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風西夜昨

    李清照作為宋詞中“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其詩詞作品中也不乏豪放大氣,不輸男兒氣概的佳作。其中最讓讀者耳熟能詳的,就是那一首《夏日絕句》。詩中之“思”,是她對項羽“人傑鬼雄”健偉豪壯氣概的充分肯定,也是對其“寧願自刎死、不肯屈辱生”的悲壯之舉表達的由衷敬佩之情。然而奇怪的是,她本應該褒讚“楚漢爭霸戰”中的勝利者劉邦才是,為什麼反而把如金筆墨奉送給了失敗者項羽?其中必有緣故!

    任何文學作品的問世,都飽含著作者強勁的創作動機。這一首《夏日絕句》也不例外。詩作之所以把項羽當作鼎力推送的主角而大加讚賞,原因有二:一是因為那段令人羞於回首的歷史“靖康之變”;第二個原因則源自於曾與自己琴瑟和鳴的丈夫趙明誠。欲知端詳,我們接著往下分解。

    首先我們回顧那一段令人不忍卒讀的歷史——

    宋徽宗時期,宋朝國力已是日趨衰弱,幾無戰鬥力可言。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大舉南下進攻中原。由於當時朝廷腐敗,加上“主和派”獨攬大權,一路上金兵屢戰屢勝幾乎沒費多大力氣。很快金兵打到京都汴梁城外。當時圍城的八萬金兵中,女真人只佔了四分之一,剩下的都是契丹人、渤海人,還有部分漢人。就算金兵再武力精良,但區區八萬人相較於汴梁城內百萬軍民,仍舊是寡難敵眾。昏庸軟弱、無能無為的大宋朝廷當權者在關鍵時刻沒有組織全國軍民奮力擒頑、阻而擊之,反而打壓主動集結的百姓義軍,最後竟懦弱地到敵人軍帳中投降議和,終落了個宋徽宗、宋欽宗一道被金兵擄去作俘虜、受盡百般屈辱生不如死的可悲下場。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二月,金太宗下詔把徽、欽二帝貶為庶人,就此北宋滅亡,廣大中原百姓倉皇南逃,生活隨之陷入更艱難的水生火熱之中。這段屈辱的歷史事件,史稱“靖康之變”。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靖康之變”使國家為之遭受劫難,李清照一家的生活也就此發生鉅變。“靖康之變”不久,她的婆母病亡。丈夫趙明誠為奔母喪南下並調任建康府(今南京)知事。李清照攜帶了一大批精選而出的貴重金石圖書追隨前往時,他們留在青州無法攜帶的大量藏書因兵變而被付之一炬。如此慘重的損失對酷愛詩書的李清照來說,自然是精神上的巨大打擊。此時國恨加上家仇,俠肝義膽的李清照自然是悲從中來、憤懣莫名。

    接下來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李清照與其丈夫趙明誠,在“靖康之變”之前和美圓滿的幸福生活。

    在婚姻生活的前半段,他們一直琴瑟和鳴相敬如賓頗使人羨慕:李清照聰敏靈慧,文學修養深厚而尤擅賦詩填詞。趙明誠則是當時有名的金石大家,同時也十分愛好詩詞藝文。兩個志同道合的璧人,彼此愛慕相扶相攜日子過得好不愜意。他們每天夫唱婦隨,要麼互相詞賦唱和,要麼一道勘校詩文,有時又四處遊歷收集古玩字畫……那時的他們“夫婦擅朋友之勝”,是同舟共濟的柴米夫妻,也是心意相通的靈魂伴侶。趙明誠在李清照的協助下,完成了《金石錄》的初稿編撰。其間,李清照也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記錄他們美好而幸福的婚姻生活。比如《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篇表達的是她對在外做官丈夫的深切思念;《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篇,就是對他們彼此愛慕時分短暫離別後,深切相思以致形銷骨立的真實生活寫照。

    “靖康之變”後,趙明誠被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安排在建康(今南京)知府任上。一天夜裡,其治所內御使部將王亦起兵叛亂,作為全城最高長官,趙明誠不僅不擔當職責平定暴亂,反而以“已接受調任湖州詔令”為藉口臨陣脫逃。為此,性情剛烈的李清照深為不滿,她極力規勸丈夫,作為堂堂一介地方長官理應平復暴亂、責無旁貸,萬不可因自己貪生怕死、消極逃避而成為歷史的罪人!然而,在深明大義、英勇無畏的妻子面前,趙明誠依舊萎縮不前,最後棄城懸窗、苟逃了之。後來,幸得叛亂被政府軍平定,趙明誠則因臨陣脫逃被朝廷革職。為此,李清照為丈夫的懦弱自私感到深深恥辱,他們往昔和諧融洽的夫妻關係自然因此頗生嫌隙。

    後來 在流亡南下江西的路上,他們路過烏江時,面對滔滔奔湧的江水,李清照不禁心潮難平,她不由想起當年項羽明明有退路卻寧折不彎江邊自刎的往事。當年因未贏得楚漢之戰,項羽深感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儘管當時烏江亭長極力勸解,而悲憤自愧的項羽依舊選擇自刎身亡、以此謝罪。項羽的悲壯、不屈,與軟弱無能的皇帝老兒、臨陣脫逃的丈夫明誠,恰好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比!此時她再也難抑心中的不平與憤懣,胸潮奔襲中,便創作出這首豪壯大氣的《夏日絕句》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總結

    這是一首典型的借古諷今的詩篇。詩中李清照大力歌頌了項羽頑強不屈、大義凜然的氣節,對其寧願死、不受辱的堅貞精神予以了高度認可。與之相比亡國皇帝不顧百姓死活、甘受奇恥大辱的行為,自己丈夫貪生怕死消極逃避的行為,實在讓她感到無限痛恨、無比憤懣。這也正是李清照在烏江河畔“深思”項羽的真正原因。

  • 2 # 棲鴻看紅樓

    這樣的斷章取義,真叫人無語。

    李清照寫“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裡的“思”是指懷古,不是思念。

    懷古詩,就是借古人的酒,澆我胸中塊壘。不過非要把項羽和李清照的丈夫聯絡起來,你是不是有點飢渴了?

    項羽寧死不降,頗有骨氣,與南宋不敢抗金、卑躬屈膝形成鮮明對比。李清照讚美項羽,就是抨擊當時的南宋政府。

    這是國仇家恨,不是兒女情長。

  • 3 # 是天真吶

    面對南宋的苟延殘喘,實發對現實的不滿,哪怕戰死沙場也要像項羽一樣不偏安一隅,活著是霸王,做鬼亦稱雄。男兒應如是

  • 4 # 銀湖金濤

    李清照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女詞人。

    她的詞,屬於婉約派,風格委婉,感情真摯,明白如話,生活氣息很濃!

    但她也寫出了《夏日絕句》這樣的五言絕句名作:“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生活在兩宋之交,中年以後,金軍南下,她流落到南方。這首詩就是詩人在南渡途中寫的,作品滲透了憂傷悲憤和懷念中原故土的感情!

  • 5 # 使用者101228897075

    這是李清照發自內心的吶喊;她出生在今山東濟南章丘;在這裡度過無憂無慮美好童年;後隨父遷往京城汴梁;從情竇初開的美少女到與夫君趙明誠完婚;度過了短暫而美好的歲月;京城的淪陷終結了她美好生話;被迫遷往杭州;(生當做人傑;死當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面對家破國亡;一個弱女子怎樣呢;眼看朝廷的昏庸;將士的無能;她多麼希望自己是男兒身呀!多麼希望有項羽在力挽狂瀾呀!寧可戰死!死了也是英雄呀!

  • 6 # 國學童生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

    靖康之恥導致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了包括李清照在內的漢人的心,她也從此開始了飄泊無定的逃亡生活。

    後來,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裡,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叛亂被定之後,趙明誠被朝廷革職。

    流落路上,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站在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有感於項羽的氣節,寧死也不肯退回江東苟且偷生的過著,創作此詩。

    這首詩同時也是揹負著亡國之恨的李清照,對金人入侵和一味求安、東渡保全自己的南宋政府表示了強烈的憤慨。借項羽當年垓下戰敗,不肯回到江東的事,諷刺南宋政府。

  • 7 # 謝小樓

    李清照什麼什麼會“思項羽”,這要從他的著名詩篇《夏日絕句》說。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寫這首詩時,金兵入侵中原,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此時,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裡,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北宋的南渡讓李清照為國家感到恥辱,丈夫的臨陣脫逃又讓她為丈夫感到恥辱,於是她寫下了這首《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人傑,鬼雄都是用典,漢高祖曾稱讚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活著要做人中的豪傑,為國效力,死也要做鬼中的英雄,為國捐軀。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垓下之戰中,項羽兵敗,因“無顏見江東父老”,放棄暫避江東重振旗鼓,自殺身亡。這是項羽一生最悲壯的舉動,讓無數後人動容。

    因為項羽不肯退回江東苟且偷生,所以人們至今依然思念他。

    李清照“思項羽”,是因為她對丈夫和南宋朝廷的軟弱感到十分羞恥,渴望在這個亂世能出現項羽那樣的大英雄。

    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本來也是一時俊傑,出身名門望族,寫詞雖比不上李清照,但他對金石學的研究卻是他人難及,他留下的《金石錄》是中國最早的金石目錄和研究專著之一,所以夫妻二人也是才學相當了,而且兩人婚後的生活十分美好。

    一切都十分美好,然而趙明誠卻沒有經受住時代給他最嚴峻的考驗,建康城的臨陣脫逃毀掉了他完美的形象,這樣的行為讓李清照心痛不已。在這首詩中,句句直擊趙明誠的行為,不知趙明誠讀到這首詩,內心會有什麼樣的感想。

    作為一個妻子,在動亂的時代,最先想到的肯定是丈夫的安全,然而,李清照超越了一個妻子的身份,甚至超越了一個女子的身份,站在了普通人難以企及的高度,表達出了自已的人生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

    李清照的“思項羽”展現出她不同一般閨中女子的非凡見識。

    在古代,女詩人詞人雖然不多,但也不算太少,但能成為一代大詩人的,只有李清照一人,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古代大多數女人,人生閱歷受限,思想跟見識都難以跟男性詩人相比,只有李清照,她的思想與見識,完全可以跟歷代大詩人相比。

    李清照的詩詞,從少女的情思,到夫妻的生活,到人生的感慨,再到家國的情懷,層層上升,境界起來越大,感慨越來越深,這就是其它女詞人難以企及的地方。

  • 8 # 帝國的臉譜

    李清照之所以會“思項羽”,與經歷有關,與時局有關,與她的家國情懷有關。

    李清照是兩宋時期最著名的女詞人,濟南人,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官至禮部員外郎。在仕途上來說,李格非並非春風得意,但他既是個藏書家,又是個文學家,還曾短暫師從蘇東坡,其學養是非常深厚的。加上李清照的母親還是曾經的狀元王拱辰的女兒,她也是一個才女,這一家子的學問,自不待言。

    出身於這樣一個良好的書香家庭,對李清照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同時,他的父母不像當時其他家庭的父母,重男輕女,父母對李清照像男孩一樣重視,從小給予了嚴格的教育和培養。

    而且李清照十分聰明,一點即通,尤其喜歡詩詞,從小表現出非同尋常的才華。當時,她隨父生活在北宋首都汴京,青少年時期就寫下了那首著名的《如夢令》,詞曰:“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她的才華引起了官僚士大夫和文人們的注意,文學家朱弁在《風月堂詩話》一書中評價李清照說:“善屬文,於詩尤工,晁無咎多對士大夫稱之”。晁無咎,即晁補之,蘇東坡的學生,“蘇門四學士”之一,當時的文壇泰斗級人物,連他都在士大夫間廣泛稱讚李清照的才華,可見李清照成名非常之早,而且影響是非常大的。

    正因為才華橫溢,所以“一家有女百家求”。當時的吏部侍郎趙挺之聽說了李清照的大名,遂為兒子趙明誠向同朝為官的李格非求親。趙明誠當時是太學生,算個風流倜儻的世家公子,也是個才子,於是,18歲的李清照,嫁給了21歲的趙明誠,二人婚後幸福甜蜜,是典型的才子佳人型幸福家庭。

    然而,幸福的日子在家庭的變故和時局的動盪之下,漸行漸遠。先是李清照父親李格非因“元祐黨人”事件受到牽連,被貶官,此事後來甚至還株連到李清照身上。同時,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後來官至宰相,與同為宰相的蔡京有了矛盾,受到排擠,後被追奪官爵,一家人從此陷入困境。

    在家庭變故之下,趙明誠與李清照遷居到了青州,過起了農村生活。然而,十多年後,由於北宋統治都的腐敗和昏庸,引來外族金國的侵略,導致了“靖康之變”,北宋滅亡。“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北宋的滅亡,帶來了北方的淪陷,北方呆不下,夫妻只好向南逃難。然而,不久趙明誠又因病去世,給了李清照沉重的打擊。

    被迫流落江南後,李清照經歷了夫死,家散,國亡,到了晚年,貧病交加,心底是對國破家亡的憤懣,以及對北伐中原的熱切盼望,讓一首《夏日絕句》從內心深處噴薄而出,詩曰:“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9 # 隨手談詩

    李清照為什麼思項羽?

    往小了說,因為她老公不爭氣,往大了說,是對整個南宋朝廷的失望。李清照這樣一個女中豪傑,巾幗不讓鬚眉,怎麼能容忍國和家都是窩囊廢呢?

    《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從這首詩就可以看出李清照的氣節,不論生死,絕不苟且,生而為人,要鐵骨錚錚,死後做鬼,也要站得正。

    放在南宋時局,生,要為國建功,驅逐金兵,收復河山;死,也要做鬼雄,頂天立地。

    這首詩破空而起,氣勢如虹,把生死無悔,要做英雄豪傑的氣魄展現出來,讓人敬佩。這種氣魄,與其說是李易安的氣魄,不如說是華人為人的根本,頭可斷、血可流,但鐵骨錚錚的漢子不能受人侮辱,國家領土不容外族踐踏。

    中國歷史上從來不缺少這樣的真英雄,真豪傑,都被李清照這兩句詩精煉概括了。

    但是。

    大宋剛剛經歷了靖康之恥,兩位皇帝都被金兵擄走,成了階下囚,宮中女人,上至太后皇妃、下至宮女,全都成了任人玩弄洩慾的工具。這時候的南宋朝廷呢?奸臣當道,忠臣遭受排擠,甚至被迫害冤殺。

    戰鬥是不可能戰鬥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戰鬥的,跪下給金兵當兒子是個不錯的選擇。

    李清照能不失望嗎?

    可不論朝廷如何,我還有一顆忠心,我最愛的男人還在為國效力,他是我的驕傲。

    但是。

    身為李清照丈夫的趙明誠,在建康知府任上,居然被一次暴亂嚇破了膽,他沒有組織人員積極平叛,反而臨陣逃脫,苟且偷生。

    李清照的驕傲,那個偉岸的男人,光輝的形象就這樣倒下了。得了得了,懦弱的朝廷,懦弱的丈夫,李清照對他們還抱有什麼希望呢?

    想起項羽,兵敗之後無顏見江東父老,放棄逃生的希望,在烏江自刎,這是多麼可歌可泣的英雄情懷啊,比起項羽,朝廷、趙明誠,你們真是悲哀啊。

    李清照為什麼思項羽?

    是恨鐵不成長,是恨自己不是男兒身,是恨有心報國卻報國無門。

    如果趙明誠是項羽,李清照甘為虞姬,與他共赴黃泉。

  • 10 # 雷公182085829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為什麼“思項羽”?

    1.路過烏江,觸景生情,有感而發。

    2.美女愛英雄,一個是偉丈夫,一個是奇女子。

    3.恨皇帝昏庸,氣丈夫無能,悲百姓流離。

    4.盼英雄重生,挽家國危難,救民於水火。

    霸王項羽自刎烏江,死得悲壯山河,震撼鬼怪神靈,留給後人無限想象的空間,成就了多少文人騷客。

相關內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男人,什麼樣的女人最讓你放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