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蕭武

    在正史的記載上,並沒有記載曹真和曹休的出生年月,只記載了他們死亡的年代。曹真死於公元231年,曹修死於公元228年。

    最近的考古發掘證明,曹休享年51歲。按照這個記載推算的話,就應該出生於公元177年。比司馬懿大兩歲,司馬懿出生於公元179年。

    曹丕比司馬懿小三歲,生於公元182年,死於公元227年。也就是說,曹真,曹休,司馬懿和曹丕大體上是同齡人。

    曹丕臨死的時候,任命的四位輔臣是曹休,曹真,司馬懿和陳群。但他死後僅過了一年,曹休就死了。三年後,曹真也死了。

    所以,如果曹休多活15年的話,就是死於公元243年。如果曹真多活15年,至死於公元246年。而司馬懿真正掌握曹魏政權的內外軍政大權,是在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變之後。

    從這個角度說,即便是曹真和曹休多活15年,你還是撐不到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的時候。

    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看的話,情況也會不一樣。

    曹休和曹真在世的時候,司馬懿接觸軍隊的機會很少,大多數時候只是一個文官的角色。還在曹休和曹真死後,曹魏政權的初期和中期的高階將領大多數已經凋零,所以只有司馬懿才能領兵出征,東抗孫權,西拒諸葛亮,北征公孫淵。

    也正是在司馬懿這樣領兵四處征討的過程中,提拔起來一大批曹魏後期的主要將領。比如郭淮,鄧艾,毋丘儉,胡遵等,都是在司馬懿掌握軍權的時期成長起來的。

    戰爭和軍事指揮是需要經驗的,而這種經驗只能在實戰中磨練和獲取。這就是傳統上所說的猛將必起於卒伍。沒有經歷過戰爭鍛鍊的將軍,一旦遇到戰爭,表現必然都是不及格的。

    這也是歷代所有王朝我經歷過的,一旦持續一個較長時期的和平,國家的軍隊裡,戰鬥力最強的往往是長期駐守邊關的軍隊。這就是因為,內地的軍隊不是長期面臨作戰任務,戰鬥力退化比較快,他駐守邊境的軍隊,因為面臨著比較險惡的軍事戰爭環境,戰鬥力還比較強一些。

    而曹魏的功臣宿將和和曹氏夏侯氏的宗室親貴後人們,在他們的父輩凋零的時候,都沒有得到充分的鍛鍊,他們的軍事經驗還很不足,比如夏侯楙,曹爽,夏侯玄,夏侯霸都是這種情況。

    夏侯楙在鎮守長安時,碰到諸葛亮北伐,表現非常糟糕,完全沒有獨自處置軍政事務的能力。曹爽在被任命為輔政大臣之前,也沒有任何軍事上的表現。夏侯玄也是同樣的情況。

    曹爽在得勢之後,把夏侯玄從掌管禁衛軍的中護軍調任為徵西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之後,曹爽不顧司馬懿的反對,主動請纓,討伐蜀漢,同樣表現非常糟糕。這說明,他們這些人作為勳貴二代,事先沒有任何軍事上的鍛鍊,經驗非常不足。

    如果曹休和曹真我的時間更長一些,無論是在對孫吳還是在對蜀漢的戰爭中,都可以逐步磨練和培養他們自己的子弟,積累軍事經驗,讓他們更快的成長起來,掌握軍權。

    這樣,他們死後,曹魏也就不需要像後來那樣,幾乎所有重要的戰爭都必須由司馬懿負責指揮,否則就無法完成戰爭的任務。即便這些人,沒有能力指揮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也可以透過在那些戰爭相對比較少的地區的小規模軍事行動中來積累經驗,可以讓他們獲得最基本的軍事經驗和常識。

    比如曹爽在高平陵之變中的表現就是極端缺乏軍事經驗的,連最基本的分析敵我雙方形勢,各自的優劣都做不到。所以才會被司馬懿人數並不多的一點軍隊就嚇倒,拱手讓出了政權。

  • 2 # 清史宴

    曹真曹休即使再多活十五年,他們也是鬥不過司馬懿的。

    首先是他們倆在養生方面就遠不及司馬懿,無論你想做什麼,你總得先活著吧,連自身的健康都不能照顧好,試問命都沒有了,拿什麼跟司馬懿鬥。司馬懿能夠在哪個醫療條件非常匱乏的年代,如此長壽,真的是非常罕見,僅憑這一點,就足以讓他的對手自愧不如。

    其次是司馬懿的忍耐力,當真是非常厲害,就是縱觀整個三國的英雄梟雄,幾乎無人能出其右。無論受到多大的不公平,司馬懿總是能舉重若輕的平穩度過,尤其是為了躲避曹操的徵辟,不惜自殘,從忍耐性上來比較的話,曹真曹休皆不是司馬懿的對手。

    最後是對後繼人才的培養,曹真曹休更是遠不及司馬懿,曹氏宗親越往後頂級人才越是匱乏,而司馬懿呢,則不同,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都是當世一流的人傑,基因問題暫且不論,主要的還是前輩們對後輩的培養和提攜不夠,否則曹氏和夏侯氏也不至於一代不如一代。

    總而言之,司馬氏能夠最終取代曹氏,曹丕和曹睿的短命是一個方面,令一個方面就是曹氏和夏侯氏的後繼人才乏力,沒有出現足以制衡和掣肘司馬氏的人出現。

  • 3 # 小約翰

    晚死十五年,,很難說。

    曹魏的政治結構,和很多封建王朝是不一樣的。曹魏的政治結構更類似於大清,皇族(旗人)在政治體系中起到了絕對的主導性作用。

    從曹操開始,曹氏宗族就在軍事上佔了絕對主導權,不信你看看三國志裡曹魏有多少姓曹和姓夏侯的將領(曹操本姓夏侯,曹家和夏侯家一家人)。如典韋許褚張遼徐晃這些將軍,雖然也得到重用,但是主要是作為部將得到任用,而不是主帥。能代替曹操當一方面主帥的,一定得是一家人,如曹仁,夏侯惇。

    更多的時候,曹操都是親征,因為實在是心虛。

    “名為漢相,實為漢賊”這句話絕對不僅僅是一句劉備罵曹操的氣話。這句話裡隱藏著一個重要的政治風險。曹操當時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控制了局面,實際上在平和的表面下暗流洶湧。劉備舉起興復漢室的大旗,曹魏集團內部忠於漢朝的人依然大把大把,典型例子如頭號文臣荀彧以及身後的潁川派就是支援漢朝的,曹操不得不防。

    但曹操畢竟不是皇帝,名不正言不順,政治上能做的防禦有限,所以他只能選擇最保守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掌握野戰軍。

    只要野戰軍抓在手裡,任誰也翻不起浪來,任他燎原火,自有倒海水。

    但是隨著曹魏皇室越來越完蛋,這種架構就崩潰了。

    曹仁夏侯惇這些人就不說了,曹真也是智勇雙全的名將(不要信三國演義裡的話),但曹真死了以後,曹家真的就沒人了,曹爽之流,根本沒有統兵打仗的能力。

    曹家失去了對野戰軍的掌控!

    自己人不行,只能交給外人,誰呢?司馬懿,抵抗諸葛亮要靠司馬懿,徵遼東也要靠司馬懿,靠來靠去,把司馬懿的地位和權力靠上來了。如果曹真再活15年,哪怕他活不到高平陵政變,司馬懿也萬萬沒有政變的資本,高平陵政變就不會發生。

    當然了,高平陵政變偶然的因素太多,曹爽實在是個爛泥扶不上牆的東西,司馬懿的謀士蔣濟評價他是“駑馬戀棧豆”,根本不是個能成事的人。

    就高平陵之變的情況來說,曹爽既有皇帝再手,也有禁軍在手,身邊眾多大臣願出死力,還有桓範帶來的財政支援。他失去的只不過是一個洛陽城而已,如果聽取桓範的計謀,移駕許昌,司馬懿困守孤城根本就是坐以待斃。可是就這樣,曹爽居然為了保住眼前的富貴信了司馬懿的承諾投降了,徹底斷送了曹家的江山。用這樣的人當曹氏宗族最後的代表,曹魏焉有不亡之理?

  • 4 # 讀歷史以明智

    前面有人算出曹休和曹真在多活15年,按照正常司馬懿也是死在他們後面。

    先說一下司馬懿能奪權成功的幾個因素:

    1 曹魏後期缺少有比較有能力的人,本族沒有什麼可用的人才,給了司馬懿帶兵建功立業的機會。

    2 曹睿死的早,曹芳能力更是不行,曹爽排擠司馬懿,獨斷專權,把持朝政,朝廷裡很多大臣也是很不滿。司馬懿也有被逼反的可能

    3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後,曹爽和曹芳在一起,兵權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裡,剿滅司馬懿的機會還是很大的。可惜還是個人能力性格太軟弱。

    所以說司馬懿奪權成功是多方面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就算曹真和曹休晚死幾年,司馬懿可能就沒那麼多機會帶兵打仗,在軍隊中也就沒那麼大威望,最後可能就不敢也不能發動政變

    即使司馬懿沒有發動政變,以曹爽和曹芳的能力,也許還會出現其他人奪權,或者會被吳蜀取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快速減肥,花錢去減肥管靠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