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強哥說文史
-
2 # 歡橙的故事菜園
李廣難封,並非漢武帝刻薄寡恩,主要原因是李廣本人的戰績和作為達不到封侯的標準。
一、李廣沒有輝煌的戰績。李廣與匈奴一生作戰幾十次,鮮有率軍大規模殺傷敵人的記錄。一方面是運氣不好,幾次陷入敵軍重圍,還差點成為俘虜;另一方面沒有戰略意識,好逞匹夫之勇,導致所部常常損失慘重。可見其不適合做主帥只可為將做先鋒。
二、李廣性格存在缺陷。李廣為人自負,自以為勞苦功高,多次擅自行動,體現其不成熟一面。心胸狹隘,殺掉霸陵尉;最後一次遠征因迷路耽誤行軍,衛平派人瞭解情況,他居然不作任何辯解,自殺了事,可見其不能忍的性格。
三、衛青、霍去病這些年輕後起之秀崛起,李廣這樣的守成老將難以得到漢武帝重用。
-
3 # 八道哥雜談
飛將軍的武力是毋庸置疑的,”沒石飲羽”這個故事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但作為一個將軍,他在其他方面就有許多不足。
我們試著從《史記》中記載的幾個故事來分析:
1、太過自負
據《史記》記載:李廣自負其能,因為自己箭法好而要求自己在十步之內非不中不射,常常由於這個原因離敵人太近而被圍困,守城時曾經親率三百士兵離開守軍去追匈奴的三個射鵰者。
首先,做為一軍之將領,在軍事行動中因為追求自己的圓滿勇武形象而導致常被敵人圍困。縱然最後都能得以生還,但卻失去了在戰爭中時時瞭解敵我軍情,因勢改變全軍戰鬥行為的能力。往往一片廝殺而缺乏謀略,僅憑莽夫之用自然難以獲得很好的戰果,主將被困而後果自可想而知。
其次,身為一郡之守卻離開職守之地率三百士兵去追三個射鵰者,從此行為中可看出李廣欠缺大局觀,事情考慮不分輕重緩急。如若射鵰者為誘敵之計,匈奴在李廣離開後的夜裡前來偷襲,後果又將會何等慘重。從這一點上看李廣為將之欠缺。
2、缺乏政治頭腦
漢景帝時期,李廣曾經跟隨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並在戰爭中“取旗”,這是一個很大的功勞,但是他私下接受了梁王的將軍印,梁王劉武是漢文帝的嫡次子,漢景帝的親弟弟,他依仗竇太后的寵愛,又是要地,又是要錢,甚至還想成為皇位繼承人。漢景帝對他是非常忌憚的,李廣接受他的印綬,漢景帝自然惱怒。這次,是李廣最早的、最接近封侯的機會,可以說是他自己弄丟了。
3、治軍不嚴
和李廣同朝為將的程不識說過:“李廣治兵簡便易行,然而敵人如果突然進犯他,他就無法阻擋了。而他計程車卒倒也安逸快樂,都甘心為他拼死。我的軍隊雖然軍務紛繁忙亂,但是敵人也不敢侵犯我。”
愛兵如子固然是個優點,但是治軍不嚴導致隊伍鬆散無法做到令行禁止卻是致命的。
4、心胸狹窄
李廣家和已故穎陰侯灌嬰的孫子灌強一起隱居在蘭田,常到南山中打獵。曾在一天夜裡帶著一名騎馬的隨從外出,和別人一起在田野間飲酒。回來時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聲喝斥,禁止李廣通行。李廣的隨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亭尉說:“現任將軍尚且不許通行,何況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廣,讓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沒過多久,匈奴入侵殺死遼西太守,打敗了韓將軍(韓安國),韓將軍遷調右北平。於是天子就召見李廣,任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軍中就把他殺了。
這件事至少說明李廣心胸不夠寬廣,這霸陵尉雖然讓他丟了面子,可人家畢竟是執行公務,並無罪過,可以恨,但不能殺!而李廣此舉擺明了就是被仇恨佔據了上風,連法律都顧不得了。
結語: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細節決定成敗”,雖然飛將軍李廣個人武力超群,對敵時也算有勇有謀,但自身性格缺陷導致了其成就有限。李廣之所以難以封侯並不是因為沒有伯樂,而是因為他本身就不是伯樂想要的“千里馬”。
-
4 # 曹城少年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朝王昌齡很好的描述了李將軍的英姿。
李廣將軍的射術很準,很強。曾經用箭射入石頭。一直在邊疆對抗匈奴,匈奴從來沒有佔到便宜,匈奴人敬重強者,李廣的名號在匈奴人之間廣為流傳。但是一生未封侯。
李廣難封的原因可以總結三點:
第一點,李廣在守衛邊疆的時候,並沒有非常突出的戰績。在記載中只是說了李廣引百騎兵智退數千匈奴,從頭到尾的殺敵數量非常有限。而封侯的考核標準就是殺敵數量。
第二點,李廣的政治立場有問題。有一次李廣在抗擊七國之亂的時候,私自接受梁王的將軍印。這個行為,令每一個統治者都不能忍受,相當於叛國。縱然梁王是漢景帝的親弟弟,在那個時候,梁王是對漢景帝的皇位威脅最大的人。只是當時梁王一直擁護自己的哥哥景帝,對抗七國聯軍,政治立場糊塗的李廣沒有受到懲罰。但是,這一點是他畢生的汙點。
第三點,漢武帝在位的時候,為了打擊匈奴,分出四路大軍,只有衛青一路小勝,攻到了匈奴的祭祀的聖地,殺敵七百餘人。而李廣一路全軍覆沒,更慘的是被俘虜了。一個將軍被俘虜,簡直比殺了他還要難受。敗軍之將,以漢律當斬,家人用金銀可贖出,最後成為庶人。這也是李將軍的汙點了。
綜上三個觀點,最嚴重的還是政治立場糊塗。這就是李廣難封的原因。
-
5 # 北極以北不再北
李廣,西漢名將,隴西成紀人!名將李信之後!李廣的一生可謂是踐行了“將軍百戰死”的人生格言!李廣從漢文帝擊匈奴因功就任中郎將,從此就和匈奴結下“不解之緣”。因作戰兇猛,每次戰役都身先士卒!深計程車兵愛戴和皇帝的喜歡!從文帝到景帝先後七次擔任北部地區的郡守!從東到西!一直與匈奴死磕!所到之處!關口,隘口軍事設施積極完善!使匈奴南下受阻!每次出擊都能打敗匈奴!匈奴人竊與其名!稱其飛將軍!漢景帝時吳楚的七國之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立了大功,以此名聲顯揚。但因梁王私下授給他將軍印,還師後,沒有給予封賞。調為上谷太守,天天與匈奴交戰!鎮守北方!漢武帝時,改變了原先對匈奴的和親,示好戰略!開始積極整軍備戰!準備大舉進攻匈奴!徹底消滅北方的威脅!無疑給想要建功立業的將軍來說是一個天載難逢的好機會!以前雖有邊境戰爭!但都是小規模!騷擾性質的!武帝時作用三朝老將的李廣!被調到未央宮做了禁衛長官!第一次對匈奴作戰的馬邑之圍失敗而歸!無功而返!第二次大規模的對匈奴戰役是漢武帝元光六年,漢武帝遣李廣、公孫敖、公孫賀和衛青四人率四萬大軍分別從 雁門、 雲中、 代郡、上谷四個方面同時出擊入侵的匈奴軍!但因匈奴人只知道李廣很能打仗!於是把軍事主力都集中到雁門!李廣兵敗被俘!後趁機逃脫!回到漢朝京城,朝廷把李廣交給執法官吏。執法官判決李廣損失傷亡太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應斬首。李廣用錢物贖了死罪,削職為民!後因戰事啟用李廣!認郎中令和後將軍!漢武帝元狩四年,漢武帝發動 漠北之戰,由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 騎兵由定襄、代郡出擊跨大漠遠征匈奴本部,李廣幾次請求隨行,漢武帝起初以他年老沒有答應,後來經不起李廣請求,同意他出任前將軍。但因迷路沒有完成軍事戰略的部署!羞而自殺!
至於李廣為什麼難以封侯!我想有一下幾點原因!首先是立場不堅定!平定七國之亂時私受梁王將軍印!第二點是為人心胸狹窄!被貶為平民後,路過霸凌!因天色已完晚!錯過了進城機會!霸凌衛於是依照國家規定沒有讓他過去!他搬出自己李廣的名號也無用!以此悔恨在心!後啟用北征匈奴之際!殺了霸凌衛!第三點就是戰功平平!雖常居北方!但戰績平平!在最有可能立功的戰役中有沒有功勳可言!達不到封侯的標準!第四點就是隨意殺降!時任隴西太守時羌人叛亂!李廣平定叛亂後!殺死了受降士卒和百姓!最終決定了李廣雖戎馬一生、英勇無比,但其結局卻只能以悲劇
-
6 # 減水書生
李廣錯失的封侯機會
李廣一生總共有五次比較大的封侯機會。
第一次是平定七國之亂時,李廣跟隨太尉周亞夫攻擊吳楚聯軍,取其軍旗,立功於昌邑城下,梁王授予李廣將軍印綬。此戰雖然是平定內亂,但卻是維護了景帝的皇位,李廣勇冠三軍、奪下對方軍旗,足可封侯。但是他卻接受了梁王的封賞,接受將軍印綬,所以還師之後不得封賞。這一次立功未能封侯,李廣的問題應該是不講政治。你是中央軍,哪能接受地方諸侯的將軍印。而且正在平定七國之亂,皇帝這時候最擔心的就是諸侯造反,即便是親兄弟梁王也在提防之中。你李廣接受梁王的將軍印綬,意欲何為。這時候,景帝不找藉口殺了李廣,就已經不錯了。
第二次是馬邑之圍,公元前133年,漢武帝以馬邑為誘餌、傾舉國之兵試圖將匈奴單于一舉拿下。但因為規模浩大,被匈奴察覺。在匈奴遁走之時,大行令王恢未敢果斷截擊,導致大軍無功。參與其中的李廣也未有尺寸之功。此戰不能封侯,應該是天時不予,就算運氣不好吧。
第三次是公元前129年,在馬邑之圍的5年後,漢武帝第一次組織對匈奴的大規模征伐,分別由衛青、公孫敖、公孫賀以及李廣各率1萬人分四路對匈奴主動出擊。此戰,衛青報捷,公孫敖損兵七千,公孫賀未與匈奴接站,李廣全軍覆沒且自己被生擒。可以說這一戰,李廣是為名聲所累。匈奴單于估計都沒把其他三路大軍放在眼裡,特別是衛青,應該就沒管他,而是集中全部主力圍堵李廣。李廣敗就敗在了飛將軍的名聲上,名聲太旺也不是什麼好事。
第四次是公元前121年,李廣與張騫一同出擊匈奴,因為張騫貽誤戰機,導致李廣以四千騎兵對匈奴四萬之眾,故幾乎全軍覆沒。此戰,李廣敗就敗在豬隊友的身上了。
第五次是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戰,李廣跟隨大將軍衛青一路出擊漠北。此戰,大將軍衛青追擊匈奴單于到窴顏山(今外蒙古杭愛山附近)趙信城,殺敵19000人。但李廣和趙食其所率軍隊迷路了,未能與衛青匯合,故導致對匈奴單于主力的合圍失敗。此次錯失封侯,既有天時的原因,關鍵時刻李廣迷路了;也有人和的原因,決戰之時衛青免去了李廣前將軍職位,由先鋒主力變成迂迴之軍。
李廣難封的真實原因詳讀歷史,就如偵探查案,在梳理、歸納以及總結史料之中,得到各種新鮮的啟示,甚至會慨嘆一聲:原來如此。但此時的你必須要謙虛,因為這些原來如此,僅是一種解釋框架。至於正確或是錯誤,僅是你的主見,僅是現在的認為,僅是一種解釋框架而已。所以,歸納總結而類比聯想而得如下:
一是李廣在政治權謀上的不擅長。或許在任何時代,都得講政治、都得講站隊、都得博弈權謀。最具說服力的就是平七國之亂的昌邑之戰,李廣立功而接受梁王將軍印。這實際上就是一種政治上的不正確,中央的將軍哪能接受地方諸侯的印綬。再有就是大將軍得寵、驃騎將軍炙手之時,李廣未能見機知命,也就是沒有站好隊,所以錯失了大規模征伐匈奴的作戰機會,也就錯失了封侯的機會。
二是李廣在作戰風格上的不合時。有兩點不合時,首先是李廣犯險涉難的作戰風格。李廣很厲害,但也李廣也很驕傲,所以李廣最愛冒險,日常愛好是搏擊猛獸。而在戰場上就是敢於硬碰硬的對戰、敢於以弱擊強,從來都是當仁不讓。但戰爭畢竟是戰爭,是一種高階演算法的博弈,光靠勇敢和冒險是不可以的。而漢帝國的首虜計功,也是不允許如此作戰的,必須要計算自己的傷亡得失。其次是李廣正面對敵的作戰風格。衛青與霍去病都是採用長途迂迴、快速奔襲、運動殲敵的作戰風格,才有了當世奇功。比較明顯的就是霍去病的兩次河西之戰,都是千里大迂迴而後閃電突襲、快速撤離戰場。但是,李廣引軍仍然是直面對敵、陣仗對攻。這種作戰風格對付不了匈奴,但李廣仍舊墨守成規。所以,也就沒有了武功,也就沒有了封侯。
三是封侯與否並非取決於你的能力,而是取決於別人的評價。而這個“別人”,就是漢武帝。馬邑之圍破產後,漢武帝對帝國的老將軍們大失所望。所以,他急需培養一批少壯將軍,也就是培養一批忠於自己的將軍。這些將軍就是衛青和霍去病等人。而李廣自然不在其列。所謂首虜計功,是一個很重要的硬評價,打了大勝仗,自然首虜獲封,得萬戶侯也是可以的。但是,你得有打仗的機會,得有立功的機會。而這就需要外部評價,需要漢武帝是不是想培養你立功。李廣這個前朝老將軍,雖然勇猛,但未得天時襄助也未得人和支援,未能斬功得侯。而更重要的原因:李廣不是漢武帝這個最高統帥所要培養的人。
-
7 # 小劉解讀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是自漢以來,古代文人學者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忿忿不平常用的兩段話。
今天借這個問題簡單介紹一下為什麼驍勇善戰的李廣,終其一生都沒有被封侯?
精彩的開頭漢文帝時期,匈奴大舉進犯漢匈邊境。李廣以良家子弟身份隨軍出征,在戰場上表現勇猛,斬首百餘,尤其是箭無虛發,獲得了神射手的稱號。被當時的最高領袖漢文帝召見,封為中郎(皇帝親衛保鏢)。漢文帝經常當眾說讚賞李廣的話:你錯生在這個相對平和的時代(漢文帝採用“和親”),如果在高祖時期,憑你李廣的本事,封個“萬戶侯”都綽綽有餘。
錯失封侯漢景帝時期,爆發了七國之亂。李廣跟隨太尉周亞夫大破吳楚聯軍,立有大功,封侯近在咫尺。最後因為一件事,封侯與之失之交臂。私下接收梁王劉武的大將軍印!梁王劉武和漢景帝劉啟是一母同胞親兄弟。因為是竇太后最小的兒子,又是皇帝的親弟弟。所以受整個漢朝王室獨寵:封地最大。規格待遇最高。(接送帝王車輦、儀仗)領導能力突出(漢景帝忌諱)曾經有次漢景帝喝多了酒,說我死後讓弟弟劉武繼位。這不過是漢景帝隨口一說,也許是試探性的詢問。誰知竇太后和劉武當真了,當場搞得氣氛緊張,雖然最後以喝多了酒這個藉口勉強解圍。但是從此以後漢景帝疏遠了梁王劉武,甚至有了殺心。你想這個時候李廣私自接受梁王的將軍印,這不是找死嗎?好在漢景帝並沒有交給廷尉處理,李廣事後肯定也知道事情的嚴重性,所以封侯之事從此作罷。整個漢景帝時期,李廣先後做過七個郡的太守。全部都是雲中、上谷、代郡地區。期間多次與匈奴對決,贏得了“飛將軍”稱號,吸引著匈奴人的注意。
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政策由防守轉為正面進攻,本來應該有李廣的“一侯之地”。但是碰上了賞罰分明的漢武大帝,又碰上了百年難遇的衛青與霍去病。李廣的軍事才能在衛青霍去病面前顯得黯淡無光。
李廣衝鋒陷陣,英勇殺敵真不愧是英雄,但是帶來的後果也很嚴重。經常傷痕累累,甚至身陷囹圄。殺人一千自損八百的戰術遠不如千餘騎兵如入無人之境斬首萬餘來的痛快。
-
8 # 嶽劍
驍勇善戰的李廣難以封侯,背後原因與其自身有很大關係,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對匈奴之戰,損失傷亡太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後來亦是如此。
二、是將才,不是帥才。《史記·李將軍列傳》說他是一位難得的虎將,但他是勇而不謀,剛愎自用,“自負其能,”屢敗屢戰,屢戰屢敗,少有勝利可言。
三、清廉。《史記》載:李廣廉潔,得到賞賜都分給部下,家無餘財,無法打點。
四、口拙不善言辭。《史記》載:“廣訥口少言”,不會巴結上面的人。
五、沒有後臺,俗話說:朝中有人好做官,既沒有顯赫的家世,又沒有親戚在宮中做貴妃,雖然作戰勇敢,但皇帝完全可以充耳不聞。
除了以上的原因外,李廣還缺乏政治敏感,比如當時梁孝王給他將軍印,李廣竟然接受了,這是犯了大忌諱,漢朝明令不許中央朝臣與諸侯來往,他還明知故犯。還有就是當時漢朝和親,他要打仗,也是如此。
-
9 # 失去航線的孤舟
李廣是名將李信之後,一生歷經大小70餘戰,在北方邊境抗擊匈奴,人稱“飛將軍”,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名將,為什麼一生沒能封侯呢?難道是皇帝賞罰不明,還是因為命途多舛、時不待人呢?
公元前166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年僅19歲的李廣以名門之後參軍抗擊匈奴,以斬殺敵人較多,被拜為漢中郎。被漢文帝賞識,說他如果生在高祖時代,必然能建功立業,等萬戶侯。李廣剛剛參軍就立下戰功,迎來了軍旅生涯的開門紅,似乎封侯拜將是早晚的事。
漢景帝時,爆發了吳楚七國之亂,李廣勇猛果敢,在昌邑城下,奪取叛軍軍旗,立下大功。按照西漢封爵制度是可以封侯的,但是他曾私下接受梁王劉武的將印,觸怒了漢景帝,沒有得到封賞,李廣錯失了第一次封侯的機會,也是離封侯最近的一次。
後來李廣被調往北方歷任陵西、雁門、代郡、雲中太守抗擊匈奴,都因李廣善騎射、英勇作戰使匈奴多年未曾來犯,他愛兵如子、治軍寬鬆,有封賞也會分發給將士,得到了將士們的愛戴。而同時作為北部抗擊匈奴的名將程不識對他卻有不同的看法,程不識治軍嚴謹,訓練較苦,士兵大多願意跟隨李廣,而不願跟隨程不識,李廣領兵在外,喜歡在水草豐盛的地帶駐軍,也不安排崗哨,不對匈奴進行提防,行軍佇列鬆散。與其說愛兵如子,不如說他治軍不嚴,對士兵是非常放縱的。作戰時,他身先士卒衝鋒在前,這原本是部隊連排、班組長所要做的,而李廣作為高階將領、一軍之長,他要做的是坐鎮指揮部,分析敵我形式,判斷情報,洞察全域性,對敵情變化做出相應調整,細心謀劃。李廣帶兵的種種做法是很不妥當的,是非常不稱職的,雖然你獲得了良好的口碑,卻深深埋下了作戰失敗的重大隱患。李廣終於為他的錯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一次李廣與張騫領兵一萬餘人與匈奴作戰,兵分兩路,匈奴右賢王率軍4萬,敵我勢力懸殊太大,李廣不分析敵我形式,在援軍沒有到來的情況下,身先士卒帶頭衝鋒,結果導致全軍身陷重圍。張騫援軍到來後,才接觸圍困,結果導致全軍覆沒,戰爭結束後,張騫因率軍來遲,被降為平民,李廣因作戰英勇沒有被追責。說實話,這是漢武帝對李廣的包庇,若以軍法論,即使不被處死,也應該關入大牢。
失敗後應當吸取教訓,但是李廣又犯了同樣的錯誤,在另一次與匈奴交戰時,由於敵我實力懸殊,李廣又一次貿然進攻,結果又一次身陷重圍導致全軍覆沒,自己也被匈奴活捉。上一次全軍覆沒,朝廷沒有責怪,這次犯了更嚴重的錯誤,按軍法是應當處死的,結果在漢武帝再一次的包庇下,只是將他降為平民。
從李廣兩次作戰失敗,兩次全軍覆沒來看,李廣沒有得到應有的處置,漢武帝確實賞罰不明。
經過長足的準備,這時漢軍兵強馬壯、糧草充足,漢武帝決定發動對匈奴的大規模作戰,此時的李廣已經60多歲,這是他封侯的最後機會,在他的再三懇求下,漢武帝同意他率軍出征,結果因為迷路,錯失了建功立業的機會,李廣也因此羞憤自殺。
縱觀李廣的一生,他武功高強,善於騎射,勇猛果敢,作戰身先士卒,愛兵如子,留下了很好的口碑。但是他治軍不嚴,作戰魯莽,結果導致兩次全軍覆沒。可以說李廣是非常有名的勇士,卻不是稱職的指揮官,李廣難封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了。
-
10 # 峰哥談史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說起飛將軍李廣可謂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按道理講,他立下赫赫戰功確實應該封侯進爵,但是最後為何“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了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李廣曾被匈奴俘虜,導致政治形象受損古今一樣,試想作為一位身經百戰的朝廷將軍,在戰場失利的情況下被敵人俘虜,以後怎麼能夠在加官晉爵,同僚不免會胡亂猜忌。
二、個人雖武藝高強,但是缺乏領導能力李廣個人能力很強,武藝高強,夜晚黃昏把石頭看作老虎,一箭能射入石頭裡面,可見李廣箭術多麼出神入化,武藝多麼高強。但是李廣的領導能力缺一般,缺乏統籌全域性的能力不是帥才,也經常打敗仗。
三、不善於交際,缺乏政治資源李廣經常在邊塞行軍打仗抗擊匈奴,可能導致與朝廷同僚溝通交流較少,人際關係一般,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不懂得運作,固然戰功赫赫也沒人幫提拔時候給說話。
總之,李廣雖然沒有封侯,但是他的歷史地位卻很高,知名度很大,也算是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受到後人的敬仰崇拜,也是非常值了!
-
11 # 陸苗苗964
第一他實際能力沒有名聲那麼高,第二他運氣太差,連漢武帝都說他數奇,同樣的事,放在別人身上肯定可以,放他身上就不行。
回覆列表
驍勇善戰是個人武勇,為將尚可,若是作為統帥就要考量更多方面了。李廣難封的主要原因,應該分為以下幾點:
一、衛、霍功勞過高衛青、霍去病的功勞太大了,李廣與之相比差距有點大。霍去病封狼居胥極大滿足了漢武帝的虛榮心,衛青幾戰打得匈奴漠南無王庭,一掃武帝以前尤其是白登之圍的恥辱,讓漢武帝狠出了一口氣,也因此一舉扭轉了文景以來的漢匈的優劣和攻守的態勢。
二、武帝扶植新興的軍事力量漢武帝一朝一掃文景之前戰略防禦的態勢,多采取主動出擊、長途奔襲的戰略戰術,而衛、霍衛代表的新興軍事將領的戰法和風格很符合武帝的心意,李廣作為年齡較大的守成有餘卻進取心不足的傳統將領,在武帝看來不太值得過多優待。
三、李廣功績多防守,進攻弱李廣在漢武帝以前的文景時期,他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在邊關防守,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說實話,守城守住了是你的本分,守不住要受罰的。而武帝時期李廣隨衛青、霍去病出徵有四次,不是大敗全軍覆沒,就是迷路沒按計劃進攻,要麼就是別人大勝他一無所獲,這自然難得武帝的歡心。
四、李廣的個人原因李廣本人性格驕橫,朝堂政治敏感度不高,最有名的就是殺掉霸陵尉的事件,體現出他心胸狹隘、睚眥必報的性格,這種性格與衛青、霍去病相比還是差得太遠。
五、武帝的強勢性格漢武帝是個什麼人,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強橫之主,性格也是霸道強勢,你強的話我還能忍受一下你,沒啥大功績(相比衛、霍)卻又驕橫無比,政治上還是個幼稚兒,當然不會給你太好的待遇了。
總之,“李廣難封”是有諸多原因的,除了自身實力不夠硬外,與漢武帝個人好惡也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