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說投資

    有一個朋友,做產品做的很成功,我也是親眼見著他一步一步做起來的。大致分享一下,看是否有值得借鑑的地方。

    2017年,朋友做了一款自加熱的“自煮魚膠”,一年時間銷售破1億盒。

    首先,朋友一直是從事健康飲食行業的,深刻了解行業,先是確定了目標群體定為,20~45歲成功女性或女性白領。

    然後,是做產品外觀設計,隨機採訪選出的最受認可外觀。直至開模量產。

    最後是行銷方式的確定,沒有走傳統的電商渠道、線下實體。先是走了微商渠道,打響品牌之後陸續開了線上旗艦店和線下實體店。

    總之是 群體定為--產品開發--包裝設計--銷售渠道拓展

  • 2 # 家林頻道

    傳統營銷方式,基本都是採取現有產品,然後去建渠道,再去找目標消費群體。而新營銷的模式,卻是採用先有目標群體,然後根據目標群體的需求,推出產品的模式。

    也就是傳統的模式,先有“物”,再找“人”。而新營銷模式是先找“人”,在找“物”。

    我們分析下企業採用兩種不同的模式的特點。

    一.先有產品,在去找目標客群的模式

    這是企業採取較多的模式,也是傳統的銷售模式。企業研發出產品,然後開始生產,在透過一定的營銷手段去尋找目標客群。這種模式,從營銷成本的角度,是企業經營成本中佔比重較大的。比如,要做廣告推廣,要做線下渠道建設,然後透過這些企業建設的銷售渠道,到零售終端,找到目標消費者。

    這種模式可以讓企業生產的產品,較為直觀的在終端店面,展示給消費者,讓消費者體驗成交。但,會出現目標客群較難找到情況,比如產品的功能,價格定位等,並不能大規模的吸引到目標客戶群體。雖然,有些企業在生產一些產品,做了大量的市場調查,但產品進入市場後發現,市場需求並不大,也就是目標客戶群體較小的問題。所以,這種模式造成很多的企業,生產出產品,造成銷售困難,被迫停止產品繼續生產的情況。但從產品研發,生產,推廣,銷售這整個環節,給企業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二.先有目標客群,再有產品的模式

    這種模式,對於企業營銷方式上是比較理想的模式。也就是先找到客戶群體,在根據客戶需求,甚至定製的模式開始生產。比如小米企業採取的這種方式較多。這樣會讓企業節省產品出來後的推廣成本,也不會造成生產出產品不適應市場需求的情況。

    這種模式的工作難度,主要是前期尋找目標客群的過程。如何在沒有任何實質性產品的時候,讓消費者成為目標客群,提前有購買的慾望,甚至提前交付產品的定金,這是一項較難的工作。也就是提前要培養企業或者企業即將推廣新產品的粉絲群體。要透過他們對產品提出的要求,外觀設計,功能,價格定位等各個方面的需求。然後企業根據粉絲的需求,進行生產。這種模式,很多是採取眾籌的模式,也就是建立,培養粉絲群體。然後透過眾籌的模式生產,這種眾籌的模式,不單指眾籌產品定金,可以理解為眾籌粉絲的思想,他們對新產品的意見和設想。也就是眾籌思維。

    總結:

    在目前網際網路營銷為主導的新營銷環境下,更多的企業想採取先有目標客群,再有產品的營銷模式。是因為,利用網際網路工具建立目標客群,是目前低成本運作的主要方式。

    (完)

  • 3 # Mike-臨界點

    先有目標客群還是先有產品?

    結論:先有目標客群,但是商業行為絕對沒有這麼簡單。

    說明:

    1、本文從戰略層面回答。

    2、本文社群就是目標客群。

    一、中國在未來40年內會帶動人類實現滿足人性需求的全過程

    人類商業程序中的商業底層需求,自人類存在以來就沒有變化過,是否有人類、種族或國家達到過本文所述的滿足“人性需求的全過程,即滿足人、人性和社群的需求”,應該還沒有出現過,同時,我們相信中國是第一個在人類歷史上實現滿足“人性需求的全過程,即滿足人、人性和社群的需求”的國家。

    商業底層需求是依次滿足:人的需求、人性需求和社群需求,除了依次遞進外,這個底層需求永遠不變,萬變不離其宗,變得是如何滿足“人”的需求的方式,變得是“社群(能量場)+知識(精神)+產品(物質)”的呈現方式。

    我們先看看底層需求的遞進。

    二、商業底層需求

    1、人的需求

    就是:有的吃,有的住;滿足以後,要吃得好,住的好;再滿足以後,要吃品牌,住品牌;再滿足以後,要吃的有精神,住的有文化;再滿足以後,........

    2、人性的需求

    人性的需求就是無止境!人性的需求是無止境的,人的追求到最後,就是神,就是光,就是無限,就是不知道;人,只要有條件,就一定會經歷物質,精神,靈魂的需求升級和升維。

    3、社群需求(目標客戶群)

    社群化的壯大和發展,將不同精神維度,靈魂維度的人群,切割成一個個的圈子和社群。人們在這個裡面找到存在感,安全感,認同感,愛,連線和貢獻感。一切的精神和靈魂的滿足,還有認知邊界的提升,都在社群裡輕鬆實現。所以,社群,將一定是新商業的主要陣地。

    一旦進入這樣的環境,整個商業邏輯必將改寫。

    三、總結

    1、未來的商業邏輯是:社群(能量場)+知識(精神)+產品(物質)這三樣東西一起賣。也就是賣人需求的全過程,三者合一才是未來產品,不僅僅是目標客群和產品之簡單關係。

    2、中國經濟上半場(1979-2019)的40年,基本完成人的需求,中國經濟下半場(2020-2060)就是賣人性需求的全過程,即滿足人、人性和社群的需求。

    3、當下,商業邏輯以終為始,從滿足社群(目標客戶群)的需求開始,滿足人性和人的需求。

     

  • 4 # 王剛讀書

    首先要感謝提問者能給我這麼一個好問題,其實表面上看是先有“客群”還是先有“產品”,但問題的根本是兩種商業模式的區別。

    傳統工業時代的商業模式是先有“產品”

    在工業時代市場需求>市場供應,只要產品能基本滿足市場的需求,那投放到市場就不怕沒有銷路。這也是為什麼工業時代特別注重規模化、工業化的原因,消費者沒有太多的選擇權,美國的亨利-福特曾說過:“你可以要任何顏色的T型車,只要它是黑色的”。

    這就是工業時代注重生產端供給端,產品都是批次化生產,不需要也不會考慮不同使用者個性化需求的根本原因。

    網際網路時代的商業模式是先有“客群”

    經過工業時代的幾次技術革命,生產能力得到了飛速的提升,物質極大的豐富了,這也導致了嚴重的產能過剩。也就是市場需求<市場供應,我們也終於迎來了消費者主權時代。

    在網際網路時代由於生產要素髮生變化,導致了整個商業模式的重構,市場營銷也從過去的產品出發轉變為從消費者出發。如果不考慮目標消費者需求,繼續從產品出發,那最終消費者會用手中的貨幣來進行投票。

  • 5 # 尚小仙的賊船

    從策劃角度來說,應該是先確認目標群體以後再策劃產品結構,但事實上是先有產品根據產品確定目標群體,再根據目標群體的實際情況對產品進行適當調整,這裡的調整主要集中在定價、產品包裝、產品外觀方面,對於產品本身調整的較少,一般產品本身調整相對有一定難度。

    如果資金鍊足夠的話,就可以實現先確定目標群體,針對目標群體消費能力、消費習慣等進行畫像,根據畫像在尋找合適的產品,不管是研發、投資、還是購買對應的技術進行投資。

    還有一種是已經擁有一定客戶資源,根據現有客戶開發對應產品,這樣的話比較容易吸引投資,商業開拓上也相對容易。

    所以不管是有產品、客戶、還是資金,只要有一項就可以正常開展業務,兩項以上一般不會出現問題。

  • 6 # 歐仁4076

    目標客戶和產品應該是相輔相成的。現在有個很火的概念叫最小可用品。透過做能滿足最基本功能的產品,不斷接受使用者反饋,快速迭代,直到做出真正符合需求的好產品。產品能引發使用者需求,使用者需求又能改進產品。

  • 7 # 欽雅13

    站在兩個立場上,一個是市場,一個是產品,市場裡需要產品進行交易,產品在市場裡才能實現交換價值,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企業經營管理中,大部分管理者會比較重視公司業務部,因為業務部能直接給企業帶來現金流。

    現在是市場經濟,個人覺得還是目標客群比較重要,也就是有了業務,不怕沒有產品,不怕沒有服務,更不怕沒有人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有過情侶之間長期不主動聯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