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氧生活
-
2 # 拉拉手一起走1985
這個問題從有名的漢八刀就可以體現出秦漢審美……“漢八刀”是中國玉雕技法中十分有特色的技法,是葬玉文化帶來的產物。秦漢時期,在玉器製作上,一變纖巧繁細的作風,表現出雄渾博大,自然豪放的藝術風格。“漢八刀”的代表作品為八刀蟬,其分為佩蟬、冠蟬和“治”(琀蟬),八刀蟬的形態通常用簡潔的直線,抽象的表現其形態特徵,其特點是每條線條平直有力,像用刀切出來似的,俗稱“漢八刀”,其“八刀”表示用寥寥幾刀,即可給玉蟬注入了飽滿的生命力。也就是說漢八刀是指一種刀法簡練的藝術風格,而不是一個工藝專用名稱,更不是專指某一玉器。秦漢時期的玉器製作藝術已從商周以來圖案藝術的束縛中,從神秘威嚴的宗教氛圍中解脫出來。鏤空、浮雕等技法普遍應用。在具有寫實傾向的繪畫藝術的影響下,邁出了嶄新的發展道路。
在古代,玉是帝王將相不可缺少的,不論祭祀、各種禮儀,都必須用玉,而且有一套完整的規定。在中國玉就是一種文化,一種審美,完全可以體現一個時期的審美!
秦漢時代,是一個破舊立新的時代。
小朋友一定都聽說過“秦皇漢武”,這兩位被史書銘記的偉人,是秦漢440年大刀闊斧、革陳出新的歷史豐碑。秦漢文明更是學術界無可否認的中國古代審美文化發展的一個不可或缺、極富特色並影響深遠的重要時期。
藉由9月17日在國家博物館開幕的秦漢文明展,小新將帶領大家一起領略秦漢文明的審美氣魄。
善與美的統一秦漢時期的審美,上升到了道德的高度,是關於“美與善的合一“。以文道統一,情理統一,人藝統一為基本內容的美善統一,是中國古代審美文化的一大特點,但在秦漢審美中得到了極為充分的富於時代特徵的表現。
在秦代,這種善與美的統一以極端功利主義的尚用形式表現出來的,用文藝之美來緣飾自己的統治。最其中典型的是用刻石以歌功頌德,這是統治者出面風化天下的方式,也可認為是統治者用行政方式教化世人。
在此次秦漢文明展中展出了“青銅詔鐵權”,這個秦始皇統一全國度量衡法令得以實施的直接證物。其上亦撰寫著6行40字的篆書:“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在漢代,幾乎所有的思想流派都主張審美、文藝服從、服務於政治教化、倫理重塑、人格再造、穩定大一統的主旨,這種強調美善結合、刻意弘道濟世,注重政治教化的審美功能觀,在漢代審美文化的理論形態、感性形態和生活形態都有顯著的表現。
秦代刻石、漢代石經都具有教化作用。在秦漢文明展展櫃裡有3塊不大的石碑殘片——“熹平石經”殘石。小新提醒大家,可不要小瞧他們哦,上面刻的可是早已失傳的儒家經典《樂經》經文,是書法家蔡邕用標準的八分隸書體寫成,故而又被稱為“一體石經”。
繁富與稚純的統一秦漢文化審美是繁富鋪陳又幼稚純樸的。
小新說其繁富鋪陳,是針對題材內容來說的。秦漢審美文化的題材琳琅滿目,五彩繽紛,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窮極天地。神話靈異系統、歷史人物故事系統和現實社會生活系統三大系統構成了時空合一,天上地下共存,過去現在未來互通的審美世界。
在有限的祠墓空間裡,還極力按照宇宙模式進行典型概括,使宇宙之大,萬物之眾,盡收其中。小新認為其中最典型的便是秦俑。除陪葬器具外,秦漢時期還製作大量的人俑隨葬,以便在死後世界繼續保衛或侍奉自己。
秦漢文明展中展出的這款西漢陶繞襟衣舞俑,便屬於觀賞性質。舞俑身體呈S形,兩隻長袖隨著舞步的變化而一前一後甩,漢代流行長袖楚舞,繼承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舞蹈藝術。
幼稚純樸則是針對整個審美髮展歷史而言,秦漢文明無論創作思想與技巧都處在日漸成熟的中國審美歷史前期。技巧的不成熟,亦避免了“習氣”的誕生。繁富與稚純的矛盾統一,使得秦漢文明具有別具一格的審美。
在秦漢文明展中展出的漢代鎏金青銅鏡,正是這種矛盾融合的完美結果。鏡面光潔明亮,簡單質樸;鏡背浮雕繁富,精細華美。
凝重與飛動的統一除了上述兩個統一以外,凝重與飛動的統一亦是秦漢審美的典型特點。
所謂凝重,是指充實渾厚而有力量,或者說,飽滿厚重,深沉雄大。所謂飛動,意即飛揚運動而生氣勃勃,它在實質上展現的是一種活潑跳躍流動不居的生命的藝術形式。
在秦漢文明展中展出的青銅四牛鎏金騎士貯貝器,其材質的凝重和形體的飛動,將凝重與飛動的審美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