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樂見花

    不因人廢文,有時可成立。如有人無意間做錯過事,或是常借錢不還等個人小節問題(如川端康成)。但對民族敗類通常會本能地反感,此乃人情之常。舉個例子,蔡京、秦檜、趙構的書法很好,但誰願把他們的字堂而皇之地高懸於廳堂啊?

  • 2 # 隴之語

    作家的品行是否會影響你閱讀他的作品?這是一個哲學命題,牽扯到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方法與態度。

    首先有個問題請大家來回答:假如你遇到一位“年約25歲,極為標緻,眉似初春柳月,臉似三月桃花,纖腰嫋娜,檀口輕盈,玉貌妖嬈花解語,芳容窈窕玉生香。”的美妙女性,說實話、說心裡話,你喜歡嗎?等你回答完後,我會告訴你,我說的這位美妙女性乃潘金蓮!

    假如生活中遇到這樣的事,您會糾結的;假如你是個愛美的人,也許您會明明知道妲己是妖,也會因為她外在的美而去喜歡的,這就是賈平凹《廢都》中所描寫的一段場景:周敏回到家中,見門敞開著,唐婉兒睡在床上,沒有穿內衣時問道:“你怎麼睡覺不關門、不穿內衣?”唐婉兒答道:“我盼著進來個強姦犯呢!”(大意如此)

    在現實生活中,內在的性情和外在的表現形式常常是分裂的,不統一的,貞靜賢淑的女性也許會是大方熱情的、外向的,而一些放蕩淫穢的女性反倒會表現出羞答答的模樣,既要偷情,還要高舉著一個貞節牌坊。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美貌年輕的女性都嫁給糟老頭子了,這裡面不乏有純真愛情者,但更多的是因功利目的而結合到一起的;仔細去觀察,美貌女子所嫁的糟老頭子,大都是成功人士,不可能是是失敗和落魄人士;失敗和落魄人士是3000萬的光棍,而不是娶了年輕美貌女子的糟老頭子。

    所以“工作歸工作,生活歸生活”,文章歸文章,人品歸人品,這些東西常常無法統一在一個合理的整體裡。基於此,在品讀作品時,一定要批判性地鑑賞,既不因人品的低劣而放棄作品的優秀,也不能因作品的優秀而認同作者低劣的人品。

    在這方面,如何地批判地鑑賞呢?一是關注作者一貫以來的人品,二是仔細品讀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思想,看作品是否是作者真實思想的反映,是否真的有利於促進社會進步。

    說實在的,文章這個東西從本質上講是教化與人的,是要讓人向善、向上、追求美好和文明昌盛的;然而,現今一些人,寫文章根本不是為了宣傳真理,而是為了掙錢,就是持哪種觀點的讀者多,就寫點什麼文章,全不與自己的觀點態度有半毛錢關聯。按照某個人的說法,那就是“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所以,從工作上來講,該如何做是一碼事;但從生活上來講,該如何做又是另外一碼事。

    既然文章已經開始作為商品賣了,那麼,會來事的自然開始找文章的賣點,並將它放大,以期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既然如此,文章的觀點是否正確,是否有利於人類文明的進步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文章能否換回銀子。所以,有人會在文章的結尾處,可憐吧唧地寫到“連夜挑燈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好,就賞點銀子吧!”如此形態,難免會讓人想起街上耍把勢賣大力丸的,霹靂巴拉一陣,把自己發達的胸肌拍得通紅後,拿出他的大力丸,開始兜售了;如此一個情況,在他表演時,你不需要批判性地鑑賞?如果不批判性地鑑賞,你就上當了。

    憑事實說話,有些人的文章非常淺薄,無非就是百度加剪下再加情緒化的宣洩,恰好迎合了某部分群體對某些現狀的不滿,因此而獲得了大量的點贊,一邊在心裡譏笑著一些人的傻,一邊心安理得地數著騙來的不義之財。搞不明白,某些人自己都淪落到讓人可憐的程度了,咋還把自己的辛苦錢大方地送給騙子?這不是一群傻子嘛!如何才能不當傻子?自然是針對作者的人品,仔細地去閱讀他的文章,看是不是似是而非?是不是張冠李戴?是不是忽悠著賣柺?

    在這方面,是有許多例子的。比如,寫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唐代詩人李紳被譽為憫農詩人,但事實上卻是個生活奢侈、人品低劣的官僚。據野史記載,李紳為官後“漸次豪奢”,一餐的耗費多達幾百貫。他特別喜歡吃雞舌,每餐一盤,耗費活雞300多隻,後院宰殺的雞堆積如山。看看如此之人,他“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情懷在哪裡?再比如四度為相的宋代太師蔡京,貪贓枉法,最後在流放途中飢寒交迫被活活餓死,卻寫得一手好字,曾是書法上“蘇黃米蔡”四大家之一,就是因為名聲太臭,其“蔡”被換為蔡蘘。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現實生活中的曹操,為了統一大業,四處征戰,可謂是“一將功成萬骨枯”,但也有“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嘆息;當然,曹操這個例外,是政治家的雄才大略。

    透過以上這些嘮叨,說明一個問題,對於品行好的人來講,文如其人;對於品行不好的人來講,文就未必如其人,在讀某些人的作品時,既要欣賞到文章的華美,還要鑑別於作者的人品,評判性地鑑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可取之舉。

    回答完畢!

  • 3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會影響,而且不會去閱讀。文如其人。很少有人見過或讀過陷害岳飛的奸賊秦檜和大漢奸汪精衛的作品,就是證明。

    還有現在的一個例子:有一個熟人是某大集團的管保潔(保潔工也很光榮,而他是保潔工的工賊)的副總負責人,在同學聚會的通訊錄上親筆寫為某大集團的副總,並大肆吹噓他在人民大會堂作過報告,原來是冒充保潔工人發言。他讓同學有事找他,給他捧場隨禮,答應給同學辦一件與隨禮錢大致相等的小事,結果在事後,這同學一打電話,他在家說他在外地;二打電話,他說他拉肚子(聲音挺大,不會裝);三打電話,他說我以後給你打吧,結果多年不回電話。他品德低下到吃喝保潔工人的血汗錢,讓人家給他花錢買早點、褲衩……後來他寫了一本書叫《從xxx(柴門)到紫禁城》(不是真書名)到處送,作者簽名:"xxx賀",把書當賀禮,文不對題,不寫年代,還以為他是李自成當了皇帝(實際是在今天的故官的五環外管保潔工的負副總責的工賊)。同學一看,都扔到垃圾桶裡了。

    《論語》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正是說這事,意即不可以這樣品德低下,不講信義。否則,作品再好也沒人看。

  • 4 # 壯之文瀾

    我覺得作家的品行會影響我閱讀他的作品,就比如我學書法,會喜歡顏真卿的書法,是因為他德藝雙馨,書藝和人格都是兩座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峰。我們學顏體,在一筆一畫間,都會感受到蓬勃的正能量,學其書法,更追慕其人格。

    而文學作品也同理,如果作者是個品德高尚的人,讀他的詩文,除了欣賞到他優美的文采,還可體會到作者高尚的情操,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作者的影響。讀品德端正之人的作品,也就是朝正路行進。

    我非常敬佩為國家存亡、民族大義而自殺的詩人,不大喜歡那些因兒女情長,或者其他生活小事而自殺的詩人。我總覺得一個有自殺之念的詩人,他作品中的思想精神不會Sunny健康到那裡,讀他們的詩歌會感到一股頹廢之氣。所以同樣是自殺的詩人,我喜歡誦讀愛國詩人屈原的作品,如《離騷》中憂國憂民的情懷,是能跨越千年,使人產生心靈共鳴的。我不怎麼喜歡近現代那些不是為國家民族犧牲、為情所困的新詩詩人,更不會去閱讀他們的詩作。

  • 5 # 卜居陋巷頭

    不影響“閱讀”。影響“選購”。

    因為人品不正的作家,讀其作品時,“影響”不了我們對他的“批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慶鵬職業生涯畫上句號,易建聯特意發文致敬,為何遼籃球員卻無動於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