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生猛歷史

    古人對於死亡十分重視,尤其是對於一些帝王貴族之家,“事死如事生”的觀念根深蒂固。不僅要在人在世的時候給予榮華富貴,去世之後,也要用豐厚的陪葬品顯示出逝者的地位。

    鼎鼎有名的鎮墓獸叫做方相氏。根據《周禮》的記載,有一種怪物叫魍象,好吃死人肝腦。所以,就算是人死後入土也不一定就安穩了,還有魍象可能去破壞。而方相氏就是魍象的天敵,能夠驅逐魍象,所以一般人如果有人下葬,經常方相氏立於墓側,以防怪物的侵擾。

    

    方相氏長什麼樣子呢?有的文獻記載,方相氏有黃金色的四隻服,蒙著熊皮,穿紅衣黑褲,乘馬揚戈,到墓壙內以戈擊四角, 方良 、魍象。方良也是一種危害死者的惡魔,人們就藉助方相氏的力量來驅趕它們。

    人們把用一些陶製的模型來製作鎮墓獸,這模型屬於冥器,也叫明器。人形的偶像叫做俑。

    春秋戰國的墓葬一度非常流行鎮墓獸。尤其是在崇尚巫蠱的楚國地區,在楚國墓中發現數百件用於鎮墓辟邪的制鎮墓獸,年代從春秋中期一直到戰國中後期。這些鎮墓獸造型神秘獨特,人面獸身,面目恐怖。

    

    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的鎮墓獸多為單頭單身,戰國中期鎮墓獸的式樣分為單頭單身和雙頭雙身兩類。

    雙頭鎮墓獸我們可以舉個例子。江陵天星觀1號墓出土了一件雙頭鎮墓獸、背向的雙頭鎮墓獸,曲頸相連,兩隻獸頭同做成變形龍面,巨眼圓睜,長舌至頸部,兩頭各插一雙巨型鹿角通體著黑漆後,又以紅、黃、金三色繪獸面發,勾連雲紋。

    

    

    以後的各朝各代也有用鎮墓獸陪葬的,西晉時墓獸作四足直立,北魏時墓獸成雙,作臥伏狀。到了唐代,風行用三彩陶製作鎮墓獸。沒錯,我們熟悉的唐三彩其實是放在墓穴裡的鎮墓獸!

  • 2 # 蔡駿

    這個問題,我來說一說。剛寫完了一部叫《鎮墓獸》的大部頭小說,一共五冊,主角就是古人地宮中的陪葬品“鎮墓獸”。

    鎮墓獸是中國古墓葬中常見的冥器,主要的目的在於保護墓主人的靈魂安靜,不受地下鬼怪侵擾,同時威懾盜墓賊。

    之所以在地宮中放置鎮墓獸,是因為古人推崇視死如生,即使進入了陰曹地府,也要和在陽間一樣享有尊貴的地位與精緻的生活品質,所以形成厚葬之風。死者生前所喜愛之物和大量的金銀珠寶都會被放進墳墓作為陪葬品,而所有的陪葬品中,最為奢侈與慘無人道的便是人殉。但奢華的珠寶陪葬與人殉,都只有帝王將相家族才有資格享用。

    除此之外,古人對神靈十分敬仰,饕餮、白澤、重名鳥等神獸的造型影響人們對鎮墓獸的想象,因此鎮墓獸的形象可以看見上古神獸的影子,古人想借助神的力量來保護自己的墳墓,帶有一定的巫術色彩。

    地宮中無數的珍寶,引來世俗中的盜墓賊的覬覦。為避免寶物被盜,墓主人受到侵擾,古墓中還常設暗道機關,比如弓弩、伏火、流沙、毒煙等等,另外就是放置一尊可怖的鎮墓獸。

    鎮墓獸通常為獸的身體,上半身則有獸面、人臉、鹿角等不同形制。古時候,有種怪物叫魍象,好吃死人之肝腦。而“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專門驅逐魍象等鬼魅。鎮墓獸也借鑑了“方相氏”的意義與形象,面目猙獰,驅逐惡鬼與盜墓賊。

    陵墓陪葬鎮墓獸的歷史也非常久遠,遠到春秋戰國,近及明清。目前存世之鎮墓獸多為漢唐,尤其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年代——鎮墓獸盛極一時,發展出了幽冥世界的職官體系,亦如周天子建立的秩序。

    楚國大墓出土的鎮墓獸,有陶器也有漆器,最為常見的是碩大無比的鹿角,外形詭譎恐怖,構思綺麗,想象豐富。

    楚文化與鹿角有著深刻的淵源,鹿角在楚文化中的地位可與鳳圖騰相提並論,象徵著力量與權威,人們將鹿與龍、鳳、龜並稱為“四靈”。

    鎮墓獸的外形形態隨著歷史的發展,朝代的更迭,也出現了不同的模樣。唐朝中期,鎮墓獸的人面開始轉向獸面,獸角增高,出現了簇毛或雙翼;到晚唐時期,演變為更加多樣化的造型,有的張牙舞爪,有的手中握蛇,有的腳踩怪獸,有的弓步站立,人面與獸面已經融為一體,難以辨析了。

    不過,鎮墓獸的形象並不是一層不變地猙獰可怖,還有很多萌萌噠的造型,讓人忍俊不禁。比如西安出土過一座北魏時期的彩繪鎮墓獸,它外型像一隻小豬,背部鬃毛豎起,匍匐在踏板上,雙耳豎起,吐著舌頭,憨態可掬。

    還有一頭出土於唐朝初期的釉陶鎮墓獸,外型酷似狗,露著兩個大門牙,豎著雙耳,雙眼圓睜,昂首挺胸,彷彿時刻注視著周圍的動靜,不僅沒有恐懼之感,反而有逗樂的作用。

    不過,關於鎮墓獸能防盜墓賊,甚至可以吃人的傳說,純屬無稽之談!

  • 3 # 螺旋真理

    鎮墓獸來源於古代華人對於死亡世界的想象,當時人們認為,人死之後,靈魂會在另一個世界生活,但是這種生活不是無憂無慮的,可能會遭到鬼怪的侵擾,鎮墓獸就是古人對這種侵擾的防禦措施,希望透過一種具有特別意義的雕塑來驅趕鬼怪,保護亡人的陰間生活。

    最早的鎮墓獸發源於楚文化,典型的鎮墓獸分為三部分,插有鹿角的頭部、纖細的身軀和底部方座構成,有單體的,也有雙聯體的。

    江陵九店楚墓出土的典型楚式鎮墓獸

    到了漢代,鎮墓獸開始多樣化,最具特色的是流行於西北到黃河下游的北方文化系鎮墓獸,形狀是一隻獨角獸,很像傳說中的神獸獬豸,好像要用角把侵犯墓葬的物件頂絲一樣。

    武威下河清東漢墓出土的青銅鎮墓獸

    魏晉時期,鎮墓獸的流行形制是大頭短頸,肥碩低矮,頭上有角向前頂出,類似於犀牛一般,可能也是用牴觸的方式來防禦。

    這是故宮日曆上引用的一隻西晉的陶鎮墓獸

    隋唐時期,鎮墓獸的流行形制是兩座鎮墓獸成對擺放在墓中,昂首蹲踞,其中一座是獸面,另一座是人面。唐代中期以前多為陶質,以後多用三彩材質。

    西安博物院展出的一對唐代陶質鎮墓獸

    西安博物院展出的一對三彩鎮墓獸和一對天王俑。其實,鎮墓獸不是哦孤獨的,自漢晉時期起,鎮墓獸就與士兵俑同時出現,形成鎮墓辟邪的器物組合,到了唐代佛教流行,所以能夠降妖伏魔的天王也加入到鎮墓隊伍中來。唐代以後,鎮墓獸文化衰落,地位逐漸被鐵牛、鐵馬、十二生肖俑所取代,消失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利用業餘的時間去拍出好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