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伴左伴右
-
2 # 沐姒錦
答:我個人看法
因為人們心裡產生了對比!成長之後感情上有了很大的變化。
小時候,只生活在家鄉,沒有接觸過外面的花花世界。覺得家鄉就只是家鄉罷了!沒有什麼特別,也沒有什麼可留戀的。
因為長久呆在一個地方的緣故,覺得膩了,沒有了新鮮感,覺得它毫無存在感。
長大後才發現,回不去的是家鄉。可是一旦你接觸外面的世界,剛開始你會被其他地方的風景人情迷住了眼,沉迷在城市的霓虹燈光。可久了,你就會回想起家鄉的風情,家鄉的人,事,物。
外面世界的風景各不相同,看多了,你覺得沒有什麼可稀奇的。
而家鄉的風景永遠只有一個,你在的時間也比較長,不管過去多久,你再次回去,那種歸宿感還是會有。而這種歸宿感,並不是所有你到過的地方都會有的。所以你才會留戀,而且留在心底。
小時候情感也比較單一,也沒什麼煩惱,長大了,各種煩惱都有了 感情也比較豐富。
你會回想到那段,在家鄉無憂無慮的時光。因為那樣的時光長大後,發現真的難能可貴,而且也回不去了。但如果讓你真的放棄,現在所擁有的生活回到家鄉,過上以前那種生活,想來你也不會去。
所以說,鄉愁只不過是對過去的一種懷念罷了。
-
3 # 生命的淡季
我不贊同這種說法。
鄉愁,是思緒,是離愁,是一種永遠難以割捨的情懷,也是對故鄉和親人,以及過去生活的一種懷念。
第一次體會鄉愁這個詞語的含義是在十七歲的那一年。
那一年,因為外出求學,我第一次離開故鄉。第一次嚐到了離別的滋味。儘管時隔多年,我依然清晰的記得那次離別的情景。在登上列車離開家鄉的那一剎,我是多麼的依依不捨;淚流滿面的揮手與親人道別,那一刻突然才發現故土難離,覺得故鄉一切的一切是多麼的可親,甚至是泥土都散發著我熟悉的清香。
求學三年,我一直不習慣學校食堂的飯菜的口味,時刻都會想念家鄉的美食,時刻在異地他鄉的風土人情中找尋故鄉的影子。時刻思念父母親人。
那三年,特別的希望每個寒暑假的時間能夠長些,能夠在家裡多呆一些日子,多享受下父母的愛,多些時間跟弟弟妹妹玩耍。也就是從那時開始,特別的害怕離別!才體會到之前長期的陪伴在父母身邊的日子是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畢業參加工作後,又因為遠嫁,呆在家鄉的日子就更少了,與父母親人聚少離多的日子越來越多,每一次逢年過節回家看望父母我都掐著時間過日子,巴不得時間過的慢些再慢些。
可能是因為我比較多愁善感,又因為跟家人的感情比較深厚,我實在受不了思念父母思念親人,思念故鄉的煎熬,於是我拼命工作賺錢。等經濟好轉以後,我就把父母接到了身邊一起生活,後來,弟弟和妹妹也與我在同一城市工作,成家,一家人又像小時候一樣團聚在一起。
與父母親人相處在一起的十幾年,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回老家看望,故鄉的影子在我的記憶裡也已經慢慢的模糊。我也漸漸的適應了外面的生活!
儘管如此,我依然會特別的懷念家鄉的美食,故鄉的人情,鄉愁對於我來說依然是惆悵,依然是回不去的從前。
回覆列表
鄉愁是一種情感狀態,是一種深深的思念和憂傷。而具備這種情感的多是中老年人。
有時候覺得,鄉愁,更多的是對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生長環境的緬懷。
提起鄉愁,就不免想起余光中老先生。老先生這一生,大部分顛沛流離,數次離鄉,他自己形容自己的生活是“蒲公英的歲月”,風兒一吹,說走就走。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的餘先生,一生創作的作品都離不開濃濃的思鄉、孤獨的元素。
所以我覺得了解了余光中先生的一生,對鄉愁的理解也就更透徹了。
余光中先生是福建人,1949年離開大陸,前往臺灣。由於政治原因,海峽兩岸長期隔絕的狀態,余光中在此後多年沒能回過大陸。他和大陸的母親先是靠互相寫信,寄託思念之情,後來,他赴美讀書,每次輪船返臺和妻子方能團聚,再到後來母親去世,他曾經生活過的福建家鄉乃至大陸成為了他最大的惦念。
他對大陸親人的思念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深,在這種念念不忘的強烈的感情下,余光中在21歲創作了《鄉愁》這首詩。
餘先生曾經說,如果自己十二三歲,他的底蘊還遠不夠創走《鄉愁》,這裡的底蘊,主要指的是生活閱歷和時代背景。
都說少年不知愁滋味,是因為,和平年代的少年,年少無知,對外來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求欲。只期盼早日脫離父母的管束,走遍天下。
而當年仗劍走天涯的少年在我鋒芒畢露,歷經滄桑後,才發現,自己當年最想掙脫的家,才是最安全的港灣。
彼時,他很可能已在外成家立業,家鄉對於他只能是一張機票、一張火車票,亦或幾張加油票,甚至一個電話,一條語音。
兒時的遊戲,兒時的美食,兒時的言語,都成為了回憶。
這是對過去生活的緬懷,也是對自己的僵持、紛爭或者和解,而這些各種各樣的感情糾纏在一起,就是濃濃的鄉愁。不妨輕吟一聲:我想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