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聞於隨筆
-
2 # 荷聲茹夢
蟬語聲聲慢,那時候的夏天有許多精彩節目在等著我們這些十幾歲的孩子開心,每天都是那樣瘋跑得就不見人影……
下河逮魚捉泥鰍,草叢裡有螞蚱,牆窟窿有麻雀窩,後院里長滿了野草,棗樹,自然也少不了夏天的一個主角——蟬。
蟬在我們這兒叫馬知了。它沒有脫殼時我們叫馬婆婆——不知道為啥這樣叫,老輩子人就是這樣叫的。
一到夏天有了馬婆婆,我們可就有了最美的工作。
幾個人一起到樹園裡裡,打著自己家的馬燈,去找那馬婆婆。那時候,馬婆婆很多,一個晚上有時就能找到一洗臉盆。
弄回家就交給媽媽,她會用最簡單的方法給我們做出最為好吃的美味,用鹽水泡上一個晚上,在擱在火上用文火炒熟……我們就像過了年一般高興。
白天樹園裡到處都是那馬知了的叫聲。我們也不會閒著,用白麵弄成很是粘的漿糊用來粘馬知了……
當然這沒有逮馬婆婆那麼容易,可是我們也不在乎能不能粘住馬知了,只是因為自己閒不住………
現在就是農村也在城鎮化了,水泥地封閉了馬知了的破土而出,也沒有了當年的一個個空園,樹木蔥蘢的景象已成了記憶深處的景象……
蟬鳴聲也就漸漸稀少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
3 # 白溪釣客
己經近一年未聽到蟬聲。蟬初鳴應該是六月下旬至七月中旬之間。
獨坐聽蟬鳴,微風向客迎。
納涼須小酒,讀詩待淸箏。
家國情懷在,江湖意志生。
窗前蒸暑氣,望遠自心平。
一一夏日聞蟬《閬水漁民白溪釣》
夏日蟬語,你有多久沒聽見蟬聲了。
首先說一說蟬語。所謂蟬語即蟬的嗚叫聲。我是故鄉度過童年和少年的。故鄉的房前屋後曾經是綠蔭如蓋的龍眼樹,枝頭上曾經掛滿黃澄澄的果實。每年夏季,蟬聲鳴成清亮的急雨,彷彿要把故鄉的龍眼林漫患成湖。小時候我那根長長的捕蟬竹竿,記不清敲落了多少成熟的音符。如今這一切都不復存在了,我只能從記憶裡去尋找它們的蹤跡。
行文至此,我想起唐詩中有三首最為著名的詠蟬詩。即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的《獄中詠蟬》和李商隱的《蟬》。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蟬》唐·虞世南
虞世南博學多才、耿直高潔,是唐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這首詩以蟬自喻,向世人表明:自己居高位、聲名遠,不是憑藉外力,而是憑他的“五絕”,即“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唐太宗曾感嘆:“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是“清華人語”。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在獄詠蟬並序》駱賓王
唐高宗儀鳳年間 ,駱賓王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則天,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在獄詠蟬並序》是駱賓王在獄中所作。駱賓王以蟬比興,以蟬比喻自己。“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蟬》李商隱
李商隱平生曾兩度入官秘書省,但最終未能得志,處境每況愈下。該詩就是表達了他雖仕途不順,卻堅守清高之志。詩人“為情而造文”。詩中的蟬,也就是詩人自己的影子。“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懷才不遇“牢騷人語”。
蟬因餐風飲露,被世人視為品行高潔的象徵,也被歷代詩人所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