人,把我老家給端了,那我幹嘛跟你客氣?

  • 4 # 明月照邊關

    大爭之世,掙與實力,亂世打天下,談不上仁義不仁義,成者王侯敗者寇。

    劉邦手底下有一幫能臣武將,劉邦本人也是個痞氣出身的混混,驟然有了四川那麼個地盤,經過多年的積蓄髮展,兵精糧足,當然會不甘於侷限於偏僻的西南之地。

    其二 當年兩路大軍同進關中之時,楚懷王有約定,先進咸陽者封王,結果劉邦因為勢力小,實力弱,被項羽壓的抬不起頭,而且鴻門宴之上,還差點被殺,同時義軍,這種窩囊氣是個人都會耿耿於懷。所以反叛也就不足為奇了。

  • 5 # 歷史名將錄

    前206年2月,西楚霸王大封天下,名單一公佈,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氣得要拆樓,幾家舉刀要報仇!(詳見拙文《項羽分封天下徹底暴露了他就是個政治低能兒》。)

      劉邦聽說自己被封為漢王,管轄巴、蜀和漢中郡,而把關中分給了秦朝降將章邯等人,氣得要發瘋,當即下令備戰,要跟項羽拼命,周勃、灌嬰、樊噲這幫愛打架的都嗷嗷叫著準備上。等大家咋呼夠了,蕭何站出來,說,在漢中當王雖然差點意思,但總比去死要強吧?

      劉邦說,不去漢中,就一定會死嗎?

      蕭何說,哥啊,你不去漢中,就得跟項羽打仗。咱這點兵,人數比人家少,打起來還沒人家猛,一定是百戰百敗,除了死,還能怎樣?能夠屈居於一人之下,卻能伸展志氣於萬民之上的,是商湯和周武王。老大,你應該先在漢中立住腳,收攬民心,招引賢才,用巴、蜀的資財,回師平定三秦(項羽封給章邯等三名秦朝降將的雍國、塞國、翟國,瓜分秦國故土,因稱三秦,類似於韓、趙、魏合稱為三晉),那時,天下還是我們的。

      劉邦想了想,說,好吧!

      衣賜履說:劉邦總是能夠在一堆建議中選擇那個最正確的,而不一定是支持者最多的,真的是不簡單!

      於是就打算南下漢中,任用蕭何為丞相。另外,贈給張良黃金兩千四百兩,珍珠兩鬥,張良把這些東西全都轉獻給了項伯。劉邦另外還給了張良大量金銀財寶,讓他送給項伯,希望項伯在項羽跟前做做工作,把漢中郡的所有土地都封給劉邦(這說明項羽並未把漢中郡全部封給劉邦)。很快,項羽答應了這一請求。

      一是

      衣賜履說:三點感觸,劉邦對待項伯的確高妙,硬是把項羽的親叔變成了自己人。張良的境界的確高,給項伯送禮,連自己那份兒都搭進去了,財富對張良來說,什麼都不是。至於第三,當大家讀到這裡時,有沒有對張良給項伯送禮有什麼不對勁兒的感覺?我的點感觸就是,行賄和受賄,幾千年來幾乎融入華人的血液中了,不光那些貪官大蠹這麼幹,大家覺得人品端正的人,也是這麼幹的,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基因。我想起電視劇《大宅門》裡,斯琴高娃飾演的二奶奶想把百草廳收回來,第一步就是給宮裡的一個太監送外宅、送女人,我們在看的時候,沒有人覺得不正常,反而覺得二奶奶不但深謀遠慮,而且能辦事會辦事。當我們辦事時,就算再正常不過的事,頭腦裡第一反應就是找關係送禮,這種狀況其實挺悲涼的。

      夏季,四月,各路大王小王們與項羽告辭,各自回封國去。項羽分給劉邦三萬兵馬,楚軍和其他諸侯軍中也有幾萬人仰慕劉邦願意追隨,從杜縣(陝西省西安市東南)南部,進入蝕中(子午谷)。張良送行到褒中(陝西省漢中市西北),才告辭返回南韓報命。臨行前,張良向劉邦建議,燒燬所經過的棧道(關於棧道,可參閱拙文《秦始皇的馳道、直道、甬道、複道、閣道,都是什麼道?》),一則可以防備項羽、章邯等人偷襲,再則向項羽表示志僅於此,不再打算東歸。

      最先跳出來的是齊國宰相田榮

      劉邦是假裝服了,回漢中去了。可有人不服啊!,一聽說項羽改封齊王田福為膠東王,而齊將田都被封為齊王,怒火燒得噼啪作響啊!田都算什麼東西?本來是自己的手下,現在特麼成了自己的主子,堂堂齊國宰相,丟不起那人啊!打不過你項羽,還打不過個田都嗎?五月,田榮帶著一支人馬殺向新齊王田都,田都屁股還沒坐熱乎呢,連滾帶爬跑楚國去了。田榮不準田福到即墨去當膠東王,仍然留在臨淄當齊王。不成想,田福膽兒小,不敢違抗項羽的命令,悄沒聲兒地偷跑到即墨上任去了。田榮這個氣啊,田福這個懦夫不敢當齊王,老子自己當,於是,六月,田榮揮軍滅了即墨,幹掉田福,自己當上齊王。

      【項羽,我田榮不服!】

      此時,彭越在鉅野(山東省鉅野縣),擁兵一萬多人,尚無歸屬。田榮就授給彭越將軍官印,命他攻打首府設在博陽的濟北王田安。秋季,七月,彭越擊殺田安。田榮於是兼併了三齊(山東省)全部領土(類似三晉、三秦,新齊國、膠東國、濟北國,都在故齊國疆土之上,稱三齊)。隨即又讓彭越攻打楚國。項羽派大將蕭公角迎擊彭越,被彭越擊敗(彭越後來也是一支不可輕視的力量)。

      接下來,趙國的陳餘開始表演。張耳被項羽封為常山王,回到襄國(河北省邢臺市)就任。陳餘說,我和張耳共同輔佐趙王趙歇,功勞相當,項羽憑什麼封張耳為王,我卻只是個侯,這也太不公平了!於是,暗中派人聯絡齊王田榮,說,項羽宰割天下,太過荒唐,把各國將領封成國王,而且都封到好地兒,反而把原來的王驅逐到窮鄉僻壤,這是什麼事兒啊!現在,趙王趙歇被趕到北方的代縣,這是違背常理的事。聽說大王您起兵抗爭,反對項羽的荒唐命令,因此希望您能派兵助我,攻打常山王張耳,迎回趙王趙歇。以後,趙國就尊齊國為老大,您說咋樣就咋樣。

      田榮覺得既有道理,又有好處,於是撥了一支人馬給陳餘。

      項羽自己也開始作(發音陰平,意為胡整),因為南韓重臣張良曾經追隨劉邦,而且韓王韓成又毫無戰功,所以雖封韓成為韓王,卻不准他前往南韓首府陽翟(河南省禹州市),而是帶著韓成一起到了彭城。不久,把韓成貶為穰侯(封邑穰縣,河南省鄧州市。故秦國的穰侯魏冉的原封邑)。又不久,不知什麼緣故,項羽把韓成殺了。

      衣賜履說:此處非常不解,韓成究竟犯了多大罪,項羽要殺他?殺韓成,對項羽有兩點不利,一是惡名更甚;二是張良本來在祖國(南韓)和劉邦之間搖擺猶豫,項羽這一刀子捅了出去,使張良對南韓再無牽掛,全身心投入到劉邦反抗項羽的事業中去了。

      燕王韓廣被改封為遼東王,也是一肚子氣沒地兒撒,就賴在薊縣(北京市),不肯前往遼東首府無終(天津市薊縣)。新燕王臧荼現在抖起來了,可不買老燕王的賬,你不走是吧?那你就永遠別走了!直接帶著人馬把老主子韓廣幹掉,兼併了遼東國領土。

      【霸王非要幹掉這個前放羊娃的目的是什麼?】

      前205年,十月(年初),西楚霸王項羽,密令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謀殺義帝羋心。三王在長江船上埋伏勇士,格殺羋心。

      衣賜履說:再次不解。項羽這樣做的目的究竟是什麼?除了讓人覺得他無知和暴虐之外,看不見任何好處。而在項羽屠咸陽、分封天下、誅殺義帝、韓成等事項上,不見亞父范增的進行勸諫的隻言片語,而范增被認為很有遠見很有智慧,幾乎都是在鴻門宴上的表演,但我們在《歷史上究竟有沒有鴻門宴?》一文中曾經分析過,那個過程很可能是杜撰的,沒有那回事兒,所以,給我的感覺,亞父范增可能遠沒有我們以為的那樣充滿智慧。

      還是前205年初,陳餘會同齊王田榮支援的人馬,攻擊常山王張耳,張耳潰敗,投奔劉邦。陳餘把代王趙歇從代縣(河北省蔚縣)接回襄國,恢復趙國。趙歇感謝陳餘,封陳餘當代王。陳餘顧念趙國剛剛復國,力量薄弱,留在中央政府輔佐趙歇,派人到代國處理政事。

  • 6 # 四季文史

    項羽封了劉邦為漢王劉邦再反項羽算不算不仁不義?

    歷史上不乏此類事件。劉邦反項羽算不上不仁不義。

    一、楚漢之戰前後風雲。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各地紛紛響應,其中就有項羽叔侄和劉邦集團。後來陳勝吳廣起義失敗,項羽叔侄繼續奮戰,號召各地楚軍一起共商大事,劉邦此時亦歸附項梁。後來項梁聽取了范增的建議,擁立前楚懷王孫熊心為王。定陶大戰中,項梁戰死,楚國棄陳留,率軍東歸。楚懷王封沛公劉邦為武安侯;封項羽為長安侯,號為魯公。

    後兩人兵分兩路,項羽領兵北上救趙;劉邦一路西進伐秦。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經過兩路人馬的奮力拼殺,劉邦先取咸陽而入關,與當地老百姓約法三章,劉邦此時欲稱王關中。後項羽在鉅鹿大戰中打敗秦二世兵力,與劉邦會於鴻門。項羽自恃功高,於是自行分封天下,並拒絕承認先入關的劉邦為關中王,將其改封到漢中(今陝西漢中)為王。項羽此舉引起劉邦不滿。同時項羽派出秦三降將圍堵劉邦。

    二、劉邦反項羽。

    鴻門宴前後,劉邦跟項羽徹底結下樑子。二人也開始了長達五年的拉鋸戰。

    歷史從未走遠。我們可以看出,項羽公然違背楚懷王的軍令,是項羽違約在先,所以說劉邦反項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何況項羽自行分封根本不具有權威性。再者,秦末本來社會動盪不安,各路集團各有心思,雖然都是打著攻秦的旗號,但最終強者為王的思想,一直未曾改變,否則劉邦也不會有反心,所以誰當王,畢竟是一個未知數,也不存在劉邦反項羽不仁不義之說。

    三、項羽自身的侷限性。

    從《鴻門宴》我們不難看出,項羽是一個心胸狹隘之人,他的悲劇性格在這段歷史記載中被展現的淋漓盡致。包括後來的烏江自刎,都顯示出項羽的眼界侷限和悲劇性格,種種跡象都預示著項羽的失敗。

    反觀劉邦,他知人善任、善於謀變,身處各種險境都能化險為夷,不得不說劉邦的眼界和智慧略高項羽一籌。

  • 7 # 鈴鈴鈴鈴鈴鈴鐺鐺鐺

    項羽起兵成勢收攏楚華人與其他5國是楚王的身份給他的權利,他弒殺君主已經不是合格的人了,劉邦殺他是為楚王報仇。

  • 8 # 梁山好漢大人

    項羽厚此薄彼,看人下菜碟,劉邦起兵造反,不能說是不仁不義。只能理解為: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天經地義,無可厚非。

  • 9 # 經典守望者

    湯武革命,應天順人。根本不涉及仁義二字。從法統上來説,項羽雖然主持分封,但天下的共主是義帝而非項羽。項羽只是代義帝行事,他的封地雖然大,可是仍然是霸王,和劉邦的漢王平起平坐。一個國家之中,家有百口主事一人,只能容許一人之尊,所以從名分上來說,就不存在反與不反的問題。

    劉邦並非是一開始就要與項羽刀兵相見,在攻佔咸陽後,劉邦還是老老實實地回到了南鄭,做起了漢王。是等到項羽暗殺義帝,才發出檄文討伐項羽。項羽之敗從謀殺義帝就已經開始了,義帝雖然孱弱但仍然是主上,項羽雖強依舊是臣子。就彷彿是周天子一般,即使勢力弱小,各諸侯國也不敢輕易吞併。所以說,劉邦為義帝發喪,率先號召天下諸侯討伐項羽,實際上是站在了仁義的制高點上。這也是為什麼無論是當時還是以後,都沒有人認為漢王起兵理虧的原因。因為漢王行事每一步都站在了天下大義的制高點上,即使他拋妻棄子,即使他坐看父親被烹殺而無動於衷。這些都屬於家中小事,即使傳揚開來也無傷大雅,可是在國家大是大非面前,劉邦卻沒有失算過。有了仁義之師的基礎,漢王才可以一躍而成為諸侯之長共同討伐項羽。

    其次,項羽行事樹敵太多,天下早已厭棄。他憑藉個人好惡分封,枉顧功勞,就造成了人心不服,三齊,燕趙都出現的叛亂就是項羽胡亂分封的結果。而劉邦一直長袖善舞,結交諸侯。常山王張耳,韓王信等人都是自願跟從。這就可以看出劉邦的仁義之處,兩相比較,項羽自然落於下風,天下人紛紛指責的都是項羽而不是劉邦。

  • 10 # 紅金01

    劉邦的漢王雖然是項羽封的,但沒有人會認為劉邦不仁不義,這是有原因的。

    起初,楚懷王和諸將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艱苦奮戰一年,首先進入關中,應該做關中王,卻被項羽封為漢王。其實是項羽背信棄義在先。

    為什麼項羽寧願違背約定,也非要改封劉邦為漢王呢?Sunny舊事錄認為存在以下三大原因。

    第一,關中地勢險要,是霸業根基,項羽不封劉邦關中王,已經明顯流露出敵意。

    第二,項羽偷換概念:漢中也屬秦地。實際上,巴蜀和漢中,都是當年秦國流放犯人的地方,自然條件依然惡劣。

    第三,關中可以堵死漢中。項羽不僅攻心,把劉邦安排在漢中更是有軍事防範。由於坑殺秦軍降卒和屠殺咸陽,項羽和秦人結下血海深仇,無法在關中立足,所以乾脆把關中一分為三,交給秦國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稱王,彼此制衡,共同作為楚國的耳目。

    項羽在鴻門宴不殺劉邦,卻如此擠壓他,很有效地逼反了劉邦。他自以為用兵天下無雙,安排得當,就算逼反劉邦也能夠名正言順消滅劉邦的勢力。

    但是項羽小看了劉邦,項羽不懂良好的政治影響的力量。劉邦傳檄定三秦,輕而易舉平定關中。

    劉邦的勢力與影響力越來越大,項羽終於敗給了自己的小心眼與自大。

  • 11 # 北疆同心聊歷史

    項羽是借威勢而分封諸侯的,因此劉邦反對項羽當然不能算是不仁不義了。

    秦未天下大亂之際,有兵即是草頭王的時候,誰的拳頭硬、力量大誰就是君,而那些實力不濟者只能做臣子和奴僕。

    項羽是楚國名將之後,為人剛愎自用,只恃武力少用智謀。所以在制訂戰略、戰術上多有失誤之處。項羽的主要失策之處在於:

    ①、拋棄了諸侯公認的天下共主楚懷王,只給其一個“義帝”的空號,而將大權掌握到了自己手裡。以後更是派英布扮強盜殺害了義帝,從而給了劉邦反對他的口實。

    ②、項羽違背“先入咸陽者為王”的約定,不僅沒有封劉邦在關中為王,反而把劉邦驅趕到了蜀地,封其為漢王僻居一隅。引起了劉邦對他的怨恨,從而導致劉邦起兵反對他。

    此外,項羽在鴻門宴上行婦人之仁,輕易放過了劉邦。劉邦逃過了此劫之後,更加堅定了打倒項羽這個可怕對手的信念。

    於是劉邦無所不用其極:①用離間計分化瓦解項羽陣營,使亞父范增以及其他大將被迫棄項羽而去。②、拉攏各地諸侯共同反楚,從而使項羽被孤立,以至最後形成了諸侯聯軍擊滅項羽於垓下的結果。

    綜上所述:項羽雖然是主持分封天下之人,但是他卻沒有稱帝。這樣就造成了他和其他諸侯王名位相當的尷尬處境——而既然沒有天下共主,那麼劉邦以漢王的身份去反對西楚霸王項羽,當然也就應該被視為諸侯混戰了,所以不存在仁義不仁義的說法。

  • 12 # 莽原大語文

    項羽封劉邦,不意味著項羽有功;劉邦反項羽,也不是劉邦的錯。恰恰相反,劉邦之舉是正義行動,絕對不算不仁不義。 牛哥分四點陳述理由。

    一、項羽不僅不履行盟約,分封劉邦為關中王,反倒將其遠遠地封到巴蜀漢中,是個背信棄義的人。劉邦反對他,沒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

    當初,楚懷王熊心與各路抗秦領袖共立盟約:“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意圖很明確,為懲罰殘暴的秦朝,獎勵率先攻破咸陽的英雄,將秦朝故地關中分封給該人。而接受並最終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就是沛公劉邦。劉邦採取了正確的戰略戰術,取道南陽武關,從秦王朝的側翼發動攻勢。一路攻城拔寨,安撫百姓,以較小的代價換取了巨大的成功,尤其是贏得了秦地人民的信任和支援。公元前206年,沛公兵臨咸陽城下,秦王子嬰束白帶投降,秦王朝被推翻了。緊接著,劉邦採納張良蕭何等人建議,與秦人約法三章,然後還軍霸上,以待楚懷王和各路諸侯的到來。項羽隨後也進了咸陽,不過是怒氣衝衝的。他把劉邦視為自己稱霸天下的最大障礙,想要合圍殲滅沛公軍,多虧劉邦君臣同心協力,才在鴻門宴上轉危為安。其後,項羽不是想迎來楚懷王來主持分賞抗秦英雄,而是要由越俎代庖由自己來分封天下。他將關中一分為三,封給了章邯等人,而這三人正是鎮壓農民起義、殺害陳勝項梁的劊子手。項羽不顧楚懷王堅持履約的態度,把劉邦分封到遠離中原的巴蜀之地做漢王。從這一點上看,後來劉邦討伐項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行動。

    二、項羽分裂山河,倒行逆施。劉邦反抗他,是維護統一、順應社會發展的正義行動。

    秦朝末期,天下百姓起義抗秦,主要是因為秦始皇秦二世的殘暴統治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推翻秦王朝,是人民的心願、天下的共識。然而,在推翻秦朝後,人們面臨著選擇:是退回到先秦時期的分封制,還是繼續施行秦王朝的天下統一模式?要知道,秦朝推進的書同文、車同軌、人同倫的大一統程序,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是符合天下人心願的,這也是全天下共有的歷史遺產。項羽掌握了控制權後,悍然選擇了倒退之路,讓天下重歸諸國並立的碎片化狀態。項羽把原秦朝疆域劃分為19個王國,自封為楚霸王,分封了其他18路諸侯為王。項羽此舉,無非想顯示一下自己像齊桓公一樣的霸主地位,張揚一下自己對天下事務的裁決權;再者,用其他諸侯牽制漢王,阻止他向中原的發展。項羽為一己之私,開歷史倒車,把天下再次引向戰國時代的無序狀態。不僅無助於人民的安居樂業、生產力的恢復與發展,反而會引發更多的戰亂與人禍,把天下人推進萬劫不復的深淵之中。項羽分封不久,隨即發生了多起諸侯間與諸侯內部的嚴重衝突,很能說明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劉邦向項羽發起挑戰,一舉戰勝他,恢復了天下的統一,居功至偉。

    三、項羽打江山的過程中,肆意屠城焚城,坑殺降卒,是個兇狠殘暴、違反民心的人。

    項羽打著誅除暴秦的旗號,卻做著殘暴之事,本身就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兩面人,是不可能贏得民心的。項羽毫無仁愛之,燒殺掠搶就是他的本事。攻下襄城時,為發洩報復之慾,他屠城,男女老幼一個不留;為防止秦人的反叛,他居然將20萬手無寸鐵的降卒活活坑殺;進了咸陽,他殺掉了早已投降的子嬰,燒燬了咸陽宮和整座城池;他不僅屠戮秦地的平民,也殘害其他地方的百姓,甚至是楚地同胞。相反,沛公所到之處,百姓總是簞食壺漿來歡迎,就是因為他比項羽仁慈,他不會獸性大發,朝無辜的人下手。所以,到了楚漢相爭的時候,人民群眾都站在了漢王劉邦一面,不可一世的楚霸王倒成了孤家寡人,最後自刎烏江。

    四、項羽將義帝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最終弒殺,他作為霸王的合法性徹底喪失。

    項羽能有稱霸天下的一天,都是因為當年他們叔侄擁立楚懷王熊心,贏得民心。然而,他卻違背初心,弒殺熊心,招致天下人的唾棄。項梁叔侄起義時,范增進言,陳勝首義而失敗,就是因為不立楚王之後而自立。於是,叔侄從民間招來當年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立他為新的“楚懷王”,果然有效,天下英雄都尊立楚懷王為共主,彙集在他的大旗下,西向伐秦。然而,楚懷王看不上項羽的飛揚跋扈,殘忍暴虐,心儀於宋義與劉邦等人。項羽懷恨在心,先是除掉了宋義,架空懷王,獨掌軍權;後又佔領咸陽,撇開楚懷王,排擠劉邦,自己主導瓜分天下,引來諸侯的怨怒。後來,他不得已尊封熊心為義帝,卻又將他送至遠方,命令英布在途中暗殺義帝,這實在是犯上弒君之罪,十惡不赦,為天下人所不忍。劉邦出關,就是打著為義帝復仇、討伐項羽的旗號,贏得了天下人的支援和響應。

  • 13 # 寄暇學宮

    司馬遷在給陳平寫傳的時候,特意記述了一段陳平分肉的事蹟。陳平分完之後,大家都稱讚陳平分配得好。

    為什麼分肉分得好都能記入史冊?因為分配完了能得到大家都認可太難了!

    項羽撇開了楚懷王,以西楚霸王的名義主持分封。項羽分封的是否公正,暫且先不談。反正是分封完了之後,就有很多人對此結果不滿意。

    不僅得到實惠分到大塊蛋糕的不滿意,沒有分到蛋糕的更不滿意。

    沒有被分封的田榮非常不滿意,臧荼、陳餘等人也不滿意。當然劉邦也隱藏在其中。

    既然有那麼多人認為項羽分封不公,那麼項羽的分封基本上也就被認為是無效的。於是大家就又重操舊業,抄起傢伙繼續幹了起來!

    項羽最初把楚懷王尊奉為“義帝”,結果卻又把這個“義帝”又給殺了。這下子可被劉邦逮著理了!

    劉邦親自給“義帝”發喪,又是發討伐項羽的檄文,又是聯合其他諸侯共同討伐項羽,忙得是不亦樂乎!

    這一套忙活完了,劉邦就變成了正義之師,大義凜然地去討伐項羽了!

    項羽做夢也沒有想到,分割天下這塊兒蛋糕,居然不是個什麼好差事兒!純粹就是出力不討好,就剩裡外不是人了!

    如果能夠重新來一遍的話,不知道項羽是不是還願意攬這趟差事兒?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川西省界騎行的,去旅遊有什麼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