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湖心亭看雪 (明)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8
回覆列表
  • 1 # 不二文學

    《湖心亭看雪》是我女兒學會的第一篇古文!

    言歸正傳,談兩個方面吧 :

    首先,時代背景。在中國古代,文人的這個小圈子裡,最有生活情趣的,一個是兩宋,一個就是晚明。晚明政局動盪,宦官專權,大批文人厭倦了官場,當然也是被動的逃離。他們躲開了政治的漩渦,無心再過問家國天下,於是寄情山水之間,迴歸守成,想尋一份安寧。

    逃離了現實,這批文人,很會生活。他們田園粗足,丘壑可怡,水侶魚蝦,山友麋鹿,耕雲釣雪,誦月飲花,或兀坐一室,習靜無營,或悠遊林下,披月山巔 ,又或讀書冶園,醉酒花間。此之為樂,不減真仙,完全把日子過成了藝術。

    張岱張公子就是這個群體中的代表人物。才情恣意,又好悠遊,寫的文章不流俗,小品文更是他的擅長。晚明的大體環境,加上張岱的個性,形成那個時期小品文的藝術特性,總體上比較灑脫。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小品文中的上乘之作。

    其次,我們說說這篇小品文為什麼那麼好。這就是我們寫文章的技巧和要領。一篇文章,好與不好,不在於長篇累牘,在於短,長篇容易寫,短文卻難寫好,因為短文需要凝練,主旨不減的情況下,就意味著要用更少的字來作更精準的表達,甚至要更生動。考驗的是作者的水準。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展示了他這方面的極強功力。

    一篇文章,好與不好,也不在於堆砌詞藻,在於淡。做文章的人,起初的階段裡,都喜歡炫技,每個句子裡恨不得都引經據典,很奪人眼球。這種文章會膩,看多了倒胃口。真正高階的文章,從來是清淡如蘭,意味深長。

    你看文章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三言兩語,輕描淡寫,交代清楚了天地與景與人的空間關係。你可以想象那個畫面,凌駕於西湖之上的第三視角,完全是一幅完美的山水畫。這是高階的。

    推薦給你一本書吧,鍾叔河的《念樓學短》,體會能夠再多一點。

  • 2 # 一個發明人

    精妙之處,有這麼幾點:

    第一,全篇遣詞造句,簡明扼要,精妙絕倫。

    第二,文章末尾,畫龍點睛。說出了,文人騷客古往今來,千古不易之道理。所謂,英雄識英雄。

    就此兩點,足以流傳。

    從第一點來說,現代白話文有所謂散文詩。

    此文以詩歌遣詞造句入文,美妙不可言。

    從第二點來說,說出一種古往今來久存世上,而未被前人所表達的情感。

    便可流傳。

  • 3 # 著名吃貨

    崇禎五年的事情,是明朝最後太平時光的剪影,此後數年,世間再無大明朝,緊接著是三百年的文字獄,思想受到鉗制,人格漸消、奴性日熾,文脈隱沒、不絕如縷,及至辛亥,雖驅韃虜,然元氣難復。迤邐至今,西學東漸、國風不再,《湖心亭看雪》遂成絕唱。

  • 4 # dadi18

    湖心亭看雪,落英繽紛,餘獨愛姿態;

    寒山寺觀夜,楓橋夜泊,吾甚賞秋葉。

    一曲飄揚半生去,再看楓林,層樓更上;或故人西辭,或日落西山,或千帆競渡,或百舸爭流;悠悠千古,成絕唱,再聽禪,綿綿雪落,靜寂無聲,唯留千古史話在書中……

  • 5 # 水上漂

    故國已亡,遺民之殤,遺世獨立,何處立身,作者就是白茫茫天地間一粒粟,喜從何來?以樂寫悲,其倍於悲,淪落江湖,相逢何必曾相識?名,身外之物!身,包裹靈魂的皮囊!孑立於世的孤傲的靈魂,豈是舟子這樣的凡夫俗子能參悟的?只有我們這樣的民族才能孕育出這樣的錚錚傲骨,只有這樣不屈的靈魂才能支撐起我們民族的脊樑!

  • 6 # 易學思維plus

    原文很短,可以複製在下面。

    《湖心亭看雪》(明)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這篇文章勝在意境。在中國的古典意境理論中,有有我之境界,有無我之境界。張岱這篇文章可以說是有我之境界的體現。所謂有我之境界,則物皆染我之色彩 。比如這篇文章,它寫的是張岱挐一小船,在西湖上看雪。這是一個場景的移入,"獨往湖心亭看雪",.他用一個“獨”字寫出自己孤標傲世的情懷。

    緊接著,他開始描寫湖上的環境: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這種大手筆,簡單潔淨,接近了白描,但是讓我們感受到一種蒼茫的清冷感。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為什麼說這篇文章有一種蒼茫感。因為它從大處入手,從小處出來,這個小處就是上面的三個一和兩三粒。天地造化的偉大,襯托出人的渺小,人軀殼的渺小,襯托出張岱內心的蒼茫之感。

    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我們都說,文章要講究動靜結合。這篇文章就是動靜結合的代表。從冰冷的天地,寫到童子燒酒,正是水火既濟卦的象徵。

    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個是用側面寫出張岱自己的卓然不群。他的美好,他的自戀,隱隱中的紅塵味,都在杯盞交錯中顯示出來。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最後,峰迴路轉,舟子說出了點睛之筆。“痴”字,說明了張岱的心性,也點出了張岱的情懷。這就是有我之境,隱而不發,卻有無限的深情,無盡的哀傷,都盪漾在時空的寂寞裡。

  • 7 # 子愚之言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這篇《湖心亭看雪》寫的是張岱一次去往湖心亭看雪與陌生人相遇的經歷,這是一篇散文,為什麼它能成為經典名篇呢?明代的散文雖然沒有唐詩宋詞那樣光芒璀璨,灼灼其華,但也自有一段幽蘭般清新脫俗的風韻。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行文一開始就點明瞭時間和地點,也由此引出下面的到湖心亭看雪一事。這裡還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使用的是明朝的年號,而當時明明已是清朝,體現了作者對故國的懷念之情。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大雪三日,所以湖中人鳥聲俱絕,與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柳宗元是從視覺來描述,張岱是從聽覺來描述,不用看,就呈現出一幅冰天雪地,四野茫茫的雪景圖。用一種高度的寫意手法來巧妙的達到寫景傳神的藝術效果。

    “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後,晚上八點,在湖中人鳥聲俱絕的冰天雪地裡,有人獨往湖心亭看雪。體現了看雪人懷有迥絕流俗的孤懷雅興。而一人獨行於茫茫的雪夜,頓生“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人生徹悟之感”!而“獨”這個字也充分體現了作者遺世獨立,不隨流俗的高潔情懷。他選在深夜獨自前往看雪,大約是不欲被人見,也不欲見人,說明在作者那高潔孤寂的情懷裡,還蘊含著隱隱的避世的幽憤。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好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圖!天空、雲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混沌一片渾然難辨,使人唯覺其大!而下面“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就是一幅簡約畫,一首朦朧詩,寥寥幾筆,人與自然,給人似有若無,飄渺恍惚之感!也表達了一種人生天地間無限渺小的淡淡愁緒!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到得亭上,不料竟已有人先至,然而作者並不自己說,而是對方見他而大喜,拉餘同飲。實際是作者的驚歎與意外!學者一語不發,盡得風流,實在妙不可言!“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喝不了,而一定要喝,說明酒逢知己千杯少!一句話表明遇到知己了!

    “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問他姓名,卻只說是金陵人,他鄉遊子。作者感慨知己難逢,再難相遇的惆悵!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這裡借舟子之口,點出作者的痴,金陵客人的痴!痴于山水之樂,痴於世俗之外的閒情雅緻!

    全文敘事,寫景,抒情熔於一爐,透過使用大小對比,動靜對比,冷熱對比的手法來烘托文章的意境!全文兩百來字,行雲流水,筆調淡雅,看似平平無奇,卻又耐人尋味,情致深長!不得不說是一篇經典散文,傳世之作!

  • 8 # 使用者54492563957

    雪後夜遊園 難得偷閒踏月行,長堤孤寂最分明。冷風吹動無聲履,誰到湖心賞雪亭。

  • 9 # 何以落成

    上原文《湖心亭看雪》明·張岱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餘拏 一作:餘挐)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何以成為經典名篇,妙在何處?先看怎麼寫的景

    出自回憶錄寫於明亡以後的《陶庵夢憶》,所以作者是在清朝寫的這篇文。開頭的“崇禎五年十二月,餘往西湖”,直接表達出了作者對故國的思念。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讓人立馬有了畫面感,寒氣迎面而來。從聽覺來寫雪,用人鳥聲俱絕來描述大雪封湖的場景。同時也不得不讓人想起柳宗元的《江雪》裡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前者是為了暗示後面作者冒大雪也要出來,後者是為了襯托蓑笠翁的孤獨。

    “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cui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更定:夜深人靜,寒氣倍增之時。“毳cui衣爐火”用禦寒之物反襯天氣嚴寒。大雪三日後,有一傻逼夜深人靜的時候穿大衣帶爐子去湖心亭看雪。由此看出,張岱這個人孤傲以及喜歡雪的那種激情,卻不想見別人也不想被人看見,估計是怕別人說他傻,那麼冷出門看雪。雖然對於雪現在的南方人還是如此。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空靈之比寫出了一個人走在一片潔白的天地間的畫面。天、雲、山、水、堤、亭、舟、人,似乎捨不得多用一個字來描述。反而如此更能讓人聯想到自己在大雪之後出去看到的天地間的樣子。大雪過後,似乎一切都靜下來了都變小了。以“一”這樣的數字形容卻讓人想到更多,真是妙啊。

    妙在何處?再看意外逢知己之妙!

    到達亭上的時候,卻突然發覺已經有人在了。真是驚喜驚喜啊。立馬兩人一起飲個暢快。湖中人驚喜還有人和他一樣這個時間這個地點看雪。作者本不能飲酒,卻勉強飲三大白,畢竟此情此景此人,可見也是非常開心。最後卻由舟子之口說出一句:“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這不就是我們現在一些驢友一樣騎行去西藏,突然在路上碰到有跟自己一樣傻的人,拉著一起喝。不得不讓幾百年後的我們聯想連篇啊。這樣的天氣下,這樣的時間點這樣的地點,偶逢知己,不得不讓人道:“妙哉妙哉!”

    何以能成經典名篇?

    縱觀中國的古文,我們會發現像《湖心亭看雪》這樣的描寫古人一些傻傻的可愛的痴痴的的敘事文章特別少。尤其又是在明末清初那個時間點,我們可以從此文稍微窺探出晚明江南的一些社會情況。再加之其寫作手法也是非常有特色。如此,便成了經典名篇。

  • 10 # 感人故事會1220

    明代小品文崇尚用“簡”,也即是用盡可能少的文字,把無限大的情感表現出來。這篇文章極短,只有不到二百個字,但其中的意蘊卻是無窮的,可謂把“簡”發揮到了極致,它成為千古名篇一點也不奇怪。

    《湖心亭看雪》是小品文,但同時,如果把它看成是詩應該也是不為過的。因為它的每一句、每一個字幾乎都是“煉”過的,可謂恰到好處,而且富有詩意。

    具體分析一下:

    這篇文章寫於明亡後,而從開頭的幾個字“崇禎五年十二月”,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作者對明未亡時的追憶。這幾個字,為全篇定下了作者追念舊國的傷感基調,後面的所有景色描寫也好,事件敘述也罷,都在這幾個字的籠罩下,蒙上了一層灰暗的色調。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深夜,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西湖已被大雪覆蓋,只留下湖心小亭一點。而“我”卻置身漫天飛雪之中,偏要划船前往湖心亭觀雪,這一景象是何等空寂遼遠、寂寞荒涼。

    天與雲、山與水,均為白色;湖上人、長堤、湖心亭,均為渺小一點,透過這種對比,作者描繪出了一個長天一色的壯美景緻,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在宇宙之間,感受到的人之渺小與孤獨的感情。

    第二部分轉入敘事,作者到了亭上,發現原來還有兩人正在對坐飲酒,“我”便也被拉入其中同飲。“我”和那兩人是相似的,但又因為陌生而有所不同,在這種同與不同的微妙氣氛之中,“我”不知說些什麼,禁不住“強飲三大白而別”,此時,溫暖情緒進入,孤獨之感稍解。

    到了最後,舟子說:不要說您痴,原來還有和您一樣痴的人呢。舟子說他們“痴”,可見是不理解他們的。在“我”看來,這並不是“痴”,而恰恰是真正的性情表達。於是,聽了這話,作者又陷入了無盡的孤獨之中。餘韻悠長。

    這篇文章文筆清麗、感情濃郁深厚,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在這樣簡短的文字中,竟能融入如此多的景色描繪、人生感悟以及故國之思,非大手筆不能為也。

  • 11 # 簡直有效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句最美!一副水墨丹青!尤其是那兩三粒兒!

  • 12 # gbbh

    名媛章怡和說“嫁人就要嫁張岱”,印象非常深刻。有文說,張岱好孌童,好美妾,好美食……當時好奇數了一下,大約有12好吧!有些愛好,放在現在,是要受人褒貶的。但穿越到張岱生活的時代,對於富庶人家子弟,可謂稀鬆平常,一種生活方式而已。張岱對於我們來說,已經是遙遠的過去,斯人已逝,只有文章千古。《湖心亭看雪》,讀過多次。真可謂讀你千遍也不厭倦!一部作品寫到這種程度,真的不能不說是一種成功。比如四大名著《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經典的意義在於,歷經千載,大浪淘沙,還能夠心口相傳。同這種鴻篇鉅製相比,《湖心亭看雪》,無疑於天上的一顆星⭐,大海里的一滴水,森林裡的一顆樹。為何它能經歷百千年的歲月洗禮和沖刷,至今仍能贏得人心❤。個人以為好的文章和好的音樂具有共同性,就是能直抵人心❤。《湖心亭看雪》,雪後的杭州,天地一色,銀裝素裹,天氣微寒,張岱帶僕人出門賞雪。很多時候,我們不缺雪,缺的是賞雪的心情。現如今,大家活得都很焦慮,房子,車子,票子,這麼多“有用”的追逐不過來,哪有心思做出門看雪這樣”無用”的事情。要培養這樣的興致和雅好,非一日之功,我們不能指望張岱那樣的出身,去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也難達到林黛玉和史湘雲那樣的才華,深夜不睡,站在水邊“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但抽空讀三五百本書,讓自己口齒沁香,風雅有趣,生出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之心❤,還是不難做到的。《湖心亭看雪》一是出門看雪的心境,二是遇到心❤意相通的人,那種從心❤底生髮出來的喜悅,如同見到另外一個自己。湖心亭和雪都是背景,美好的景色無處不在。問題在於如何能讓自己摒除近處無風景的俗念,達到看山看樹看雪都是風景的意境。《湖心亭看雪》,如同一個精緻的小品,把那亭,那雪,那人,深深地印在讀者心上,這就是傳奇之為傳奇的原因所在吧!說起短文,倒是想起莫泊桑來,他的《項鍊》《羊脂球》《小酒桶》《我的叔叔于勒》也是讓人百讀不厭的,還有歐亨利的《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葉子》《警察與讚美詩》,人物栩栩如生,也有人性打動人心,再有就是白先勇《永遠的尹雪豔》《花橋榮記》《遊園驚夢》,讀了幾十年了,仍然難以忘懷。相必,張岱,莫泊桑,歐亨利,白先勇如果遇見,也是心意相通的。就像,經過時光成百上千次的摺疊,我們仍對張岱深情款款,如春風二月。

  • 13 # 有書博物館

    先來重溫一遍這篇散文極品巜湖心亭看雪》: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己。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驚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真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張岱的巜湖心亭看雪》是百讀不厭的散文名篇,歷代名人名篇眾多,為何這篇獨讓人念念不忘呢?要想讀出這篇文章的與眾不同,那麼得先了解一下張岱。

    一,張岱其人

    張岱是明未清初的史學家和文學家,晚明遺老,是個具有魏晉名士風度的人,在他寫給自己的墓誌銘裡對自己的一生有所交待。

    幼時家族顯貴,家學淵源。前半生鮮衣怒馬,過著最豪華的紈絝子弟的生活,愛繁華,熱鬧。好遊山玩水,玩音樂,戲曲。無所不精通。

    後半生明朝滅亡後,窮困潦倒,隱居起來專心寫書。最擅長寫散文,這篇巜湖心亭看雪》就收錄在他的散文集巜陶庵夢憶》裡。

    二:張岱其文

    張岱的散文大都記錄自己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篇幅短小精練,行文走筆盡顯文字的鋒芒。

    大概知道了張岱的身世和文筆,再讀巜湖心亭看雪》便不難看出此文的精妙之處了。

    本文一開頭便用了明朝的紀年表“崇禎五年十二月”,而此時明朝早滅亡了。

    張岱懷著對故國故土的深深眷戀。使得本文起始就埋下了淡淡的愁緒,張岱起筆就埋下了時時刻刻的故國之思。這是作者不著痕跡地表達了自己的家國情懷。

    “餘住西湖。大雪三日”八個字就交待了時間,地點,人物。

    我住西湖邊,雪下了三天,正是冬天最寒冷的時候。

    接下來張岱用寫意的筆觸一個“絕”字勾勒出天寒地凍大雪三日的肅殺,清寒。感受到一種寂寂然的人生寂寞。

    “湖中人鳥聲俱絕”卻不是從慣用的視覺走筆,而是透過聽覺來寫。

    萬籟俱寂,天寒地凍的晚上,張岱筆鋒一轉夜間趁興去湖心亭賞雪,真乃性情中人。

    “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明明有個搖船的船伕,張岱此處卻用了一個“獨”字,他是有多寂寞,精神世界裡沒有一個可以同路的人。

    此處一個“獨”字也為下文偶遇陌生人引為知己作了一個鋪墊。

    張岱空靈的筆調從遠景開始,白描出一幅水墨畫般的湖山夜景圖。

    “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張岱的筆就是一個相機,用一個長焦鏡頭從遠處看雪景,念天地之悠悠,悵然獨行。

    其實張岱此處以自己雪夜獨去湖心亭是借筆抒發避世之情懷,暗喻自己寧願孤獨終老,也不願苟且為生的操守。

    論措詞造句誰能比得過張岱呢,文筆既簡約又傳神會意。

    鏡頭拉回來,“湖上影子,唯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著墨不多,卻境界全出。

    後人對他運用於此處白描手法讚不絕口,以文作畫如此造詣也只有張岱了。從空闊的背景到長堤,亭子,小舟,到舟上的人栩栩如生。

    如此唯美的畫面張岱僅用了幾個數量詞就勾勒出來了,生動得就如自己身臨其境一般。

    張岱行文著墨雖不多,卻跌宕流轉,山水不過是他所寫人事的背景,言有盡而意無窮。

    上段一片茫茫冰雪世界的湖景圖裡,作者置身其中,對自己並無過多著墨,卻有意無意一直在襯托自己的心境。

    當然看文並不是單一看景,也看出了張岱滄海一粒粟,天地一微塵的畫外音,寄情於景正也是張岱一慣的精妙筆法。

    張岱寫自己獨去湖心亭看雪,卻緊接著夜深人靜,大雪封湖的亭中遇陌生人,是個出其不意的轉折點。

    有酒有景有知音,真是人生一大快意之事。大有相見恨晚之意,本是存避世之心,於夜間來湖心亭孤芳自賞,卻不期而遇異外的驚喜。

    如張岱自己所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他驚喜之餘放下矜持,痛飲三杯。悲喜交加。

    酒闌人即散,剛識知己便是離別,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張岱和亭中陌生人交集沒有提及自己的隻言片語,只是臨走前問了姓名,只是來自金陵客居此地的異鄉人。

    酒後話別便無話,僅此而己。其實不然,張岱以一場開懷暢飲反襯了自己的人生寂寞,以及酒闌人散後的悵然若失。

    自己的國家已經滅亡,人生己沒有歸屬感。在哪裡都是漂泊和流浪。

    往後餘生,生命裡偶爾會有不期而遇的驚喜與快樂,但都是不確定的,稍縱即逝抓不住的。

    妙就妙在於可意會而不可言傳。我不講,但你分明已讀出來了。

    張岱不愧是文學大家,最後借舟子之口點染出本文的高潮,深夜湖心賞雪景除了張岱,原來還有跟張岱一樣的痴人。舟子一句喃喃自語,令人回味無窮。

    張岱行文的精妙在此文中一覽無餘,全文對自己僅寥寥數語,卻無處不是在點染襯托自己想要表達的情感。

    用一個“痴”字將行文推至高潮,昇華了作者自己的品行操守,令讀文之人有“縱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悵惘。

    讀完巜湖心亭看雪》,除了西湖夜的雪景,張岱的名士風度,心中當然還留下了淡淡的愁緒,這也是張岱難解的心曲。

    正是張岱用筆的空靈與善變,寫景而不是景,行文不盡是文。他的遺世獨立,卓爾不群一直在文字和景色中時隱時現,交相輝映著。

    我們因此也看見了一位避世而居,獨抱冰雪之操守的張岱。

    而張岱,藉著手中的生花妙筆寫下巜湖心亭看雪》想要表達的感情後世皆有所悟。

    赤子之心 ,名士風流皆深藏在淡淡文字淡淡筆裡,任誰讀來都意猶未盡。

  • 14 # 飛火流雲

    《湖心亭看雪》是我中學時代尤為喜愛的古範人名篇。該文短小精悍,深境深遠,用詞精準獨到,讀來韻味悠長。確為古短文中的傳世精品。我們先睹為快: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全文不足二百字,都融敘事,寫景,抒情為一體。語言精準洗練,用“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兩人”“一童子”等詞,廖廖數筆,勾畫出了湖上靜寂簫瑟的孤寒景象,用白描手法,繪就了一片空曠,孤遠,幽寒,超然的意境,給人一種若有若無,依稀愰忽之感,讀來令人神往。

    在抒情方面,似無著墨,讀者卻能在幽靜深遠,寒意簫殺的氛圍中,體察出作者隱逸之思。一句“獨往湖心亭看雪”,流露出作者孤高自賞,不入濁流的心態。又從孤境遇知音,驚喜偏惜別的場景中,反襯出作者往日眷戀和感傷的情懷,憂傷悲涼的境遇。

    該文雖是借景抒情,卻又“欲說偏不說”。透過描寫作者與陌生人的一次偶遇,借舟子之口,說出“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暗示出還有更多與作者相同際遇的人。令人回味無窮,浮想良多,正是本文的精妙之處。

  • 15 # 一往文學

    《湖心亭看雪》出自《陶庵夢憶》的第三卷,是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的代表作,堪稱古今描寫西湖"最漂亮的文章",張岱出身仕宦家庭,一生未做官。他繼"公安""竟陵"兩派之後,以清淡之筆,寫國破家亡之痛,寓情於境,意趣深遠,這篇《湖心亭看雪》更是晚明散文山水小品中的極品,那麼它精妙在何處?為什麼能成為經典名篇呢?

    1、 從意境的角度分析——一幅萬籟俱寂的自然水墨畫

    中國古典美學講究"意境"。短短的一首古詩中也要創造出曲徑通幽、言微旨遠、語淺情深的境界,比如說李白的一首贈別詩《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絡起來。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麼汪倫送李白的情誼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尋味。清沈德潛很欣賞這一句,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藝術境界分為"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兩種,並作了簡略說明,他說: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過"。"可堪孤館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又說: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湖心亭看雪》開篇對西湖雪景的描寫是這樣的:"湖中人鳥聲俱絕""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從表面上看是客觀寫景,寫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實際上卻不是。霧氣瀰漫,人鳥俱絕,天水一片,在視覺上顯示出強烈的空間感,儼然蒼茫宇宙豁然現於眼前。"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 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後文的描寫更讓這種空間廣闊的感覺進一步增強。

    更為難得的是,作者的妙處在於不以視覺來寫大雪,只以聽覺來寫,"湖中人鳥聲俱絕",寫出了大雪後湖山封凍,人、鳥、各種禽獸都瑟縮著不敢出來,連空氣也彷彿凝固了。

    這是一種高度的寫意手法,冰天雪地、萬籟俱寂之中,使我們聯想起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還能使我們聯想起《世說新語·任誕》裡面的一篇夜雪訪戴的故事,王徽之住山陰時,有一天夜裡下雪。王徽之半夜醒來,一看野外白茫茫一片,雪光把夜景映照得壯觀。王徽之心情很好,叫起家人,備酒來喝。乘著酒興,他朗讀起左思的詩《招隱》。他突然想起了名士戴逵。他立即招人划船,到剡縣去找戴逵。天亮時,船到了戴逵家門口,他又叫船轉頭劃回去。划船的人說:"你本來要找戴安道,現在已經到他家門口,怎麼不進去了?"王徽之說:"我本來有興致來,一路上興致用完,已經達到目的了。為什麼一定要見到戴安道呢?"我們彷彿看到莊子《逍遙遊》、蘇子《赤壁賦》裡的那種意境,是無法用語言所描繪的,風流而雋永。

    2、 從語言的角度分析——用簡潔、雋妙的文字抒寫懷抱

    俄國19世紀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 "寫作藝術就是提煉的藝術。"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的《文說》在談到他的散文寫作時說:"吾文如萬斜泉湧,不擇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干裡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地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張岱這篇小品文一共158個字,只寫了與陌生人的一次偶遇,但是仍然是絕妙無比的,西湖地處南方,很少能有如此大雪,更何況大雪連著下了整整三天。張岱認為此奇景只有他會獨往,沒想到竟然有兩人鋪氈對坐,在茫茫的大雪天裡,彷彿一下子找到了興趣愛好相仿的知己,作者寫到及下船之後,舟子喃喃自語了一句話以後就戛然而止,這種餘韻是無窮的。張岱的這篇散文與蘇軾的一篇小品文《記承天寺夜遊》,有著非常相似的簡潔,《記承天寺夜遊》全文僅有85字,寫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作者無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張懷民,兩個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賞景的情景。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傳達了自己複雜微妙的心境。

    而在《湖心亭看雪》一個段落中寫道"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 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裡景象的描寫,運用了縮小誇張的手法,壯闊的畫面全出。正如學者吳戰壘所說的那樣,"一痕" "一點""一芥的"一" 字,是形容視像的依稀可辨, 使人感到景物之小,此真可謂著"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時由"長堤一痕"到"湖心亭一點",到"餘舟一芥",到"舟中人兩三粒",其鏡頭從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

    總體而言,張岱與蘇軾的兩篇小品文都主旨高雅,脈絡清晰,表達角度新穎,用語講究,是小品中的極品,值得文學愛好者字斟句酌進行品賞。

    《湖心亭看雪》原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16 # 貳讀

    最早看到這篇短文,還是在高二的時候,語文老師給了一篇散文《古典的雪》,作為讀物來訓練閱讀。

    一口氣讀完《古典的雪》,心中某個弦被觸動,讀完後已是淚流滿面。

    莫名其妙的,就這麼滿臉淚痕,自己也不清楚是什麼原因。

    或許,就是至情至性之人,才能幹出張岱這種事吧。被感動的原因,也就是因為這至情至性,率性而為。

    《湖心亭看雪》,這一副極致的自然雪景,本就讓人流連忘返,特別是對喜歡雪的人。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萬籟俱寂,只有自己的小舟,這是一種心靈的洗禮。

    古人喜歡借景抒情,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在景裡,而這個畫面,就恰好把張岱的感情細緻的體現:我就喜歡率性而為,喜歡這自由散漫,不想為功名所累,故國已亡,自己就做一山野匹夫,自得其樂。

    能夠自由的選擇,這也是所有人想要的。所以在不能自由的時候,大家只好拿這種自由來聊以自慰。

    無獨有偶,東晉的王子猷大雪之夜前往剡縣拜訪好友戴逵,天明方至戴家門前,卻又折身而返,人問何故?王子猷說:乘興而來,興盡而返,見不見戴逵又何妨!這種率性,特立獨行,真令人欽服。

    柳宗元的獨釣寒江雪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還有莊子的我願做一隻在淤泥裡自由自在爬行的小烏龜。

    我也願意做一個率性純真的人,能夠自由自在,不被世俗所束縛。但是。。。。。。

  • 17 # 隨手談詩

    最羨慕古人的生活態度就在於這一點,無論是在遊玩途中還是何時,路上遇到幾個人與自己心意甚合,就能走上去攀談幾句,聊開心了還能浮一大白,相遇一場、相識一場,就是朋友了,哪怕以後都不會再相見。

    古往今來,西湖都是受文人墨客歌詠最多的美景,但寫西湖之雪美的,明末文人張岱這篇小品文,當屬第一。這篇文章為什麼經典,因為有兩處絕妙,一為意境、二是心理。我們把全文分兩段來欣賞。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起筆點明時間、地點,自不用說。大雪三日,雪有多大?張岱不從視覺層面直接描寫,而是“湖中人鳥聲俱絕”,簡單明瞭七個字,人和鳥都躲了起來,雪後世界的幽寂寒冷就體現出來了,也奠定了全文的空明基調和作者內心情緒。

    讀這一句,特別容易聯想到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特別好玩的是,古人寫雪啊,所處時代不同,寫雪的感受也不一樣,日子好過的時候,雪怎麼看怎麼美,你看東晉謝道韞小時候詠雪“未若柳絮因風起”,句中不見寂寥,盡是小女兒的才情,因為當時謝家日子好過啊;再如李白《北風行》寫“燕山雪花大如席”,雖然當時已經經歷了安史之亂,這首詩也寫得“哀”,但畢竟李白是盛唐詩人,詩中的盛世氣象仍在。

    如果日子不好過了,那雪就變得寂寥落寞,柳宗元是中晚唐詩人,國力衰退藩鎮割據;張岱是明末清初人,更是遇上了國家滅亡,江山易主,所以他們兩人這兩篇寫雪的作品,就有異曲同工之妙。

    接下來張岱要去賞雪了,一個“獨”字,又有柳宗元“獨釣寒江雪”之孤獨感,正因有前文的“俱絕”,所以才有了這裡的“獨往”,張岱可能在想:嘿,世間這些俗人,一下雪就躲起來,哪懂得雪景之美?——天、雲、山、水上下一白,這是一片蒼茫中,讀者看到的是強烈的空間感,但這種天地茫茫一色,未免顯得虛幻不真實,所以作者筆下又有了“猛然發現“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寥寥幾點在這裡產生了強烈的對比感,讓蒼茫天地更有層次,空間更加廣闊。

    這一段,是全文寫雪的核心,也是意境所在。王國維說無我之境,只有在作者處於寧靜直觀的狀態中才有,張岱立於“宇宙”中心,世界一片蒼茫,正式寧靜直觀的狀態,所以寫出了“無我之境”。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張岱到了亭中,與“舟中人兩三粒”相遇,“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對白而已,雙方的驚訝和意外體現的淋漓盡致。接著舟中人“拉”,這是意趣相投的熱情與喜悅,雖然彼此只是路人,但情感上是相通的。張岱“強飲”,大家心中的欣喜如何表達呢?一切盡在酒杯中,強飲三大白吧!

    寫到這裡,全文孤寂清冷的基調上,終於有了一些暖意。

    最後,離別時,舟中人喃喃道:“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你以為這是舟中人說的話嗎?其實這是作者內心的獨白啊——“我”以為全世界都是俗人呢,誰知道在這裡還遇到跟我一樣懂得欣賞雪景的文藝青年啊!

    你讀這篇文章,哪裡像是一篇文章呢,明明是一副山水畫啊,全文寫意傳神,沒有過多的描寫,該有的都有了,不該有的一字不寫,無聲勝有聲,乃是最高境界。

  • 18 # 醉餘堂主人

    第一段,是長焦距鏡頭,人的視角是在長焦距鏡頭後,遠遠地看湖心亭。

    此時水天一色,冰天雪地,作者看湖心亭是在跳出紅塵的遙望視界裡看的。透過一段長長的距離,那種瓊樓玉宇不勝寒的感覺,撲面而來。

    這段文字,其實是詩與畫交匯的筆法。看看,大雪、西湖、人鳥聲俱寂、小舟、湖心亭、人影三倆。這些意象的組合,不就是一幅經典的國風水墨畫嗎?意象純潔,畫風簡約然而不失大氣。

    第二段,是短焦距鏡頭。如果說上段是天上仙界寒宮一瞥;那下段,就是有了人氣互動的地上美景展現,而且有著典型的傳統文化內涵。

    小舟中,煮酒暢飲,客話家常,雪亭熱飲,談笑風生,其樂融融。舟子說:”不要說您痴,還有比您更痴的了。“這句話,溫暖異常。人生難得知己,同行不易有伴。此時此刻,冰天雪地之間,卻還有同道中人,共賞奇景。可知,世界雖大,有此雅興之人,卻不止一個。作者本孤芳自賞,卻難得碰到一個同道中人,這是一種神交惠遇,不可多得,令人暢快。

    古世大夫講究乘興而來,興盡而返。如此湖心亭看雪,遠看清寂,近觀溫馨。

    這篇短文從意象、意境、色彩、背景等來看,真是詩畫同源,情景交融,且隱喻出一種清高拔俗之風貌,清新淡雅,琉璃說笑,全被囊於文中。這也就難怪此文成為精品了。

  • 19 # 語文思維

    言已盡而情無限,淚成冰,凝滿湖,誰人化得開!!是我閱讀《湖心亭看雪》的感受,一次又一次被這份悽清的孤獨美震撼!

    所以,《湖心亭看雪》的精妙之處,不在於作者與陌生人的偶遇,而在於他內心那份對故國的留戀卻又不能阻擋歷史發展的無奈而引起的那份深深的孤獨,透過清冷的雪夜之境和獨特的白描手法表現了出來。

    賞雪的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一個大雪三日後的夜晚。冬夜賞雪,是雅興?是孤獨?大勢已去,無力迴天的痛楚,也一絲一絲地浸入讀者心懷,為他心酸!

    賞雪的人物:明明有舟子、有金陵人,卻說“獨往湖心亭看雪”,內心那份不知與誰訴說的無賴多麼的扣痛人心!

    賞到的雪景:“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的大背景的空曠、朦朧、縹緲與“湖上影子,唯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的模糊、微小形成了對比。對比中透出的無能為力,不亞於千百次的捶胸頓足的痛楚!

    ……

    ……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湖心亭寂然賞雪,讀者為之愴然而涕下!那份孤獨美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中,留在了世世代代的讀者心中……

  • 20 # 鐵錘文史

    文學作品是個有趣的東西,它跟體量無關,跟多少無關,是絕對的重質量輕數量的角鬥場。

    正所謂“動人春色不在多”,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也是明證之一。短短不到200字的小文,看完之後百般滋味在心頭。

    此文妙在何處呢?

    首先,作者張岱寫出了不一樣的西湖,一個罕見的,陌生的西湖。

    西湖在人們心目中都是色彩繽紛,花紅柳綠的。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春天的西湖,夏天的西湖,秋天的西湖,總是那樣色彩斑斕,目不暇接。西湖十景,無需親眼所見,只要看看名字,就是一幅無限好的江南春光圖。

    蘇堤春曉,柳浪聞鶯,麴院風荷,花港觀魚,閉上眼睛就是一幅幅江南的丹青山水。

    可是,你可曾見到一個沒有人來人往,萬籟俱寂的西湖呢。

    張岱見到了,還寫了下來。就是這一篇千古奇文《湖心亭看雪》。

    喜歡下雪之湖的不止張岱一個,汪珂玉說:

    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領山水之趣者,塵世有幾人哉?

    為什麼晴天的西湖不美好呢?因為人太多,因為這個時候遊人的態度是散漫的,不尊重山水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用張岱本人在《明聖二湖》中的話來說,這個時候的西湖,就像:

    曲中名妓,聲色俱麗,但是倚門賣笑,人人得而豔羨,人人得而輕慢。

    對於張岱這種愛西湖愛到骨髓裡的人,是不喜歡這樣的西湖的。

    其次,張岱藉著雪湖,將自己從現實生活中抽離出來。

    大雪之後的西湖完全不一樣,它是寂寞的,人跡罕至。它是安靜的,萬籟無聲。此時的西湖,猶如遺世獨立的世外高人。

    就像張岱一樣。

    張岱是明朝遺老,一個賈寶玉一樣的人物。他家庭優越,少年時期就是神童才子,可是他無意功名,用放蕩不羈的方式度過了人生的最好時光。等到改朝換代之後,忽然從錦衣玉食跌入溫飽線之下,其中的難堪痛苦,唯有本人得知。張岱能在那樣的環境之下活到80多歲,簡直可以說是生命的奇蹟。

    所以他寫了大量回憶青春時光的小品散文,雖雲憶舊,何嘗不是恨新?湖心亭看雪,就是這種看似零度寫作,實際情緒暗湧的佳作。

    這篇短文,首先好在文字洗練。不可增刪一個字,煉字功夫爐火純青。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就憑這幾個量詞,就可以讓人拍斷大腿。從電影的角度來說,這就是一個高空俯拍的大全景。人,舟,亭子,在上帝視角之下,如此的渺小,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又不能忽略不計,因為人沒有消失,他只是和大自然融為了一體而已。

    也許,這就是張岱想要的境界吧。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中國文人,愛這一口。

    最妙的是,張岱這篇文章,不僅僅是渲染寂寞與孤獨,因為,在這寂寞冷清的世界裡,居然還有同道之人,金陵客。蒼茫雪地之下,幾個同道之人圍在火爐邊,相對飲酒,即便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此時也如人生知己一般心意相通。

    這樣的人生體驗,多麼的奇妙啊。

    舟子喃喃自語,說相公和客人都是痴。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總結:《湖心亭看雪》,文字絕佳,精神獨立,是一篇深刻折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奇聞。數百年來吟詠不絕,合情合理。萬年以後,如果人類還存在,鐵錘相信依然會有人喜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家尖有哪些好玩的?7月份週末人會很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