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望與東山
-
2 # 密探零零發
項羽之所以要擺鴻門宴要殺劉邦是因為劉邦先進咸陽,且得到了秦朝的玉璽,根據之前義帝的約定先入函谷關者稱王,這讓項羽懷疑劉邦有稱王,與自己爭霸的意圖,所以在范增的建議下決定先下手為強,以除後患,就有了鴻門宴殺劉邦的安排。
這劉邦也是個人才,一看項羽要宴請自己,知道大事不妙,怎奈得自身勢力太弱,不得不參加鴻門宴,為了逃過一死,他可謂煞費苦心。一、宴請過來通風報信的項伯,並結為兒女親家,請他回去予以解釋,後來項伯確實為劉邦向項羽做了解釋,讓項羽不在認為劉邦有與之爭霸@之意,更是在項莊舞劍只在沛公的時候,挺身而出化解了危機;
二、向項羽示弱,表明自己無稱霸之心,於是劉邦在鴻門宴上開始了他的精彩表演,示弱,獻媚,裝傻,奉上秦朝玉璽,以及宮室財務,表明自己無力以及無意與項羽爭霸,解除項羽的殺他之心;
三、利用自己與項羽本是結義兄弟,利用項羽的婦人之仁,博取同情心,讓項羽不忍殺之;
四、樊噲的精彩配合,樊噲的出場成功地吸引了項羽的注意力,給了劉邦尿遁的機會。
最後一點,就是項羽本來自身勢力強,自己有很自信,在他內心深處從來沒有真正把小混混劉邦當過對手,這才是放過劉邦最根本的原因。
-
3 # 歲月悠悠73399941
歷史上項羽曾經有一次機會,可以殺掉劉幫,但是項羽把劉幫放走了那就是鴻門宴。鴻門宴上項羽為什麼會放走劉幫,我想是 項羽這人太自負,他從來看不起劉幫,和我爭天下他差遠啦再一起火項羽非常傲聽一進別人的意見,范增幾次暗示項羽殺劉幫,而項羽不為所動。項羽不講原則縱容他的伯父項伯在宴會上胡鬧錯過了最佳時機
-
4 # 項家銀
性格使然。羽天性善良,正直,重義氣,講情誼。他覺得鴻門宴殺劉邦顯得自己像小人。劉邦有痞氣,他只有一個目的,往上走,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至於其他的史書上都有寫,記得之前有人釋出一個影片,有一個鏡頭,劉邦晚年,站在烏江邊感慨,羽乃真英雄,朕真小人也。
-
5 # 歷史有知社
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一直被解讀為項羽政治幼稚的表現。尤其是范增那句“豎子不足與謀”,更使得這種觀點深入人心。其實中外歷史上有很多相似的例子,如劉備曾依附於曹操時,曹操看出劉備是潛在威脅,卻為何不趁機殺掉劉備;日本戰國時期,豐臣秀吉為何不殺掉德川家康等等。
反過來,項羽難道不想殺死劉邦嗎?曹操難道不想殺死劉備?豐臣秀吉心甘情願把母親送給德川家康作人質嗎?很多人都錯把帝制時期的流氓政治手段,套用於諸侯並起時期的政治形勢,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帝制時期,皇權至高無上、缺乏制衡的力量,錯殺、妄殺功臣名將的政治風險很低。而諸侯並起時期,多方勢力互相制衡,以霸道濫殺其他諸侯,就會導致諸侯們人人自危,而招致諸侯們的群體背叛。
鴻門宴之時,項羽事實上為諸侯盟主,對劉邦擁有絕對性的實力優勢。但放在整個天下的格局中,項羽也不過是一鎮諸侯,並沒有併吞掉其他諸侯的實力。而當時名義上的共主為楚懷王熊心,楚懷王與項羽的關係很差,自項梁戰死之後,就不甘於做一位傀儡,而想收回對軍隊的控制權。如據《史紀.項羽本紀》載:..楚兵已破於定陶(項梁兵敗身亡),懷王恐,從盱臺之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諸別將皆屬宋義。
項羽矯命殺死宋義之後,楚懷王雖不得不對此預設。但坐鎮楚國後方的楚懷王,卻更對項羽痛恨不已,並且不會積極給項羽補充兵力與物資。也逼迫項羽有進無退,於鉅鹿一役大敗秦軍主力,因此一戰而受諸侯將領擁護,成為事實上的諸侯盟主。但就項羽自身的實力而言,鉅鹿之戰本就是以少擊多,又是死戰,楚軍損失不會小,且得不到楚國後方的兵力物資補充(秦朝並沒能將七國融為一國,各地仍為戰國時期的國家認同)。
所以,鴻門宴之時,項羽自身的實力並沒有後世想象得那麼強大。項羽率領諸侯盟軍進入關中,使人致命楚懷王,楚懷王仍一如既往地與項羽唱反調,回覆:如約(“先入關中者為王”的昔日約定)。於是,項羽不得已才架開楚懷王自主封王。《史紀.項羽本紀》載:..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司馬遷用了一個“恐”字,註釋了項羽封劉邦為漢王的原因。其實也是點明瞭鴻門宴上,項羽不能殺劉邦的根本原因所在,殺劉邦事小,招致眾諸侯背叛事大。
參考史籍:《史記》等等;
-
6 # 清啊久
很多人對於鴻門宴上項羽放走劉邦,後來導致楚漢戰爭中,項羽戰敗,自刎烏江的悲劇,噓唏不已,而且為了加重這個悲劇,還著重的刻畫了兩個人物,一個正面的,強烈要殺掉劉邦的范增,一個大反派,項羽的叔叔項伯,這個人在別人欲行刺劉邦時,處處用身體擋住劉邦。那麼到底誰更有道理呢?我們來看一下他們各自的道理
范增要刺殺劉邦的道理天下英雄誰敵手:項劉
在范增認為,天下能與項羽一爭天下的劉邦時最具實力的,因此應該趁這個機會殺死他,免除後患。
項伯不讓殺劉邦的原因這個咱們需要從頭說
秦滅六國,置郡縣,消天下之兵,嚴刑苛法,秦的統治是非常殘暴的。
秦為什麼會快速的滅亡?
有兩個原因:一是他的統治殘暴,天下人苦秦久矣。
第二個原因:是郡縣制,在六國時期,基本是承襲周朝的分封制,這種體制是國君與貴族共同治理國家,與共同擁有國家。可是到了秦,這些往日的貴族,要麼失去了原有的政治權力,要麼連自己本身的爵位與家財都被剝奪。六國的原有的這些貴族,是鐵桿的反秦力量。
所以陳勝吳廣一起兵造反,天下相應,幾千人的隊伍頃刻之前變幾十萬,而且隨著六國舊貴族的投奔,這時的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已經演化成六國的復國運動。
陳勝吳廣死後,農民起義軍以六國往日君主的後代為中心,紛紛在各自的舊有的國度內掀起了反抗秦統治的起義。陳勝吳廣原有的起義隊伍中有一支比較強的隊伍是項梁領導的,項梁戰死後,歸項羽領導,項羽跟一些將領就在楚這個地方,立原楚王的後代,熊心為楚王。
現在明白了吧,項羽只是眾多反秦的義軍中的一隻,就是舊六國之中的楚國軍隊中的一支,除了項羽楚國還有范增,劉邦,他們都各自擁有自己的部將與軍隊,只不過項羽的軍隊較強而已。而且楚王熊心根本就不相信項羽,楚王派了兩支軍隊攻秦,一支向北尋找秦軍主力作戰,這支軍隊的主力是宋義(主將)項羽(副將)還有范增。一支軍隊由劉邦統領,向西攻秦,並且跟他們約定,誰先攻進函谷關,封誰為王。
我認為從楚王的初衷就是要讓項羽這波軍隊被秦軍滅掉,讓劉邦撿便宜,結果項羽拉攏范增,殺掉主將宋義,並且引兵7萬對決秦主力30萬,並且把秦軍給滅了。天下諸侯震動,他們開始害怕項羽。
這個時候劉邦已經攻進函谷關,把秦給滅了,項羽帶著天下各路諸侯,也進駐函谷關。
這個時候劉邦很識趣的交出各種財物,認項羽當老大,接受項羽的冊封,然後就是大宴天下諸侯,也就是所謂的鴻門宴
這個時候我們分析一下,項羽手上有7萬兵馬,各路諸侯手上有30多萬兵馬。劉邦大概有10多萬,如果這個時候劉邦表示不服項羽,項羽不需要各路諸侯的兵力,就手上的7萬人馬,輕鬆的滅劉邦,但是劉邦已經臣服了。表示接受項羽的領導,這在分封制國家體系中劉邦已經是項羽的臣子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劉邦跟項羽以前是同事,都是項梁的部下,他們之間的感情要比項羽跟那些諸侯的關係要近,項伯還有拉攏劉邦,讓劉邦幫項羽平定天下的想法。
項羽是怎麼想的呢?權力是個魔戒,一旦有人做出表率了,就很難把他戒掉,項羽的想法是做天子,如果能做秦始皇那更好,再不濟也要君臨天下,可以對各個國君的土地任意的支配,各路諸侯是怎麼想的呢?苦秦久矣,我們一起推翻秦朝,各回各家,各找各媽,恢復到秦吞併六國以前的狀態,但是對於項羽你的傑出貢獻,我們表示由衷的感謝。然後。。然後就沒了。
在鴻門宴的時候,擺在項羽面前最大的矛盾是他跟舊六國諸侯之間的矛盾,他與劉邦之間的矛盾,已經被劉邦化解,接受封臣,把10萬多軍隊裁到3萬,對項羽構不成威脅,這時項羽已經沒有口實再去難為劉邦了。
項羽這個時候要做的是爭取諸侯對他的支援與承認。
項羽連秦都滅了,為什麼還要在乎各個諸侯呢?
直接把他們滅掉不就行了嗎?
項羽之所以能輕鬆的滅掉秦,是天下大勢,民眾與貴族都一心,所以項羽能推翻秦。
秦滅以後,天下的大勢是恢復六國,民眾與各國的貴族都想回到以前的樣子,項羽想要統一天下的想法,這個時候是不得民心的。與大家的想法是相悖的。真要動起手了,項羽真的不一定能夠打得過那些諸侯。
大家肯定想不到,那麼弱的劉邦為什麼能夠打敗項羽呢?
因為劉邦知道大家心裡想的是什麼?要的是什麼?而項羽則一心想做一個小一號的秦始皇,項羽回到自己的地方不久,就開始了與各個諸侯的戰爭,尤其是與齊國,激起了齊人全民皆兵的反抗,輕鬆幹掉秦主力的項羽竟然奈何不了一個齊地。這就是民心向北的原因。
所以說洞悉天下大勢的是項伯,而不是范增 -
7 # 看點兒歷史
一句話:殺不了,也不能殺
鴻門宴上,是項羽除掉劉邦最大,最好的機會,可惜項羽沒有下手。世人都罵項羽愚蠢,錯失良機,失掉了霸天下的機會。
性格使然,這就是項羽項羽性格直來直往,學不來彎彎繞繞的詭計。亞父范增是當時一流的謀士,可是卻不受項羽重用。項羽為兵家代表人物,喜歡把一切安排在戰場上,簡簡單單,明明白白的。
如果鴻門宴上,項羽依照計謀幹掉了劉邦,或許項羽的萬世名號也就沒了。
項羽的性格,註定不會成就大事業,即便是沒有一個劉邦,也會出現另一個“劉邦”,最後稱帝的不會是他項羽。有得有失,這就是他的命。
不是皇帝卻被列入《史記.列傳》項羽頂天也只是一個西楚霸王,還不是皇帝。但是司馬遷給他的位置卻非常的高,將他列入了皇帝才有資格享受的榮譽中。足矣見其評價多高。
-
8 # 西瓜島主
在鴻門宴當中,項伯發揮了重要作用,當項羽決定”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劉邦命懸一線的時候,項伯跑去見了張良。項伯為何這樣做?他的原因是項伯”素善留侯張良“。也就是說項伯和張良的關係特殊,項伯當年殺人,張良曾經救了他一命,兩人之間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在歷史命運的關鍵時刻,項伯為報答救命之恩,挺身而出將情報送出。
項伯為報答救命之恩而做出了這樣的舉動,表面看來無懈可擊,但歷史又往往不是那麼簡單,它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不是一筆能帶過的。其實,項伯並沒有那麼糊塗,張良的魅力也沒有那麼大。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項羽的實力是遠遠高於劉邦的,甚至是在若干年之後的漢楚彭城大戰之時,項羽仍然能擊垮劉邦。可以說鴻門宴並非是楚漢相爭的轉折點,它本身只能算是一個小機率事件,如果要說是錯誤,那也僅僅只是項羽在無數次失誤中的一次小失誤,也許根本就不是失誤,而是楚漢交手中項羽的一次輝煌勝利。
我們來回顧一下當時的鴻門宴,項羽和項伯面朝東,范增面朝南,張良面朝西,劉邦面朝北。按照《儀禮》記錄在“室內”禮節性的座次,最尊的座位是面向東,其次是南向坐,再其次是北向坐,最卑的位置是西向坐。從這種安排來看,項羽並沒有顧及劉邦的情面,而只是將其當成手底下的一個將軍,因為范增的座次都在劉邦的前面。
從這裡可以看出,這是項羽早就安排好了的,這個座次是項羽已經定了的,項羽心中是有數的,他是故意將劉邦放走的,在鴻門宴上的項羽表現堪稱完美,值得高度肯定,是項羽人生歷史上少有的正確選擇和行動,項羽在鴻門宴上的表現也為自己加分不少。
而在鴻門宴之後劉邦做出了巨大的讓步,表面上是很服從項羽的領導,並全力支援項羽西進,而項羽也一直打到了咸陽。若項羽能夠抓住鴻門宴之後的機會,那麼也就不會再有“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一說法了。
-
9 # 遙望燕園
眾所周知,陳勝、項羽、劉邦等人起兵反秦,但真正對秦朝給予致命一擊的,是項羽。
正因為項羽在鉅鹿之戰中的傑出表現,才取得了咸陽分封之權,這次分封中,項羽把九個郡的地封給自己,自號西楚霸王,之後,把秦國固有的土地一分為三,封給三個秦降將,又把在滅秦之戰中立下大功的劉邦趕到了巴蜀。
這次分封之後,項羽和劉邦都各自回到了各自的封地,二人再見面後,已成為徹徹底底的對手,此時的劉邦,成了唯一一個能夠跟項羽爭天下的勁敵。
在五年的楚漢之爭中,項羽再也沒有近距離接觸劉邦的機會,再也沒有置劉邦於死地的機會了。
但在項羽分封諸侯前,項羽其實是有機會除掉劉邦,這次機會便是鴻門宴,鴻門宴開始前,項羽的首席謀士亞父范增建議項羽在席間除掉劉邦,項羽也同意了。
但出乎意料的是,項羽竟然在席間改變了主意,不但沒有殺劉邦,還放走了劉邦。
正因為項羽放了劉邦,才把亞父氣得大罵項羽是豎子,說項羽不能成大事。
也正因為劉邦在鴻門宴後迅速成為項羽的勁敵,而且幾乎是唯一的勁敵,所以很多人甚是惋惜,認為項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犯了大錯。
然而,如果我們回到鴻門宴發生的時候,我們便不會認為范增的建議是對的。
如果項羽聽從范增的建議,除掉劉邦,將使項羽陷入不義的勁敵,其他諸侯一定以此為口實,不同意由項羽來主持分封,即便同意由項羽來主持分封,項羽也沒有可能獲得九個郡的封地。
其次,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殺掉了劉邦,劉邦的追隨者一定不會善罷甘休。
當時,項羽和諸侯聯軍合計四十萬,劉邦的軍隊不低於八萬,但劉邦的軍隊是上下一心的,又佔據了關中的土地,其實還是可以跟項羽一戰的。
所謂哀兵必勝,劉邦手下又一堆的能人,若是劉邦身死人手,揹負血海深仇的劉邦軍團,自會想盡辦法爭取最後的勝利,聯合秦王室,聯合其他的諸侯軍,大家聯起手來對付項羽,一旦把項羽幹掉,大家就可以分更多的土地。
而項羽那一邊,除了要面對劉邦和諸侯聯軍的進攻,還面臨著缺糧的風險,恐怕垓下之敗會提前上演。
正因為項羽明白自己的劣勢,所以項羽在鴻門宴上放掉了劉邦。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留侯世家》、《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
10 # 噼裡啪啦嘞
史書上記載過,項羽和劉邦在項梁楚懷王手下協同作戰的時候,兩人是曾結拜過兄弟的。可見項羽對劉邦,與對韓信態度是截然不同的;項羽看不起韓信,因為韓信做過胯夫,人格有汙點;但他從來沒有看不起劉邦過,並且就算在日後的爭天下過程中也對其處處留手,這正是因為二人曾經結下過深厚的戰鬥情誼。
原因,就在於劉邦這個人很幽默很有意思很好相處,而且他有一點也很對項羽的味兒,那就是他的江湖氣、豪俠氣還有敢於放手一搏的沖天膽氣――這便是項羽最欣賞他的地方
就因為這些項羽才會在鴻門宴放過劉邦
-
11 # 一壺清茗品春秋
項羽在鴻門宴上放劉邦一馬的主要原因:
1.項羽攻擊劉邦的是臨時決定,沒有經過充分論證。我們看當時的情況,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擊敗秦軍,並坑殺20萬秦軍,這時諸侯諸將面對項羽,“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得到了莫大的推崇。項羽正在躊躇滿志,想要奪得滅秦首功的時候,居然在函谷關被劉邦軍隊所阻。首先,是滿懷滅秦首功希望破滅,其次,劉邦居然敢阻止自己入關。項羽的第一反應就是“大怒”,立即命人奪關而入。在聽到曹無傷暗報,劉邦想要稱王,項羽又是“大怒”,馬上做出決定,“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可見,項羽在做出攻擊劉邦軍隊的時候,都是感情用事,做出的草率決定,沒有深入思考,也沒有與范增和屬下商議。這就造成了這個決定並不牢固,特別是與下屬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很容易發生動搖。比如,在對待劉邦問題上,范增就與項伯發生分歧,范增是力主殺掉劉邦,而項伯卻沒有對殺劉邦的重要性的深刻認識,居然去向張良告密,並接受了劉邦的拉攏。
2.當時大的形勢不允許項羽殺掉劉邦。首先,在進攻秦國前,楚懷王就已經與諸將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這在當時應該是天下公知的事情。項羽在冷靜過後一定會想到這個約定。雖然劉邦的抵抗較少,但是第一個進入關中,確實不爭的實事。如果冒然殺掉劉邦,就至自己於無言無信的地位,特別是當時楚懷王在名義上還是項羽的頂頭上司,項羽在冷靜後,一定會考慮殺掉劉邦的政治影響。其次,項羽帶領的諸侯諸將並非鐵板一塊,這個我們從項羽後來分封就可以看出來,都有各自的政治利益訴求,在劉邦沒有明顯措施的情況下,擅自殺掉劉邦,很容易引起內部恐慌,不利於自己的霸業。同時,還有一點,就是項羽自己是個愛面子的人,不想劉邦那樣厚黑,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3.劉邦事前公關做得好。劉邦在聽到項伯告密後,立即開始拉攏項伯,並與項伯結成親家,促成在鴻門宴上項伯全面倒向劉邦。而且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手促成鴻門宴的,正是項伯。而鴻門宴的主題就是劉邦向項羽的賠罪宴。首先,項伯在項羽前面已經進行了深入的解釋,講了劉邦的功勞,講了殺死劉邦不義。其實這時項羽已經沒有了殺死劉邦之心。在宴會上,經過劉邦道歉,把功勞全部給了項羽,項羽心理得到了滿足,已經完全沒有了防備之心,竟然把告密的曹無傷也告訴了劉邦,直接導致曹無傷被殺。到了後來,樊噲闖進營帳,一番話,竟然說的項羽無言以對。這時,在項羽心中恐怕正在為當初作出攻擊劉邦決定而後悔。所以,即使劉邦不告而別,項羽也沒有追究。
最後,雖然項羽原諒了劉邦,沒有殺他,但是劉邦在關中稱王的意圖和野心,還是引起項羽注意。直接導致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把劉邦封在了地處偏僻的漢中,並三分秦地,讓章邯、司馬欣、董翳為王,阻擋劉邦。
-
12 # 拾穗之熊
項羽不殺劉邦,原因很複雜,不僅僅是個人性格方面的原因,需要從當時的大環境來看。最重要的是,項羽的戰略格局,只是想恢復戰國時期楚國的疆域而已,並不想一統天下。
(一)政治方面。殺劉邦名不正言不順,會在政治上孤立自己。先入關中者王,劉邦和項羽一樣,作為當時的各路武裝力量,在反秦的道路上是一致的,雖然各自獨立,但是名義上都是反秦力量。劉邦先入關中,沒有掠奪,而是封府庫,等待其他各路反秦武裝力量,雖然這樣做野心很大,但是並沒有明顯的過錯。項羽雖然實力最強,但是殺了劉邦,必然與劉邦集團火併,會極大的消耗自己。讓其他各路反秦武裝力量得利。會可能會造成自己的毀滅。
(二)性格方面。項羽出身貴族,與出生市井的劉邦相比,顯得迂腐。因為項羽內心看不起劉邦,覺得劉邦出生布衣,勢力很弱小,成不了大事,就算今日不殺,哪天想殺也就是輕鬆的事情。這種自傲的性格,導致了他最終覆敗。
(三)認知方面。項羽停留在戰國思維,覺得最好的結局就是恢復到戰國時期,分封制,自己恢復或是壯大楚國的地盤就好了,並沒有一統天下的雄圖大略。所以劉邦的存在,不影響自己的目標實現,大家各佔一塊地就好了。這種思維是他失敗的根本原因。
回覆列表
回答這個問題時,首先要搞清楚一點,項羽和劉邦是什麼關係,他為什麼要殺劉邦,而這個鴻門宴又是怎麼擺出來的?
首先,劉邦造反以後,開始是作為一個獨立的 團體作戰的。奈何實力不濟,才出道不久,老根據地沛縣就被屬將雍齒反了,後來打了幾次都打不回,只好向項梁借兵。在項梁的幫助下,終於打敗雍齒,奪回沛縣。但是劉邦卻不殺雍齒,後來還聽張良之計,第一個給雍齒封侯。這就是劉邦的厲害之處。
劉邦借兵以後,幾乎都是配合項梁作戰。項梁死後,劉邦和項羽也是互相配合,而他們極可能就是在這個時候結成兄弟的。因為後來項羽在鴻溝跟劉邦對峙時,說要煮殺劉邦之父,劉邦大言不慚說,我和你是結拜兄弟,殺我爸就是殺你爸。
其次,項梁死後,義帝奪回軍權,不想讓項羽掌兵,故意立宋義為大將,而讓項羽為副將出行。當時項羽知道宋義不是好應付的傢伙,主動提出跟劉邦一起從另外一條路線進攻咸陽。但是義帝等人都已經看出,項羽為人殘暴,如果讓他和劉邦一進進入咸陽城,那麼咸陽城肯定被燒掉,後來也果然如此。
所以,義帝就故意讓劉邦先走,讓項羽跟著宋義,並且當眾約定,誰進入咸陽城,誰先當王。
結果是,項羽一路上被宋義節制,拖延戰機。殺宋義奪權以後,卻面對的又是秦朝主力部隊,所以打了幾個硬仗,又拖延了時間。白白地讓劉邦撿了便宜,第一個進入了咸陽城。
劉邦進入咸陽城後,以為自己就是秦王,準備享受秦王待遇了。不料,在樊噲和張良的勸告下,這才猛醒過來,這個世界是實力決定一切的。如果自己當了秦王,項羽一定要滅了他。所以,他只好還軍霸上,撤出咸陽城,並且還跟百姓約法三章,不傷百姓毫毛,極受百姓擁護,這又是他的高明之處。
不料,項羽進入函谷關以後,劉邦被屬將告密,且項羽唯一謀士范增認為劉邦有天子氣,非殺之不可。項羽一怒之下,發號下去,準備第二天一早讓將士吃飽,就襲殺劉邦過去。
不料,這一切被一個人給攪黃了。
項伯。
項伯當夜悄悄地去找張良,叫他逃跑。張良卻不肯,反而硬將他留下,劉邦設宴款待,酒宴之間,劉邦還跟項伯做了一樁婚姻交易,讓項伯替他請罪。
秦漢之前,華人剛烈重義。張良是項伯的救命恩人,而劉邦又是張良的知遇之人。項伯認為,自己救張良是正常的,而張良想救劉邦也是應該的。
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是,項家是貴族,講究節義。且劉邦似乎沒有那個實力當秦王,而劉邦確實也不敢當。
就是有這個條件,項伯才回去當說客,遊說項羽。
而項羽打心裡也認為,劉邦還軍霸上,等待他來,似乎也是沒有敢當秦王之舉。況且當初義帝面前就說過,先入咸陽者為秦王,劉邦這一舉,其實也是準備讓出秦王,且有心前來謝罪,所以項羽才接受了項伯之計,不殺劉邦。
有了不殺之心,鴻門宴上的驚險都只是有驚無險。鴻門宴這外飯局是劉邦主動提出來的,而在飯局上要設計劉邦的人,卻是范增。但是前面講過了,項羽心裡因為有了不殺劉邦之心,所以才不聽范增的話,范增調項莊舞劍時,項伯卻趁機挺身而出保護劉邦。
總結如下:項羽鴻門宴上不殺劉邦,首先他們倆已約為兄弟;其次,劉邦沒有實力跟項羽較量,而項羽也自認為如此。再次,義帝之約,天下睹之,劉邦主動讓出咸陽城,身為貴族的項羽也沒有理由開刀。最後,項伯遊說亦起到了關鍵作用。
所以,這種種原因,劉邦從鴻門宴上逃走後,項羽也不問責,沒有對劉邦發兵,只是將劉邦封為漢王,派重兵把守重要關口,重點防範他罷了。